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顧尚書還隻聽著,再後來,神情越來越凝重,懷疑,震驚,一臉的不可置信。不過,他並沒有打斷女兒的話,而是耐心聽著她的離奇經曆。
父親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他大概是不信這些的吧?顧嘉夢在心裏歎了口氣,把能說的都說了,包括弘明法師,閑雲道長……
末了,她看向父親,忐忑不安,自我安慰,心說,他不信也沒關係的。既然不信她,那麽自然也就不會相信大哥和顧九九。可到底,還是有些失望。
沉默了許久,顧尚書才澀然問道:「你說,你曾經被鬼附身了兩年?」
他沒忘記,數月前,他向皇帝委婉請求,希望女兒可以走出佛堂,皇帝給的也是這麽一個理由。
顧嘉夢略一猶豫,點一點頭:「可以這麽說。」顧九九可不就是來自異世的孤魂麽?
顧尚書繼續問道:「你說,你曾經有兩年,人不人,鬼不鬼?就那麽……飄著?」
他聲音發顫。
顧嘉夢眼中隱隱帶淚,點點頭:「是。」怕父親不相信,她詳細說起宮中布局,甚至是皇宮大殿的裝飾。
顧尚書神情劇變,在他記憶中,女兒的確曾奉詔進宮過一次,是去見皇貴妃,她不可能知道得這麽詳細。
「你真的,當了兩年的鬼?」
顧嘉夢點頭,拭去眼角的淚:「是。」
顧尚書猛地站了起來,沉聲問道:「為什麽不告訴我?為什麽不想法子告訴家裏頭?」他胡須微顫,手也在發抖:「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麽不跟家裏人說?為什麽不說?啊?」
他眼睛通紅,隱約有淚光閃爍。
顧嘉夢怔怔的,不知該如何作答,她擦了擦眼淚:「是女兒不孝……」
她不敢,人人都愛顧九九,就像大哥,明明知道了她是親妹妹,卻還是選擇支持顧九九。她怕父親也是這般,她不想自取其辱。
顧尚書背轉過身去,她方才已經說的很明白,當世高人都說,那個鬼比她更適合她的身體,她一度曾想過放棄。而且,那兩年,如果有人告訴了他那個不是她女兒,他也不會相信啊。
他這個做父親的,對女兒和那個鬼魂的態度對比太過明顯,她不敢,也不足為奇。更何況,在她迴來後,有她大哥的表現在前,她哪裏還敢再提這件事……
他心裏明白,他都明白,可是一想到他的女兒曾經人不人鬼不鬼飄在半空中,就看著他們「一家」和睦相處,看著他對那個鬼魂百般疼愛,他心裏就跟針紮一樣難受。像是有什麽堵在胸口,他不得不重重地捶了幾下,才稍微好受一點。
他知道,這些他不該相信的,他往日是從來不信這些的,他是讀書人,他不信這些。
但是一對上女兒的眼睛,他卻瞬間沒了懷疑的理由。委屈,脆弱,希冀……這眼神,讓恍惚間仿佛看到了他的原配張氏。
不,張氏的眼神要再多些哀怨纏綿,依依不舍。
他和張氏是少年夫妻,雖不說情深意重,可也相敬如賓,夫妻相諧。而張氏又在美好的年華逝去,他後來雖然續娶了姚氏,夫婦和睦,但他心裏始終有著張氏的位置。
張氏病重,知道他肯定會續弦。她最放不下的,就是她這一雙兒女。她拉著他的手,殷殷囑托,一定要善待他們。
張氏,張氏。
顧尚書看著女兒,知道她沒必要去編造這麽一個故事,這些對她沒半點好處。
但他寧願相信,她所說的一切都是假的。他不敢想象那兩年她是怎麽過的。他十三歲的女兒,一個人,孤零零的飄在半空中,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看著他們把另一個人當成她,極盡疼愛。
她從小到大,他對她的關注就不多。張氏過世時,她年紀還小。他那時在朝堂正是艱難,頂多管教一下長子。她是個女孩子,不吵不鬧,他哪裏有心思去關心她?
後來,繼室姚氏進門。姚氏出身大家,他對她很放心,從來不問內宅事。再後來,嘉敏和嘉榮相繼出世。嘉夢在中間,性情又不算出挑。他不由地就忽視了這個女兒。
可她終究是他的女兒,是他的骨血,是張氏臨終前還放心不下的小女兒。
他將來有什麽麵目,見張氏於地下?
……
顧嘉夢跪在地上,隻低聲告罪:「是女兒不孝,是女兒不孝……」
顧尚書終究還是沒忍住掉下淚來,他那兩年有多疼愛那個鬼魂,現在就有多內疚。他彎腰,扶起女兒:「不是你不孝,是爹不慈,是爹不慈啊。我連自己的女兒都認不出來……要是你娘還在……」
若是張氏還在,他肯定會對女兒多關愛一些,必不會糊塗至此。
聽父親提起早逝的母親,顧嘉夢更是鼻子一酸,淚如雨下。就著父親的手,她站起身來,搖了搖頭:「不怪父親……」
父親能相信她,能接受她,而不是像大哥那般,她已經很知足了。
顧尚書輕輕拍拍女兒的脊背,低聲道:「莫哭,有爹在,莫哭……」
兩人止了眼淚,顧尚書出門叫丫鬟端來熱水,給他們父女洗手淨麵,又叫小廝去喚大少爺過來。
小廝答道:「大少爺還沒迴來。」
顧尚書臉色一沉:「等他迴來,叫他立即過來見我!」
「是。」小廝應聲離去。
顧尚書看看眼睛微紅的女兒,心裏一窒,盡量溫聲問道:「我聽你說,你大哥也知道這件事?」
顧嘉夢道:「是,我迴來的第一天,他就認出了我。」
這些細節,她一開始就說了。顧尚書也有印象,再次詢問,是因為他不敢相信。他一手培養出來的兒子,竟然會為了一個孤魂野鬼這樣對待自己的親妹妹。
一直以來,顧尚書最為自得的,不是他從一介布衣到朝廷尚書;而是他的四個兒女,尤其以長子顧彥琛為甚。這是他的第一個孩子,不但是容貌像極了他,才氣也不輸於他。年方弱冠,便已中舉。誰人不讚一聲他年少有為?
顧尚書不信兒子是不辨是非之人,總要問個清楚明白。
父親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他大概是不信這些的吧?顧嘉夢在心裏歎了口氣,把能說的都說了,包括弘明法師,閑雲道長……
末了,她看向父親,忐忑不安,自我安慰,心說,他不信也沒關係的。既然不信她,那麽自然也就不會相信大哥和顧九九。可到底,還是有些失望。
沉默了許久,顧尚書才澀然問道:「你說,你曾經被鬼附身了兩年?」
他沒忘記,數月前,他向皇帝委婉請求,希望女兒可以走出佛堂,皇帝給的也是這麽一個理由。
顧嘉夢略一猶豫,點一點頭:「可以這麽說。」顧九九可不就是來自異世的孤魂麽?
顧尚書繼續問道:「你說,你曾經有兩年,人不人,鬼不鬼?就那麽……飄著?」
他聲音發顫。
顧嘉夢眼中隱隱帶淚,點點頭:「是。」怕父親不相信,她詳細說起宮中布局,甚至是皇宮大殿的裝飾。
顧尚書神情劇變,在他記憶中,女兒的確曾奉詔進宮過一次,是去見皇貴妃,她不可能知道得這麽詳細。
「你真的,當了兩年的鬼?」
顧嘉夢點頭,拭去眼角的淚:「是。」
顧尚書猛地站了起來,沉聲問道:「為什麽不告訴我?為什麽不想法子告訴家裏頭?」他胡須微顫,手也在發抖:「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麽不跟家裏人說?為什麽不說?啊?」
他眼睛通紅,隱約有淚光閃爍。
顧嘉夢怔怔的,不知該如何作答,她擦了擦眼淚:「是女兒不孝……」
她不敢,人人都愛顧九九,就像大哥,明明知道了她是親妹妹,卻還是選擇支持顧九九。她怕父親也是這般,她不想自取其辱。
顧尚書背轉過身去,她方才已經說的很明白,當世高人都說,那個鬼比她更適合她的身體,她一度曾想過放棄。而且,那兩年,如果有人告訴了他那個不是她女兒,他也不會相信啊。
他這個做父親的,對女兒和那個鬼魂的態度對比太過明顯,她不敢,也不足為奇。更何況,在她迴來後,有她大哥的表現在前,她哪裏還敢再提這件事……
他心裏明白,他都明白,可是一想到他的女兒曾經人不人鬼不鬼飄在半空中,就看著他們「一家」和睦相處,看著他對那個鬼魂百般疼愛,他心裏就跟針紮一樣難受。像是有什麽堵在胸口,他不得不重重地捶了幾下,才稍微好受一點。
他知道,這些他不該相信的,他往日是從來不信這些的,他是讀書人,他不信這些。
但是一對上女兒的眼睛,他卻瞬間沒了懷疑的理由。委屈,脆弱,希冀……這眼神,讓恍惚間仿佛看到了他的原配張氏。
不,張氏的眼神要再多些哀怨纏綿,依依不舍。
他和張氏是少年夫妻,雖不說情深意重,可也相敬如賓,夫妻相諧。而張氏又在美好的年華逝去,他後來雖然續娶了姚氏,夫婦和睦,但他心裏始終有著張氏的位置。
張氏病重,知道他肯定會續弦。她最放不下的,就是她這一雙兒女。她拉著他的手,殷殷囑托,一定要善待他們。
張氏,張氏。
顧尚書看著女兒,知道她沒必要去編造這麽一個故事,這些對她沒半點好處。
但他寧願相信,她所說的一切都是假的。他不敢想象那兩年她是怎麽過的。他十三歲的女兒,一個人,孤零零的飄在半空中,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看著他們把另一個人當成她,極盡疼愛。
她從小到大,他對她的關注就不多。張氏過世時,她年紀還小。他那時在朝堂正是艱難,頂多管教一下長子。她是個女孩子,不吵不鬧,他哪裏有心思去關心她?
後來,繼室姚氏進門。姚氏出身大家,他對她很放心,從來不問內宅事。再後來,嘉敏和嘉榮相繼出世。嘉夢在中間,性情又不算出挑。他不由地就忽視了這個女兒。
可她終究是他的女兒,是他的骨血,是張氏臨終前還放心不下的小女兒。
他將來有什麽麵目,見張氏於地下?
……
顧嘉夢跪在地上,隻低聲告罪:「是女兒不孝,是女兒不孝……」
顧尚書終究還是沒忍住掉下淚來,他那兩年有多疼愛那個鬼魂,現在就有多內疚。他彎腰,扶起女兒:「不是你不孝,是爹不慈,是爹不慈啊。我連自己的女兒都認不出來……要是你娘還在……」
若是張氏還在,他肯定會對女兒多關愛一些,必不會糊塗至此。
聽父親提起早逝的母親,顧嘉夢更是鼻子一酸,淚如雨下。就著父親的手,她站起身來,搖了搖頭:「不怪父親……」
父親能相信她,能接受她,而不是像大哥那般,她已經很知足了。
顧尚書輕輕拍拍女兒的脊背,低聲道:「莫哭,有爹在,莫哭……」
兩人止了眼淚,顧尚書出門叫丫鬟端來熱水,給他們父女洗手淨麵,又叫小廝去喚大少爺過來。
小廝答道:「大少爺還沒迴來。」
顧尚書臉色一沉:「等他迴來,叫他立即過來見我!」
「是。」小廝應聲離去。
顧尚書看看眼睛微紅的女兒,心裏一窒,盡量溫聲問道:「我聽你說,你大哥也知道這件事?」
顧嘉夢道:「是,我迴來的第一天,他就認出了我。」
這些細節,她一開始就說了。顧尚書也有印象,再次詢問,是因為他不敢相信。他一手培養出來的兒子,竟然會為了一個孤魂野鬼這樣對待自己的親妹妹。
一直以來,顧尚書最為自得的,不是他從一介布衣到朝廷尚書;而是他的四個兒女,尤其以長子顧彥琛為甚。這是他的第一個孩子,不但是容貌像極了他,才氣也不輸於他。年方弱冠,便已中舉。誰人不讚一聲他年少有為?
顧尚書不信兒子是不辨是非之人,總要問個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