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鄭海看向他,朱棣以為,鄭海想拜他為師。
朱棣連忙道:“本王向來不喜教授他人,除了本王之外,你想拜誰為師都可以!”
鄭海心中一喜,正如他所願。
“多謝王爺!”他向朱棣抱拳,鄭重道:“我想拜道衍大師為師!”
道衍,是姚廣孝的法號,他俗家姓姚,幼名為天僖。
後來,“靖難”成功後,朱棣想讓道衍和尚還俗,令道衍恢複本姓姚,賜名廣孝。
道衍是朱棣有名的謀士,是明朝有名的“黑衣宰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殺了宰相胡惟庸之後。自此,終結了中國古代的宰相製度。
道衍和尚能有“黑衣宰相”之名,可見他的功勞與影響非常大。
道衍還是極少數能進入明成祖祖太廟中供奉的人物之一。
他是明朝進入明成祖與明仁宗太廟唯一的一位文臣與和尚。
鄭海暗道:鄭和是我義兄,如果道衍還是我的師父,那這就是真正的雙保險。朱棣又是老板,這以後,我想不發達都難!
坐在一旁的椅子上,道衍和尚微微瞪大了眼睛,愣了一下。
他原本隻是坐著看熱鬧,沒想到,鄭海要拜師的對象竟會是他。
瞥了朱棣一眼,道衍發現朱棣也在看他,而且,朱棣的臉上是壞壞的笑容,盡是得意之色。
他咧嘴一笑,輕輕搖頭。
一雙深邃的三角眼看向鄭海,道衍雙手合十,平靜道:“鄭施主,貧僧不能收你為徒。”
麵對道衍的拒絕,鄭海沒有直接迴應,而是一直盯著燕王朱棣看,就是一個意思:你看著辦,我就這麽一個請求!
朱棣看了看鄭海,又看了看道衍。
這一老一少都是一個臭脾氣。
不過,朱棣還是更偏向於鄭海。
畢竟,先前有過承諾,再者,他也想算計一迴道衍這老和尚。
“這事真不好辦,”朱棣假裝為難,“一個要拜師,一個卻不想收徒弟,這可怎麽辦?”
扭頭看向身旁的徐王妃,朱棣衝著徐王妃偷偷眨眼。
他一本正經地詢問道:“愛妃,你看這事該怎麽辦?本王都承諾鄭海了,這該如何是好?”
徐王妃會意地笑了笑,看向道衍大師道:“這事倒不是沒有辦法。”
“愛妃,有何辦法?不妨說出來聽聽!”朱棣一本正經。
“這馬和已經是大師的關門弟子,那便不好再收其他弟子了。
“不過嘛,馬和是鄭海的義兄。馬和的師父,按道理也應該是鄭海的師父。
“既然道衍大師名義上已經是鄭海的師父,那就無需再收鄭海為關門弟子,不如就算個記名弟子吧!”
說罷,徐王妃笑著看向道衍和尚,輕聲詢問道:“不知大師,以為如何?”
“嗬嗬嗬。王妃不愧是女諸生,才智非常人能比!”道衍和尚摸著胡須,笑道,“貧僧,便聽從王妃的話,收下這名記名弟子。”
朱棣哈哈大笑道:“愛妃,你果然是本王的福將!”
“嗬嗬,王爺,這是道衍大師給您麵子。”徐王妃抿嘴微笑。
難得見到道衍落敗,朱棣連忙提醒道:“鄭海,你還不快拜見你的師父!”
鄭海心情大好,這雙保險已經上好了,感覺未來一片光明。
他沒有行過拜師大禮,正想著要不要行大禮。
道衍卻一臉嚴肅道:“這拜師行禮,就免了。”
鄭海猶豫著要不要行大禮,卻又聽到道衍說道:
“貧僧收你為記名弟子,隻教你縱橫伐謀之道。我教授馬和之時,你旁聽便是!”
“謝師父!”鄭海依舊向道衍深深地鞠躬,心中暗暗開心。
馬和站在一旁向鄭海抱拳,小聲道:“鄭師弟。”
鄭海高興地還禮。
小狄雲覺得有些雲裏霧裏。
他小聲問道:“海哥,這銀子,就這樣沒了?”
聽了小狄雲的話,眾人哄堂大笑。
見眾人如此,小狄雲都不好意思了。
一陣歡笑之後,朱棣忽然又問:“鄭海,你說說,你為何不拜盧振他們為師,卻要拜這道衍和尚為師?”
小徐妙錦也附和道:“就是,你為何要拜和尚為師,卻不拜他們為師?”
盧振與盧興兩兄弟並不關心這個,隻是不好意思立即離開。
他們沒有任何表示,隻是冷冷地看著鄭海。
倒是旁邊座位上坐著的張玉對鄭海比較感興趣,微笑著看著鄭海,等待鄭海的解釋。
鄭海解釋道:“古人雲: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我當兵打仗,目的是建功立業,夢想有一天能拜將封侯。
“假如一個人隻懂武力,那麽,終其一生,他可能都隻是一名士兵。
“但如果懂謀略,那麽,他就可能成為一名領兵的將領。
“我不想隻當一名普通的士兵......”
鄭海的一番解釋又贏得眾人的讚譽。
隻有盧氏兄弟一言不發,他們倆對鄭海的話充耳不聞。
朱棣對鄭海很是滿意,除了獎勵小狄雲銀子,還交代張玉與朱能兩人教授鄭海一些行伍知識。
朱棣還吩咐馬和,允許鄭海與小狄雲住進王府的別院中。
鄭海沒有掉進盧氏兄弟挖的坑,反而成功進入燕王府,成了燕王府的一名侍衛。
由於是新近入府的侍衛,鄭海並不需要像其他侍衛那樣值班和巡邏,而是先學習和熟悉王府的相關製度與規定。
更關鍵的是,朱棣特意交代了徐王妃,讓徐王妃安排鄭海和小狄雲在王府長史司中學習。
上午時分,鄭海與小狄雲跟著馬和在長史司中學習文化知識;
下午,他跟著朱能與張玉,了解行軍打仗的基本技能,熟悉兵器,練習騎射。
王府長史司是明朝設置的管理王府事務的官署機構。
王府長史司是明朝比較特殊的機關,是架設在藩王與皇帝之間的一個橋梁。它的最高長官是長史,官階正五品,設左、右長史各一人。
王府長史是明朝的身份和地位比較特殊,既有地方府官的性質,又有國家官員的性質。
長史負責向皇帝匯報藩王的各種情況,藩王有過問長史。
說白了,王府長史就是皇帝監視藩王的線人。
最有名的明代長史,應該是靖難之役開始時被朱棣殺掉的燕王府長史——葛誠。
鄭海跟著馬和來到王府長史司負責禮儀的典儀所,學習相應的王府禮儀。
“三寶,這燕王府長史是不是姓葛?”
“小海,你問這個幹嘛?據我所知,長史不姓葛。”馬和一臉奇怪地看著鄭海。
鄭海哦了一聲,笑笑道:“沒什麽,隨便問問。”
馬和帶著鄭海一一拜訪了燕王府長史司的主要管理機構,比如:典儀所、審理所、良醫所、紀善所等。
典儀所是掌控儀仗的機構,鄭海是侍衛,但以後可能會進入王府儀衛所。
因此,馬和先帶鄭海熟悉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禮儀。
審理所是政府中負責刑事訴訟的機構。
之前馬和向徐王妃求助,請求審理所的審理副張四幫助鄭海打官司。
馬和帶著鄭海前來熟悉規章,順便向張審理登門道謝。
良醫所,聽名字就知道是掌管醫藥方麵的,相當於王府小醫院,配置有良醫正、副各一人。
作為鄭海的義兄,馬和事無巨細,處處為鄭海著想。
想著鄭海當侍衛,日後免不了會有些傷病,因此,他帶鄭海逛了一遍良醫所。
出了良醫所,鄭和又帶鄭海與狄雲前往紀善所。
紀善所是王府中講授與訓導禮法的機構,設置有紀善兩人。
此外王府中還有侍讀、教授等官職,負責教育和輔導藩王幼子。
明朝規定:“凡宗室年十歲以上,入宗學,教授與紀善為之師。”
馬和帶鄭海和小狄雲來到紀善所,是為了解決日後小狄雲讀書識字的問題。
“小乞丐,你們兩個怎麽現在才來?”
鄭海與小狄雲剛走進紀善所便被人叫住了,叫住他們的是小徐妙錦。
剛要迴答,鄭海看見一個胖嘟嘟的小胖子,從裏麵慢吞吞地走出來。
“姨娘,高煦(xu)和高燧(sui)跳窗跑了!”小胖子朝徐妙錦喊道。
這男孩大約十二三歲,個子比小徐妙錦還高。
愣了一會,鄭海才反應過來,這胖子是朱高熾!
【注】:
朱高熾:(1378-1425年)朱棣的長子,明朝第四任皇帝,明仁宗,母為仁孝文皇後徐氏
朱高煦:(1380-1426年)朱棣次子,母為仁孝文皇後徐氏
朱高燧:(1383-1431年)朱棣第三子,母為仁孝文皇後徐氏
朱棣連忙道:“本王向來不喜教授他人,除了本王之外,你想拜誰為師都可以!”
鄭海心中一喜,正如他所願。
“多謝王爺!”他向朱棣抱拳,鄭重道:“我想拜道衍大師為師!”
道衍,是姚廣孝的法號,他俗家姓姚,幼名為天僖。
後來,“靖難”成功後,朱棣想讓道衍和尚還俗,令道衍恢複本姓姚,賜名廣孝。
道衍是朱棣有名的謀士,是明朝有名的“黑衣宰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殺了宰相胡惟庸之後。自此,終結了中國古代的宰相製度。
道衍和尚能有“黑衣宰相”之名,可見他的功勞與影響非常大。
道衍還是極少數能進入明成祖祖太廟中供奉的人物之一。
他是明朝進入明成祖與明仁宗太廟唯一的一位文臣與和尚。
鄭海暗道:鄭和是我義兄,如果道衍還是我的師父,那這就是真正的雙保險。朱棣又是老板,這以後,我想不發達都難!
坐在一旁的椅子上,道衍和尚微微瞪大了眼睛,愣了一下。
他原本隻是坐著看熱鬧,沒想到,鄭海要拜師的對象竟會是他。
瞥了朱棣一眼,道衍發現朱棣也在看他,而且,朱棣的臉上是壞壞的笑容,盡是得意之色。
他咧嘴一笑,輕輕搖頭。
一雙深邃的三角眼看向鄭海,道衍雙手合十,平靜道:“鄭施主,貧僧不能收你為徒。”
麵對道衍的拒絕,鄭海沒有直接迴應,而是一直盯著燕王朱棣看,就是一個意思:你看著辦,我就這麽一個請求!
朱棣看了看鄭海,又看了看道衍。
這一老一少都是一個臭脾氣。
不過,朱棣還是更偏向於鄭海。
畢竟,先前有過承諾,再者,他也想算計一迴道衍這老和尚。
“這事真不好辦,”朱棣假裝為難,“一個要拜師,一個卻不想收徒弟,這可怎麽辦?”
扭頭看向身旁的徐王妃,朱棣衝著徐王妃偷偷眨眼。
他一本正經地詢問道:“愛妃,你看這事該怎麽辦?本王都承諾鄭海了,這該如何是好?”
徐王妃會意地笑了笑,看向道衍大師道:“這事倒不是沒有辦法。”
“愛妃,有何辦法?不妨說出來聽聽!”朱棣一本正經。
“這馬和已經是大師的關門弟子,那便不好再收其他弟子了。
“不過嘛,馬和是鄭海的義兄。馬和的師父,按道理也應該是鄭海的師父。
“既然道衍大師名義上已經是鄭海的師父,那就無需再收鄭海為關門弟子,不如就算個記名弟子吧!”
說罷,徐王妃笑著看向道衍和尚,輕聲詢問道:“不知大師,以為如何?”
“嗬嗬嗬。王妃不愧是女諸生,才智非常人能比!”道衍和尚摸著胡須,笑道,“貧僧,便聽從王妃的話,收下這名記名弟子。”
朱棣哈哈大笑道:“愛妃,你果然是本王的福將!”
“嗬嗬,王爺,這是道衍大師給您麵子。”徐王妃抿嘴微笑。
難得見到道衍落敗,朱棣連忙提醒道:“鄭海,你還不快拜見你的師父!”
鄭海心情大好,這雙保險已經上好了,感覺未來一片光明。
他沒有行過拜師大禮,正想著要不要行大禮。
道衍卻一臉嚴肅道:“這拜師行禮,就免了。”
鄭海猶豫著要不要行大禮,卻又聽到道衍說道:
“貧僧收你為記名弟子,隻教你縱橫伐謀之道。我教授馬和之時,你旁聽便是!”
“謝師父!”鄭海依舊向道衍深深地鞠躬,心中暗暗開心。
馬和站在一旁向鄭海抱拳,小聲道:“鄭師弟。”
鄭海高興地還禮。
小狄雲覺得有些雲裏霧裏。
他小聲問道:“海哥,這銀子,就這樣沒了?”
聽了小狄雲的話,眾人哄堂大笑。
見眾人如此,小狄雲都不好意思了。
一陣歡笑之後,朱棣忽然又問:“鄭海,你說說,你為何不拜盧振他們為師,卻要拜這道衍和尚為師?”
小徐妙錦也附和道:“就是,你為何要拜和尚為師,卻不拜他們為師?”
盧振與盧興兩兄弟並不關心這個,隻是不好意思立即離開。
他們沒有任何表示,隻是冷冷地看著鄭海。
倒是旁邊座位上坐著的張玉對鄭海比較感興趣,微笑著看著鄭海,等待鄭海的解釋。
鄭海解釋道:“古人雲: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我當兵打仗,目的是建功立業,夢想有一天能拜將封侯。
“假如一個人隻懂武力,那麽,終其一生,他可能都隻是一名士兵。
“但如果懂謀略,那麽,他就可能成為一名領兵的將領。
“我不想隻當一名普通的士兵......”
鄭海的一番解釋又贏得眾人的讚譽。
隻有盧氏兄弟一言不發,他們倆對鄭海的話充耳不聞。
朱棣對鄭海很是滿意,除了獎勵小狄雲銀子,還交代張玉與朱能兩人教授鄭海一些行伍知識。
朱棣還吩咐馬和,允許鄭海與小狄雲住進王府的別院中。
鄭海沒有掉進盧氏兄弟挖的坑,反而成功進入燕王府,成了燕王府的一名侍衛。
由於是新近入府的侍衛,鄭海並不需要像其他侍衛那樣值班和巡邏,而是先學習和熟悉王府的相關製度與規定。
更關鍵的是,朱棣特意交代了徐王妃,讓徐王妃安排鄭海和小狄雲在王府長史司中學習。
上午時分,鄭海與小狄雲跟著馬和在長史司中學習文化知識;
下午,他跟著朱能與張玉,了解行軍打仗的基本技能,熟悉兵器,練習騎射。
王府長史司是明朝設置的管理王府事務的官署機構。
王府長史司是明朝比較特殊的機關,是架設在藩王與皇帝之間的一個橋梁。它的最高長官是長史,官階正五品,設左、右長史各一人。
王府長史是明朝的身份和地位比較特殊,既有地方府官的性質,又有國家官員的性質。
長史負責向皇帝匯報藩王的各種情況,藩王有過問長史。
說白了,王府長史就是皇帝監視藩王的線人。
最有名的明代長史,應該是靖難之役開始時被朱棣殺掉的燕王府長史——葛誠。
鄭海跟著馬和來到王府長史司負責禮儀的典儀所,學習相應的王府禮儀。
“三寶,這燕王府長史是不是姓葛?”
“小海,你問這個幹嘛?據我所知,長史不姓葛。”馬和一臉奇怪地看著鄭海。
鄭海哦了一聲,笑笑道:“沒什麽,隨便問問。”
馬和帶著鄭海一一拜訪了燕王府長史司的主要管理機構,比如:典儀所、審理所、良醫所、紀善所等。
典儀所是掌控儀仗的機構,鄭海是侍衛,但以後可能會進入王府儀衛所。
因此,馬和先帶鄭海熟悉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禮儀。
審理所是政府中負責刑事訴訟的機構。
之前馬和向徐王妃求助,請求審理所的審理副張四幫助鄭海打官司。
馬和帶著鄭海前來熟悉規章,順便向張審理登門道謝。
良醫所,聽名字就知道是掌管醫藥方麵的,相當於王府小醫院,配置有良醫正、副各一人。
作為鄭海的義兄,馬和事無巨細,處處為鄭海著想。
想著鄭海當侍衛,日後免不了會有些傷病,因此,他帶鄭海逛了一遍良醫所。
出了良醫所,鄭和又帶鄭海與狄雲前往紀善所。
紀善所是王府中講授與訓導禮法的機構,設置有紀善兩人。
此外王府中還有侍讀、教授等官職,負責教育和輔導藩王幼子。
明朝規定:“凡宗室年十歲以上,入宗學,教授與紀善為之師。”
馬和帶鄭海和小狄雲來到紀善所,是為了解決日後小狄雲讀書識字的問題。
“小乞丐,你們兩個怎麽現在才來?”
鄭海與小狄雲剛走進紀善所便被人叫住了,叫住他們的是小徐妙錦。
剛要迴答,鄭海看見一個胖嘟嘟的小胖子,從裏麵慢吞吞地走出來。
“姨娘,高煦(xu)和高燧(sui)跳窗跑了!”小胖子朝徐妙錦喊道。
這男孩大約十二三歲,個子比小徐妙錦還高。
愣了一會,鄭海才反應過來,這胖子是朱高熾!
【注】:
朱高熾:(1378-1425年)朱棣的長子,明朝第四任皇帝,明仁宗,母為仁孝文皇後徐氏
朱高煦:(1380-1426年)朱棣次子,母為仁孝文皇後徐氏
朱高燧:(1383-1431年)朱棣第三子,母為仁孝文皇後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