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利姆三世(奧斯曼土耳其語:???? ????;1761年12月24日-1808年1月28\/29日)是奧斯曼帝國蘇丹(1789年-1807年在位),穆斯塔法三世之子,生於伊斯坦布爾,繼其叔父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為蘇丹。1807年因改革引起土耳其禁衛軍暴亂而被廢黜,其堂弟穆斯塔法四世繼位,塞利姆三世和後來的馬哈茂德二世一同被幽禁於托普卡帕宮。期間曾多次試圖自殺未果。1808年,禁衛軍再次暴亂,企圖擁護塞利姆三世複位。穆斯塔法四世為保住皇位,於7月28日將塞利姆三世殺死。


    奧斯曼帝國第二十八任蘇丹(1789~1807在位)。又譯\"謝利姆\"、\"色裏姆\"等。全名賽利姆·本·穆斯塔法·本·艾哈邁德。自幼接受傳統的伊斯蘭教教育,信奉遜尼派教義。博學多識,擅長吟詩作賦,兼通古典音樂。1789年其叔父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1774~1789在位)死後即位。受其父穆斯塔法三世(1757~1774在位)影響,立誌革新。但俄國及奧地利的壓迫不容許他實施改革,直到1792年雅西條約的簽訂使奧斯曼帝國得以喘息。在位期間,他為了重振帝國,曾以西方國家為模式,在內政、外交和軍事製度等方麵采取了一係列革新措施,從而成為帝國曆史上最早實行大規模歐化\"改革的蘇丹。在內政方麵,他首先改組了帝國國務會議,規定一切重要決議均須經過他所領導的改革委員會討論、通過後方可實施;製定、頒布新的行政法規;鼓勵創設民辦學校,提倡發展出版印刷事業;改革各級行政機關,改軍事采邑為國家土地,並代之以包租製。在外交方麵,他在英、法、德、奧等各主要歐洲國家首都設立正規的、常駐的奧斯曼帝國大使館,派遣年輕的使節去研究駐在國的社會、外交及各項製度,借以改進帝國的對外政策。在軍事方麵,他創辦了陸軍和海軍等各種新的軍事學校,聘請法國教官任教;仿效歐洲軍製,組建忠於蘇丹的新的常備軍,並委派曾在沙皇俄國陸軍中服過役的軍官,按照歐洲的戰術和演習方法訓練新的步兵團。在對外關係方麵,賽利姆主張和平共處。為停止與鄰國之間的戰爭,1791年他與奧地利簽訂斯維什托夫條約,翌年又與俄國簽訂雅西條約。1798年拿破侖入侵奧斯曼帝國屬地埃及,賽利姆被迫同英、俄兩國結盟,對法宣戰。後鑒於拿破侖在歐洲的權勢日益增長,又於1804年與法國締結和約。賽利姆在治國方麵的一係列革新行動,不斷遭到大封建主和耶尼塞裏軍團的強烈反對和攻擊。


    1807年5月,伊斯蘭教長下達對抗變革的指令,他被王室複舊派以\"軍事改革導致了暴亂\"、\"執政7年多未立子嗣\"等罪名而廢黜,讓穆斯塔法四世繼位。在魯塞的奧斯曼帝國將軍阿朗達爾·穆斯塔法·帕夏是變革派的重要人物,他起兵四萬前往君士坦丁堡,要讓塞利姆三世複辟,可是他來的太晚了,塞利姆三世在後宮被宦官刺殺,他是唯一死於劍下的蘇丹,阿朗達爾遂廢黜穆斯塔法四世,馬哈茂德二世繼位。


    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驚人而血腥的屠殺,壓製了叛變。不過,18世紀的奧斯曼帝國,並不是單純地處於擴張及發展的滯止期,也是處於一個適應新事物和新體製的時期,它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軍事擴張向近代改革過渡的階段。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曆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誌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 在坦誌麥特時期,土耳其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1853-1855年克裏米亞戰爭時期,土耳其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坦誌麥特時期一係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係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 1856年,哈特-艾·於馬雲法令保證所有奧斯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裏夫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基督教米勒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是底萬批準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份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奧斯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發布,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這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次立憲\"。 一次立憲時期為期甚短,但其意念(奧斯曼化)對改革派新土耳其人具有影響,新土耳其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製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


    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土耳其君主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實行君主立憲製,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君主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迫於壓力,議會再度召開,然而議會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19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幸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19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20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衝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備受質疑。


    在1798年被拿破侖一世占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借口占據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在北非地區的省份,直到1914年。1829年,在英、法、俄三國的幹涉下,希臘在19世紀3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後宣布獨立。 改革未能抑製多瑙河大公國及大塞爾維亞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布脫離帝國獨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