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珙一臉失望,眉頭微微皺起,有些無奈。
見鄭海沒有要解釋的意思,他自己解釋道:“我兒並不喜讀書,雖他命中有富貴,但近段時間連番生病,我囊中日漸羞澀。貧道想著,若是早些投靠燕王,日後地位更穩固,也方便擺脫目前的窘境......”
聽了袁珙的話,鄭海想起了當初遇見袁珙的那個樣子,心中隻想笑。那時,袁珙在街上擺攤算命,不宣傳也不收錢,隻說為有緣人算命。
不過,他轉念一想,或許袁珙當日真算出自己會遇到貴人,那也說不定。
現在迴想起來,袁珙擺攤的那條路是燕王府通往慶壽寺的路。或許,袁珙一開始等的不是鄭海,而是徐王妃......
這麽想來,鄭海不由得對袁珙又多了幾分崇敬:這老道士確實有些真本事的。
鄭海看向袁珙,平心靜氣地說道:“我認為,你去找朱棣的時機不對。”
袁珙恭恭敬敬地拱手道:“請先生指教一二。”
“我問你個問題,你可認識燕王?”鄭海問袁珙。
“不曾認識。”
“你可了解燕王?”
袁珙迴答:“略有了解。”
“如果讓你在十個穿著一模一樣的人中,辨認出燕王,你有多大的把握。”鄭海盯著袁珙的臉看。
袁珙思索了片刻,才迴答道:“有七成把握。”
“那你就不應該急著去見燕王,你想知道我為什麽這麽說麽?”
“想!”袁珙毫不猶豫地迴答,又補充道:“還請先生為我解惑。”
袁珙很真誠,語氣很恭敬,一點都不像那些在解釋擺攤騙錢的大忽悠。
“我的理由有三。”
袁珙一臉傾聽的樣子,靜靜地等鄭海解釋。
“一、燕王剛剛北伐得勝,此時你對他的意義不大。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這時候你去拜見燕王,他或許會認為你隻不過是想沾他的光,他不太可能重用你。你若想被燕王重用,那需要做的是雪中送炭。”
袁珙聽了鄭海的話,摸著胡須,點了點頭。
“二、你對燕王的了解還不夠,你需要有十成的把握從眾人中認出燕王,同時展現你的特殊本事。有用的人才值得重用,現在還缺一點火候。”
袁珙點點頭,看向鄭海,期待鄭海的第三個解釋。
“這第三點最關鍵,”鄭海頓了頓,笑著道:“明年會發生一件大事,那時候才是你最好的機會。”
袁珙眼神炯炯有神,比看到了黃金還興奮,連忙追問道:“請問先生,能否透露一下這件大事,是關於哪一方麵的?”
鄭海一見老道士袁珙來精神了,心中立即警惕起來:這老家夥不會是來套路我的吧,我可等小心些,不能再給他透露曆史真相了!
萬一,泄露天機真有報應的話,那我豈不吃虧了?
鄭海裝出一副深沉的樣子,學起電視劇中算命先生的模樣:“天機不可泄露!”
袁珙再次拱手行禮:“多謝先生指點!”
要是袁珙再問鄭海有關第三點的問題,鄭海肯定不會說任何消息。可是袁珙不問,他反而有些虛榮心在作怪,想透露一點給袁珙。
鄭海臨走出房門前,迴頭對袁珙說道:
“這件大事是有關應天府的,到時候你就知道了。不過,明年你若是拜見燕王,你需要等那件大事發生後,燕王從應天府歸來,你再去拜見他。”
“多謝先生指點!”袁珙躬身行禮,目送鄭海離開。
鄭海離開後,從房中臥榻所在的內室走出一個穿著黑色僧衣的白須老和尚,他的眉毛也是白色的。
老和尚摸著白色的胡須,一雙三角形的病虎眼看了一眼袁珙的背影,然後看向鄭海離去的方向,目光內斂,似乎也在思索。
“柳莊居士,我那徒弟已經走遠了,你不必再行禮了。要拜,你可以拜拜他的師父!嗬嗬嗬!”白須老和尚不忘對他的老朋友打趣一番。
“哼!你個老和尚,休想占我的便宜!”
袁珙起身,迴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對道衍和尚似乎有些生氣。
“哈哈哈哈!柳莊居士,你竟也這般小孩子!莫非貧僧還要給道友,陪哥不是?”
道衍老和尚與袁珙打趣,心情很不錯。
此時的道衍,不像平時在鄭海與馬和麵前那樣一番嚴肅而認真,也不像在燕王身邊那樣番深沉而睿智,而是更為隨和與放鬆。
他在袁珙麵前才顯露出一些老人的秉性,有些老頑童的模樣。
袁珙與道衍同歲,誌趣相投,他們相處更為融洽。
袁珙輕輕一笑,兩撇八字須上翹:“你也懂陰陽術士,你可算出明年會發生什麽大事?”
“老道士,你才是術士!貧僧隻是個住持,哪有那本事。”
道衍和尚又笑嗬嗬的打趣一番,又摸了摸胡須,深沉道:“不過,老僧倒是很認同他前麵說的那兩點。眼下,老道士,你還不能去拜見燕王。你還是要等上一等......”
“你這老和尚,待你徒弟說完了,你再說這一通話也不害臊!”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英雄所見略同!哈哈哈!”
道衍和尚微微抬頭,一雙白眉伸展開,像兩片白雲在額間快樂的漂浮著,被白胡須包圍的嘴唇不經意間放出了兩排白色的牙齒。
心情愉悅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年老了會覺得青春易逝,時間太匆匆。
笑一笑十年少,笑容不能使人返老還童,但會讓日子沒有那麽漫長。
轉眼冬天就來了。北平的雪很白與道衍和尚的白眉一樣白,應天府(南京)的雪也很白,不僅白而且多,下得雪花和道衍和尚的白胡須一樣密集。
冬去春來,轉眼就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老和尚道衍不可能聽過小沈陽講的段子,但鄭海聽過:眼睛一睜,一閉,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那一輩子也就過去了。
但笑話變成現實,那就不再好笑了。
春夏之交的四月,大明的太子朱標病逝了。
朱元璋的養老計劃落空了,遷都計劃也落空了。他最看好的繼承人太子朱標再也沒有醒來,三十九歲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而大明的曆史也在這一年開始轉向了。
見鄭海沒有要解釋的意思,他自己解釋道:“我兒並不喜讀書,雖他命中有富貴,但近段時間連番生病,我囊中日漸羞澀。貧道想著,若是早些投靠燕王,日後地位更穩固,也方便擺脫目前的窘境......”
聽了袁珙的話,鄭海想起了當初遇見袁珙的那個樣子,心中隻想笑。那時,袁珙在街上擺攤算命,不宣傳也不收錢,隻說為有緣人算命。
不過,他轉念一想,或許袁珙當日真算出自己會遇到貴人,那也說不定。
現在迴想起來,袁珙擺攤的那條路是燕王府通往慶壽寺的路。或許,袁珙一開始等的不是鄭海,而是徐王妃......
這麽想來,鄭海不由得對袁珙又多了幾分崇敬:這老道士確實有些真本事的。
鄭海看向袁珙,平心靜氣地說道:“我認為,你去找朱棣的時機不對。”
袁珙恭恭敬敬地拱手道:“請先生指教一二。”
“我問你個問題,你可認識燕王?”鄭海問袁珙。
“不曾認識。”
“你可了解燕王?”
袁珙迴答:“略有了解。”
“如果讓你在十個穿著一模一樣的人中,辨認出燕王,你有多大的把握。”鄭海盯著袁珙的臉看。
袁珙思索了片刻,才迴答道:“有七成把握。”
“那你就不應該急著去見燕王,你想知道我為什麽這麽說麽?”
“想!”袁珙毫不猶豫地迴答,又補充道:“還請先生為我解惑。”
袁珙很真誠,語氣很恭敬,一點都不像那些在解釋擺攤騙錢的大忽悠。
“我的理由有三。”
袁珙一臉傾聽的樣子,靜靜地等鄭海解釋。
“一、燕王剛剛北伐得勝,此時你對他的意義不大。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這時候你去拜見燕王,他或許會認為你隻不過是想沾他的光,他不太可能重用你。你若想被燕王重用,那需要做的是雪中送炭。”
袁珙聽了鄭海的話,摸著胡須,點了點頭。
“二、你對燕王的了解還不夠,你需要有十成的把握從眾人中認出燕王,同時展現你的特殊本事。有用的人才值得重用,現在還缺一點火候。”
袁珙點點頭,看向鄭海,期待鄭海的第三個解釋。
“這第三點最關鍵,”鄭海頓了頓,笑著道:“明年會發生一件大事,那時候才是你最好的機會。”
袁珙眼神炯炯有神,比看到了黃金還興奮,連忙追問道:“請問先生,能否透露一下這件大事,是關於哪一方麵的?”
鄭海一見老道士袁珙來精神了,心中立即警惕起來:這老家夥不會是來套路我的吧,我可等小心些,不能再給他透露曆史真相了!
萬一,泄露天機真有報應的話,那我豈不吃虧了?
鄭海裝出一副深沉的樣子,學起電視劇中算命先生的模樣:“天機不可泄露!”
袁珙再次拱手行禮:“多謝先生指點!”
要是袁珙再問鄭海有關第三點的問題,鄭海肯定不會說任何消息。可是袁珙不問,他反而有些虛榮心在作怪,想透露一點給袁珙。
鄭海臨走出房門前,迴頭對袁珙說道:
“這件大事是有關應天府的,到時候你就知道了。不過,明年你若是拜見燕王,你需要等那件大事發生後,燕王從應天府歸來,你再去拜見他。”
“多謝先生指點!”袁珙躬身行禮,目送鄭海離開。
鄭海離開後,從房中臥榻所在的內室走出一個穿著黑色僧衣的白須老和尚,他的眉毛也是白色的。
老和尚摸著白色的胡須,一雙三角形的病虎眼看了一眼袁珙的背影,然後看向鄭海離去的方向,目光內斂,似乎也在思索。
“柳莊居士,我那徒弟已經走遠了,你不必再行禮了。要拜,你可以拜拜他的師父!嗬嗬嗬!”白須老和尚不忘對他的老朋友打趣一番。
“哼!你個老和尚,休想占我的便宜!”
袁珙起身,迴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對道衍和尚似乎有些生氣。
“哈哈哈哈!柳莊居士,你竟也這般小孩子!莫非貧僧還要給道友,陪哥不是?”
道衍老和尚與袁珙打趣,心情很不錯。
此時的道衍,不像平時在鄭海與馬和麵前那樣一番嚴肅而認真,也不像在燕王身邊那樣番深沉而睿智,而是更為隨和與放鬆。
他在袁珙麵前才顯露出一些老人的秉性,有些老頑童的模樣。
袁珙與道衍同歲,誌趣相投,他們相處更為融洽。
袁珙輕輕一笑,兩撇八字須上翹:“你也懂陰陽術士,你可算出明年會發生什麽大事?”
“老道士,你才是術士!貧僧隻是個住持,哪有那本事。”
道衍和尚又笑嗬嗬的打趣一番,又摸了摸胡須,深沉道:“不過,老僧倒是很認同他前麵說的那兩點。眼下,老道士,你還不能去拜見燕王。你還是要等上一等......”
“你這老和尚,待你徒弟說完了,你再說這一通話也不害臊!”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英雄所見略同!哈哈哈!”
道衍和尚微微抬頭,一雙白眉伸展開,像兩片白雲在額間快樂的漂浮著,被白胡須包圍的嘴唇不經意間放出了兩排白色的牙齒。
心情愉悅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年老了會覺得青春易逝,時間太匆匆。
笑一笑十年少,笑容不能使人返老還童,但會讓日子沒有那麽漫長。
轉眼冬天就來了。北平的雪很白與道衍和尚的白眉一樣白,應天府(南京)的雪也很白,不僅白而且多,下得雪花和道衍和尚的白胡須一樣密集。
冬去春來,轉眼就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老和尚道衍不可能聽過小沈陽講的段子,但鄭海聽過:眼睛一睜,一閉,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那一輩子也就過去了。
但笑話變成現實,那就不再好笑了。
春夏之交的四月,大明的太子朱標病逝了。
朱元璋的養老計劃落空了,遷都計劃也落空了。他最看好的繼承人太子朱標再也沒有醒來,三十九歲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而大明的曆史也在這一年開始轉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