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李善長的為官之道
大明:重八啊,我隻想躺平擺爛 作者:四頁菡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71章 李善長的為官之道
朱元璋被堂下爭執的兩撥人鬧得頭有些大,原本隻是想商討一下海禁的問題,可現在怎麽就成了東征扶桑的事情了?還引起了文臣和武將之間的爭執。
看著聲音越吵越大的兩撥人,他終於忍不住了,大聲喝道。
“好了!都先不要爭吵了,你們都是大明的官員,現在卻在皇宮大殿內如村野民夫一般爭吵!若是傳出去了何其的丟臉?你們不嫌丟人咱還嫌丟人呢!”
這一聲大喝立刻把兩方人都給震懾住了,紛紛跪在地上請罪。
“行了,你們都起來吧,也知道你們是為了大明好,何罪之有。”朱元璋當然不會治這些人的罪,這些人雖然爭吵的厲害,但也確實為了大明的好。
這時候李善長站了出來,對著眾人說道。
“我泱泱華夏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大明雖是以武立國但也秉承詩書治國。兵者危兇也,凡出兵者需師出有名,在道義上首先就得站得住。”
“現在雖然時有倭寇擾邊,但從得到的信息來看並不是扶桑國的國主所授意的,那些扶桑浪人與咱們的山匪無異,若是以此為由去攻打扶桑怕是太過牽強。”
“而且中間遠隔重洋,風險不是一般的大。當年元廷去征伐扶桑的時候就兩次碰到大風,最後都折戟大海汪洋之中,從此再也沒有起東征扶桑之心了。”
“我認為,若想治理倭寇之患,最好的辦法就是與扶桑國聯手,讓其加強浪人的出海管理,咱們加強邊境的武備,雙管齊下如此才是萬全之策。”
李善長乃是開國元勳,在征戰天下的時候居功至偉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朱元璋稱讚為‘吾之蕭何’,在勳貴中的地位僅次於徐達之後。
所以,在他的這番話說出來之後,雖然還有一些人不太同意但是並沒有立刻站出來反駁,場麵上緊張的氣氛算是緩和了下來。
“好了,咱們現在還是先說一下開海禁的事情。先把大的目標定下來,再討論細節問題。這海禁是開還是不開?”朱元璋看著都已經安靜下來的大臣們問道。
不過下麵的大臣們都沒有說話,因為之前朱元璋禁海的時候有一些大臣不同意,最後還因此而被受罰。
現在又重提海禁的事情誰也摸不準皇上到底是什麽心思,便都不敢隨便表露自己的意見,想著先觀望一下風向再說。
朱元璋看到下麵的大臣們一個個的都緘默其口便大概猜到了對方的心思,於是說道:“這次關於海禁的事情,你們可以暢所欲言,無論對錯咱都不會懲罰任何人!”
說完之後,他便看了一眼李善長。
李善長看到皇上給自己遞眼色,便立刻會意,說道。
“皇上,臣以為,海禁當開。正如柳陽所說,開海禁之後雖然管理起來比較麻煩,也或許會暫時的給沿海帶來一些騷亂,但是從長遠來看是利大於弊,功在千秋的事情。”
這話說完之後,大殿內的氣氛比剛才還要安靜幾分,因為這些話之前在朱元璋下旨禁海的時候有人說過。
這個人便是劉三吾,因為與朱元璋據理力爭最後被以為官不體的罪名被貶謫到瓊州島了。
但是因為時值盛夏,他此時又是已經將近七十的高齡,在路過嶺南的時候還因為差點中瘴氣病亡了,好在最後挺了過來到達了瓊州任知縣。
這人可是前車之鑒,所以當李善長把劉三吾之前的諫言幾乎一字不差的說出來之後,大殿裏的其他官員便立刻大氣都不敢出了,都在等著皇上的雷霆之怒。
朱元璋自然聽出來這是當年被自己便去瓊州的那個劉三吾說過的話,也立刻明白了李善長的意思。
既然要打消群臣對於商討海禁問題而不被處罰的疑慮,那就把當年鬧得最大的事情拿出來說一說嘛,看看皇上是不是真的可以接納在海禁問題上暢所欲言的態度。
還有就是如果討論的結果是開海禁,那麽之前被貶謫的劉三吾是不是該召迴來?
這就是大明的文官之首,一句話便能讓群臣們看到皇上的態度,又能提醒皇上之前做過的事情和改變後的結果。
朱元璋微微一笑,然後說道:“宣國公不愧為我大明國公,思慮的很周全,功在千秋這句話說得很好。”
“說起來,你這番話讓我想起了在瓊州島的劉三吾,他當年在這大殿之上與咱爭論過海禁的事情。對了,他今年年得有七十?”
李善長立刻迴道:“迴皇上,劉三吾今年七十有二。在過去這幾年的官吏考核中,他一直都是乙上,最好的時候達到過甲中,這是一員幹吏。”
“嗯,如此幹吏也該迴來曆練曆練了。二虎,讓人去瓊州島把劉三吾召迴來吧。”朱元璋自然不會承認自己有錯,而且李善長這個理由給的也很充足,就是當官當的好,所以便以幹吏的由頭把對方召迴來。
“宣國公是支持開海禁的,那你們呢?來,都說說,今天暢所欲言,咱說了,不會因言獲罪的!”朱元璋跟下麵的其他官員趁熱打鐵的說道。
有了李善長第一個表態,皇上並沒有生氣,而且還把之前貶謫的劉三吾給召迴來,這便讓其他觀望的官員們都放了心,於是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
“臣支持開海禁,可以與番邦互通先進技藝。”工部尚書周石安率先出列說道。
“臣不同意!最起碼現在開海禁還不太好。因為北伐,國庫現在已經捉襟見肘了,若是開了海禁,光是防務就是一大筆開支,這不是平白的自己加重了負擔嗎?”戶部尚書崔蘇揚立刻出言反駁道。
兵部尚書韓縝這時候沉吟了一下,說道:“臣認為,現在無論開海禁還是不開海禁,倭寇擾邊素來已久。我不掌管戶部,也沒掌管工部,你們說的什麽錢糧,什麽先進技藝我都不關心。”
“所以,我認為既然禁海與不禁海倭寇都會來,那索性就不禁了,讓那些漁民百戰成兵,要是再用兵的時候這也是一股不小的戰力!”
朱元璋被堂下爭執的兩撥人鬧得頭有些大,原本隻是想商討一下海禁的問題,可現在怎麽就成了東征扶桑的事情了?還引起了文臣和武將之間的爭執。
看著聲音越吵越大的兩撥人,他終於忍不住了,大聲喝道。
“好了!都先不要爭吵了,你們都是大明的官員,現在卻在皇宮大殿內如村野民夫一般爭吵!若是傳出去了何其的丟臉?你們不嫌丟人咱還嫌丟人呢!”
這一聲大喝立刻把兩方人都給震懾住了,紛紛跪在地上請罪。
“行了,你們都起來吧,也知道你們是為了大明好,何罪之有。”朱元璋當然不會治這些人的罪,這些人雖然爭吵的厲害,但也確實為了大明的好。
這時候李善長站了出來,對著眾人說道。
“我泱泱華夏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大明雖是以武立國但也秉承詩書治國。兵者危兇也,凡出兵者需師出有名,在道義上首先就得站得住。”
“現在雖然時有倭寇擾邊,但從得到的信息來看並不是扶桑國的國主所授意的,那些扶桑浪人與咱們的山匪無異,若是以此為由去攻打扶桑怕是太過牽強。”
“而且中間遠隔重洋,風險不是一般的大。當年元廷去征伐扶桑的時候就兩次碰到大風,最後都折戟大海汪洋之中,從此再也沒有起東征扶桑之心了。”
“我認為,若想治理倭寇之患,最好的辦法就是與扶桑國聯手,讓其加強浪人的出海管理,咱們加強邊境的武備,雙管齊下如此才是萬全之策。”
李善長乃是開國元勳,在征戰天下的時候居功至偉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朱元璋稱讚為‘吾之蕭何’,在勳貴中的地位僅次於徐達之後。
所以,在他的這番話說出來之後,雖然還有一些人不太同意但是並沒有立刻站出來反駁,場麵上緊張的氣氛算是緩和了下來。
“好了,咱們現在還是先說一下開海禁的事情。先把大的目標定下來,再討論細節問題。這海禁是開還是不開?”朱元璋看著都已經安靜下來的大臣們問道。
不過下麵的大臣們都沒有說話,因為之前朱元璋禁海的時候有一些大臣不同意,最後還因此而被受罰。
現在又重提海禁的事情誰也摸不準皇上到底是什麽心思,便都不敢隨便表露自己的意見,想著先觀望一下風向再說。
朱元璋看到下麵的大臣們一個個的都緘默其口便大概猜到了對方的心思,於是說道:“這次關於海禁的事情,你們可以暢所欲言,無論對錯咱都不會懲罰任何人!”
說完之後,他便看了一眼李善長。
李善長看到皇上給自己遞眼色,便立刻會意,說道。
“皇上,臣以為,海禁當開。正如柳陽所說,開海禁之後雖然管理起來比較麻煩,也或許會暫時的給沿海帶來一些騷亂,但是從長遠來看是利大於弊,功在千秋的事情。”
這話說完之後,大殿內的氣氛比剛才還要安靜幾分,因為這些話之前在朱元璋下旨禁海的時候有人說過。
這個人便是劉三吾,因為與朱元璋據理力爭最後被以為官不體的罪名被貶謫到瓊州島了。
但是因為時值盛夏,他此時又是已經將近七十的高齡,在路過嶺南的時候還因為差點中瘴氣病亡了,好在最後挺了過來到達了瓊州任知縣。
這人可是前車之鑒,所以當李善長把劉三吾之前的諫言幾乎一字不差的說出來之後,大殿裏的其他官員便立刻大氣都不敢出了,都在等著皇上的雷霆之怒。
朱元璋自然聽出來這是當年被自己便去瓊州的那個劉三吾說過的話,也立刻明白了李善長的意思。
既然要打消群臣對於商討海禁問題而不被處罰的疑慮,那就把當年鬧得最大的事情拿出來說一說嘛,看看皇上是不是真的可以接納在海禁問題上暢所欲言的態度。
還有就是如果討論的結果是開海禁,那麽之前被貶謫的劉三吾是不是該召迴來?
這就是大明的文官之首,一句話便能讓群臣們看到皇上的態度,又能提醒皇上之前做過的事情和改變後的結果。
朱元璋微微一笑,然後說道:“宣國公不愧為我大明國公,思慮的很周全,功在千秋這句話說得很好。”
“說起來,你這番話讓我想起了在瓊州島的劉三吾,他當年在這大殿之上與咱爭論過海禁的事情。對了,他今年年得有七十?”
李善長立刻迴道:“迴皇上,劉三吾今年七十有二。在過去這幾年的官吏考核中,他一直都是乙上,最好的時候達到過甲中,這是一員幹吏。”
“嗯,如此幹吏也該迴來曆練曆練了。二虎,讓人去瓊州島把劉三吾召迴來吧。”朱元璋自然不會承認自己有錯,而且李善長這個理由給的也很充足,就是當官當的好,所以便以幹吏的由頭把對方召迴來。
“宣國公是支持開海禁的,那你們呢?來,都說說,今天暢所欲言,咱說了,不會因言獲罪的!”朱元璋跟下麵的其他官員趁熱打鐵的說道。
有了李善長第一個表態,皇上並沒有生氣,而且還把之前貶謫的劉三吾給召迴來,這便讓其他觀望的官員們都放了心,於是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
“臣支持開海禁,可以與番邦互通先進技藝。”工部尚書周石安率先出列說道。
“臣不同意!最起碼現在開海禁還不太好。因為北伐,國庫現在已經捉襟見肘了,若是開了海禁,光是防務就是一大筆開支,這不是平白的自己加重了負擔嗎?”戶部尚書崔蘇揚立刻出言反駁道。
兵部尚書韓縝這時候沉吟了一下,說道:“臣認為,現在無論開海禁還是不開海禁,倭寇擾邊素來已久。我不掌管戶部,也沒掌管工部,你們說的什麽錢糧,什麽先進技藝我都不關心。”
“所以,我認為既然禁海與不禁海倭寇都會來,那索性就不禁了,讓那些漁民百戰成兵,要是再用兵的時候這也是一股不小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