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水戰
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 作者:大石山房主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6章 水戰
朱瑾殺了徐知訓,然後他自己也自殺了,徐溫讓他的養子徐知誥留守廣陵,處理淮南的一切軍政事務。
徐知誥這個人比徐知訓可聰明太多了,他的做法跟徐知訓完全相反,他對待吳王楊隆演非常謹慎,對待那些士大夫們也非常謙遜,對部下則非常寬厚,他自己生活簡樸,還到處尋訪賢才,聽取大家的意見,杜絕拉關係走後門,清除那些奸猾之徒,減免老百姓拖欠的稅賦,所以大家都很擁戴他,連那些功臣宿將也都對他心悅誠服。他讓宋齊邱做自己的謀主,宋齊邱告訴他,應該鼓勵農業,於是江淮地區的荒地都被開墾出來,到處種滿了糧食桑麻,國家也漸漸強盛起來了。國富民強才是做大事的根本,像劉守光父子倆整天就知道壓榨老百姓,給自己弄錢,最後都成不了什麽氣候。
徐知誥還打算重用宋齊邱,但是徐溫不同意,隻給他封了個殿直軍判官的小官,宋齊邱常常給徐知誥出謀劃策,但是他又怕隔牆有耳,所以就經常拿著根鐵棍在地上寫字,徐知誥看完以後就抹掉,所以兩個人之間說的那些事,別人都不知道。由這也能看得出來,宋齊丘這個人很喜歡搞些鬼鬼祟祟見不得人的名堂,這種人一般最後都難得善終。
嚴可求知道徐知誥胸有大誌,他就對徐溫說:“二郎君並不是你們徐家親生的,他禮賢下士,籠絡人心,若不早除,將來必為後患。”
不過,他說歸說,徐溫可並沒拿嚴可求的話當迴事,嚴可求又勸徐溫讓自己的二兒子徐之詢掌管內政,徐溫也沒答應,徐知誥聽說以後當然很不爽,就想調嚴可求去做楚州刺史。嚴可求心裏明白,自己已經受到了徐知誥的猜忌,於是就去見徐溫,說:“唐朝滅亡已經十幾年了,我們仍然在使用唐朝的年號,無非是以興複大唐為名。現在朱李兩家爭霸,朱氏日衰,李氏日盛,一旦李家得了天下,難道我們還要向他稱臣嗎?不如先建立吳國,以圖自立。”
嚴可求這一席話正中徐溫心坎,其實徐溫已經勸過楊隆演稱帝了,但是楊隆演沒同意,這事就這樣拖下來了,徐溫考慮過,自己權勢雖重,但是地位並不高,如果吳王當了皇帝,自己也正好可以名正言順地總覽朝政,約束各鎮。不過嚴可求卻另有打算,他擔心徐知誥會反對,不得已才想拉徐溫做自己的靠山。
於是徐溫就把嚴可求留下,讓他寫表章,推吳王楊隆演為帝,楊隆演仍然不同意。徐溫這次是下定了決心了,一定要把這件事辦成,於是就邀集了各鎮的守將和官員一再地上表。於是,公元919年,楊隆演宣布繼吳王位,改元武義,建宗廟社稷,設置百官,使用天子禮儀,不過還是沒有用皇帝的名號。還追認楊行密為太祖,楊渥為烈祖,母親史太夫人為太妃。拜徐溫為大丞相,封東海郡王,都督中外軍事,封徐知誥為尚書左仆射,參知政事,封嚴可求為門下侍郎,封駱知祥為中書侍郎,封楊隆演的弟弟楊蒙為廬江郡公、楊溥為丹陽郡公、楊潯為新安郡公、楊澈為鄱陽郡公、兒子楊繼明為廬陵郡公。
楊隆演這幾個弟弟當中,楊蒙最有才氣,他曾經歎息說:“我父親創業艱難,難道能把它交給外人嗎?”徐溫聽說以後,擔心他難以控製,就讓楊蒙去楚州擔任楚州團練使。本來徐知誥是想把嚴可求弄到楚州去,結果沒成,現在徐溫倒是把楊蒙給弄去了。
吳王楊隆演本意是不想當皇帝的,隻是因為被徐溫所迫,才勉強答應的,現在他見徐溫父子專權日久,自己心裏雖然懊惱煩悶,但是還得憋在心裏,不敢表露出來,所以老是悶悶不樂的,平時吃的也很少,時間一長身體就垮了,最後竟然疾病纏身,都上不了朝了。誰知道偏偏這個時候吳越國又派兵前來挑釁,吳越王錢鏐派他最能幹的兒子錢傳瓘率領著戰艦500艘來攻打吳國。邊境的警報像雪片兒一樣送到了廣陵。楊隆演正在生病,所以他也沒精神聽這些事,於是一切調兵遣將的事兒就都委任給了大丞相大都督。
過去吳越王錢鏐就跟淮南不和,梁朝朝廷因而可以對這一點加以利用,讓錢鏐牽製淮南,而且朝廷還給錢鏐封了一堆的職務,什麽淮南節度使,什麽招討使、製置使。錢鏐也曾經上表梁朝朝廷,表示這個淮南完全可以把它打下來。他屢次派兵侵犯淮南,雙方交兵,互有勝負。等到朱溫的二兒子朱友珪殺了朱溫篡位以後,就冊封錢鏐為尚父,後來朱友貞當了皇帝,又冊封錢鏐為天下兵馬元帥,錢鏐就成立了元帥府,設置官署,至此以後雄踞東南。等到吳王楊隆演建國改元,朱友貞就下詔給錢鏐,讓他大舉伐吳,因此錢鏐派了自己的兒子帶兵出師。
吳國宰相徐溫得到消息,急忙調蘇州刺史彭彥章,還有裨將陳汾帶領船隊前去迎敵。
吳國的船隊順流而下,到了狼山,正好跟吳越軍的船隊就相遇了,這時候吳國的船隊是順風而下,船都來不及停住,那邊吳越戰艦主動向兩邊讓開,任由他疾馳而過。吳軍戰船奔騰向前,不料後邊突然鼓角齊鳴,吳越軍統帥錢傳瓘帶著戰艦調轉船頭,揚帆追來,吳軍隻好迴船逆風與之交戰,雙方剛一交手,吳越戰艦當中忽然扔出很多的石灰,順風飛入吳國戰船,士兵們都被石灰迷住了雙眼,不停的揉眼睛。那時候的水戰就是這種打法,不像現在都是遠距離打擊,古代的水戰,船和船要離得很近了才能攻擊,稍遠一點就用弓箭,等船到了足夠的距離,就搭著繩索、板子、梯子上到對方船上,然後大家短兵相接。
現在雙方的船就離的很近了,吳越的士卒又把很多的沙子和豆子散扔過來,吳軍士兵這時候已經是頭眼昏花了,現在腳底下又是沙子又是豆子,七高八低的、根本就站不住,摔的滿地亂滾,又被吳越軍一陣亂砍亂殺,殺的鮮血淋漓,鮮血流在沙子和豆子上,腳下就變得更加濕滑,整個船上的吳軍士兵東倒西歪,亂作了一團,錢傳瓘又命令手下軍士放火,焚毀吳國戰船,吳軍士卒心驚膽戰,四散奔逃。
彭彥章還想抵抗,但是身上已經受傷幾十處,最後自盡而亡,裨將陳汾倒是逃的挺快,眼看彭彥章戰死,他卻並不去救,吳軍戰艦400艘,大多被燒成了灰燼,偏將被俘了70多人,士兵傷亡了幾千名。
徐溫得到兵敗的消息,立刻斬了陳汾,沒收了他的家產,把一半給了彭彥章的妻子作為撫恤金。隨後徐溫一麵親自帶兵前往無錫駐紮,攔截敵軍,一麵派右雄武統軍陳璋率領水軍繞出海門,切斷敵人退路。
此時吳越軍正在乘勝進軍,他們與徐溫相遇的時候,正值孟秋時節,暑氣未退。徐溫正好生了病,不能治軍練兵。判官陳彥謙趕快在軍中挑了個小頭目,容貌長得跟徐溫非常相像,就讓他冒充統帥,身穿甲胄,號令軍士們操練,這才讓徐溫稍微得了點時間休息。
不久吳越軍開始向吳國艦隊發起進攻了,這時候徐溫的病已經基本上好了,他於是親自出戰,遠遠的看見秋陽暴烈,兩岸之間的蘆葦已經是一片枯黃,此時又是西北風起,正好可以趁勢放火,燒他個精光,於是徐溫就下令讓軍士們帶著放火的工具四散縱火,但見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直燒過去,吳越軍立刻就潰散了。徐溫驅兵追擊,斬敵首上萬,吳越將領何逢、吳建都被殺了,隻有錢傳瓘逃掉了。他一直逃到香山,又被吳將陳璋攔住了去路,好容易奪路逃迴,這水軍十成中已經去了七八成了。
.............
知識卡片:
吳王楊隆演雖然沒有正式稱帝,但是其實他所有的一切設置,都已經達到了皇帝的標準,包括對於官員的設置。
楊隆演封了徐知誥為尚書左仆射,嚴可求為門下侍郎,駱知祥為中書侍郎,其實這是三個最重要的部門的長官或副長官。這三個部門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省六部製中的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這其實是一種加強皇權、弱化相權的方法,這種分權的辦法讓皇帝可以更加有效地控製宰相。至於六部,隻是尚書省下屬的具體執行機關而已。
我國古代最早施行的官僚體製是門閥製,隻有門下省和尚書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就是門閥政治,袁紹家、司馬懿家,“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王羲之家、謝安家都是大門閥,他們甚至能和皇權相抗衡。士族豪強與皇權之間的恩恩怨怨構成了上層社會的主題。
後來產生了一個新的政府機構,叫中書省。說起這個中書省,它的創建者就是曹操,不過當時不叫這個名字,曹操在漢獻帝在位時期一直擔任司空、丞相,人家沒有稱帝,但是又要行使皇帝的權利。他當了魏王以後,就設立了一個秘書監,由專門的官吏負責詔書的起草。曹操死後曹丕在秘書監的基礎上成立了中書省。和原來的兩省,尚書省、門下省,形成了三省鼎立之勢。
中書省的實際權利最大,負責替皇帝起草文書、詔令,它的領導叫中書令,是決策機構。中書令一般都是由大門閥的族長擔任。我們覺得這不就是皇帝的秘書嗎?秘書怎麽有這麽大權利?這其中的奧妙大家就要細品一下了。
門下省一方麵侍奉皇帝,一方麵負責監督監察各級官員。隨著時間的推移,門下省的權力逐漸發展起來,有時候可以不通過皇帝直接駁迴中書省草擬的詔書。實際上中書省的詔令是經過皇帝同意後才發到門下省的,這是個正經流程。三省博弈並沒有絕對的規矩,誰做大誰就能改規矩。東晉簡文帝時期,門下省的權利達到巔峰,他們敢當著皇帝的麵把中書省起草的詔令給撕了,相當狂妄。
尚書台原來是權力最高的機構,由於現在有了中書省,它的地位降低了,尚書令還是名義上的宰相,他要提前看奏章,提出參考意見,等皇帝處理的時候就簡單了,有時候寫一個“準”字就行。
隋唐時期正式確立了三省製。因為李世民當過尚書令,所以唐朝的尚書令就隻能叫尚書仆射了,他和中書省的侍中同為宰相。他們每天上午到皇宮裏辦公,下午迴到各省辦公。中書省依照會議精神起草詔書,經過皇帝認可後交給門下省審核。如果門下省認為詔書不合格,就會打迴中書省,讓他們重新起草,然後再次依照原來的程序交給門下省審核,等門下省通過後再發給尚書省去執行,當然,尚書省也有駁迴的權力。
三省製應該說是封建時期一套比較高明的政治製度。三者相互聯係、相互合作,相互監督、相互製衡。但是如果君主偏信某個寵臣,那麽這種製衡就會被破壞。皇帝公不公正才是這個體製的核心。
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時候,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都取得了一係列成就。唐太宗非常堅持三省製,使宰輔製度發展到了一個最好的時期。隨著專製統治的加強,皇帝就越來越討厭這種宰輔製度了。到了明代,朱元璋幹脆就把它給廢了,成立了內閣,由內閣大學士代替丞相,內閣就是皇帝的秘書處。到了清代,雍正又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還是充當皇帝秘書的角色,雖然號稱宰相,但是權力其實是很有限的。
朱瑾殺了徐知訓,然後他自己也自殺了,徐溫讓他的養子徐知誥留守廣陵,處理淮南的一切軍政事務。
徐知誥這個人比徐知訓可聰明太多了,他的做法跟徐知訓完全相反,他對待吳王楊隆演非常謹慎,對待那些士大夫們也非常謙遜,對部下則非常寬厚,他自己生活簡樸,還到處尋訪賢才,聽取大家的意見,杜絕拉關係走後門,清除那些奸猾之徒,減免老百姓拖欠的稅賦,所以大家都很擁戴他,連那些功臣宿將也都對他心悅誠服。他讓宋齊邱做自己的謀主,宋齊邱告訴他,應該鼓勵農業,於是江淮地區的荒地都被開墾出來,到處種滿了糧食桑麻,國家也漸漸強盛起來了。國富民強才是做大事的根本,像劉守光父子倆整天就知道壓榨老百姓,給自己弄錢,最後都成不了什麽氣候。
徐知誥還打算重用宋齊邱,但是徐溫不同意,隻給他封了個殿直軍判官的小官,宋齊邱常常給徐知誥出謀劃策,但是他又怕隔牆有耳,所以就經常拿著根鐵棍在地上寫字,徐知誥看完以後就抹掉,所以兩個人之間說的那些事,別人都不知道。由這也能看得出來,宋齊丘這個人很喜歡搞些鬼鬼祟祟見不得人的名堂,這種人一般最後都難得善終。
嚴可求知道徐知誥胸有大誌,他就對徐溫說:“二郎君並不是你們徐家親生的,他禮賢下士,籠絡人心,若不早除,將來必為後患。”
不過,他說歸說,徐溫可並沒拿嚴可求的話當迴事,嚴可求又勸徐溫讓自己的二兒子徐之詢掌管內政,徐溫也沒答應,徐知誥聽說以後當然很不爽,就想調嚴可求去做楚州刺史。嚴可求心裏明白,自己已經受到了徐知誥的猜忌,於是就去見徐溫,說:“唐朝滅亡已經十幾年了,我們仍然在使用唐朝的年號,無非是以興複大唐為名。現在朱李兩家爭霸,朱氏日衰,李氏日盛,一旦李家得了天下,難道我們還要向他稱臣嗎?不如先建立吳國,以圖自立。”
嚴可求這一席話正中徐溫心坎,其實徐溫已經勸過楊隆演稱帝了,但是楊隆演沒同意,這事就這樣拖下來了,徐溫考慮過,自己權勢雖重,但是地位並不高,如果吳王當了皇帝,自己也正好可以名正言順地總覽朝政,約束各鎮。不過嚴可求卻另有打算,他擔心徐知誥會反對,不得已才想拉徐溫做自己的靠山。
於是徐溫就把嚴可求留下,讓他寫表章,推吳王楊隆演為帝,楊隆演仍然不同意。徐溫這次是下定了決心了,一定要把這件事辦成,於是就邀集了各鎮的守將和官員一再地上表。於是,公元919年,楊隆演宣布繼吳王位,改元武義,建宗廟社稷,設置百官,使用天子禮儀,不過還是沒有用皇帝的名號。還追認楊行密為太祖,楊渥為烈祖,母親史太夫人為太妃。拜徐溫為大丞相,封東海郡王,都督中外軍事,封徐知誥為尚書左仆射,參知政事,封嚴可求為門下侍郎,封駱知祥為中書侍郎,封楊隆演的弟弟楊蒙為廬江郡公、楊溥為丹陽郡公、楊潯為新安郡公、楊澈為鄱陽郡公、兒子楊繼明為廬陵郡公。
楊隆演這幾個弟弟當中,楊蒙最有才氣,他曾經歎息說:“我父親創業艱難,難道能把它交給外人嗎?”徐溫聽說以後,擔心他難以控製,就讓楊蒙去楚州擔任楚州團練使。本來徐知誥是想把嚴可求弄到楚州去,結果沒成,現在徐溫倒是把楊蒙給弄去了。
吳王楊隆演本意是不想當皇帝的,隻是因為被徐溫所迫,才勉強答應的,現在他見徐溫父子專權日久,自己心裏雖然懊惱煩悶,但是還得憋在心裏,不敢表露出來,所以老是悶悶不樂的,平時吃的也很少,時間一長身體就垮了,最後竟然疾病纏身,都上不了朝了。誰知道偏偏這個時候吳越國又派兵前來挑釁,吳越王錢鏐派他最能幹的兒子錢傳瓘率領著戰艦500艘來攻打吳國。邊境的警報像雪片兒一樣送到了廣陵。楊隆演正在生病,所以他也沒精神聽這些事,於是一切調兵遣將的事兒就都委任給了大丞相大都督。
過去吳越王錢鏐就跟淮南不和,梁朝朝廷因而可以對這一點加以利用,讓錢鏐牽製淮南,而且朝廷還給錢鏐封了一堆的職務,什麽淮南節度使,什麽招討使、製置使。錢鏐也曾經上表梁朝朝廷,表示這個淮南完全可以把它打下來。他屢次派兵侵犯淮南,雙方交兵,互有勝負。等到朱溫的二兒子朱友珪殺了朱溫篡位以後,就冊封錢鏐為尚父,後來朱友貞當了皇帝,又冊封錢鏐為天下兵馬元帥,錢鏐就成立了元帥府,設置官署,至此以後雄踞東南。等到吳王楊隆演建國改元,朱友貞就下詔給錢鏐,讓他大舉伐吳,因此錢鏐派了自己的兒子帶兵出師。
吳國宰相徐溫得到消息,急忙調蘇州刺史彭彥章,還有裨將陳汾帶領船隊前去迎敵。
吳國的船隊順流而下,到了狼山,正好跟吳越軍的船隊就相遇了,這時候吳國的船隊是順風而下,船都來不及停住,那邊吳越戰艦主動向兩邊讓開,任由他疾馳而過。吳軍戰船奔騰向前,不料後邊突然鼓角齊鳴,吳越軍統帥錢傳瓘帶著戰艦調轉船頭,揚帆追來,吳軍隻好迴船逆風與之交戰,雙方剛一交手,吳越戰艦當中忽然扔出很多的石灰,順風飛入吳國戰船,士兵們都被石灰迷住了雙眼,不停的揉眼睛。那時候的水戰就是這種打法,不像現在都是遠距離打擊,古代的水戰,船和船要離得很近了才能攻擊,稍遠一點就用弓箭,等船到了足夠的距離,就搭著繩索、板子、梯子上到對方船上,然後大家短兵相接。
現在雙方的船就離的很近了,吳越的士卒又把很多的沙子和豆子散扔過來,吳軍士兵這時候已經是頭眼昏花了,現在腳底下又是沙子又是豆子,七高八低的、根本就站不住,摔的滿地亂滾,又被吳越軍一陣亂砍亂殺,殺的鮮血淋漓,鮮血流在沙子和豆子上,腳下就變得更加濕滑,整個船上的吳軍士兵東倒西歪,亂作了一團,錢傳瓘又命令手下軍士放火,焚毀吳國戰船,吳軍士卒心驚膽戰,四散奔逃。
彭彥章還想抵抗,但是身上已經受傷幾十處,最後自盡而亡,裨將陳汾倒是逃的挺快,眼看彭彥章戰死,他卻並不去救,吳軍戰艦400艘,大多被燒成了灰燼,偏將被俘了70多人,士兵傷亡了幾千名。
徐溫得到兵敗的消息,立刻斬了陳汾,沒收了他的家產,把一半給了彭彥章的妻子作為撫恤金。隨後徐溫一麵親自帶兵前往無錫駐紮,攔截敵軍,一麵派右雄武統軍陳璋率領水軍繞出海門,切斷敵人退路。
此時吳越軍正在乘勝進軍,他們與徐溫相遇的時候,正值孟秋時節,暑氣未退。徐溫正好生了病,不能治軍練兵。判官陳彥謙趕快在軍中挑了個小頭目,容貌長得跟徐溫非常相像,就讓他冒充統帥,身穿甲胄,號令軍士們操練,這才讓徐溫稍微得了點時間休息。
不久吳越軍開始向吳國艦隊發起進攻了,這時候徐溫的病已經基本上好了,他於是親自出戰,遠遠的看見秋陽暴烈,兩岸之間的蘆葦已經是一片枯黃,此時又是西北風起,正好可以趁勢放火,燒他個精光,於是徐溫就下令讓軍士們帶著放火的工具四散縱火,但見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直燒過去,吳越軍立刻就潰散了。徐溫驅兵追擊,斬敵首上萬,吳越將領何逢、吳建都被殺了,隻有錢傳瓘逃掉了。他一直逃到香山,又被吳將陳璋攔住了去路,好容易奪路逃迴,這水軍十成中已經去了七八成了。
.............
知識卡片:
吳王楊隆演雖然沒有正式稱帝,但是其實他所有的一切設置,都已經達到了皇帝的標準,包括對於官員的設置。
楊隆演封了徐知誥為尚書左仆射,嚴可求為門下侍郎,駱知祥為中書侍郎,其實這是三個最重要的部門的長官或副長官。這三個部門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省六部製中的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這其實是一種加強皇權、弱化相權的方法,這種分權的辦法讓皇帝可以更加有效地控製宰相。至於六部,隻是尚書省下屬的具體執行機關而已。
我國古代最早施行的官僚體製是門閥製,隻有門下省和尚書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就是門閥政治,袁紹家、司馬懿家,“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王羲之家、謝安家都是大門閥,他們甚至能和皇權相抗衡。士族豪強與皇權之間的恩恩怨怨構成了上層社會的主題。
後來產生了一個新的政府機構,叫中書省。說起這個中書省,它的創建者就是曹操,不過當時不叫這個名字,曹操在漢獻帝在位時期一直擔任司空、丞相,人家沒有稱帝,但是又要行使皇帝的權利。他當了魏王以後,就設立了一個秘書監,由專門的官吏負責詔書的起草。曹操死後曹丕在秘書監的基礎上成立了中書省。和原來的兩省,尚書省、門下省,形成了三省鼎立之勢。
中書省的實際權利最大,負責替皇帝起草文書、詔令,它的領導叫中書令,是決策機構。中書令一般都是由大門閥的族長擔任。我們覺得這不就是皇帝的秘書嗎?秘書怎麽有這麽大權利?這其中的奧妙大家就要細品一下了。
門下省一方麵侍奉皇帝,一方麵負責監督監察各級官員。隨著時間的推移,門下省的權力逐漸發展起來,有時候可以不通過皇帝直接駁迴中書省草擬的詔書。實際上中書省的詔令是經過皇帝同意後才發到門下省的,這是個正經流程。三省博弈並沒有絕對的規矩,誰做大誰就能改規矩。東晉簡文帝時期,門下省的權利達到巔峰,他們敢當著皇帝的麵把中書省起草的詔令給撕了,相當狂妄。
尚書台原來是權力最高的機構,由於現在有了中書省,它的地位降低了,尚書令還是名義上的宰相,他要提前看奏章,提出參考意見,等皇帝處理的時候就簡單了,有時候寫一個“準”字就行。
隋唐時期正式確立了三省製。因為李世民當過尚書令,所以唐朝的尚書令就隻能叫尚書仆射了,他和中書省的侍中同為宰相。他們每天上午到皇宮裏辦公,下午迴到各省辦公。中書省依照會議精神起草詔書,經過皇帝認可後交給門下省審核。如果門下省認為詔書不合格,就會打迴中書省,讓他們重新起草,然後再次依照原來的程序交給門下省審核,等門下省通過後再發給尚書省去執行,當然,尚書省也有駁迴的權力。
三省製應該說是封建時期一套比較高明的政治製度。三者相互聯係、相互合作,相互監督、相互製衡。但是如果君主偏信某個寵臣,那麽這種製衡就會被破壞。皇帝公不公正才是這個體製的核心。
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時候,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都取得了一係列成就。唐太宗非常堅持三省製,使宰輔製度發展到了一個最好的時期。隨著專製統治的加強,皇帝就越來越討厭這種宰輔製度了。到了明代,朱元璋幹脆就把它給廢了,成立了內閣,由內閣大學士代替丞相,內閣就是皇帝的秘書處。到了清代,雍正又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還是充當皇帝秘書的角色,雖然號稱宰相,但是權力其實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