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雞、狗、豬、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漢書·律曆誌·上》中才說:\"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來源之一。許慎《說文》中也強調指出:\"媧,古之神聖女,化育萬物者也。\"這就是說,女媧不但是煉石補天的英雌和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偉大的自然之神。
而根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記載,女媧伏羲造物之時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於是伏羲娶女媧,生子四,命名萬物。
三皇傳說
相傳風袞部落的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妹妹(一說姐弟 ),為華胥氏走婚所孕(華胥氏所處母係社會後期)叫做女媧,號曰女希氏(有蟜氏?)。《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又《帝王世紀》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麵。\"《宋書·符瑞誌》也說:\"大昊庖犧之母,居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而生大昊。\"
還有傳說女媧與伏羲血親相婚,與伏羲建立了婚姻製度與規矩法度。《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女媧在伏羲去世後管理族人,並製造了一種叫笙篁之類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鼻祖之一。
一說女媧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女媧部族活動的地域,古史多有記述。《世本·氏姓篇》載:\"女氏,天皇封弟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天皇指伏羲,弟讀如娣。汝水源於今河南嵩縣龍池曼山西麓,流經汝陽、郟縣、舞陽、汝南、新蔡至淮濱入淮河。汝本當做女,蓋因是女媧族的居住地而得名。這說明女媧族的居住地域南達汝水沿岸。《隋書·地理誌》河內郡濟源縣有\"母山\",即王母山。北宋《新定九域誌》卷一說:\"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河南一》說:\"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這說明女媧部族活動的地域北達濟源、孟縣境內的太行山南麓。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但說法有別。有傳說女媧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還有山西芮城說、河南陝州說、河南任城說、山東濟寧說,等等。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在以今洛陽為中心,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關,東到今山東西部的廣大地域。
關於女媧的傳說很多,一直流傳至今,影響甚為廣泛深遠。
華夏傳說
女媧時代母係農耕文明
曆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社會發展規律告訴人們,女媧和伏羲時代的民族,正好處於母親氏(部)族社會,向父係氏(部)族社會過渡的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華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親的世係進行傳承的,所以就在漢文古籍中便說她們:\"隻知其母、不知其父\"。
隻是當時民族,也正在逐步向父係社會過渡。於是他們才會推舉出像伏羲那樣,被後世敬奉的男性始祖來,並且將這位男姓始祖描繪成,是\"神\"和女性結合後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雲芨七簽》卷100輯《軒轅本紀》所雲:\"黃帝遊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注:\"伏羲生於此國。\"可見,傳說中的華胥,不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還是傳說時代華夏的一個國名,或者說是一個氏族、部族名。所以,誕生伏羲的華胥國,實際上就是現代民族學家們說的,實行氏族(部族)內通婚的母係氏族(部族)社會。
在這樣的母係氏族(部族)社會裏,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內,輩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後代。因此,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彼此既是血親、又是連為一體的夫婦。當時的華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華胥氏;同時也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他們能夠推測,或者說杜撰出其之父,乃是留下\"大跡\",卻又無可追溯的\"神\"。
母係農耕時的早期治水
在華夏的傳說中,女媧除了摶黃土作人,繁衍人類之外,還有一項功績就是補天。 從文字記載來看,女媧補天的最後目的,主要乃是\"積蘆灰\"、\"止yinshui\"。
在《淮南子覽·覽冥訓》這則女媧補天的傳說中,女媧所斷殺的巨鼇和黑龍,其文化藝術實都是被華夏認定為興風作浪、為害人民的水怪。女媧斷鼇足和殺黑龍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災。所以說,她的目的就是為了平息水災和治理水患。
女媧為補天所煉的五色石,與其說是為了補天,不如說是為了治水。對於從事農耕華夏來說,水患和水利是曆來是首要關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蘆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媧補天的傳說所折射出來的,應該是母係氏(部)族社會時的人類,在自己女性首領帶領下,進行較大規模的\"止yinshui\"的治水曆史。同時,這樣大規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媧時代的華夏民族,母係氏(部)族社會農耕文明的繁榮情景。
而根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記載,女媧伏羲造物之時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於是伏羲娶女媧,生子四,命名萬物。
三皇傳說
相傳風袞部落的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妹妹(一說姐弟 ),為華胥氏走婚所孕(華胥氏所處母係社會後期)叫做女媧,號曰女希氏(有蟜氏?)。《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又《帝王世紀》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麵。\"《宋書·符瑞誌》也說:\"大昊庖犧之母,居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而生大昊。\"
還有傳說女媧與伏羲血親相婚,與伏羲建立了婚姻製度與規矩法度。《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女媧在伏羲去世後管理族人,並製造了一種叫笙篁之類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鼻祖之一。
一說女媧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女媧部族活動的地域,古史多有記述。《世本·氏姓篇》載:\"女氏,天皇封弟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天皇指伏羲,弟讀如娣。汝水源於今河南嵩縣龍池曼山西麓,流經汝陽、郟縣、舞陽、汝南、新蔡至淮濱入淮河。汝本當做女,蓋因是女媧族的居住地而得名。這說明女媧族的居住地域南達汝水沿岸。《隋書·地理誌》河內郡濟源縣有\"母山\",即王母山。北宋《新定九域誌》卷一說:\"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河南一》說:\"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這說明女媧部族活動的地域北達濟源、孟縣境內的太行山南麓。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但說法有別。有傳說女媧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還有山西芮城說、河南陝州說、河南任城說、山東濟寧說,等等。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在以今洛陽為中心,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關,東到今山東西部的廣大地域。
關於女媧的傳說很多,一直流傳至今,影響甚為廣泛深遠。
華夏傳說
女媧時代母係農耕文明
曆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社會發展規律告訴人們,女媧和伏羲時代的民族,正好處於母親氏(部)族社會,向父係氏(部)族社會過渡的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華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親的世係進行傳承的,所以就在漢文古籍中便說她們:\"隻知其母、不知其父\"。
隻是當時民族,也正在逐步向父係社會過渡。於是他們才會推舉出像伏羲那樣,被後世敬奉的男性始祖來,並且將這位男姓始祖描繪成,是\"神\"和女性結合後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雲芨七簽》卷100輯《軒轅本紀》所雲:\"黃帝遊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注:\"伏羲生於此國。\"可見,傳說中的華胥,不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還是傳說時代華夏的一個國名,或者說是一個氏族、部族名。所以,誕生伏羲的華胥國,實際上就是現代民族學家們說的,實行氏族(部族)內通婚的母係氏族(部族)社會。
在這樣的母係氏族(部族)社會裏,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內,輩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後代。因此,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彼此既是血親、又是連為一體的夫婦。當時的華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華胥氏;同時也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他們能夠推測,或者說杜撰出其之父,乃是留下\"大跡\",卻又無可追溯的\"神\"。
母係農耕時的早期治水
在華夏的傳說中,女媧除了摶黃土作人,繁衍人類之外,還有一項功績就是補天。 從文字記載來看,女媧補天的最後目的,主要乃是\"積蘆灰\"、\"止yinshui\"。
在《淮南子覽·覽冥訓》這則女媧補天的傳說中,女媧所斷殺的巨鼇和黑龍,其文化藝術實都是被華夏認定為興風作浪、為害人民的水怪。女媧斷鼇足和殺黑龍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災。所以說,她的目的就是為了平息水災和治理水患。
女媧為補天所煉的五色石,與其說是為了補天,不如說是為了治水。對於從事農耕華夏來說,水患和水利是曆來是首要關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蘆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媧補天的傳說所折射出來的,應該是母係氏(部)族社會時的人類,在自己女性首領帶領下,進行較大規模的\"止yinshui\"的治水曆史。同時,這樣大規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媧時代的華夏民族,母係氏(部)族社會農耕文明的繁榮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