牽著朱棣的馬,走在寧王府的入府大道上,鄭海悄悄迴頭看了朱棣一眼。
坐在白馬上,朱棣臉色平靜,看不出一點得意的樣子。
按常理來說,打下來大寧城,應該高興才是,但朱棣麵色如常。
鄭海一路上都在想一個問題:朱棣為什麽讓他牽馬,而不是馬和或者其他人?
《西遊記》裏,騎著白馬的是唐僧,牽馬的是孫悟空。
如今,騎白馬的是朱棣,牽著馬的鄭海。
“難道我也要像孫悟空那樣,抓妖打怪?”鄭海心中覺得好笑。
噠,噠,噠,白馬踩在石板路上,發出有節奏的踩踏聲。
鄭海迴過神,拐了個彎,看向眼前的寧王府大殿。
一名身穿白裘大衣英俊男子快步向前。
“四哥!”
年輕男子遠遠看過來,深情地喊了一聲。
“十七弟!”
身後傳來朱棣激動的迴應,不用迴頭,鄭海都知道此刻朱棣應是淚流滿麵。
拉緊馬匹的韁繩,鄭海站住,同時,讓馬匹停下來,轉身看向朱棣。
朱棣不等鄭海攙扶,直接從馬上翻身,一步跨下,急步上前與那年輕男子抱在一起。
鄭海知道,這名與朱棣相擁而泣的年輕男子就是寧王朱權。
寧王朱權極為年輕,英姿俊朗,眉目清秀。
他的皮膚白皙,不像朱棣那般黝黑,反倒有點像閨中女子一般白皙。
若是在應天府,鄭海會把寧王當成一個官宦家的紈絝子弟。
寧王的年紀與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一般,剛是二十出頭,卻已經成了鎮撫大寧、威懾北方的藩王。
他握八萬人馬,革車六千,即便被朱允炆削掉三衛,但他的影響力依舊舉足輕重。
朵顏三衛就是寧王的王牌,這是他敢抗旨不去應天府的最大依仗。
看著一大黑胡子抱著一個奶油小生,鄭海心中在偷笑。
這老朱真能生!這第十七子與第四子感覺不是兄弟,年齡看著像父子。
“四哥,你怎麽來的?你不是在北平嗎?”
寧王率先離開朱棣的懷抱,打量著燕王朱棣。
朱棣雙手搭著寧王的小手臂,失聲痛哭道:“十七弟啊,這真是一言難盡!四哥我,是受奸人所害啊!”
“四哥,你到底是出了什麽事?”
“十七弟啊,四哥我,是不得已啊!四哥險些也和十一弟一樣,到地下找父皇去了!”
朱棣聲淚俱下,號啕痛哭:“大哥、二哥、三哥,還有十一弟都先後沒了,我若不是念著你們這幫兄弟,我也活不下去了……”
“四哥,你別急,我們進去說……”
“十七弟啊,朝中奸佞害我,四哥我,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我為的僅僅是自保而已……”
鄭海將馬匹交給寧王府的下人,跟著寧王與燕王身後,進了寧王府的大殿。
聽著朱棣的悲切話語,鄭海也低下頭,表現出一副難過的模樣。
要不是他知道朱棣是戲精附體,他也要跟著淚流滿麵了。
朱棣的表演就該拿小金人,太逼真,太生動了!
鄭海不是第一次見證朱棣的表演,但這次朱棣的表演實在是無懈可擊,聲情並茂。
他都分不清,朱棣是真哭還是假哭了。
或許,除了動機不純外,朱棣的話語與情緒都是真的。
或許,朱棣隻是將壓抑了好久的情緒釋放了出來。
或許,朱棣的情緒洪流確實積攢了太久了……
朱棣的話都是真的,太子朱標死了,秦王、晉王也先後死了,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短短數年間,朱棣的兄弟死了好幾個,而還有好幾個被廢了,被關了,這些都是真實發生的事實。
作為外人,鄭海或許無法感同身受,但同為一家人的朱權卻是感同身受。
朱權與朱棣都是淚流滿麵,兩人相互攙扶著,走進大殿。
作為朱棣的隨從,鄭海站在朱棣身旁,一身白袍披風,沒有攜帶腰刀與弓箭。
朱權與朱棣坐在大殿正中間的兩張座椅上,朱權在左,朱棣在右,兩人是平坐。
朱權對朱棣極為客氣,噓寒問暖,問了一些北平的事情。
朱棣講述了起兵的原因,痛斥黃子澄、齊泰等人,並請求朱權代為起草謝罪的奏折。
朱權沒有問朱棣此行的目的,朱棣也沒有向朱權提任何要求,隻說要在寧王府住上幾天。
一名王府的士兵走進大殿,看了看燕王朱棣,欲言又止。
朱權看向士兵,毫不介意地說道:“這是本王的四哥,有什麽事,你盡管說,都是自家人。”
士兵抱拳行禮,稟告道:“稟二位殿下,朵顏衛、泰寧衛、福餘衛三衛部族首領,攜親信前來探望殿下。”
“請他們都進來吧!”
朱權對士兵說了一句,轉向燕王朱棣:“若四哥不介意,請與小弟一起,見一見大寧的三衛首領。估計他們是聽聞四哥來訪,想見見四哥。”
“常聽人說,十三弟的朵顏三衛是北方最強的軍隊,我也想見識一下。”
說完,朱棣轉頭,給鄭海一個有深意的眼神。
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以蒙古人為主。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在這一地區設置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餘衛為烏齊葉特。
其實,朵顏三衛以阿紮失裏的泰寧衛實力最強。不過,後來阿紮失裏帶領三衛叛投了北元,遭受明朝的絞殺,三衛實際上就不屬於朝廷建製了。
多年前,在燕王當侍衛時,鄭海就曾跟著朱棣北伐北元,與傅友德一起追擊阿紮失裏。
寧王掌控的朵顏三衛的軍隊,其實是原來朵顏三衛地區蒙古部族的部落族兵,性質上更接近於雇傭兵的性質。
因此,建文皇帝朱允炆削掉了寧王三衛,其實就是一紙空文。
實際上,這個命令對寧王與朵顏三衛的影響並不大。
隻要寧王還在大寧,隻要寧王還給朵顏三衛的帶來好處與傭金及獎賞,朵顏三衛就依然是寧王的三衛。
建文皇帝朱允炆實際上能夠控製的是大寧的守軍,主要在劉真、陳亨以及房寬等人手裏。
朵顏三衛聽說有人進攻大寧城,認為這可能會危及到他們雇主的安全。因此,他們特地趕來寧王府詢問。
朵顏三衛的三名部落族長各帶了一名隨從,走進大殿,身披蒙古戎裝,披甲帶刀。
接受眾人行禮後,寧王朱權向朵顏三衛眾人介紹道:
“三位族長,本王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燕王,本王的四哥。”
收到朱棣的暗示,鄭海認真地觀察進入大殿的朵顏三衛部眾。
在六名蒙古人中,他發現了一個眼神犀利的青年將領,並與那人隔空對視。
坐在白馬上,朱棣臉色平靜,看不出一點得意的樣子。
按常理來說,打下來大寧城,應該高興才是,但朱棣麵色如常。
鄭海一路上都在想一個問題:朱棣為什麽讓他牽馬,而不是馬和或者其他人?
《西遊記》裏,騎著白馬的是唐僧,牽馬的是孫悟空。
如今,騎白馬的是朱棣,牽著馬的鄭海。
“難道我也要像孫悟空那樣,抓妖打怪?”鄭海心中覺得好笑。
噠,噠,噠,白馬踩在石板路上,發出有節奏的踩踏聲。
鄭海迴過神,拐了個彎,看向眼前的寧王府大殿。
一名身穿白裘大衣英俊男子快步向前。
“四哥!”
年輕男子遠遠看過來,深情地喊了一聲。
“十七弟!”
身後傳來朱棣激動的迴應,不用迴頭,鄭海都知道此刻朱棣應是淚流滿麵。
拉緊馬匹的韁繩,鄭海站住,同時,讓馬匹停下來,轉身看向朱棣。
朱棣不等鄭海攙扶,直接從馬上翻身,一步跨下,急步上前與那年輕男子抱在一起。
鄭海知道,這名與朱棣相擁而泣的年輕男子就是寧王朱權。
寧王朱權極為年輕,英姿俊朗,眉目清秀。
他的皮膚白皙,不像朱棣那般黝黑,反倒有點像閨中女子一般白皙。
若是在應天府,鄭海會把寧王當成一個官宦家的紈絝子弟。
寧王的年紀與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一般,剛是二十出頭,卻已經成了鎮撫大寧、威懾北方的藩王。
他握八萬人馬,革車六千,即便被朱允炆削掉三衛,但他的影響力依舊舉足輕重。
朵顏三衛就是寧王的王牌,這是他敢抗旨不去應天府的最大依仗。
看著一大黑胡子抱著一個奶油小生,鄭海心中在偷笑。
這老朱真能生!這第十七子與第四子感覺不是兄弟,年齡看著像父子。
“四哥,你怎麽來的?你不是在北平嗎?”
寧王率先離開朱棣的懷抱,打量著燕王朱棣。
朱棣雙手搭著寧王的小手臂,失聲痛哭道:“十七弟啊,這真是一言難盡!四哥我,是受奸人所害啊!”
“四哥,你到底是出了什麽事?”
“十七弟啊,四哥我,是不得已啊!四哥險些也和十一弟一樣,到地下找父皇去了!”
朱棣聲淚俱下,號啕痛哭:“大哥、二哥、三哥,還有十一弟都先後沒了,我若不是念著你們這幫兄弟,我也活不下去了……”
“四哥,你別急,我們進去說……”
“十七弟啊,朝中奸佞害我,四哥我,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我為的僅僅是自保而已……”
鄭海將馬匹交給寧王府的下人,跟著寧王與燕王身後,進了寧王府的大殿。
聽著朱棣的悲切話語,鄭海也低下頭,表現出一副難過的模樣。
要不是他知道朱棣是戲精附體,他也要跟著淚流滿麵了。
朱棣的表演就該拿小金人,太逼真,太生動了!
鄭海不是第一次見證朱棣的表演,但這次朱棣的表演實在是無懈可擊,聲情並茂。
他都分不清,朱棣是真哭還是假哭了。
或許,除了動機不純外,朱棣的話語與情緒都是真的。
或許,朱棣隻是將壓抑了好久的情緒釋放了出來。
或許,朱棣的情緒洪流確實積攢了太久了……
朱棣的話都是真的,太子朱標死了,秦王、晉王也先後死了,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短短數年間,朱棣的兄弟死了好幾個,而還有好幾個被廢了,被關了,這些都是真實發生的事實。
作為外人,鄭海或許無法感同身受,但同為一家人的朱權卻是感同身受。
朱權與朱棣都是淚流滿麵,兩人相互攙扶著,走進大殿。
作為朱棣的隨從,鄭海站在朱棣身旁,一身白袍披風,沒有攜帶腰刀與弓箭。
朱權與朱棣坐在大殿正中間的兩張座椅上,朱權在左,朱棣在右,兩人是平坐。
朱權對朱棣極為客氣,噓寒問暖,問了一些北平的事情。
朱棣講述了起兵的原因,痛斥黃子澄、齊泰等人,並請求朱權代為起草謝罪的奏折。
朱權沒有問朱棣此行的目的,朱棣也沒有向朱權提任何要求,隻說要在寧王府住上幾天。
一名王府的士兵走進大殿,看了看燕王朱棣,欲言又止。
朱權看向士兵,毫不介意地說道:“這是本王的四哥,有什麽事,你盡管說,都是自家人。”
士兵抱拳行禮,稟告道:“稟二位殿下,朵顏衛、泰寧衛、福餘衛三衛部族首領,攜親信前來探望殿下。”
“請他們都進來吧!”
朱權對士兵說了一句,轉向燕王朱棣:“若四哥不介意,請與小弟一起,見一見大寧的三衛首領。估計他們是聽聞四哥來訪,想見見四哥。”
“常聽人說,十三弟的朵顏三衛是北方最強的軍隊,我也想見識一下。”
說完,朱棣轉頭,給鄭海一個有深意的眼神。
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以蒙古人為主。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在這一地區設置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餘衛為烏齊葉特。
其實,朵顏三衛以阿紮失裏的泰寧衛實力最強。不過,後來阿紮失裏帶領三衛叛投了北元,遭受明朝的絞殺,三衛實際上就不屬於朝廷建製了。
多年前,在燕王當侍衛時,鄭海就曾跟著朱棣北伐北元,與傅友德一起追擊阿紮失裏。
寧王掌控的朵顏三衛的軍隊,其實是原來朵顏三衛地區蒙古部族的部落族兵,性質上更接近於雇傭兵的性質。
因此,建文皇帝朱允炆削掉了寧王三衛,其實就是一紙空文。
實際上,這個命令對寧王與朵顏三衛的影響並不大。
隻要寧王還在大寧,隻要寧王還給朵顏三衛的帶來好處與傭金及獎賞,朵顏三衛就依然是寧王的三衛。
建文皇帝朱允炆實際上能夠控製的是大寧的守軍,主要在劉真、陳亨以及房寬等人手裏。
朵顏三衛聽說有人進攻大寧城,認為這可能會危及到他們雇主的安全。因此,他們特地趕來寧王府詢問。
朵顏三衛的三名部落族長各帶了一名隨從,走進大殿,身披蒙古戎裝,披甲帶刀。
接受眾人行禮後,寧王朱權向朵顏三衛眾人介紹道:
“三位族長,本王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燕王,本王的四哥。”
收到朱棣的暗示,鄭海認真地觀察進入大殿的朵顏三衛部眾。
在六名蒙古人中,他發現了一個眼神犀利的青年將領,並與那人隔空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