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覲見,他手中托著一隻黑漆描金雕龍塑鳳的木盒。趙匡胤想到“金匱”傳言,心頭閃過一絲疑惑。


    施禮過後,趙光義獻上木盒道:“聽聞陛下最近龍體倦怠,想是操勞用心所致,這裏有吳越王錢俶送與臣的一隻太白山雪國千年人參,臣不敢享用,獻與陛下,願吾皇聖壽齊天,此乃萬民之福也。”說完打開木盒,果然是一隻有了年代的老山參。


    參體黃褐,主根呈人字形,分枝細長,須條老韌,雁脖狀的蘆碗,彎曲頎長,橫紋深密,世間少見。七兩為參,八兩為寶,名參鬼蓋須難見,材似人形不可尋,說它價值連城,千真萬確。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裏泡枸杞。自打洛陽迴來,趙匡胤總感到精神倦怠,還常打哈欠,從來沒有午睡習慣的趙匡胤,現在總要小憩一會兒。


    趙光義將木盒蓋好,放到龍書案上。趙匡胤點頭。


    趙光義又道:“臣知一人,名程德玄,此人精通醫術,祖上即懸壺濟世,對人參的滋補用劑,甚是精通。臣有恙,皆其醫治,今在開封府任押衙,若陛下有需,隨時征召入宮。”


    趙匡胤道:“禦弟日理萬機,也要注意休息不要那麽累,太醫署醫官眾多,朕這裏夠用的了,就讓他好好服侍你吧。”


    ◆ 興師北伐


    掃平南唐之後,南方除吳越、漳泉兩個已經臣服的小割據勢力之外已全部納入大宋版圖,按照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趙匡胤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徹底解決北漢問題,收複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八月,趙匡胤調兵遣將,命侍衛馬軍指揮使黨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虎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美為都虞候,與牛思進、米文義等,率領六萬大軍,兵分五路,分道進攻太原。


    又任命郭進為河東道、忻代等州行營馬步軍都監,率軍進攻太原以北忻、汾、代、沁、遼、石諸州。


    這是自大宋建立後,趙匡胤第五次征伐北漢,加上跟隨周世宗柴榮打的高平之戰,這應該是趙匡胤一生中第六次北伐。諸葛亮七擒孟獲,大勝而還;六出祁山,無果而終,結果身死在五丈原。


    開寶二年(969),趙匡胤禦駕親征,黨進當時是先鋒。征伐南漢時,潘美是主帥;收複南唐時,潘美是都監;此次征北漢,潘美仍是都監。


    這一迴,黨進榮升主帥,而且還是個大字不識一籮筐的主帥。不識字他識事,趙匡胤堅信黨進能夠出其不意,會想出什麽異於常理的絕世武功,奇招妙計,這些打法書本上沒有,完全是臨陣而發,興許就能一舉滅掉北漢。


    六路大軍一同北伐,北漢之事,不能再拖了,趙匡胤此次勢在必得。蕩平北漢,收複燕雲十六州,是趙匡胤一直掛在嘴邊的頭等大事。


    這次出兵北漢,趙匡胤有賭的成分,幹大事,大英雄從來都是賭徒,毫不畏懼賭上一把,即使傾家蕩產,也可東山再起,卷土重來。


    主帥黨進,沒有什麽客氣可言,率軍一馬當先,搶先衝到太原城下。北漢名將劉繼業(楊業)率軍殺出,黨進催馬迎戰,宋軍一窩蜂地殺向漢軍。劉繼業怕城池失守,趕緊鳴金退兵,黨進揮軍掩殺。北漢軍損兵折將,退迴城中。


    黨進二話不說,直接命令攻城,投石車、雲梯、床弩等所有攻城器械全部招唿上了,宋軍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猛烈進攻。


    太原城為什麽易守難攻,城牆高大堅固是一方麵,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它的護城河,河道寬處可以達到上百米,無論你再強再勇猛的軍隊,一條河就把你攔住了,宋軍再強也不可能在護城河上架座橋。


    蒙古鐵騎可以征服大半個亞歐大陸,可是就是攻不下小小的襄陽城,原因就是襄陽城擁有全世界最寬的護城河,最寬處達到二百五十米。柴榮、趙匡胤一直拿不下太原城,原因也出在護城河這兒。


    要不是仗著護城河,戰神劉繼業也不可能冒險輕易出城挑戰宋將,打得贏就打,打不贏他還可以很快撤迴,即使損失一點兵將,吊橋一收,也可保障太原城安然無恙,宋軍追兵隻能望河興歎。


    契丹大遼是北漢的庇護傘,每次宋軍前來攻打北漢,北漢皇帝劉繼元一如既往地第一時間向遼朝求援。


    契丹鐵騎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軍團,沒有之一。遼朝皇帝耶律賢勤於政事,重用賢臣,使遼朝國力達到全盛頂峰時期。


    遼景宗耶律賢的對外政策是不主動南伐、扶持北漢對抗中原王朝。收到求援信,耶律賢立即派宰相耶律沙、冀王塔爾領兵六萬,火速開往太原。


    狹路相逢勇者勝,負責牽製攔截契丹的郭進大軍迅速占領太原以北數州之地,招撫山後諸州民戶三萬七千餘口。


    在晉北的戰場上,宋軍與契丹的防守反擊戰,打得如火如荼,不可開交,一時間勝負難料。


    ◆ 好為之,好為之


    進入十月,不知道是何原因,趙匡胤感覺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喝了程德玄的湯藥,這身體是時好時壞。


    他每天依舊工作到很晚,急切地聽聞著來自北漢的戰報,進行著及時有力的戰略部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進入十月,趙匡胤想到混沌道人說過的話,十月十九,如果天朗氣清,是個大好天,自己還可以延壽一紀。他也想著早點立儲,可是征伐北漢的戰況,讓他一直放心不下,立儲的事,他想放到戰爭結束之後再辦不遲。


    不著急立儲,趙匡胤有自己的打算。畢竟自己現在才剛五十,還算年輕,如果確立德昭或德芳為儲君,群臣勢必會在晉王和儲君之間權衡利弊,最後觸發黨爭,引起朝堂動蕩。如果自己活他個七老八十,到時候晉王年事已高,不再適合繼承皇位,自然落選。屆時,在德昭和德芳兄弟中,擇一優秀者為之,皇位自然過渡,這是趙匡胤所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不急於立儲,不把話說絕,相當於留了一手,可以隨機應變。


    很快,十月十九這天到了,冷風吹來,趙匡胤禁不住連打幾個寒顫。整天天氣都灰蒙蒙的,陰霾遮蔽著天空,陰陽不開,日頭忽隱忽現。


    華燈初上,夜色闌珊,趙匡胤懷著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太清閣。仰望夜空,雲層低垂,星光璀璨。如果到天亮,天象無異常,自己還可以大幹一場,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如果天象不好,自己就要早點立儲。他讓王繼恩過一個時辰,向自己報告一下天氣狀況。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戌時,天氣驟變,俄頃之間烏雲密布。趙匡胤心頭一沉,天意如此,夫複何言?命人打開端門,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議事。此時,朔風怒號,一場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飄散下來。


    親王的身份加上京兆尹,是五代以來皇儲的標配。在開寶六年,趙光義就是晉王和開封府尹。符合皇儲的身份和成為真正的皇儲這中間是不能劃等號的,真正的決定權還在於皇上。雖然自己大權在握,不到最後一刻,黃袍加身登基稱帝,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勝利。趙光義聞詔,踏雪而至。


    王繼恩將晉王趙光義迎入皇帝寢宮,屋內,隻剩下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二人,太監宮女遠遠地立在廊下,左右不得聞。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趙匡胤示意趙光義落座,兄弟兩人開始酌酒對飲。


    從大宋立國,至今已經十六載。大宋在趙氏兄弟二人的手中,安安穩穩地向前推進發展。每個人都為它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力心血。


    酒是好酒,宴是好宴,相對無言,除了劈啪的炭火燒透的聲音。


    太祖手握玉斧,這件皇帝專屬的手把玉,趙匡胤已經握了它十六年,原本凹凸硌手的部位,在這位馬上皇帝的手中,都已經磨得光滑細膩。


    燭影搖動之下,兄弟二人,兩個影子,推杯換盞,投於窗上。趙光義時而離席,好像退避什麽,似乎不勝酒力。


    席間,廊下的人聽到斧子戳地擊物之聲,隨即聽到太祖高聲道:“好為之,好為之……”。一會兒,趙光義走出寢宮。此時,禁漏三鼓,殿外積雪已達數寸。


    太祖解衣入睡,頃刻間,鼾聲如雷。


    漏下四鼓,也就是後半夜兩點左右。王繼恩聽不到任何響動,近前探視,發現太祖趙匡胤“玉色瑩然如出湯沐”,然而已經駕崩。


    趙匡胤龍馭賓天,《宋史》隻用一句話,草草收場:“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趙匡胤為什麽要說“好為之”?首先這不是傳位,如果傳位,應該有傳位詔書。其次,這是一種絕望中的無奈之語,你好自為之吧!太祖為什麽絕望了,因為他知道自己瞬間就要死了,死得無法抗拒,無藥可救。


    什麽可以瞬間置人於死地,除了武力就是毒藥。有人聽到“斧聲”,認為太祖是被斧子砍死的,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太祖是武功高手,關公門前耍大刀,沒有勝算的事,趙光義不會幹。太祖死後“玉色瑩然如出湯沐”,可見太祖是出了大汗的,在冰天雪地裏能出大汗,那也是劇痛後的冷汗。眾人聽到的“斧聲”,那也是太祖怨氣下的發泄,以玉斧捶地而已。


    宋太祖趙匡胤帶著未竟的統一大業,瞬間暴斃。即便他是武功高手,也不想兩敗俱傷,因為,他不想讓自己辛辛苦苦奮鬥一生的大宋落於旁人之手,即使家破人亡,他也認眼前殺害自己的這個人是自家人,畢竟他們是一奶同胞,流著同樣的血液。


    王繼恩命人趕緊去通知宋皇後。


    趙匡胤一生中立了三位皇後。結發妻子賀金蟬,生滕王趙德秀、魏王趙德昭、舒王趙德林、昭慶公主、延慶公主。賀氏崩於趙匡胤登基前兩年,後周顯德五年(958)正月三日,享年三十,被追封為孝惠皇後;


    後周顯德五年(958),趙匡胤當時為後周殿前都點檢,迎娶巢國公王饒的女兒王氏為繼室,太祖即位,建隆元年八月,立王氏為皇後,未行冊禮。王皇後喜誦佛書,事奉杜太後至孝,生兩女一子三人,皆早逝,王皇後崩於乾德元年(963)十二月,享年二十二歲;


    宋皇後是左衛上將軍、忠武軍節度使宋偓的長女,開寶元年(968)二月,宋氏被納入宮,時年十七,比皇子趙德昭還小一歲,成為繼孝惠賀皇後、孝明王皇後之後的第三位大宋皇後。宋後無出,在兩位皇子中,她更為偏愛幼子德芳。由於趙德昭比自己還大一歲,或許是為了迴避這種尷尬,對他一直保持距離,而對於小自己七歲的德芳,就不存在這種顧忌了。


    宋皇後聽聞太祖駕崩的消息,哭哭啼啼地冒雪趕來,她讓王繼恩趕緊去宣四皇子趙德芳來。很明顯,她想讓趙德芳入宮繼承大統。


    ◆ 捷足先登


    王繼恩此時就盤算開了,四皇子趙德芳今年才十八歲,跟自己沒什麽交集,而晉王趙光義就不同了,平日裏自己沒少得到晉王的好處,晉王登基,自己可是有擁戴大功。


    出了皇宮,王繼恩沒去找趙德芳,而是飛馬直奔晉王府。到了晉王府,王繼恩發現有一黑影在府門外傻站著,著實嚇了一跳。還沒等問話,那人就先發話了,“王總管吉祥!下官程德玄問候總管大人。”


    王繼恩這才看清此人正是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程德玄精通醫術,屢次貪贓枉法,卻從來沒有被處罰過,原因就是有晉王趙光義罩著他。


    王繼恩問道:“這大半夜的您不在家睡覺,跑到晉王府門前晃蕩啥?怪嚇人的!”。


    程德玄道:“剛才我在家中睡覺,突然間聽到龍吟虎嘯之聲,有人叫我說趕緊起床,晉王找我有事,於是我趕緊爬起來,可是推門一看,外麵什麽也沒有,心想該不會是幻聽了吧,迴屋裏接著睡,睡了不到半個時辰,又聽見有龍吟之聲,又是有人說晉王找我有事,於是我來不及梳洗,就趕到晉王府來了。”


    王繼恩道:“這是晉王上應天象,要位登大寶,太祖遺詔,要我前來迎接晉王即位!”於是二人敲開晉王府大門,讓晉王趕快進宮。


    趙光義吃驚不小,猶豫不敢前去,說要和家人商量一下,進去之後就一直沒出來。王繼恩在門外等候很久,不見趙光義出來,直接跑進去催促道:“晉王再不進宮,皇位就要歸他人啦!”聽王繼恩這麽說,趙光義立即起身,穿好龍袍,夜色之中,三人雪地步行進宮。


    王皇後聽聞王繼恩迴來了,便問道:“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已無心理會王皇後,大聲宣道:“皇上駕到!”


    王皇後一見小叔子晉王趙光義,身穿龍袍,愕然一怔,一切全明白了!知道大勢已去,馬上見禮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


    趙光義安慰道:“共保富貴,勿憂也!”


    有了王皇後的認可,趙光義就是新的天子了,大宋的江山就這樣兵不血刃,平穩過渡到趙光義手中。


    以上這段,記載在司馬光《涑水記聞》中,司馬光似有為晉王開脫之嫌。


    ◆ 曆史不容粉飾


    如果按照史書上寫就的內容來看,一切發生基本上都很順理成章,即使漏洞百出,也隻能蓋棺定論。曆史沒有如果,更沒有假設,然而曆史不能粉飾、不能偽造、更不可戲說。事出反常必有妖,言不由衷定有怪。除了官方的正史,當時的士大夫也有野史,筆記,民間也有傳聞,這些都可以成為後人參考的資料。


    正史不等於事實,正史不等於真相。趙匡胤之死,曆來眾說紛紜。相當多的人認為,是趙光義下毒毒死了自己的親哥哥。事情還得從趙匡胤遷都開始說起。


    趙匡胤一心想著一統天下,而他的弟弟趙光義卻在一心扶植自己的勢力,當趙匡胤平定了南方,迴頭一看,沒有趙普的朝野,群臣全都唯晉王馬首是瞻,自己講的話好像不管用了。趙匡胤這才感覺事情的重要性,他想通過遷都來撬動趙光義在開封的根基,結果,自己的決策根本沒人聽,除了趙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反對遷都,遷都之事隻能不了了之。然而遷都之事大大驚到了趙光義,他很清楚,皇上已經開始向他開刀了。


    用毒,是趙光義一貫的手段。後蜀皇帝孟昶到了開封剛七天,就中毒身亡,趙光義脫不了幹係;南唐後主李煜,是被趙光義下毒毒死的,這是千真萬確毋庸置疑的。為了皇位,趙光義是否會對自己的哥哥下毒,也未可知。


    王繼恩來到晉王府時,遇到醫官程德玄,三更半夜不睡覺,跑到晉王府門前,定然是想報告什麽重大信息。更多的人相信是程德玄在趙光義的指使下,下了慢性毒藥害死了趙匡胤。趙光義登基,程德玄立即被授予翰林使,進入趙光義的近臣行列。陳洪進來朝時,趙光義派程德玄前去迎接慰勞,可見,趙光義對程德玄相當地器重。程德玄和部下私自販賣木材,被王仁贍揭發,依然得到趙光義的袒護,隻是簡單斥責幾句就完事了,職位不降反升,遷東上閣門使,兼翰林司事,領代州刺史,趙光義這樣處置,估計王仁贍的鼻子都氣歪了。


    也有人堅持認為,太祖趙匡胤是有意將皇位傳給晉王趙光義的。原因就是五代的慣例和趙匡胤不急於立儲這兩方麵的結合。


    趙匡胤登基後,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趙匡胤親征李筠,以趙光義為大內點檢留鎮,領泰寧軍節度使;平定李重進叛亂之後,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兼中書令;趙匡胤親征太原時,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開封府尹加親王,這是五代時期“準太子”的標配,趙匡胤由於諸多原因並未著急立太子,很多後世學者據此認為趙光義並不是“篡權奪位”,他隻是將自己做皇帝的時間提前了幾年。


    在曆史上,有三種政權的交接方式:謀反式、繼承式、謙讓式。為了證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趙光義辛辛苦苦搞出個“金匱之盟”,沒想到給自己帶來的麻煩更大。如果按照“金匱之盟”,趙光義將來要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就趙光義的這種做事風格,他會讓趙德昭長期存在嗎?事實果如所料,趙光義繼位,趙德昭隻存在了三年,就連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也沒活過二十三歲。


    更有學者扒出趙光義沒有參加陳橋兵變的事實:“上初自陳橋即帝位,進兵入城,人先報曰:‘點檢已作天子歸矣!’時後寢未興,聞報,安臥不答,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陳橋兵變時,趙光義跟著母親杜氏在一起,聽到趙匡胤得手了,才敢跳出來迎接報信者。


    這裏麵就有意思了,兄弟兩個,一個極力想洗白自己,說自己是黃袍加身是被逼的,情非得已;一個總想把自己加進去,好像隻有參加過二萬五千裏長征,才算是老幹部,無非是想向世人證明,這大宋江山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


    偉人毛公曾這樣評價趙光義:“不擇手段,急於登台”,以及“趙匡義小人”之語。毛公給太祖趙匡胤的評價是“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將他與唐太宗李世民相提並論,提到了同一個高度。


    後世學者一致認為,宋太祖趙匡胤“規模廣大如漢高帝,謀深慮遠如漢光武。”在位十七年,立三百餘載之基,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太祖趙匡胤曾作《詠史》詩雲:“天下攘攘百歲間,英雄出世笑華山。南唐北漢歸一統,朗月殘星逐滿天。文治彬彬開盛世,武功赫赫震幽燕。席間杯酒銷王氣,汴水流年咽露盤。”算是為自己一生的奮鬥曆程做了個總結發言。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生以宋太祖為自己的榜樣,他說:“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大清乾隆帝也曾說過:“吾於開創之君,獨以唐太宗、宋太祖為不可及焉。”


    曆史總會要翻篇的,趙匡胤駕崩,留下千古謎團。沒了英明神武的宋太祖趙匡胤,大宋這艘巨輪,還是要繼續迎風破浪,駛向遠方。


    國不可一日無君,開寶九年(976年)十一月二十日清晨,大宋的晉王趙光義,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依照王朝禮數規定,為了表示對先皇的哀悼與尊重,新皇即位後在本年中,仍要沿用原有年號,一年後才可自主改元。趙光義完全不顧及這些,雖然離公元977年的沒幾天了,繼位當日,趙光義就將年號改為太平興國。


    此時的北漢戰場,宋軍與契丹鐵騎激戰正酣,難解難分。潘美突然接到宋太祖趙匡胤駕崩的噩耗,不由得悲從中來,禁不住痛哭失聲,眾將一籌莫展,六萬宋軍,頓時全無鬥心。全軍大悲,這仗沒法打了,黨進隻得命人高掛免戰牌。


    潘美致書新皇趙光義,請求撤兵,潘美、黨進現在所帶的六萬精銳之師,那可是大宋全部的家當。


    仗打得好好的,突然要求撤軍,趙光義一臉的蒙圈,“潘美,你這是幾個意思?為趙匡胤討公道?造反?重新演繹黃袍加身?”趙光義剛剛舒展的眉頭,又一次緊鎖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