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手指點在地圖上的地名,叫做大寧,是寧王朱權的藩地。


    不久前,朱允炆聽從黃子澄、齊泰等人建議,下詔令遼王朱植、寧王朱權南下,前往京師應天府。


    遼王朱植遵詔入京,而寧王朱權卻沒有前往京師。


    皇帝朱允炆詔遼王、寧王入京的目的是控製他們,防止他們與燕王朱棣聯合。


    寧王可不傻,他知道進京就相當於被軟禁,就會變成案板上的肉,任人擺布。


    他手裏掌控的軍隊可是北方最強的力量之一,他的軍隊戰鬥力並不遜於燕王朱棣的燕軍鐵騎。


    寧王朱權手裏,除了朝廷授予的三衛,還有一支私人武裝,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是大寧當地的蒙古部族騎兵,性質類似於雇傭兵,戰鬥力極強,是寧王手裏最大的王牌。


    朱權自恃手中掌握重兵,因此,沒有聽詔前往京師。


    為此,朱允炆下令削掉寧王朱權手裏的護衛,將寧王監視起來。


    “殿下北上的目標是大寧。”


    燕王朱棣與道衍對視一眼,哈哈一笑。


    自以為秘而不露,自以為深謀遠慮,結果鄭海卻猜到了他們的心思。


    “鄭海,你說本王意在大寧,有何說法?”


    朱棣看向鄭海,對鄭海露出欣賞之色。


    “我聽聞,朝廷削了寧王的護衛,料想殿下出兵北上,定然是奔著寧王去的。”


    鄭海頓了頓,指著地圖說道:“如果,殿下借著北上,得到寧王的兵馬,那麵對朝廷,我們將更有底氣。”


    道衍摸著胡須,一雙三角眼看向鄭海,詢問道:“要北上大寧,鬆亭關是關鍵,慎之,你有什麽辦法?”


    朱棣嗬嗬一笑:“道衍,你有所不知。這鬆亭關,本王誌在必得。”


    “本王已提前在鬆亭關埋下了一個釘子,這個無須擔心。”


    道衍點點頭:“原來如此!”


    鬆亭關的三名守將分別是劉真、陳亨與萬卜,而都指揮使萬卜已經因為鄭海的離間計被押入大牢。


    劉真年邁,不是朱棣的對手,而陳亨曾是朱棣的手下,有意歸附朱棣。


    鬆亭關實際上已經有一半落入了燕王朱棣的手中,想要奪取幾乎是手到擒來。


    “鄭海,你分析得沒錯!本王早就想北上大寧了。”


    朱棣指著地圖,又道:“這大寧兵強馬壯,如果大寧揮軍南下,必定對北平構成嚴重的威脅。”


    “既然,朱允炆小兒削了寧王的兵權,那就是給本王送了一件大禮。本王,豈能不收下?”


    說完,朱棣與道衍哈哈大笑。


    道衍恭維道:“殿下,深謀遠慮,貧僧望塵莫及。”


    “殿下英明!鄭海佩服。”鄭海跟著道衍一起拍朱棣的馬屁。


    “哈哈哈!”朱棣一臉笑容,盯著鄭海,點點頭,“名師出高徒,很不錯!”


    建文元年八月三十日,朱允炆拜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


    九月一日,永平守將郭亮來報,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等引遼東軍馬前來圍困與攻打永平城。


    鄭海得到蛟龍衛密報,朝廷令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北伐。


    北平燕王府中,眾將雲集,在討論怎麽應對朝廷的南北夾擊之勢。


    朱棣對眾將道:“本王認為,我軍需馳援永平,打退吳高之眾。”


    鄭海知道朱棣出兵永平的目的不在北平,而在於大寧。


    出兵支援永平,順道北上奪取鬆亭關,再取道北上,直取大寧是不錯的策略。


    既可以隱藏出兵大寧的戰略意圖,又可以解了永平之圍,一舉兩得。


    可鄭海不能說出來,這個計劃隻有他和道衍等幾個知道。


    鄭海站出來,稟告道:“臣以為,我軍應該出兵救援永平。”


    “據臣得到的情報,李景隆大軍距離我們還很遙遠。我們可以先騰出手對付永平之地,再迴過頭保衛北平。”


    丘福站出來,反對道:“殿下,末將認為,永平城糧草充足,可以無需擔心。如今應該堅守北平,保護我們的根基,主動出擊,恐怕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末將也認為,永平城防堅固,吳高等人並不用擔心。我們應該擔心的是,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


    燕王手下的將領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出兵永平並不是很必要。


    朱棣進一步解釋道:“守衛永平城的軍隊人數,不足以出城與吳高等作戰,但固守城池,防禦敵人是足夠的。”


    “本王認為,如果我軍守城不出,那就是示弱了,敵人會更加專注於攻城,不會再有其他的擔憂。這對我們很不利,對永平城很不利。”


    眾位將領有的點頭,有的依舊持懷疑態度。


    見眾人依舊有疑慮,朱棣又解釋道:“本王出兵並非單純是為了永平,本王的目的是引誘李景隆快速前來攻城。”


    “本王知道,吳高膽怯,他並非是本王的對手。聽聞本王前往永平,他一定撤兵。本王可以一舉解決了永平之圍,再抽出手對付李九江小兒,那就容易多了。”


    經過朱棣的一番解釋,眾將領都同意出兵救援永平。


    不過,在防守北平的策略上,有人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丘福建議道:“殿下,李九江前來進攻北平,一定會經過盧溝橋。末將認為,我軍應派出一部分兵力,扼守盧溝橋,是敵人不能直接兵臨北平城下。”


    鄭海上前反駁:“丘將軍,你有所不知,如今天寒地凍,河流都開始結冰了。到時候,敵人可以直接從冰麵上走,根本不需要從橋上走。”


    “想憑借扼守一座橋而阻擋敵人,這是不可能的。我認為,與其如此,不如將兵力都收縮迴來。”說完,鄭海看向朱棣。


    “嗯,本王讚同鄭海的意見。”朱棣接過話,繼續說道:“舍棄盧溝橋,可以讓敵人放鬆警惕,更叫驕橫,可以誘其深入。這是兵法上所說的利誘。”


    燕王朱棣結束戰前的戰鬥部署,將防禦北平的大任交給了長子朱高熾,令道衍輔助朱高熾守城。


    名義上朱高熾是北平城最高的指揮官,其實,朱高熾身後的兩個人才是真正的決策和領導者。


    這兩個人是一男一女。一個是道衍和尚,另一個是將門虎女、“女諸生”徐王妃。


    “妙錦,你現在離開北平還來得及。一旦李景隆兵臨城下,你就走不了了。”


    鄭海與徐妙錦走在北平城的大街上。


    “我不走,我要留下來,等你迴來。”


    徐妙錦挽著鄭海的手,深情地看著鄭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第一航海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人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人鬼並收藏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