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語: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立陶宛(立陶宛語:lietuvos;英語:lithuania),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北接拉脫維亞,東連白俄羅斯,南鄰波蘭,西瀕波羅的海和俄羅斯加裏寧格勒州。國境線總長1644公裏,海岸線長90公裏,國土麵積6.53萬平方公裏。全國由7個城市、43個區、8個自治機構和2個療養區共60個地方行政單位構成,首都為維爾紐斯。截至2022年6月,立陶宛總人口279.5萬。


    公元1009年史書首次提及立陶宛。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1385年後立陶宛與波蘭三次聯合,1387年接受天主教為國教。維陶塔斯大公執政期間(1392~1430年)是立陶宛鼎盛時期,成為當時歐洲麵積最大的國家之一。1795年後逐步被沙俄吞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立陶宛曾一度被德國占領。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20年10月9日,波蘭占領維爾紐斯和立東部地區,第二大城市考納斯成為立臨時首都。1944年蘇聯軍隊進入立陶宛,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並加入蘇聯。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通過恢複獨立宣言,宣布脫離蘇聯獨立。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同年5月1日加入歐盟。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為歐元區第19個成員國,此時恰逢歐元誕生15年紀念日。


    2021年,立陶宛國內生產總值554億歐元,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交通物流、生物技術、激光技術為立陶宛的優勢產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立陶宛共和國


    國家領袖:總統 、總理


    外文名: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語:republic of lithuania


    人口數量:279.5 萬(截至2022年6月)


    簡稱:立陶宛


    人口密度:43.4 人\/平方公裏(2020年)


    所屬洲:歐洲


    主要民族:立陶宛族,波蘭族等


    首都:維爾紐斯


    主要宗教:天主教


    主要城市:考納斯,克萊佩達


    國土麵積:平方公裏


    國慶日:1918年2月16日


    水域率:1.35%


    國歌:《國歌(立陶宛)》


    gdp總計:554 億歐元(2021年)


    國家代碼:ltu


    人均gdp:.5 歐元(2021年)


    官方語言:立陶宛語


    國際電話區號:+370


    貨幣:立特


    國際域名縮寫:.lt


    時區:utc+2(夏時製:utc+3)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政治體製:議會製共和製


    通貨膨脹率:8.5%(2008年)


    曆史沿革:


    早期曆史


    末次冰期後(約公元前10萬年前)立陶宛一帶出現了昆達文化(英語:kunda culture)、尼曼文化(英語:neman culture)與納爾瓦文化等中石器-新石器時代文化,居民以遊獵維生,尚未形成定居點。公元前8000年左右因氣候變暖,當地森林漸茂,人群也漸趨定居生活,但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當地才有農業出現,並開始有手工藝製作與貿易,印歐人(英語:indo-european migrations)也約於此時期來到立陶宛,和當地人混血產生了多支波羅的人部落。


    波羅的人部落與羅馬帝國有一些商業往來,透過琥珀之路將琥珀運往羅馬,但受羅馬的文化與政治影響不大,羅馬曆史學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誌》提到了埃斯蒂人,可能即為波羅的海東南岸的一支波羅的人。波羅的人中居住地較靠西的部落與外地的接觸較早,公元2世紀托勒密已經知道加林迪亞人(英語:galindians)與約特維恩格人(英語:yotvingians),中世紀前期的文獻也有提到古普魯士人、庫洛尼亞人(英語:curonians)與瑟米加裏亞人(英語:semigallians)。


    立陶宛語被認為是印歐語係中相當存古(英語:linguistic conservati)的一種語言,約於7世紀時和拉脫維亞語分家。立陶宛傳統的多神信仰與習俗保留了很長的時間,當地傳統會在統治者死後將其火化,文獻中可見中世紀的立陶宛大公阿爾吉爾達斯與科斯圖提斯死後火化儀式的記載。


    立陶宛大公國


    9世紀至11世紀海岸的波羅的人常受維京人侵擾,當地王公向基輔羅斯進貢。12世紀中葉立陶宛人開始侵略魯塞尼亞人的領地,12世紀末已有穩定且有組織的軍事力量,用於對外劫掠財寶與奴隸,1183年立陶宛人襲擊了今波拉次克和普斯科夫,甚至距離更遠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也是其侵略範圍,這些軍事行動也帶動立陶宛社會的轉型,逐漸形成國家的雛形,並發展成立陶宛大公國 ,1219年21位立陶宛公爵與加裏西亞-沃裏尼亞王國簽署和平條約,為波羅的部落聯合最早的證據。


    當時立陶宛為立窩尼亞十字軍入侵,1236年9月22日蘇勒戰役中首位立陶宛大公明道加斯手下將領擊敗了寶劍騎士團,引發原本已被騎士團征服的庫洛尼亞人、瑟米加裏亞人與瑟羅尼亞人起義,重挫騎士團在道加瓦河左岸的戰果,2000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議會因此決定將9月22日訂為波羅的團結日。1251年明道加斯皈依羅馬天主教,於1253年接受教宗意諾增爵四世加冕為國王,建立立陶宛王國。1263年明道加斯被暗殺後立陶宛恢複傳統的多神信仰,在立陶宛十字軍戰役中為條頓騎士團與立窩尼亞騎士團征討,皮爾奈圍城戰(英語:pil?nai)即為其中著名的戰役,此時期立陶宛仍持續向東擴張,占領數個原屬基輔羅斯的公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