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人,你這是去見陛下嗎?”
“正是。”
兵部尚書齊泰拿著一張奏折,正趕往武英殿:“下邊剛傳來消息,南洋朝貢的貢船被海盜劫持了,陛下召見我。”
“你聽說了嗎?陛下還召見了錦衣衛千戶鄭海!隻怕是要談削藩的事情。”
齊泰說道:“黃大人,陛下不是同意了你的削藩方案麽?為何還要找鄭海談削藩之事?”
太常卿黃子澄滿臉擔憂,一邊走一邊對齊泰解釋道:“你是不知道,陛下與鄭海私交甚好,兩人幾乎無事不談。你知道陛下為何對燕王如此忌憚嗎?”
“為何?”
“都是因為鄭海!此子曾是燕王手下的侍衛,對燕王很是崇拜。他常對陛下說,燕王英勇無敵,戰無不勝。陛下否定你的削藩方案可能也禦賜有關。”
黃子澄對鄭海有偏見。
他把朱允炆否定齊泰削藩方案的原因也歸到鄭海頭上,意圖拉攏齊泰一同對付鄭海。
聽了黃子澄的話,齊泰頓時也有些生氣了。
齊泰也曾聽說,鄭海是反對削藩的。但他沒想到,他的削藩方案之所以沒被朱允炆接納,是因為鄭海的原因。
這讓他對鄭海產生了厭惡感。
“他若時常在陛下麵前說道削藩的不是,說不定陛下會放棄削藩。此子對陛下的蠱惑不得不令人擔憂啊!”黃子澄搖著頭,一臉不甘心的模樣。
齊泰皺了皺眉頭,看向黃子澄,有些擔憂地問道:“那黃大人,有什麽辦法阻止他麽?”
“辦法倒是有一個,不過,還需齊大人配合。”
“黃大人,請說!”
黃子澄湊到齊泰耳邊,低聲說了幾句悄悄話。
齊泰點頭稱道:“黃大人,此法甚好!就這麽辦!”
黃子澄嗬嗬笑道:“那有勞齊大人了!”
鄭海與魏國公徐輝祖走進皇宮,跟隨著太監,穿過長長的走廊,一路向武英殿走去。
鄭海走進武英殿時,殿中除了朱允炆,隻有方孝儒和太監昌盛。
見鄭海和徐輝祖走進來,朱允炆跟兩人簡單說了一件事,是江浙一帶發生的海盜劫持南洋貢船的事件。
“朕知道,你們倆曾經去江浙一帶籌備過海防。朕想聽聽你們對剿海盜的看法。”
徐輝祖道:“稟陛下,自先帝建國,江浙一帶的海盜就一直困擾著朝廷。朝廷屢次靖海,卻一直未能剿滅所有海盜……”
一邊聽著徐輝祖的講述,鄭海一邊沉思著明朝的海盜問題。
海盜屢禁不止的原因,並不是朝廷的打擊不夠嚴厲,並不是海禁的措施落實不到位。
相反,正因為大明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導致沿海的許多漁民迫於生計,不得不走上鋌而走險的犯罪之路。
除了那些窮兇極惡的職業海盜,大多數海盜其實是走投無路的漁民不得已成了海盜。
海盜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大明,其實海盜的問題,不單單是政治問題,還有外交和民生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
如果所有沿海的居民不是迫於生計問題,鄭海認為,沒有幾個人會想要當海盜。
“鄭海,對於海盜的問題,你有什麽看法?”
朱允炆發現鄭海沉默不語,主動詢問鄭海的意見。
鄭海神情嚴肅地迴答道:“臣以為,海盜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據臣所知,海盜有兩大類。”
見眾人在認真聽,鄭海繼續說道:“一類是無惡不作的職業海盜,以劫掠燒殺為生,對於這一類,我們要堅決打擊,武力剿滅。還有一類是海盜,大多數是因為沿海貧困的漁民,為了生計,不得已成為海盜,對於這一類海盜,我們可以招撫,幫他們解決生計問題。”
聽著鄭海的分析,朱允炆與一旁的方孝儒都點頭同意。
朱允炆又問:“鄭海,你有什麽具體的對策嗎?”
“臣以為,最好的辦法是解除海禁,進行海外貿易,以此使沿海人民得以發展和致富......”
“荒謬!”
徐輝祖出言打斷了鄭海的話,一副憂心忡忡地表情:“陛下,這鄭海是要公然違背先皇‘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訓啊!陛下不可聽信他的胡言亂語!對付海盜,必須堅持海禁,同時使用武力剿滅,方是良策。”
“方愛卿,你怎麽看?”朱允炆看向方孝儒。
方孝儒輕輕施禮,緩緩說道:“臣,認同魏國公的觀點。祖宗之法不可變,先皇遺訓不可違。”
“鄭海,這一點朕也認同魏國公的觀點,先皇祖訓不可違。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鄭海瞟了一眼徐輝祖和方孝儒,無奈道:“迴陛下,能夠徹底解決海盜問題的隻有這個辦法。倘若僅依靠武力圍剿,隻能治標,無法徹底解決海盜問題。”
方孝儒主動上前,抱拳道:“陛下,要解決沿海居民成為海盜的問題,我們可以將漁民內遷。同時,給漁民一些土地,令他們耕種,這樣同樣可以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大可不觸碰祖宗之法。”
“稟陛下,這個方法不可取!”鄭海聽了方孝儒的建議,急忙反駁道:“沿海那麽多漁民,別說有沒有土地給他們耕種,就算有,也要看他們願不願意內遷......”
“不願意又能如何?隻要陛下下旨,他們敢不從!”徐輝祖對鄭海的觀點很不認可,“臣以為,方侍講的方法可以一試。”
鄭海搖搖頭,反駁道:“陛下不可!若是強迫漁民內遷和耕種土地,反而可能導致更多的不滿,導致更多漁民投奔海盜。這個方法不可取!”
方孝儒沉默不語,朱允炆左右為難,一時間大殿內默不作聲,靜悄悄的。
忽然,一名太監走進來,在太監昌盛輕聲說了幾句。
太監昌盛稟告道:“陛下,殿外兵部侍郎齊泰與太常卿黃子澄求見。”
“快請!”
朱允炆雙眼忽然一亮,感覺就像是看到了救星,找到了能夠解決問題的人。
黃子澄和齊泰走進來,朱允炆同樣問了兩人關於海盜一事的解決方法。
黃子澄偷偷瞟了一眼鄭海,笑著迴答道:“臣同意魏國公與方先生的看法。”
“齊泰,你有什麽辦法?”朱允炆看向兵部尚書齊泰。
齊泰正色道:“臣以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付海盜唯有強力清剿,別無他法!”
身為兵部尚書,齊泰的話很有份量。
朱允炆聽了認真地點了點頭,又問:“那對於清剿海盜一事,齊尚書,兵部可以有推薦的人選?”
“臣有一個人選,或許可以一試。”
“你快告訴朕,你推薦的人選是誰?”
“稟陛下,臣推薦曹國公李景隆。他曾在湖廣、陝西、河南等多地練兵,是年輕一代將領中的翹楚。陛下可令他帶兵,前往剿滅海盜。”
朱允炆想了想,看向徐輝祖,詢問道:“魏國公,你認為派曹國公前來清剿海盜,是否合適?”
徐輝祖迴答:“稟陛下,曹國公未曾習過水戰,也未曾在江浙一帶練兵,恐怕......”
“陛下,臣認為魏國公的擔心不無道理,不過,臣有解決之道。”黃子澄上前插話。
“你說,朕想聽聽,你有什麽辦法?”
“陛下,曹國公不懂水戰,我們可以派熟悉水戰之人從旁協助他,不了解江浙一帶,我們也可以派熟悉的江浙一帶的人前來協助。”
黃子澄頓了頓,麵帶笑容地看向鄭海,又道:“臣聽聞,鄭千戶曾巡查過沿海海防,對江浙一帶很是了解,陛下可以派鄭千戶協助曹國公。”
朱允炆深以為然地點點頭。
齊泰上前補充道:“陛下,熟悉水戰之人,臣可以推薦四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陳瑄,前往協助曹國公。”
“魏國公,以為如何?”皇帝朱允炆再次詢問徐輝祖。
徐輝祖看了一眼鄭海,點頭道:“臣認為可行!”
“鄭海,那就派你前去協助曹國公,希望你能幫朕處理好海盜一事。”
鄭海掃了一眼殿中的人,上前道:“臣可以協助曹國公,不過,臣有一個事,希望陛下為我做主。”
朱允炆有些好奇:“你說。”
“臣與魏國公府徐妙錦真心相愛,但有人一直阻撓臣求娶徐妙錦,嫌棄臣無父無母。若剿滅海盜,凱旋歸來,臣希望陛下給我們倆賜婚。”
朱允炆瞟了一眼徐輝祖,答應道:“好!朕答應你!”
“正是。”
兵部尚書齊泰拿著一張奏折,正趕往武英殿:“下邊剛傳來消息,南洋朝貢的貢船被海盜劫持了,陛下召見我。”
“你聽說了嗎?陛下還召見了錦衣衛千戶鄭海!隻怕是要談削藩的事情。”
齊泰說道:“黃大人,陛下不是同意了你的削藩方案麽?為何還要找鄭海談削藩之事?”
太常卿黃子澄滿臉擔憂,一邊走一邊對齊泰解釋道:“你是不知道,陛下與鄭海私交甚好,兩人幾乎無事不談。你知道陛下為何對燕王如此忌憚嗎?”
“為何?”
“都是因為鄭海!此子曾是燕王手下的侍衛,對燕王很是崇拜。他常對陛下說,燕王英勇無敵,戰無不勝。陛下否定你的削藩方案可能也禦賜有關。”
黃子澄對鄭海有偏見。
他把朱允炆否定齊泰削藩方案的原因也歸到鄭海頭上,意圖拉攏齊泰一同對付鄭海。
聽了黃子澄的話,齊泰頓時也有些生氣了。
齊泰也曾聽說,鄭海是反對削藩的。但他沒想到,他的削藩方案之所以沒被朱允炆接納,是因為鄭海的原因。
這讓他對鄭海產生了厭惡感。
“他若時常在陛下麵前說道削藩的不是,說不定陛下會放棄削藩。此子對陛下的蠱惑不得不令人擔憂啊!”黃子澄搖著頭,一臉不甘心的模樣。
齊泰皺了皺眉頭,看向黃子澄,有些擔憂地問道:“那黃大人,有什麽辦法阻止他麽?”
“辦法倒是有一個,不過,還需齊大人配合。”
“黃大人,請說!”
黃子澄湊到齊泰耳邊,低聲說了幾句悄悄話。
齊泰點頭稱道:“黃大人,此法甚好!就這麽辦!”
黃子澄嗬嗬笑道:“那有勞齊大人了!”
鄭海與魏國公徐輝祖走進皇宮,跟隨著太監,穿過長長的走廊,一路向武英殿走去。
鄭海走進武英殿時,殿中除了朱允炆,隻有方孝儒和太監昌盛。
見鄭海和徐輝祖走進來,朱允炆跟兩人簡單說了一件事,是江浙一帶發生的海盜劫持南洋貢船的事件。
“朕知道,你們倆曾經去江浙一帶籌備過海防。朕想聽聽你們對剿海盜的看法。”
徐輝祖道:“稟陛下,自先帝建國,江浙一帶的海盜就一直困擾著朝廷。朝廷屢次靖海,卻一直未能剿滅所有海盜……”
一邊聽著徐輝祖的講述,鄭海一邊沉思著明朝的海盜問題。
海盜屢禁不止的原因,並不是朝廷的打擊不夠嚴厲,並不是海禁的措施落實不到位。
相反,正因為大明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導致沿海的許多漁民迫於生計,不得不走上鋌而走險的犯罪之路。
除了那些窮兇極惡的職業海盜,大多數海盜其實是走投無路的漁民不得已成了海盜。
海盜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大明,其實海盜的問題,不單單是政治問題,還有外交和民生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
如果所有沿海的居民不是迫於生計問題,鄭海認為,沒有幾個人會想要當海盜。
“鄭海,對於海盜的問題,你有什麽看法?”
朱允炆發現鄭海沉默不語,主動詢問鄭海的意見。
鄭海神情嚴肅地迴答道:“臣以為,海盜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據臣所知,海盜有兩大類。”
見眾人在認真聽,鄭海繼續說道:“一類是無惡不作的職業海盜,以劫掠燒殺為生,對於這一類,我們要堅決打擊,武力剿滅。還有一類是海盜,大多數是因為沿海貧困的漁民,為了生計,不得已成為海盜,對於這一類海盜,我們可以招撫,幫他們解決生計問題。”
聽著鄭海的分析,朱允炆與一旁的方孝儒都點頭同意。
朱允炆又問:“鄭海,你有什麽具體的對策嗎?”
“臣以為,最好的辦法是解除海禁,進行海外貿易,以此使沿海人民得以發展和致富......”
“荒謬!”
徐輝祖出言打斷了鄭海的話,一副憂心忡忡地表情:“陛下,這鄭海是要公然違背先皇‘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訓啊!陛下不可聽信他的胡言亂語!對付海盜,必須堅持海禁,同時使用武力剿滅,方是良策。”
“方愛卿,你怎麽看?”朱允炆看向方孝儒。
方孝儒輕輕施禮,緩緩說道:“臣,認同魏國公的觀點。祖宗之法不可變,先皇遺訓不可違。”
“鄭海,這一點朕也認同魏國公的觀點,先皇祖訓不可違。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鄭海瞟了一眼徐輝祖和方孝儒,無奈道:“迴陛下,能夠徹底解決海盜問題的隻有這個辦法。倘若僅依靠武力圍剿,隻能治標,無法徹底解決海盜問題。”
方孝儒主動上前,抱拳道:“陛下,要解決沿海居民成為海盜的問題,我們可以將漁民內遷。同時,給漁民一些土地,令他們耕種,這樣同樣可以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大可不觸碰祖宗之法。”
“稟陛下,這個方法不可取!”鄭海聽了方孝儒的建議,急忙反駁道:“沿海那麽多漁民,別說有沒有土地給他們耕種,就算有,也要看他們願不願意內遷......”
“不願意又能如何?隻要陛下下旨,他們敢不從!”徐輝祖對鄭海的觀點很不認可,“臣以為,方侍講的方法可以一試。”
鄭海搖搖頭,反駁道:“陛下不可!若是強迫漁民內遷和耕種土地,反而可能導致更多的不滿,導致更多漁民投奔海盜。這個方法不可取!”
方孝儒沉默不語,朱允炆左右為難,一時間大殿內默不作聲,靜悄悄的。
忽然,一名太監走進來,在太監昌盛輕聲說了幾句。
太監昌盛稟告道:“陛下,殿外兵部侍郎齊泰與太常卿黃子澄求見。”
“快請!”
朱允炆雙眼忽然一亮,感覺就像是看到了救星,找到了能夠解決問題的人。
黃子澄和齊泰走進來,朱允炆同樣問了兩人關於海盜一事的解決方法。
黃子澄偷偷瞟了一眼鄭海,笑著迴答道:“臣同意魏國公與方先生的看法。”
“齊泰,你有什麽辦法?”朱允炆看向兵部尚書齊泰。
齊泰正色道:“臣以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付海盜唯有強力清剿,別無他法!”
身為兵部尚書,齊泰的話很有份量。
朱允炆聽了認真地點了點頭,又問:“那對於清剿海盜一事,齊尚書,兵部可以有推薦的人選?”
“臣有一個人選,或許可以一試。”
“你快告訴朕,你推薦的人選是誰?”
“稟陛下,臣推薦曹國公李景隆。他曾在湖廣、陝西、河南等多地練兵,是年輕一代將領中的翹楚。陛下可令他帶兵,前往剿滅海盜。”
朱允炆想了想,看向徐輝祖,詢問道:“魏國公,你認為派曹國公前來清剿海盜,是否合適?”
徐輝祖迴答:“稟陛下,曹國公未曾習過水戰,也未曾在江浙一帶練兵,恐怕......”
“陛下,臣認為魏國公的擔心不無道理,不過,臣有解決之道。”黃子澄上前插話。
“你說,朕想聽聽,你有什麽辦法?”
“陛下,曹國公不懂水戰,我們可以派熟悉水戰之人從旁協助他,不了解江浙一帶,我們也可以派熟悉的江浙一帶的人前來協助。”
黃子澄頓了頓,麵帶笑容地看向鄭海,又道:“臣聽聞,鄭千戶曾巡查過沿海海防,對江浙一帶很是了解,陛下可以派鄭千戶協助曹國公。”
朱允炆深以為然地點點頭。
齊泰上前補充道:“陛下,熟悉水戰之人,臣可以推薦四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陳瑄,前往協助曹國公。”
“魏國公,以為如何?”皇帝朱允炆再次詢問徐輝祖。
徐輝祖看了一眼鄭海,點頭道:“臣認為可行!”
“鄭海,那就派你前去協助曹國公,希望你能幫朕處理好海盜一事。”
鄭海掃了一眼殿中的人,上前道:“臣可以協助曹國公,不過,臣有一個事,希望陛下為我做主。”
朱允炆有些好奇:“你說。”
“臣與魏國公府徐妙錦真心相愛,但有人一直阻撓臣求娶徐妙錦,嫌棄臣無父無母。若剿滅海盜,凱旋歸來,臣希望陛下給我們倆賜婚。”
朱允炆瞟了一眼徐輝祖,答應道:“好!朕答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