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柔和的陽光,照在路旁的雜草上,蟈蟈的鳴叫聲已經消失。
燕王朱棣騎著白馬,跟隨著衛隊,走進雄縣的城門。
城門口的地上還殘留著殷紅的血跡,幾支羽箭插在地上。
把守城門口的士兵已經換成了燕王的將士。
不少士兵甲胄上都沾著血跡,他們簡單包紮了身上的傷口。
走進城裏,許多士兵還在搬運敵人的屍體。
街道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南軍士兵的屍體,鮮血淋漓,有些不忍直視。
燕王朱棣登上城牆,來到黑衣人鄭海身旁。
“鄭海,他們怎麽還在清理敵人的屍體?
攻下城池,不是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嗎?他們怎麽還沒清理完?”
朱棣一連三問,鄭海歎了一口氣:“殿下,九千人啊,就這麽沒了!”
“你說什麽?這是怎麽迴事?”朱棣的小眼睛微微瞪圓了,眉毛翹起來,臉色有些凝重。
馬和緊跟在朱棣身旁,稟告道:“殿下,昨晚,雄縣這幫守軍對我軍大聲辱罵,眾將士極為憤慨。
在我軍登城後,他們依舊對我軍辱罵,諸位將軍一時氣憤,便下令將他們全殺了……”
“原來如此,隻是可惜了,”朱棣望向城中搬運屍體的士兵,歎了一口氣,“若這九千人能為我所用,那就更好了。”
聽了朱棣的話,鄭海略有所思。
看向朱棣,他建議道:“殿下,您應該給諸位將軍定下一條戰場規矩:不可濫殺,優待俘虜。”
“不可濫殺,優待俘虜?”
朱棣看向鄭海重複了一遍,問道:“鄭海,這條規矩有什麽用?”
“殿下,我們的軍隊人數比之於朝廷,你覺得雙方,誰占優勢?”
“本王手下的將士隻有數萬人,朝廷掌握天下兵馬,兵馬數量上自然是朝廷占優!”
鄭海認可地點點頭,又問:“以少敵多,以一地之兵馬抗衡天下兵馬,殿下如何扭轉兵源不足與兵力損耗的問題?”
聽了鄭海的話,燕王朱棣一臉凝重,久久不語。
一語中的,鄭海點出了靖難軍存在的重大問題:兵源不足與如何補充兵力的問題。
朱棣的兵力有限,兵源地隻有北平府一地;
而朱允炆則掌控天下兵馬,整個國家的青壯年都是他的兵源。
曆史上,地方諸侯造反幾乎很少能成功,就是因為地方諸侯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都不如中央朝廷。
長時間的消耗戰,失敗的一方,通常隻會是經不起損耗的那方。
“殿下,我可以告訴你一個扭轉局麵的辦法,不知殿下,願不願意聽從我的建議?”
“哦?”朱棣的小眼睛再次恢複神采,小燈泡亮閃閃地盯著鄭海,“你快說,若如你所說,本王自然聽從。”
鄭海點點頭,鄭重地說道:“在告訴殿下這個辦法前,我先給殿下講一個曆史案例。”
“好,本王聽著。”
“殿下應該知道,太祖起兵時,起義的隊伍叫紅巾軍。
我所說的這個故事,裏麵的部隊類似紅巾軍,它名叫紅軍。
紅軍是地方武裝起義發展起來的,而藍軍是中央朝廷的軍隊……
紅軍一開始時也隻有數萬人,而藍軍擁有數百萬人。
可最後,紅軍的幾萬人反而越打越多,最終打敗了藍軍的幾百萬人,成為國家的統治力量。
殿下,你知道紅軍是怎麽樣打敗藍軍,扭轉局麵的嗎?”
聽到幾萬人的紅軍可以打敗百萬之眾的藍軍,最後國家的統治者,朱棣心中有些激動。
他現在不也和紅軍一樣嗎?
他與紅軍一樣,目的都是扭轉局麵,最終統治整個國家。
當然,這個最終目的,他隻能藏在心底,不能公之於眾。
“它是怎麽做到的?”燕王朱棣的眼睛很火熱,期待的目光盯著鄭海。
鄭海繼續講道:“紅軍堅持投降不殺,優待俘虜。對待士兵投降,紅軍不但不殺,還讓士兵自己選擇後路。
士兵可以選擇加入紅軍,也可以選擇放下武器,返迴家鄉。
不僅如此,紅軍還承諾,選擇迴家的投降士兵,他們給放發路費……”
“本王有個問題,”朱棣打斷鄭海的話,“如果那些不願意加入紅軍的士兵,放迴家後,他們又加入了藍軍,再次前來討伐紅軍,又該怎麽辦?這豈不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嗎?”
鄭海嘿嘿一笑,反問道:“殿下,投降了就可以活命,還可以領路費。
如果士兵堅信如此,你說,他打仗的時候,還會拚命嗎?”
朱棣沉默,摸著自己的長胡須,思考了一會,說道:“應該不會拚命。”
“如果士兵打仗不拚命,那麽,他們又怎麽可能打勝仗呢?”
鄭海見朱棣不說話,又道:“我們這邊對他們好,而他們迴去卻受到朝廷的處罰,那他們自然不願意迴去,那隻好加入我們。”
朱棣不時點點頭,一旁的太監馬和也跟著點頭。
鄭海繼續解釋道:“投降的士兵再次加入敵陣參戰,他們也不會拚命。
他們隻會讓敵人的軍隊變得更怯弱,這樣他們就一定會再次投降。
一個人投降,會帶動一幫人投降,就像滾雪球一樣。
如果投降的士兵加入我方,我們的兵力會增強;
如果投降的士兵返迴家鄉,那也隻會削弱敵人,我方沒有任何損失。
因此,不殺降敵,優待俘虜,有百利而無一害。”
朱棣深深地點頭,一臉欽佩地看向鄭海,歎服道:“鄭海,你分析得不錯,這個辦法可行!”
眼睛在鄭海身上打量了一會,朱棣思索了一會兒,問道:“鄭海,幾萬人的紅軍打敗數百萬人的藍軍,曆史上,真的有這個故事嗎?”
“嗬嗬!殿下,難道你認為,我會編造故事騙殿下?”
朱棣看著鄭海一臉自信的樣子,將信將疑,小眼珠子轉了又轉。
他真希望曆史上真的有這樣的故事,從小可沒少讀各類史書,《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等等,可都沒有記載類似的故事。
不管鄭海說得是真是假,朱棣都願意相信是真的。
他也想像紅軍一樣,讓他的軍隊越打越多,最終打敗朝廷的大軍,再成為……
“馬和,召集諸位將軍,本王有話要說!”
不一會兒,燕王手下的諸位將軍都集中到城樓上。
朱棣嚴肅地掃了眾人一眼,責問道:“我們舉兵是為了大義,目的是安定國家社稷,保護百姓民生。你們怎麽能崇尚殺戮,以多殺人為目的呢?”
譚淵上前道:“殿下,這幫南軍極為可惡,竟敢辱罵我們,士可殺不可辱,我們豈能讓他們看不起。所以,末將下令將他們全殺了!”
朱棣狠狠地瞪了譚淵一眼:“我以前告誡你們不要嗜殺,如果你們不聽我的話,那我們不是求生,而是求死。”
譚淵不敢說話,眾將都低下頭,沉默不語。
朱棣再次耐心地解釋道:“你們殺的敵方士兵越多,越堅定他們複仇之心。
你們不給他們活路,他們必定以死相拚。
人若是不要命,拚命起來,一百個人都擋不住。這終究不是穩妥的取勝之法。”
“以前,曹彬攻下江南,沒有妄開殺戒,他的子孫後代繁衍昌盛,而嗜殺的將領往往後代子孫滅絕。”
朱棣苦口婆心地說著,不厭其煩地解釋道:“今天,我們雖然攻下一座城池,但收獲的很少,而失去的卻很多。”
攻下雄縣,殺掉了九千守軍,靖難軍卻沒有能夠擴充兵員。
燕王的靖難軍僅僅獲得了八千匹戰馬,而死傷的士兵不少。
譚淵低下頭,與諸位將領叩首謝罪:“末將有罪,請殿下責罰。”
“好了,下不為例!”
朱棣掃了一眼眾人,又道:“我們進攻雄縣的消息,很快會傳到鄚州,潘忠、楊鬆一定會火速前來救援。”
“本王要生擒二人。你們準備一下,本王要給他們包個餃子……”
燕王朱棣騎著白馬,跟隨著衛隊,走進雄縣的城門。
城門口的地上還殘留著殷紅的血跡,幾支羽箭插在地上。
把守城門口的士兵已經換成了燕王的將士。
不少士兵甲胄上都沾著血跡,他們簡單包紮了身上的傷口。
走進城裏,許多士兵還在搬運敵人的屍體。
街道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南軍士兵的屍體,鮮血淋漓,有些不忍直視。
燕王朱棣登上城牆,來到黑衣人鄭海身旁。
“鄭海,他們怎麽還在清理敵人的屍體?
攻下城池,不是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嗎?他們怎麽還沒清理完?”
朱棣一連三問,鄭海歎了一口氣:“殿下,九千人啊,就這麽沒了!”
“你說什麽?這是怎麽迴事?”朱棣的小眼睛微微瞪圓了,眉毛翹起來,臉色有些凝重。
馬和緊跟在朱棣身旁,稟告道:“殿下,昨晚,雄縣這幫守軍對我軍大聲辱罵,眾將士極為憤慨。
在我軍登城後,他們依舊對我軍辱罵,諸位將軍一時氣憤,便下令將他們全殺了……”
“原來如此,隻是可惜了,”朱棣望向城中搬運屍體的士兵,歎了一口氣,“若這九千人能為我所用,那就更好了。”
聽了朱棣的話,鄭海略有所思。
看向朱棣,他建議道:“殿下,您應該給諸位將軍定下一條戰場規矩:不可濫殺,優待俘虜。”
“不可濫殺,優待俘虜?”
朱棣看向鄭海重複了一遍,問道:“鄭海,這條規矩有什麽用?”
“殿下,我們的軍隊人數比之於朝廷,你覺得雙方,誰占優勢?”
“本王手下的將士隻有數萬人,朝廷掌握天下兵馬,兵馬數量上自然是朝廷占優!”
鄭海認可地點點頭,又問:“以少敵多,以一地之兵馬抗衡天下兵馬,殿下如何扭轉兵源不足與兵力損耗的問題?”
聽了鄭海的話,燕王朱棣一臉凝重,久久不語。
一語中的,鄭海點出了靖難軍存在的重大問題:兵源不足與如何補充兵力的問題。
朱棣的兵力有限,兵源地隻有北平府一地;
而朱允炆則掌控天下兵馬,整個國家的青壯年都是他的兵源。
曆史上,地方諸侯造反幾乎很少能成功,就是因為地方諸侯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都不如中央朝廷。
長時間的消耗戰,失敗的一方,通常隻會是經不起損耗的那方。
“殿下,我可以告訴你一個扭轉局麵的辦法,不知殿下,願不願意聽從我的建議?”
“哦?”朱棣的小眼睛再次恢複神采,小燈泡亮閃閃地盯著鄭海,“你快說,若如你所說,本王自然聽從。”
鄭海點點頭,鄭重地說道:“在告訴殿下這個辦法前,我先給殿下講一個曆史案例。”
“好,本王聽著。”
“殿下應該知道,太祖起兵時,起義的隊伍叫紅巾軍。
我所說的這個故事,裏麵的部隊類似紅巾軍,它名叫紅軍。
紅軍是地方武裝起義發展起來的,而藍軍是中央朝廷的軍隊……
紅軍一開始時也隻有數萬人,而藍軍擁有數百萬人。
可最後,紅軍的幾萬人反而越打越多,最終打敗了藍軍的幾百萬人,成為國家的統治力量。
殿下,你知道紅軍是怎麽樣打敗藍軍,扭轉局麵的嗎?”
聽到幾萬人的紅軍可以打敗百萬之眾的藍軍,最後國家的統治者,朱棣心中有些激動。
他現在不也和紅軍一樣嗎?
他與紅軍一樣,目的都是扭轉局麵,最終統治整個國家。
當然,這個最終目的,他隻能藏在心底,不能公之於眾。
“它是怎麽做到的?”燕王朱棣的眼睛很火熱,期待的目光盯著鄭海。
鄭海繼續講道:“紅軍堅持投降不殺,優待俘虜。對待士兵投降,紅軍不但不殺,還讓士兵自己選擇後路。
士兵可以選擇加入紅軍,也可以選擇放下武器,返迴家鄉。
不僅如此,紅軍還承諾,選擇迴家的投降士兵,他們給放發路費……”
“本王有個問題,”朱棣打斷鄭海的話,“如果那些不願意加入紅軍的士兵,放迴家後,他們又加入了藍軍,再次前來討伐紅軍,又該怎麽辦?這豈不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嗎?”
鄭海嘿嘿一笑,反問道:“殿下,投降了就可以活命,還可以領路費。
如果士兵堅信如此,你說,他打仗的時候,還會拚命嗎?”
朱棣沉默,摸著自己的長胡須,思考了一會,說道:“應該不會拚命。”
“如果士兵打仗不拚命,那麽,他們又怎麽可能打勝仗呢?”
鄭海見朱棣不說話,又道:“我們這邊對他們好,而他們迴去卻受到朝廷的處罰,那他們自然不願意迴去,那隻好加入我們。”
朱棣不時點點頭,一旁的太監馬和也跟著點頭。
鄭海繼續解釋道:“投降的士兵再次加入敵陣參戰,他們也不會拚命。
他們隻會讓敵人的軍隊變得更怯弱,這樣他們就一定會再次投降。
一個人投降,會帶動一幫人投降,就像滾雪球一樣。
如果投降的士兵加入我方,我們的兵力會增強;
如果投降的士兵返迴家鄉,那也隻會削弱敵人,我方沒有任何損失。
因此,不殺降敵,優待俘虜,有百利而無一害。”
朱棣深深地點頭,一臉欽佩地看向鄭海,歎服道:“鄭海,你分析得不錯,這個辦法可行!”
眼睛在鄭海身上打量了一會,朱棣思索了一會兒,問道:“鄭海,幾萬人的紅軍打敗數百萬人的藍軍,曆史上,真的有這個故事嗎?”
“嗬嗬!殿下,難道你認為,我會編造故事騙殿下?”
朱棣看著鄭海一臉自信的樣子,將信將疑,小眼珠子轉了又轉。
他真希望曆史上真的有這樣的故事,從小可沒少讀各類史書,《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等等,可都沒有記載類似的故事。
不管鄭海說得是真是假,朱棣都願意相信是真的。
他也想像紅軍一樣,讓他的軍隊越打越多,最終打敗朝廷的大軍,再成為……
“馬和,召集諸位將軍,本王有話要說!”
不一會兒,燕王手下的諸位將軍都集中到城樓上。
朱棣嚴肅地掃了眾人一眼,責問道:“我們舉兵是為了大義,目的是安定國家社稷,保護百姓民生。你們怎麽能崇尚殺戮,以多殺人為目的呢?”
譚淵上前道:“殿下,這幫南軍極為可惡,竟敢辱罵我們,士可殺不可辱,我們豈能讓他們看不起。所以,末將下令將他們全殺了!”
朱棣狠狠地瞪了譚淵一眼:“我以前告誡你們不要嗜殺,如果你們不聽我的話,那我們不是求生,而是求死。”
譚淵不敢說話,眾將都低下頭,沉默不語。
朱棣再次耐心地解釋道:“你們殺的敵方士兵越多,越堅定他們複仇之心。
你們不給他們活路,他們必定以死相拚。
人若是不要命,拚命起來,一百個人都擋不住。這終究不是穩妥的取勝之法。”
“以前,曹彬攻下江南,沒有妄開殺戒,他的子孫後代繁衍昌盛,而嗜殺的將領往往後代子孫滅絕。”
朱棣苦口婆心地說著,不厭其煩地解釋道:“今天,我們雖然攻下一座城池,但收獲的很少,而失去的卻很多。”
攻下雄縣,殺掉了九千守軍,靖難軍卻沒有能夠擴充兵員。
燕王的靖難軍僅僅獲得了八千匹戰馬,而死傷的士兵不少。
譚淵低下頭,與諸位將領叩首謝罪:“末將有罪,請殿下責罰。”
“好了,下不為例!”
朱棣掃了一眼眾人,又道:“我們進攻雄縣的消息,很快會傳到鄚州,潘忠、楊鬆一定會火速前來救援。”
“本王要生擒二人。你們準備一下,本王要給他們包個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