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斌文失敗的消息,傳迴應天府,皇帝朱允炆找來親信,商討對策。
武英殿中,皇帝朱允炆一身黃袍,麵帶憂愁,盯著一本奏折。
朱允炆歎著氣,說道:“耿斌文是太祖的老將,一把利刃卻被毀了刀鋒,朕該怎麽辦?”
黃子澄安慰道:“陛下,勝敗乃兵家常事,不用擔心。”
放下奏折,朱允炆白皙微胖的臉上,依舊是不安的神情:“先生,你有什麽計策?”
黃子澄稟告道:“如今大明強盛,兵強馬壯,武器充足,糧草充備。天下兵馬取之不盡,用之不。,燕賊區區一隅之地,如何能抵擋得住天下雄兵?”
“陛下調集精兵五十萬,四麵圍攻燕賊。燕賊寡不敵眾,必敗無疑!”
黃子澄信誓旦旦,說得朱允炆再次燃起勝利的希望,堅定了必勝的信念。
“齊泰,朕,聽從你們的建議,削了寧王的三衛,寧王已不足慮。但燕庶人占據北平府,誰能替朕率軍北伐?”
朱允炆看向殿中的兵部尚書齊泰。
武英殿中,除了黃子澄、齊泰,還有方孝儒、魏國公徐輝祖。
齊泰猶豫了一下,看向一旁的魏國公徐輝祖。
徐輝祖曾是中軍都督府的都督,徐家在軍中很有威望。
如今,徐輝祖是太子太傅,已經很少過問兵部與軍中的事務。
在齊泰心中,能夠擔得起指揮五十萬大軍責任的,恐怕就隻有徐輝祖了。
徐輝祖也明白齊泰的心思,走上前對朱允炆道:“陛下,臣願領兵出征。”
黃子澄上前,稟告道:“臣以為,以魏國公與燕庶人朱棣的關係,魏國公不宜領兵,至少不宜當此次北伐的征虜大將軍。”
皇帝朱允炆聽了黃子澄的話,看向徐輝祖,猶豫不決,沒有說話。
徐輝祖也不再多說,看向兵部侍郎齊泰。
齊泰上前:“黃大人,魏國公是陛下的肱骨之臣,又是太子太傅。國公為何不能領兵出征,還望黃大人明言。”
“據老夫所知,魏國公府上的徐三小姐離家出走,隻怕是前往北平,投靠了她的姐夫。”
黃子澄頓了頓,眼睛瞟了一下徐輝祖:“如果老夫猜得沒錯,那現在徐三小姐恐怕已經到了北平了。若是讓魏國公領兵,臣怕魏國公徇私情……”
黃子澄沒有說下去,抬頭看向朱允炆。
徐妙錦離家出走的事情,並不是什麽秘密。
曹國公李景隆經常出入魏國公府,前幾日就知道了這個消息。
黃子澄之所以知道這個消息,是因為曹國公李景隆前幾日告訴他的。
“那先生以為,你告訴朕,哪位將領能夠擔當率領北伐大軍的重任?”
朱允炆有些頭疼,雖然他手握天下重兵,卻找不出一個能夠領兵打仗的將領。
要不是他不懂帶兵打仗,他恨不得也學一學他的太祖爺爺,親自領兵殺敵。
堂堂一國之君,竟鎮壓不住一個小小的地方藩王,這還如何削藩?
“陛下,曹國公可以擔此重任。”黃子澄抱拳稟告,“如果上一次不派長興侯而啟用曹國公,就不會有這次的失敗了。”
朱允炆一聽,臉上露出了滿意地笑容,不禁點點頭。
曹國公李景隆,是明開國功臣岐陽王李文忠之子,小字九江。
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時,李景隆就受到朱元璋的重視。
朱元璋曾多次派李景隆到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兵,當成大明未來的軍事將領來培養。
李景隆承襲其父親李文忠的爵位,封為曹國公,曾經掌管左軍都督府。
朱允炆對李景隆很信任。他曾經派李景隆南下剿海盜,後來又讓李景隆負責抓捕周王等人。
李景隆那幾次任務都完成得不錯,隻是抓捕湘王朱柏的失敗了。
湘王自焚的事情引起了朝中的震動,朱允炆這才冷落了李景隆。
齊泰站出來,稟告道:“陛下,臣以為,論經驗與資曆,魏國公更穩妥。曹國公缺乏大戰經驗……”
“齊大人,魏國公自從太祖在位之時,就多次帶兵,對湖廣、陝西、河南一帶都很熟悉。”
黃子澄不同意齊泰的看法,再次替李景隆說話:“魏國公還打敗了眾人都難以剿滅的海盜,齊大人,怎麽能說魏國公缺乏經驗呢?”
“先生說得是,九江連眾人無法剿滅的海盜都能打敗。這區區一個北平,不可能拿不下!朕,相信魏國公能夠做到。”
皇帝朱允炆的話,可以說是一錘定音。
齊泰對相對年輕的李景隆比較不放心,相對而言,他更相信成熟穩重的魏國公徐輝祖。
但皇帝都這麽說了,齊泰反對也沒有,隻能遵令執行。
齊泰與魏國公徐輝祖走出皇宮,正遇到前來打探消息的徐增壽。
見到大哥徐輝祖走出宮門,徐增壽迎上去:“大哥,我聽說長興侯敗北,陛下要更換大將軍的人選。新人選是否是大哥?”
“哼!”徐輝祖一甩長袖,冷冷瞪了徐增壽一眼。
“大哥,你瞪著我幹嘛?”
“別以為你做的那些事,我不知道!”徐輝祖扔下一句話,氣唿唿地走了。
徐增壽有些摸不著頭腦,逮著剛出宮的兵部尚書齊泰,就問道:“齊大人,我大哥他這是怎麽迴事?我又沒惹著他,他怎麽發這麽大的脾氣?”
“徐都督,原本魏國公是有機會領兵出征的,”齊泰歎了一口氣,一臉無奈,“令妹徐妙錦北上,這件事被陛下知道了。國公,這才沒能領兵出征……”
徐增壽點點頭,很禮貌地給齊泰讓出路:“齊尚書,慢走。”
望著齊泰與徐輝祖遠去的背影,徐增壽自言自語道:“不能領兵出征才好呢,自家人打自家人,那才叫人難受呢!”
當應天府籌備換將北伐之時,北平府燕王王府內,眾人也在商討下一步的計劃。
燕王府承運殿中,燕王朱棣、道衍和尚、鄭海、馬和四人站在一麵掛著的地圖旁。
此時,李景隆成為新大將軍的消息還未傳開,真定城也沒有派兵北上的可能,處於難得的空窗期。
“道衍,眼下的局麵,你覺得,本王下一步棋該如何走?”
一身黑色僧袍的道衍,摸著白胡子,一雙三角病虎眼深邃無比。
他微微一笑,眉毛揚起,三角眼炯炯有神:“燕王,心中早有妙計。貧道,哪能猜到燕王的心思。”
朱棣掃了一眼道衍,又道:“道衍,本王讓你猜。”
道衍摸著胡須,沉吟道:“貧僧若猜得沒錯,燕王有意北上。”
“哈哈哈,”朱棣哈哈一笑,“知我者,道衍也。”
道衍微微一笑,看向鄭海:“慎之,你猜一猜,燕王北上想要攻打哪裏?”
鄭海上前,伸手點在地圖上,迴答道:“殿下的目標是這裏。”
道衍與朱棣眼睛微微睜大,一臉驚訝。
朱棣與道衍對視一眼,看向鄭海:“你怎麽知道,本王要進攻這裏?”
武英殿中,皇帝朱允炆一身黃袍,麵帶憂愁,盯著一本奏折。
朱允炆歎著氣,說道:“耿斌文是太祖的老將,一把利刃卻被毀了刀鋒,朕該怎麽辦?”
黃子澄安慰道:“陛下,勝敗乃兵家常事,不用擔心。”
放下奏折,朱允炆白皙微胖的臉上,依舊是不安的神情:“先生,你有什麽計策?”
黃子澄稟告道:“如今大明強盛,兵強馬壯,武器充足,糧草充備。天下兵馬取之不盡,用之不。,燕賊區區一隅之地,如何能抵擋得住天下雄兵?”
“陛下調集精兵五十萬,四麵圍攻燕賊。燕賊寡不敵眾,必敗無疑!”
黃子澄信誓旦旦,說得朱允炆再次燃起勝利的希望,堅定了必勝的信念。
“齊泰,朕,聽從你們的建議,削了寧王的三衛,寧王已不足慮。但燕庶人占據北平府,誰能替朕率軍北伐?”
朱允炆看向殿中的兵部尚書齊泰。
武英殿中,除了黃子澄、齊泰,還有方孝儒、魏國公徐輝祖。
齊泰猶豫了一下,看向一旁的魏國公徐輝祖。
徐輝祖曾是中軍都督府的都督,徐家在軍中很有威望。
如今,徐輝祖是太子太傅,已經很少過問兵部與軍中的事務。
在齊泰心中,能夠擔得起指揮五十萬大軍責任的,恐怕就隻有徐輝祖了。
徐輝祖也明白齊泰的心思,走上前對朱允炆道:“陛下,臣願領兵出征。”
黃子澄上前,稟告道:“臣以為,以魏國公與燕庶人朱棣的關係,魏國公不宜領兵,至少不宜當此次北伐的征虜大將軍。”
皇帝朱允炆聽了黃子澄的話,看向徐輝祖,猶豫不決,沒有說話。
徐輝祖也不再多說,看向兵部侍郎齊泰。
齊泰上前:“黃大人,魏國公是陛下的肱骨之臣,又是太子太傅。國公為何不能領兵出征,還望黃大人明言。”
“據老夫所知,魏國公府上的徐三小姐離家出走,隻怕是前往北平,投靠了她的姐夫。”
黃子澄頓了頓,眼睛瞟了一下徐輝祖:“如果老夫猜得沒錯,那現在徐三小姐恐怕已經到了北平了。若是讓魏國公領兵,臣怕魏國公徇私情……”
黃子澄沒有說下去,抬頭看向朱允炆。
徐妙錦離家出走的事情,並不是什麽秘密。
曹國公李景隆經常出入魏國公府,前幾日就知道了這個消息。
黃子澄之所以知道這個消息,是因為曹國公李景隆前幾日告訴他的。
“那先生以為,你告訴朕,哪位將領能夠擔當率領北伐大軍的重任?”
朱允炆有些頭疼,雖然他手握天下重兵,卻找不出一個能夠領兵打仗的將領。
要不是他不懂帶兵打仗,他恨不得也學一學他的太祖爺爺,親自領兵殺敵。
堂堂一國之君,竟鎮壓不住一個小小的地方藩王,這還如何削藩?
“陛下,曹國公可以擔此重任。”黃子澄抱拳稟告,“如果上一次不派長興侯而啟用曹國公,就不會有這次的失敗了。”
朱允炆一聽,臉上露出了滿意地笑容,不禁點點頭。
曹國公李景隆,是明開國功臣岐陽王李文忠之子,小字九江。
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時,李景隆就受到朱元璋的重視。
朱元璋曾多次派李景隆到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兵,當成大明未來的軍事將領來培養。
李景隆承襲其父親李文忠的爵位,封為曹國公,曾經掌管左軍都督府。
朱允炆對李景隆很信任。他曾經派李景隆南下剿海盜,後來又讓李景隆負責抓捕周王等人。
李景隆那幾次任務都完成得不錯,隻是抓捕湘王朱柏的失敗了。
湘王自焚的事情引起了朝中的震動,朱允炆這才冷落了李景隆。
齊泰站出來,稟告道:“陛下,臣以為,論經驗與資曆,魏國公更穩妥。曹國公缺乏大戰經驗……”
“齊大人,魏國公自從太祖在位之時,就多次帶兵,對湖廣、陝西、河南一帶都很熟悉。”
黃子澄不同意齊泰的看法,再次替李景隆說話:“魏國公還打敗了眾人都難以剿滅的海盜,齊大人,怎麽能說魏國公缺乏經驗呢?”
“先生說得是,九江連眾人無法剿滅的海盜都能打敗。這區區一個北平,不可能拿不下!朕,相信魏國公能夠做到。”
皇帝朱允炆的話,可以說是一錘定音。
齊泰對相對年輕的李景隆比較不放心,相對而言,他更相信成熟穩重的魏國公徐輝祖。
但皇帝都這麽說了,齊泰反對也沒有,隻能遵令執行。
齊泰與魏國公徐輝祖走出皇宮,正遇到前來打探消息的徐增壽。
見到大哥徐輝祖走出宮門,徐增壽迎上去:“大哥,我聽說長興侯敗北,陛下要更換大將軍的人選。新人選是否是大哥?”
“哼!”徐輝祖一甩長袖,冷冷瞪了徐增壽一眼。
“大哥,你瞪著我幹嘛?”
“別以為你做的那些事,我不知道!”徐輝祖扔下一句話,氣唿唿地走了。
徐增壽有些摸不著頭腦,逮著剛出宮的兵部尚書齊泰,就問道:“齊大人,我大哥他這是怎麽迴事?我又沒惹著他,他怎麽發這麽大的脾氣?”
“徐都督,原本魏國公是有機會領兵出征的,”齊泰歎了一口氣,一臉無奈,“令妹徐妙錦北上,這件事被陛下知道了。國公,這才沒能領兵出征……”
徐增壽點點頭,很禮貌地給齊泰讓出路:“齊尚書,慢走。”
望著齊泰與徐輝祖遠去的背影,徐增壽自言自語道:“不能領兵出征才好呢,自家人打自家人,那才叫人難受呢!”
當應天府籌備換將北伐之時,北平府燕王王府內,眾人也在商討下一步的計劃。
燕王府承運殿中,燕王朱棣、道衍和尚、鄭海、馬和四人站在一麵掛著的地圖旁。
此時,李景隆成為新大將軍的消息還未傳開,真定城也沒有派兵北上的可能,處於難得的空窗期。
“道衍,眼下的局麵,你覺得,本王下一步棋該如何走?”
一身黑色僧袍的道衍,摸著白胡子,一雙三角病虎眼深邃無比。
他微微一笑,眉毛揚起,三角眼炯炯有神:“燕王,心中早有妙計。貧道,哪能猜到燕王的心思。”
朱棣掃了一眼道衍,又道:“道衍,本王讓你猜。”
道衍摸著胡須,沉吟道:“貧僧若猜得沒錯,燕王有意北上。”
“哈哈哈,”朱棣哈哈一笑,“知我者,道衍也。”
道衍微微一笑,看向鄭海:“慎之,你猜一猜,燕王北上想要攻打哪裏?”
鄭海上前,伸手點在地圖上,迴答道:“殿下的目標是這裏。”
道衍與朱棣眼睛微微睜大,一臉驚訝。
朱棣與道衍對視一眼,看向鄭海:“你怎麽知道,本王要進攻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