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塞姆用她的錢在伊斯坦布爾修建了一所清真寺,這座清真寺還同時設有浴室和可供商旅休息的驛站。在修繕城市中的許多基礎設施和宗教建築、為那些去麥加聖城朝聖的人們提供飲用水的同時,柯塞姆每年還會給城裏貧困的居民免費發放衣服、外套和頭巾。如果不是她出錢幫那些失去了雙親的女孩們準備嫁妝,她們也許永遠都無法嫁入一戶好人家。除此之外,她會將宮中已經工作了兩到三年的奴隸們重新放歸自由,並送給他們足夠保證基本生活的財物。


    瓦麗德蘇丹積極幹預朝政,但沒有任何治理國家的誌向,隻是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勢和奢侈生活。她悄無聲息地在帝國中編織起一張巨大的關係網,成為攝政權力的來源。每天早上,她都會先跟自己的兒子商討政事,然後再召見宦官總管。除此以外,她還會定期召見高級官員,與他們一起商談政事。與中國古代的“垂簾聽政”相似,太後在會晤群臣時也會戴上麵紗。


    穆拉德四世死後,柯塞姆蘇丹相繼控製著自己的兒子易卜拉欣一世和孫子穆罕默德四世,繼續掌握朝政。


    然而,柯塞姆與自己的兒媳、穆罕默德四世的母親杜亨·哈提婕上演了一場血腥的婆媳大戰。最終1651年,穆罕默德四世在母親指使下,派一群太監將祖母從寢宮裏拖出來毒打,然後赤身裸體地絞死在托普卡帕宮的庭院裏。


    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女權時代就此結束,朝政轉移到大維齊爾手中。


    大維齊爾(土耳其語:sadr-? azam、serdar-? ekrem,奧斯曼土耳其語:??? ????),源自阿拉伯語\"維齊爾\"(????),是奧斯曼帝國蘇丹以下最高級的大臣,相當於宰相的職務,擁有絕對的代理權,原則上隻有蘇丹才能解除此權。


    大維齊爾持有帝國印章,能召集所有維齊爾參與國家事務,會議舉行的地方叫\"庫巴爾提\"(圓穹下),位於托卡比皇宮。他的政府機關在奧斯曼宮廷。大維齊爾也是巴基斯坦總理的烏爾都語尊稱。 在奧斯曼帝國初期,\"維齊爾\"隻用於尊稱。首位被冠以\"大維齊爾\"稱號的是坎達利·卡拉·哈裏爾·海雷丁·帕夏。創立\"大維齊爾\"稱號的目的是要區別持有蘇丹印章的維齊爾。綜觀奧斯曼帝國的曆史,大維齊爾也會使用\"最高維齊爾\"、\"絕對代理人\"、\"國家持有者\"及\"維齊爾人\"的稱號。 在科普魯律時期,奧斯曼帝國被大維齊爾操縱。蘇丹失權及權力下放到政府下層正是科普律魯時期的寫照。 十九世紀坦誌麥特時期以後,大維齊爾的職位相當於當時西方君主政體的總理。


    奧斯曼帝國科普律魯時期(1656-1703年),在這段時期,帝國由科普律魯家族的成員出任大維齊爾。1656年9月15日,時年80歲的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證帝國後宮不會幹預他處理政務。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進的保守執法者,他恢複了中央權力及帝國的軍力,其子及繼承人科普律魯·法奇爾·艾哈邁德奉行其父的路線。科普律魯家族重振軍威的成果可見於重奪特蘭西瓦尼亞、1669年征服克裏特及1676年擴張至烏克蘭南部,占領科丁、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亞地區。


    1683年5月,奧斯曼帝國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再次舉兵進攻維也納,土耳其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圍攻期間喪生約2萬人。


    《卡洛維茨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土耳其軍須首次割讓其控製的歐洲領土,包括奧斯曼帝國的匈牙利。 自此,土耳其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隻得采取防守。奧斯曼帝國以《卡洛維茨條約》為主要標誌而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在這時期,隻有兩位君主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埃裏溫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


    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被歐根親王擊敗。


    在奧斯曼帝國滯止期,奧斯曼的許多巴爾幹屬地落入奧地利帝國手中,而名義上歸土耳其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裏塔尼亞(今利比亞)、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經獲得獨立,後來淪為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紀,奧斯曼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


    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興起於歐洲東部地區沙皇俄國與昔日興起於亞洲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的奧斯曼帝國爆發了一係列爭奪領土、屬地和霸權的戰爭。曆史學家認為土耳其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土耳其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土耳其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土耳其學者將伊斯蘭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藥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為\"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奧斯曼,塞法迪猶太人從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後移居到奧斯曼帝國。


    鬱金香時期是以君主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征其任內的和平統治。 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裏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 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稅率,以嚐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


    土耳其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1789年-1807年在位)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嚐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君主。 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耶尼塞裏已失去控製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