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文武爭權
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 作者:大石山房主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42章 文武爭權
馬希萼趁著取得的一連串勝利,再次給後漢朝廷上表,請求在汴梁另外設置一個進奏官,五代的時候,各鎮節度使一般都會在京城搞個駐京辦,叫做進奏務,負責人就叫進奏官。
後漢皇帝劉承佑一看他這個表章,沒答應,而且還勸他,你們是兄弟,要和睦相處嘛,別一天打打殺殺的,搞得你爹的棺材板都快蓋不住了。
馬希萼根本就聽不進去,他看人家後漢不想搭理他,於是又掉頭跑去向南唐稱臣去了,南唐立馬就答應了,於是派楚州刺史何敬洙帶兵去支援馬希萼,準備一起進攻馬希廣。不但給馬希萼封了官,還把鄂州一年的田賦稅款全部給了他,作為經濟援助。
到了這個時候,馬希廣才真急了,於是慌忙派使者去汴梁,給後漢皇帝上表,說現在是荊南、嶺南、江南連兵,他們陰謀要瓜分我們湖南,請求後漢火速發兵到澧州,扼守住江南、荊南的要道。
後漢朝廷收到了他的表章,但是並沒有迴複,急得馬希廣寢食不安。這時候劉彥瑫來見馬希廣,說:“朗州兵不滿萬,馬不盈千,根本就沒什麽實力,這有什麽可怕的!請你給我一萬士卒,戰艦一百五十艘,我去朗州,立馬把馬希萼給您綁迴來,大王就不用煩惱了。”馬希廣一聽,高興極了,立刻任命劉彥瑫為戰棹指揮使,兼朗州行營都統,立刻帶兵出發,然後他自己還親自來到京城的城門外邊為他餞行。
劉彥瑫辭別了馬希廣,躊躇滿誌地帶著戰船來到了朗州境內,朗州的父老百姓一看,這才是人家朝廷的部隊呀,於是都各自拿著酒肉來犒勞部隊。劉彥瑫一看這情況,心想,看看,這就是民心所向啊,這朗州還有啥可說的,肯定是手到擒來呀。所以戰艦經過,他自己就讓士兵們用些竹子樹木把後路給切斷了,以表示決心,不拿下朗州咱就不迴去了。這個事情,有些專家學者說劉彥瑫是上了當,朗州的老百姓是假裝歡迎他,等他的部隊一過去,老百姓就用竹子木頭什麽的把他們的後路給斷了,台灣的柏楊,還有大陸的呂思勉都持這種看法。
劉彥瑫的部隊走到湄州的時候,隻見前麵人家朗州的一百多艘戰艦裝載著州兵、蠻兵各數千人,前來迎戰了。
劉彥瑫一看敵人來了,立刻下令,乘著現在順風,馬上攻擊,而且還是火攻,把各種火具,什麽火把火油紛紛扔過去,焚燒敵軍的戰艦。朗州兵立刻大亂,大家一看,這根本就沒法抵擋啊,正要逃跑呢,忽然奇跡發生了,風向突然變了,開始倒著吹,火反過來燒向劉彥瑫的戰船,搞得劉彥瑫措手不及,隻好下令退兵。
劉彥瑫這會想退兵了,但是問題是,他的後路已經被斷了,不管是誰斷的,反正是走不了了,人家朗州的追兵也追上來了,劉彥瑫手下的士卒們根本無路可逃,結果戰死的、掉到水裏淹死的不下數千人,這可真是慘敗啊。劉彥瑫可好,他自己上了條快船跑了。
敗報傳到了長沙,馬希廣哭了一整天,不知道該怎麽辦。有人就勸馬希廣,給部隊發錢,鼓勵將士們再去剿滅朗州的叛軍。馬希廣這個人一向很吝嗇,小氣的很,這個時候實在是沒辦法了,隻好拿出宮中的錢物發給大家。這時候又有人跟他說:你弟弟馬希崇到處造謠,散布流言,蠱惑老百姓,明顯就是要造反,請你快點把他殺了,以免他給馬希萼做內應。馬希廣又不忍心了,哭著說:“我殺我弟弟,以後如何見先王於地下。”將士們一看,這馬希廣如此的迂腐懦弱,都覺得很懈氣。
估計馬希廣這還是心裏有愧,當年他爹馬殷臨死的時候給他們兄弟幾個定的規矩,要兄終弟及,哥哥必須要把王位傳給自己年長的弟弟,可是馬希範出於私心,死的時候沒有把王位傳給異母兄弟馬希萼,而是傳給了同母兄弟馬希廣,大家都知道,這違反了他爹的遺命,所以馬希廣雖然即了位,但是還是心虛,馬希萼雖然沒繼位,但是特別理直氣壯。
馬希廣手下的馬軍指揮使張暉本來也帶著一支部隊,打算從一條偏僻小道去進攻朗州的,結果半路上聽說劉彥瑫吃了個敗仗,他一想,我孤軍深入,肯定不行啊。於是也退迴到了益陽。馬希萼手下的將領朱進忠帶了三千精兵來進攻益陽,張暉就騙城裏的守軍,說:“我率領麾下繞到賊兵後邊去,你們可以留在城裏等著我,然後咱們給他來個首尾夾擊,不愁不勝。”說完,就帶著他的部隊出了城,竟然直接就跑了,逃迴了長沙。
朱進忠聽說,現在益陽城裏都沒人做主了,那還不是一盤散沙嗎,這機會可不能錯過了,立刻揮兵急攻,果然很快就攻下了益陽。城裏的守軍大約九千多人全部被殺。這場仗打得是真窩囊,益陽城裏邊的守軍有九千,朱進忠隻帶了三千人。結果九千人讓人家三千人把城給攻破了,還給殺了個精光。
馬希廣一看,張暉跑迴來了,他是急上加急,不得已,派了一個幕僚,名叫孟駢,讓他去朗州向哥哥馬希萼求和。孟駢見到馬希萼以後,還跟他說當年三國的時候,袁紹的倆兒子爭權,最後都被曹操給幹掉了,希望馬希萼能跟馬希廣和好,兄弟同心。可是馬希萼根本就不聽,讓孟駢迴報馬希廣,說:“大義已絕,不至地下,不便相見了!”
馬希廣一聽馬希萼說的這狠話,心裏更是害怕,這時候忽然又接到朗州來的探報,說是馬希萼自稱順天王,然後帶兵大舉入寇,奔著京師就來了。馬希廣無法可施,隻好派使者快馬加鞭趕赴汴梁,三跪九叩首,請求後漢朝廷趕緊派兵支援。後漢皇帝劉承佑倒是也被他感動了,這於是也動了心,打算調兵遣將去支援一下馬希廣。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他這又起了內亂,這一下就更顧不上管他們馬家的閑事了!
劉承佑繼承皇帝之位,到現在轉眼已經過了三年了,剛開始的時候,他任用那些有功的舊臣,比如楊邠、郭威、史弘肇、王章,這四位大臣同心合力,分工協作,輔佐皇帝,國內漸漸安定下來了。國家大事現在都在這四位大臣的掌握之中,宰相蘇逢吉、蘇尚珪等人反而顯得有點多餘了。
這兩位姓蘇的宰相增補了很多官員,估計是借機給自己撈錢呢。楊邠就說,這樣做是浪費錢財,公務員隊伍過於龐大,政府開支肯定小不了。所以就屢次裁減,你那邊不停地進人,我這邊就不停地裁人。結果雙方就開始鬧矛盾了,搞得將相失和,互相猜忌。這時候正好關西發生了叛亂,鬧得挺厲害,當時的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李濤就給皇帝上了個奏表,說應該調楊邠、郭威兩位樞密使出京,去鎮守重鎮,好抵禦外敵,內政可以交給蘇逢吉、蘇尚珪,讓這兩位宰相處理就行了。
其實呢,他的本意一方麵是想提前預防外患,楊邠和郭威都是很會帶兵的人,提前到位,萬一外邊有什麽情況,馬上就可以掃滅。另一方麵他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調停一下將相之間的關係,把你們分開,免得你們整天在一起,互相看著不順眼,矛盾越積越深。
但是問題是,人家楊邠、郭威可不這麽想,他們完全誤會了李濤的意思,懷疑他這是聯絡蘇逢吉和蘇尚珪排擠自己,於是楊邠和郭威就進宮去找太後告狀去了,說自己情願去給先帝守陵去。李太後,就是那個李三娘一聽,很生氣,就把劉承佑叫來訓了一頓,劉承佑挺委屈,就把李濤的話跟他媽說了一遍,太後聽了更生氣了,立刻下令罷了李濤的官,讓他迴家去。
劉承佑看母親生氣了,就想要討好太後,於是就更加重用楊邠、郭威、史弘肇、王章這四位大臣,除了史弘肇兼任侍中之外,其他三位大臣都加了同平章事的頭銜。這樣一來,蘇逢吉和蘇尚珪的權利就進一步被瓜分了,他倆當然就更是憤憤不平,後來郭威帶兵去討伐河中的李守貞,朝政就暫時歸其他三位大臣主持了。楊邠主管官員的升遷任免,相當於兼管組織部了。他這個人重武輕文,文官想要升官,他就多方壓製,製造各種障礙,他隻喜歡提拔武將。史弘肇負責京師的治安,相當於兼任首都公安局局長,清朝的時候叫九門提督。他大權在握,自己又喜歡殺人,所以京城之人一旦犯禁,他動不動就給人家來個殺頭滅族。王章主管財務,他不停地加稅,給政府搞錢,卻不管老百姓死活。這樣一來,官員也好,老百姓也好,都怨聲載道,恨不得把他們三個都一起趕走。
等到公元950年,三處叛亂都被平息了,郭威迴到了京城,皇帝今天賜宴,下個月獎賞,仿佛是四海清平,從此就天下無事了。劉承佑年紀慢慢長大了,性情也開始漸漸驕傲起來了,除了上朝聽政以外,平常就跟身邊的下人們在宮裏玩兒,也不讀書,也不練武,飛龍使後匡讚和茶酒使郭允明這倆貨最會諂媚,把小皇帝侍弄的格外舒服,所以非常得皇帝的寵愛,他們往往不顧主仆名分,亂嘈嘈的聚在一起,互相亂開玩笑。這個飛龍使實際上就是個負責養馬的官,茶酒使就是字麵上的意思,負責伺候皇帝吃喝的那麽個小太監。
小皇帝一天到晚胡鬧,李太後對此也有所耳聞的,她好幾次把劉承佑招來,批評教育,話說的很重。劉承佑開始的時候還比較遵守禮法,不敢頂嘴,後來聽得煩了,竟然反唇相譏,說:“國家的政事應該由朝廷作主,太後一個女人,管什麽朝廷的事!”說完就走了,倒惹得太後一場煩惱,這兒子大了,都當皇帝了,還得給他留麵子,不能太傷他自尊。劉承佑呢,整天繼續尋歡作樂。太常卿張昭得知了此事,就上疏給皇帝,勸他要遠小人,親君子。劉承佑最不愛聽這些,所以這種跟他講道理的奏章,他都懶得看,直接扔一邊去了。
............
知識卡片:
李濤被罷了官,趕迴家種地去了,他也是西安人。而且人家還是個正經李唐皇族後裔。
李濤的父親叫李元,唐末的時候做過小官。朱溫當了皇帝以後,李元害怕朱溫對李家大清洗,就帶著兒子李濤逃到長沙,投奔了馬殷,馬殷讓他做了衡陽令。朱溫就跟馬殷要人,李元沒辦法,隻好迴到了汴梁,朱溫又讓李元做了河陽令。後來後唐滅了後梁,李濤參加科考,中了進士,就在皇帝身邊當了個小官,叫起居舍人,整天跟著皇帝,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偶爾替皇帝去傳達個口諭什麽的。
後晉建立那一年,李濤三十八歲,他擔任的官職是考功員外郎、史館修撰。人到中年的李濤已經很成熟了,他性格豁達,說話風趣,待人慷慨大方,喜歡跟人開開小玩笑。而且很有才華,詩文寫的非常好,書法“筆劄遒媚”,藝術修養挺高。
李濤個人生活比較檢點,沒什麽劣跡。挺正派一個人。工作上也很認真,執法嚴明,不畏權貴,曾經頂撞過石敬瑭,給張式伸冤,得罪了惡霸張彥澤,張彥澤投降契丹以後,帶兵進京,亂殺無辜,李濤主動去見他,結果反而弄得張彥澤不知所措。
劉知遠登基,建立後漢以後,由於李濤的才能非常突出,官至翰林學士、中書侍郎、戶部尚書,還做了宰相。劉承佑即位後,朝廷裏權臣內鬥,李濤這時候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幫著蘇逢吉彈劾楊邠、史弘肇,結果被罷了官。也有一種說法,說李濤是被蘇逢吉給利用了,當了個替罪羊。
李濤迴家待了幾年,後周的時候又被朝廷啟用,擔任過刑部尚書和戶部尚書。《資治通鑒》裏邊記載,周世宗柴榮讓張昭推薦宰相,張昭推薦李濤,柴榮很不高興,說:李濤輕浮,沒個大臣的樣子,我讓你推薦宰相,你推薦他幹嘛?張昭說:當年晉高祖石敬瑭赦免張彥澤,李濤就跟石敬瑭說,你今天不殺他,他以後肯定是國家的禍根。漢隱帝劉承佑在位的時候,李濤又上書,說應該解除你爹郭威的兵權,李濤這家夥,國家的危難還沒顯露,他就已經看出來了,這樣的人就是當宰相的料,所以我推薦他。
宋朝建國後,李濤擔任兵部尚書。當時有一個軍校,名叫尹勳,監督疏浚五丈河,因為有些民夫跑了,尹勳就殺了幾個人,還把其他七十多人打了板子,又割了人家耳朵,李濤當時重病在床,已經沒幾天了,他聽說以後氣的給皇帝寫奏表,說尹勳濫殺百姓,必須嚴懲,他家裏人就勸他,你現在得好好養病,愛惜身體,那些事就別操心了,李濤說:“養什麽養,誰還不死了,我身為兵部尚書,底下的軍官殺害無辜之人,我能不管嗎?”
宋太祖趙匡胤看到李濤的奏折,非常感慨,老幹部覺悟就是高啊,就把那個尹勳給發配了。第二年李濤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歲。
馬希萼趁著取得的一連串勝利,再次給後漢朝廷上表,請求在汴梁另外設置一個進奏官,五代的時候,各鎮節度使一般都會在京城搞個駐京辦,叫做進奏務,負責人就叫進奏官。
後漢皇帝劉承佑一看他這個表章,沒答應,而且還勸他,你們是兄弟,要和睦相處嘛,別一天打打殺殺的,搞得你爹的棺材板都快蓋不住了。
馬希萼根本就聽不進去,他看人家後漢不想搭理他,於是又掉頭跑去向南唐稱臣去了,南唐立馬就答應了,於是派楚州刺史何敬洙帶兵去支援馬希萼,準備一起進攻馬希廣。不但給馬希萼封了官,還把鄂州一年的田賦稅款全部給了他,作為經濟援助。
到了這個時候,馬希廣才真急了,於是慌忙派使者去汴梁,給後漢皇帝上表,說現在是荊南、嶺南、江南連兵,他們陰謀要瓜分我們湖南,請求後漢火速發兵到澧州,扼守住江南、荊南的要道。
後漢朝廷收到了他的表章,但是並沒有迴複,急得馬希廣寢食不安。這時候劉彥瑫來見馬希廣,說:“朗州兵不滿萬,馬不盈千,根本就沒什麽實力,這有什麽可怕的!請你給我一萬士卒,戰艦一百五十艘,我去朗州,立馬把馬希萼給您綁迴來,大王就不用煩惱了。”馬希廣一聽,高興極了,立刻任命劉彥瑫為戰棹指揮使,兼朗州行營都統,立刻帶兵出發,然後他自己還親自來到京城的城門外邊為他餞行。
劉彥瑫辭別了馬希廣,躊躇滿誌地帶著戰船來到了朗州境內,朗州的父老百姓一看,這才是人家朝廷的部隊呀,於是都各自拿著酒肉來犒勞部隊。劉彥瑫一看這情況,心想,看看,這就是民心所向啊,這朗州還有啥可說的,肯定是手到擒來呀。所以戰艦經過,他自己就讓士兵們用些竹子樹木把後路給切斷了,以表示決心,不拿下朗州咱就不迴去了。這個事情,有些專家學者說劉彥瑫是上了當,朗州的老百姓是假裝歡迎他,等他的部隊一過去,老百姓就用竹子木頭什麽的把他們的後路給斷了,台灣的柏楊,還有大陸的呂思勉都持這種看法。
劉彥瑫的部隊走到湄州的時候,隻見前麵人家朗州的一百多艘戰艦裝載著州兵、蠻兵各數千人,前來迎戰了。
劉彥瑫一看敵人來了,立刻下令,乘著現在順風,馬上攻擊,而且還是火攻,把各種火具,什麽火把火油紛紛扔過去,焚燒敵軍的戰艦。朗州兵立刻大亂,大家一看,這根本就沒法抵擋啊,正要逃跑呢,忽然奇跡發生了,風向突然變了,開始倒著吹,火反過來燒向劉彥瑫的戰船,搞得劉彥瑫措手不及,隻好下令退兵。
劉彥瑫這會想退兵了,但是問題是,他的後路已經被斷了,不管是誰斷的,反正是走不了了,人家朗州的追兵也追上來了,劉彥瑫手下的士卒們根本無路可逃,結果戰死的、掉到水裏淹死的不下數千人,這可真是慘敗啊。劉彥瑫可好,他自己上了條快船跑了。
敗報傳到了長沙,馬希廣哭了一整天,不知道該怎麽辦。有人就勸馬希廣,給部隊發錢,鼓勵將士們再去剿滅朗州的叛軍。馬希廣這個人一向很吝嗇,小氣的很,這個時候實在是沒辦法了,隻好拿出宮中的錢物發給大家。這時候又有人跟他說:你弟弟馬希崇到處造謠,散布流言,蠱惑老百姓,明顯就是要造反,請你快點把他殺了,以免他給馬希萼做內應。馬希廣又不忍心了,哭著說:“我殺我弟弟,以後如何見先王於地下。”將士們一看,這馬希廣如此的迂腐懦弱,都覺得很懈氣。
估計馬希廣這還是心裏有愧,當年他爹馬殷臨死的時候給他們兄弟幾個定的規矩,要兄終弟及,哥哥必須要把王位傳給自己年長的弟弟,可是馬希範出於私心,死的時候沒有把王位傳給異母兄弟馬希萼,而是傳給了同母兄弟馬希廣,大家都知道,這違反了他爹的遺命,所以馬希廣雖然即了位,但是還是心虛,馬希萼雖然沒繼位,但是特別理直氣壯。
馬希廣手下的馬軍指揮使張暉本來也帶著一支部隊,打算從一條偏僻小道去進攻朗州的,結果半路上聽說劉彥瑫吃了個敗仗,他一想,我孤軍深入,肯定不行啊。於是也退迴到了益陽。馬希萼手下的將領朱進忠帶了三千精兵來進攻益陽,張暉就騙城裏的守軍,說:“我率領麾下繞到賊兵後邊去,你們可以留在城裏等著我,然後咱們給他來個首尾夾擊,不愁不勝。”說完,就帶著他的部隊出了城,竟然直接就跑了,逃迴了長沙。
朱進忠聽說,現在益陽城裏都沒人做主了,那還不是一盤散沙嗎,這機會可不能錯過了,立刻揮兵急攻,果然很快就攻下了益陽。城裏的守軍大約九千多人全部被殺。這場仗打得是真窩囊,益陽城裏邊的守軍有九千,朱進忠隻帶了三千人。結果九千人讓人家三千人把城給攻破了,還給殺了個精光。
馬希廣一看,張暉跑迴來了,他是急上加急,不得已,派了一個幕僚,名叫孟駢,讓他去朗州向哥哥馬希萼求和。孟駢見到馬希萼以後,還跟他說當年三國的時候,袁紹的倆兒子爭權,最後都被曹操給幹掉了,希望馬希萼能跟馬希廣和好,兄弟同心。可是馬希萼根本就不聽,讓孟駢迴報馬希廣,說:“大義已絕,不至地下,不便相見了!”
馬希廣一聽馬希萼說的這狠話,心裏更是害怕,這時候忽然又接到朗州來的探報,說是馬希萼自稱順天王,然後帶兵大舉入寇,奔著京師就來了。馬希廣無法可施,隻好派使者快馬加鞭趕赴汴梁,三跪九叩首,請求後漢朝廷趕緊派兵支援。後漢皇帝劉承佑倒是也被他感動了,這於是也動了心,打算調兵遣將去支援一下馬希廣。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他這又起了內亂,這一下就更顧不上管他們馬家的閑事了!
劉承佑繼承皇帝之位,到現在轉眼已經過了三年了,剛開始的時候,他任用那些有功的舊臣,比如楊邠、郭威、史弘肇、王章,這四位大臣同心合力,分工協作,輔佐皇帝,國內漸漸安定下來了。國家大事現在都在這四位大臣的掌握之中,宰相蘇逢吉、蘇尚珪等人反而顯得有點多餘了。
這兩位姓蘇的宰相增補了很多官員,估計是借機給自己撈錢呢。楊邠就說,這樣做是浪費錢財,公務員隊伍過於龐大,政府開支肯定小不了。所以就屢次裁減,你那邊不停地進人,我這邊就不停地裁人。結果雙方就開始鬧矛盾了,搞得將相失和,互相猜忌。這時候正好關西發生了叛亂,鬧得挺厲害,當時的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李濤就給皇帝上了個奏表,說應該調楊邠、郭威兩位樞密使出京,去鎮守重鎮,好抵禦外敵,內政可以交給蘇逢吉、蘇尚珪,讓這兩位宰相處理就行了。
其實呢,他的本意一方麵是想提前預防外患,楊邠和郭威都是很會帶兵的人,提前到位,萬一外邊有什麽情況,馬上就可以掃滅。另一方麵他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調停一下將相之間的關係,把你們分開,免得你們整天在一起,互相看著不順眼,矛盾越積越深。
但是問題是,人家楊邠、郭威可不這麽想,他們完全誤會了李濤的意思,懷疑他這是聯絡蘇逢吉和蘇尚珪排擠自己,於是楊邠和郭威就進宮去找太後告狀去了,說自己情願去給先帝守陵去。李太後,就是那個李三娘一聽,很生氣,就把劉承佑叫來訓了一頓,劉承佑挺委屈,就把李濤的話跟他媽說了一遍,太後聽了更生氣了,立刻下令罷了李濤的官,讓他迴家去。
劉承佑看母親生氣了,就想要討好太後,於是就更加重用楊邠、郭威、史弘肇、王章這四位大臣,除了史弘肇兼任侍中之外,其他三位大臣都加了同平章事的頭銜。這樣一來,蘇逢吉和蘇尚珪的權利就進一步被瓜分了,他倆當然就更是憤憤不平,後來郭威帶兵去討伐河中的李守貞,朝政就暫時歸其他三位大臣主持了。楊邠主管官員的升遷任免,相當於兼管組織部了。他這個人重武輕文,文官想要升官,他就多方壓製,製造各種障礙,他隻喜歡提拔武將。史弘肇負責京師的治安,相當於兼任首都公安局局長,清朝的時候叫九門提督。他大權在握,自己又喜歡殺人,所以京城之人一旦犯禁,他動不動就給人家來個殺頭滅族。王章主管財務,他不停地加稅,給政府搞錢,卻不管老百姓死活。這樣一來,官員也好,老百姓也好,都怨聲載道,恨不得把他們三個都一起趕走。
等到公元950年,三處叛亂都被平息了,郭威迴到了京城,皇帝今天賜宴,下個月獎賞,仿佛是四海清平,從此就天下無事了。劉承佑年紀慢慢長大了,性情也開始漸漸驕傲起來了,除了上朝聽政以外,平常就跟身邊的下人們在宮裏玩兒,也不讀書,也不練武,飛龍使後匡讚和茶酒使郭允明這倆貨最會諂媚,把小皇帝侍弄的格外舒服,所以非常得皇帝的寵愛,他們往往不顧主仆名分,亂嘈嘈的聚在一起,互相亂開玩笑。這個飛龍使實際上就是個負責養馬的官,茶酒使就是字麵上的意思,負責伺候皇帝吃喝的那麽個小太監。
小皇帝一天到晚胡鬧,李太後對此也有所耳聞的,她好幾次把劉承佑招來,批評教育,話說的很重。劉承佑開始的時候還比較遵守禮法,不敢頂嘴,後來聽得煩了,竟然反唇相譏,說:“國家的政事應該由朝廷作主,太後一個女人,管什麽朝廷的事!”說完就走了,倒惹得太後一場煩惱,這兒子大了,都當皇帝了,還得給他留麵子,不能太傷他自尊。劉承佑呢,整天繼續尋歡作樂。太常卿張昭得知了此事,就上疏給皇帝,勸他要遠小人,親君子。劉承佑最不愛聽這些,所以這種跟他講道理的奏章,他都懶得看,直接扔一邊去了。
............
知識卡片:
李濤被罷了官,趕迴家種地去了,他也是西安人。而且人家還是個正經李唐皇族後裔。
李濤的父親叫李元,唐末的時候做過小官。朱溫當了皇帝以後,李元害怕朱溫對李家大清洗,就帶著兒子李濤逃到長沙,投奔了馬殷,馬殷讓他做了衡陽令。朱溫就跟馬殷要人,李元沒辦法,隻好迴到了汴梁,朱溫又讓李元做了河陽令。後來後唐滅了後梁,李濤參加科考,中了進士,就在皇帝身邊當了個小官,叫起居舍人,整天跟著皇帝,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偶爾替皇帝去傳達個口諭什麽的。
後晉建立那一年,李濤三十八歲,他擔任的官職是考功員外郎、史館修撰。人到中年的李濤已經很成熟了,他性格豁達,說話風趣,待人慷慨大方,喜歡跟人開開小玩笑。而且很有才華,詩文寫的非常好,書法“筆劄遒媚”,藝術修養挺高。
李濤個人生活比較檢點,沒什麽劣跡。挺正派一個人。工作上也很認真,執法嚴明,不畏權貴,曾經頂撞過石敬瑭,給張式伸冤,得罪了惡霸張彥澤,張彥澤投降契丹以後,帶兵進京,亂殺無辜,李濤主動去見他,結果反而弄得張彥澤不知所措。
劉知遠登基,建立後漢以後,由於李濤的才能非常突出,官至翰林學士、中書侍郎、戶部尚書,還做了宰相。劉承佑即位後,朝廷裏權臣內鬥,李濤這時候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幫著蘇逢吉彈劾楊邠、史弘肇,結果被罷了官。也有一種說法,說李濤是被蘇逢吉給利用了,當了個替罪羊。
李濤迴家待了幾年,後周的時候又被朝廷啟用,擔任過刑部尚書和戶部尚書。《資治通鑒》裏邊記載,周世宗柴榮讓張昭推薦宰相,張昭推薦李濤,柴榮很不高興,說:李濤輕浮,沒個大臣的樣子,我讓你推薦宰相,你推薦他幹嘛?張昭說:當年晉高祖石敬瑭赦免張彥澤,李濤就跟石敬瑭說,你今天不殺他,他以後肯定是國家的禍根。漢隱帝劉承佑在位的時候,李濤又上書,說應該解除你爹郭威的兵權,李濤這家夥,國家的危難還沒顯露,他就已經看出來了,這樣的人就是當宰相的料,所以我推薦他。
宋朝建國後,李濤擔任兵部尚書。當時有一個軍校,名叫尹勳,監督疏浚五丈河,因為有些民夫跑了,尹勳就殺了幾個人,還把其他七十多人打了板子,又割了人家耳朵,李濤當時重病在床,已經沒幾天了,他聽說以後氣的給皇帝寫奏表,說尹勳濫殺百姓,必須嚴懲,他家裏人就勸他,你現在得好好養病,愛惜身體,那些事就別操心了,李濤說:“養什麽養,誰還不死了,我身為兵部尚書,底下的軍官殺害無辜之人,我能不管嗎?”
宋太祖趙匡胤看到李濤的奏折,非常感慨,老幹部覺悟就是高啊,就把那個尹勳給發配了。第二年李濤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