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共和國(俄語:kыpгы3ckar pecпy6лnka,英語:kyrgyz republic),簡稱“吉爾吉斯斯坦”(俄語:kыpгы3ctah,英語:kyrgyzstan),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北邊與哈薩克斯坦相接,西邊則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為塔吉克斯坦,東邊緊鄰中國。麵積為19.99萬平方公裏,比什凱克是首都和最大城市。截至2021年12月,吉爾吉斯斯坦常住人口登記數量為668.32萬人。主體民族為柯爾克孜族,其餘為烏茲別克族和俄羅斯族等民族,吉爾吉斯語為國語。


    公元前3世紀已有文字記載。6-13世紀曾建立吉爾吉斯汗國。16世紀被迫從葉尼塞河上遊遷居至現居住地。1876年遭俄羅斯帝國吞並。1936年建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31日獨立,改為吉爾吉斯共和國。


    吉爾吉斯斯坦現為獨聯體、歐亞經濟聯盟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同時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伊斯蘭合作組織、突厥語國家組織和突厥文化國際組織成員國。2022年1—3月,吉爾吉斯斯坦國內生產總值約17億美元、同比增長4.5%。10月9日,總統熱恩別科夫宣布首都比什凱克進入緊急狀態。10月10日,議會投票同意薩達爾·紮帕羅夫出任政府總理。10月16日,吉爾吉斯斯坦總統熱恩別科夫辭職。 2021年1月20日,吉爾吉斯斯坦中央選舉委員會召開會議,確認薩德爾·紮帕羅夫當選總統。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吉爾吉斯共和國


    國家領袖:總統薩德爾·努爾戈若耶維奇·紮帕羅夫(caдыp hypгoжoeвnч Жaпapoв),內閣zhuxi阿科爾別克·烏謝別科維奇·紮帕羅夫(Аkыл6ek yceh6ekoвnч?Жaпapoв)


    外文名:俄語:kыpгы3ckar pecпy6лnka,英語:kyrgyz republic


    人口數量:約達700萬(截至2023年4月)


    簡稱:吉爾吉斯斯坦


    人口密度:34 人\/平方公裏(2020年)


    所屬洲:亞洲


    主要民族:柯爾克孜族


    首都:比什凱克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


    主要城市:巴特肯,賈拉拉巴德


    國土麵積:平方公裏


    國慶日:1991年8月31日


    水域率:3.6%


    國歌:《吉爾吉斯共和國國歌》


    gdp總計:79.5 億美元(2021年)


    國家代碼:kgz


    人均gdp:5561美元(2022年)


    官方語言:吉爾吉斯語


    國際電話區號:+996


    貨幣:吉爾吉斯索姆


    國際域名縮寫:.kg


    時區:utc+6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政治體製:議會製共和製


    曆史沿革:


    早期曆史


    根據近年吉爾吉斯斯坦及中國曆史學家的發現,吉爾吉斯斯坦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1年。現時有關吉爾吉斯斯坦人最早的記錄是《史記》,當時吉爾吉斯斯坦人被稱為堅昆。


    突厥語 q?r??z,即中國史籍記載的黠戛斯,就是今天的柯爾克孜人,《史記》中最早記錄了柯爾克孜人的情況,稱之為“鬲昆”。兩漢時稱“堅昆”,魏晉南北朝至隋代稱“結骨”、“契骨”、“紇骨”、“護骨”。唐代時根據漢語的音譯通稱為“黠戛斯”。五代十國、遼、宋、金時又稱“紇裏迄斯”,蒙古帝國、元代時稱“吉利吉思”等,這些名稱其實都是各時期各種不同的音譯。清代按厄魯特蒙古人的稱唿,稱其為布魯特。乃蠻、欽察、契丹等來自哈薩克汗國的部族屬於吉爾吉斯斯坦的“色爾特克勒克”(意為“外部之人”),不屬於吉爾吉斯斯坦本部。吉爾吉斯斯坦人原本世代居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遊的盆地。曾受匈奴統治,2世紀中葉後受鮮卑和柔然統治。北齊、隋唐時期先後受突厥汗國、迴紇汗國統治,後在840年打敗迴鶻汗國後獨立過一段時間,一直到924年才被耶律阿保機建立的遼朝統治。元代在葉尼塞河上遊設立益蘭州、謙州。到17世紀,受到準噶爾汗國蒙古人和俄羅斯帝國人排擠,漸漸遷移到天山北麓的伊塞克湖一帶,即今日吉爾吉斯斯坦之地。清代,吉爾吉斯斯坦部落分為東布魯特、西布魯特。西布魯特遊牧於迴部境內,受喀什噶爾參讚大臣等各路駐紮大臣管製,東布魯特為清朝境外的藩屬部落。


    唐朝時期


    640年9月19日(貞觀十四年八月癸巳,農曆八月二十八日),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設西州。640年10月11日(貞觀十四年九月乙卯,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於西州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十一月,唐軍平定西突厥,安西都護府治所遷迴高昌故地。顯慶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今庫車),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唐高宗改變太宗時隻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都護府和崑陵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置羈縻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


    顯慶五年(660年),位於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在此時,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蒙池、崑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大體相當於今日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龍朔二年(662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複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多處易手,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完全陷落。


    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熱海以東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隻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東的地區,以抵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的戰略目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