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趙匡胤迴到開封,潘美緊跟著就來密奏,道:“臣昨日迴到府中,聽到一則坊間傳言,臣覺得事關重大,必須告知陛下。”
趙匡胤道:“是何傳言,你且說來聽聽。”
潘美環顧了一下左右,趙匡胤讓太監和宮女退下。潘美道:“傳言說到什麽‘金匱’之事,臣甚感疑惑。”
趙匡胤正色道:“什麽‘金匱’之事?卿細細道來。”
潘美道:“說是太後病重之時,曾留下一個小金盒子,說什麽陛下將來傳位,立長不立幼,采用的是兄終弟及,先傳光義,再傳德昭……”
趙匡胤沉思了片刻,道:“卿以為如何?”
潘美道:“陛下當年馳騁高平,也不過二十出頭,德昭已然成年,德芳即將加冠,何來‘立幼’之說。此事非同小可,不知造謠者是何居心,望陛下早作定奪。”
趙匡胤手撚須髯,點頭道:“朕知矣。”
潘美起身道:“臣告退。”說完,退出禦書房。
聽到潘美的奏報,趙匡胤心裏很清楚,他們兄弟之間關於皇權的爭奪已經到了公開叫板的地步。
◆ 金匱之盟
潘美所奏的“金匱”之事,到底是怎麽一迴事呢?《宋史?杜太後傳》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杜氏病情加重,自知命不久矣,召宰相趙普進宮,前來聽取遺命。
太後問太祖道:“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
太祖嗚噎不能對。再次問太祖,太祖道:“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祖先和父母積德所致!”
太後道:“不然,隻是由於後周世宗柴榮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長德高的皇帝,天下難道會成為你的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頓首泣道:“我一定聽從你的教導!”
杜太後為了防止宋太祖食言還讓宰相趙普在一旁作證,對宰相趙普道:“你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
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於金匱之中,命令宮人謹慎小心掌管。此即金匱之盟的由來。
《宋史》的這個記載,是在傳言的基礎上出現的,他出現在趙光義登基之後,之前的史書裏麵是沒有這一條記錄的。關於“金匱之盟”,這裏麵可謂漏洞百出。
首先這裏麵有個矛盾,杜太後去世時,是建隆二年(961),《宋史》載:“六月甲午,皇太後崩於滋德殿。”當時的宰相是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趙普拜相是乾德二年(964),太後已經過世兩年,在時間上對不上。
其次,趙普當時是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從四品官,是否擔當得起太後的托付,不怕將來人微言輕嗎?如果趙普中途出了個意外,比如死了或是貶謫,這個托付豈不落空,金匱之盟還有意義嗎?
第三,讓一個人證明好,還是由當朝宰相三個人證明好,於情於理,肯定是三個人更好。
第四,曆史上雖然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之說,但卻從未找到盟約的原文。
“金匱”之爭,從它出現的時候,曆來爭論不休。
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隻是“獨傳約”。意思即傳位於弟趙光義,其他的再傳給誰沒寫。
北宋時期的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多有“三傳約”的記載,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複傳之德昭”。
“金匱之盟”曆來就是一個謎,有些人堅信它是假的,偽造的;有些人勉強認為“大概、可能有這件事”;有些人相信有,但是堅持“三傳論”。
相信它實有的,是因為宋太祖的江山得來不正。趙匡胤陳橋兵變,改寫了大周曆史,從一對孤兒寡母的手中奪取了江山,他背棄大哥柴榮的臨終囑托篡奪後周社稷是不爭的事實。趙匡胤一直擔心他死後,有人也會效仿他再來個黃袍加身。
再加上杜太後去世時,大宋才剛剛建國,四周強敵林立,尚未實現國家統一,國家稍有不慎就會麵臨覆滅的危險。與其讓一個乳臭未幹、未識兵戈的小孩登上帝位不如讓他更為老練的叔叔作為皇位繼承人更好,杜太後對於自己的孫子顯然是沒有信心的。為了江山社稷的長遠,杜太後有著超過常人的政治智慧,她相信“國賴長君”,讓宋太祖傳位給趙光義,她或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這也隻是後人的猜測,畢竟沒有人親眼見過,連趙光義都沒見過。這不是哥德巴赫猜想,猜測是很難站住腳的,達爾文猜測人士從猿猴演變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猜測基本上是胡說八道。
如果“金匱之盟”實有,要知道,趙匡胤是開國之君,那一年他才三十四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的二兒子趙德昭已經十一歲,那是孝惠皇後賀金蟬生的,不可能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匡胤英明神武,所有的事情都考慮得頭頭是道,滴水不漏,在傳位這件事上,他更不可能有得半點的馬虎大意。
因此,從古到今,在假設“金匱之盟”可能存在的前提下,更多的人支持“三傳論”。
在司馬光《涑水記聞》、王禹偁《建隆遺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對於“獨傳約”和“三傳論”,這兩種說法都有大致類似的記載:“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複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大家都明白:趙匡胤去世時,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趙匡胤二十六歲時,已經做到開封府馬直軍指揮使,開始掌管禁軍了。
趙匡胤雖然沒有明確立趙德昭為太子,從對趙德昭的曆練和培養上,他的職位後來已經位列宰相之上,種種跡象表明,趙德昭是他內定的接班人。
也就是說,很多學者,隻是記述了“金匱之盟”這件事,言外之意是:金匱之盟是他宋太宗趙光義和趙普共同炮製出來的,為趙光義篡位扯的一張“遮羞布”,如此而已。事實上,趙光義繼位後,趙普迫於壓力,默認有這麽一說,也未可知。這種模棱兩可的處理方式,成了趙光義留下的傳統,趙構不是也給嶽飛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嗎。
得到潘美的奏報,第二天,趙匡胤就在王繼恩、潘美、薛居正的陪同下到趙光義的府上視察了一迴。與其說是兄弟之間的走動,不如說是尋找線索和施壓。
見到趙光義,趙匡胤笑道:“晉王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望之也是太平天子。”
趙光義趕緊施禮道:“臣見駕!‘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臣能做個太平王爺,已經是蒙祖上大恩,蒙陛下福蔭,太平天子,臣不敢奢求,也從未作此想,陛下切不可開如此玩笑,臣誠惶誠恐。”
趙匡胤哈哈大笑,趙光義脊背直冒冷汗。眾人延至逍遙亭落座,煮茶聽曲品嚐細點,說笑一陣子,太監王繼恩上前奏報,行營先鋒使曹翰,載五百東林寺鐵羅漢像已到京城。趙匡胤起身,王繼恩朗聲宣道:“聖上起駕迴宮!”
趙光義將趙匡胤一行送至門外,內襟後背已然濕透。
◆ 一條魚引發的屠城
與其忍辱生,毋寧報國死。
開寶八年(975)十一月底,宋軍攻占南唐都城金陵後,曹彬令後主李煜作書曉諭江南諸城守將,讓他們繳械歸順大宋。江州(今江西九江)指揮使胡德、牙將宋德明不願降宋,趙匡胤命曹翰率兵攻打江州城。
江州背靠長江,斜倚大山,城池險固。自開寶八年(975)十二月至開寶九年(976)四月,持續打了五個月,宋兵付出慘重的代價,始終拿不下江州城,曹翰氣得暴跳如雷。
江州指揮使胡德有天晚上吃鱠魚時,見廚子沒有將魚鱗刮幹淨,頓時火起,端起盤子就砸向廚子,同時滿嘴的汙言穢語,廚子很惶恐。胡德越說語氣,最後竟然拔出寶劍,要砍了廚子,眾將趕緊求情,廚子這才保住一命。廚子左思右想,心中怒氣難消,擔心胡德哪天再看不順眼殺了自己,思來想去,為了保命,一不做二不休,廚子趁著黑夜逃出了江州城,向曹翰投降。廚子被押至曹翰大帳,將江州城池的布防虛實全都告訴了曹翰。在廚子的帶領下,宋軍從江州守軍薄弱的地方,連夜發起攻擊。很快,江州城被攻陷。
趙匡胤命右補闕張霽知江州,詔令禁止殺戮。張霽與曹翰大軍一同進城安民。宋軍進入江州城之後,為泄私憤,曹翰下令屠城,不留活口,斬殺南唐軍八百餘人。
曹翰兵衝到百姓家搶掠,百姓告到知府張霽那裏,張霽按律誅斬曹兵。曹翰倒打一耙,向朝廷誣告張霽濫殺無辜,趙匡胤將張霽貶官流放饒州。
胡德當時臥病在床,曹翰怒斥胡德抗命不遵,胡德道:“犬吠非其主,公何怪也。”狗還能衝著外人狂叫呢,人都是各為其主,這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呢!曹翰命人將胡德推出腰斬,同時將宋德明一同斬殺。
曹翰兵在江州展開了長達數天大屠殺,不分男女老幼,“屠城無噍類”,百姓死難者數萬,死屍把河流井水都填滿了。
《九江府誌》記載:“南唐亡,惟江州據城拒命,曹翰以重兵圍之。刺史謝彥實欲以城降,指揮使胡德與牙將宋德明等殺彥實固守。次年五月,城陷,翰兵屠城,殺掠殆盡。”
曹翰為人不但殘暴,又陰險狡詐貪婪,好誇誕,史書上稱其“狠如狼,狡如狐,貪如豬。”借著屠城,趁機搶掠金帛價值上億元,發了一筆橫財。
搶到的東西如何運走呢?曹翰想到了大宋的數百艘戰艦。結果,數百艘巨艦裝滿金帛財寶。為了掩人耳目,曹翰命人將廬山東林寺五百尊鐵羅漢像也裝到船上,謊稱運送佛像到京師,大搖大擺地將搶掠的東西運迴開封,時人稱之為“押綱羅漢”。
曹翰平亂有功,高調進京,趙匡胤大悅,加封其為桂州觀察使、潁州通判。潁州正好在新建佛寺,曹翰又將五百鐵羅漢運抵潁州。
◆ 最後的抵抗
開寶八年(975)十一月底,南唐後主李煜投降大宋,不願降宋的除了江州,還有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區)刺史劉茂忠與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申屠令堅。
劉茂忠與申屠令堅二人約定:李後主尚在人世,我們絕不改變氣節,必將誓死報國。
袁州刺史劉茂忠,吉州府安福(今江西安福縣)人,不知道是他家裏人太有才,還是不懂,為他取名“劉徹”,直接拿漢武大帝的名字來用,絕對霸氣。為此,這位草民“劉徹”沒少遭噴。劉徹為官後,後主李煜聽聞此名,覺得大為不妥,就為他改名劉茂忠。
劉茂忠出身八輩貧農,雖然家貧,卻是個很要強的孩子,為了不受窮,不挨餓,就拉了一幫人上山,劫富濟貧占山為王。江西匪患多,都是貧窮給逼的。後來,劉茂忠他們這幫人被吉州官府捉拿,通通關押進大牢。劉茂忠也不願再做強盜,想著帶著弟兄們去參軍,也能混碗飯吃。
江西境內盜賊四起,官府想“以盜治盜”來剿滅盜賊。經過做思想工作,劉茂忠決定幫助官府緝盜立功,於是朝廷就下特赦書,讓這些關在獄中的盜賊當兵。
劉茂忠本來就是占山為王的,他假裝被官府追捕,跑到盜匪的山寨,都是占山頭的扛把子,盜賊們自然信以為真。劉茂忠就跟官府密約做內應,很快將周邊的山寨盜賊一舉全擒。
有一夥盜賊,占據在廬陵府的鷓鴣洞,賊首名叫吳先,為人狡猾有計謀,山寨占地形之險,官府多次攻打都沒能拿下。
劉茂忠想了一條裏應外合的計策,他仿照三國時的“周瑜打黃蓋”,在營寨故意鞭打兩個兄弟,然後讓此二人跑到吳先的山寨,去投靠。吳先看到他們的傷痕,也沒起疑心,就收留了他們。有了內應,很快,劉茂忠帶兵拿下了鷓鴣洞。
因為除賊立功,劉茂忠升為吉州兵馬都押衙,後又升任萍鄉製置使,執掌南唐西境袁州府一帶的諸州軍事。
開寶七年(974)十一月,曹彬帶領征唐大軍從潭州(今湖南長沙)方向攻擊袁州府的萍鄉縣,劉茂忠率軍打敗了來犯的宋軍,再次立功升為袁州刺史,執掌南唐西部方麵所有的軍事和行政大權。
劉茂忠熟悉袁州的山河地勢以及風土民情,因地製宜,製定戰略部署,組織袁州府軍民進行了有力的防守,致使宋軍取消了借道袁州進攻金陵的計劃。
吉州刺史申屠令堅,山東大漢,自少無賴好博,膂力絕人。同劉茂忠一樣,也曾做過強盜,被後周官府抓獲,押送京師。
半路上,申屠令堅對押解的官吏道:“我若不死,也要幹個軍官。”他買酒給看守他的官兵們喝,趁著官兵酒醉,破開枷鎖,逃出生天,來到南唐參軍入伍。
南唐保大七年(949),申屠令堅在安徽壽縣一帶抗擊後周大軍,與大將林仁肇一起同破壽縣城南大門,左右奮擊,前無勁敵,收複濠州,立了戰功,被提拔為神武都虞侯。
後主李煜即位,申屠令堅成為李煜侍從,掌管親兵。開寶五年(972),升任吉州刺史,緝理軍事,完治城池,鎮遏邊鄙,頗有節製。
李煜投降,南唐滅亡,轄下的袁州、吉州二州卻依然堅持抵抗,拒不降宋,這是趙匡胤始料未及的。
開寶八年(975)年底,申屠令堅在睡夢中夢見與人打鬥,在大喊大叫中醒了過來,醒了之後,就叫來侍女們唱歌跳舞,一直鬧到天快亮了,倒頭又睡。申屠令堅感到非常疲憊,身體累得好像散了架一樣,躺下接著睡。過了一會兒,侍從發現好像沒動靜了,查看時,發現他已經死了。
申屠令堅一死,監軍侍其禎權知吉州,他和劉茂忠商議,為了二州百姓不如一起降宋。沒了申屠,劉茂忠也覺得勢單力薄,心想單靠袁州府的軍力是不能再抵擋大宋進攻的。思考再三,為了避免袁州百姓生靈塗炭玉石俱焚,決定采納侍其禎的建議,向大宋獻城投降。
在離開袁州之前,劉茂忠焚毀了袁州府和所轄四個縣的全部帳本,包括雜稅、鹽曲榷錢等等文書,隻留下田稅簿。由此,袁州百姓對他深表感激,幾百年後,猶傳其善名。
這天,劉茂忠等人被押解到京城開封。船隻停在汴河渡口,劉茂忠下來拜見渡口的關吏。關吏問他姓名。劉茂忠答道:“我是袁州刺史劉茂忠。”
關吏一腳將劉茂忠踢翻在地,大聲罵道:“你這亡國的俘虜,還敢妄稱是刺史!”令手下亂棍一陣猛打,打完了,還讓劉茂忠跪地給各位官爺磕頭。作為降臣,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劉茂忠隻得照辦。
太祖趙匡胤召見劉茂忠,質問道:“朕已平定江南,你不聽宣詔,反而多次犯我大營,傷我士卒,是何道理?”
劉茂忠道:“臣受李氏國恩,唯當奮勇向前,以死報國,雖陛下親征,臣亦當殞身不顧。”太祖感其忠誠,就沒再責罰他,授登州刺史之任,授侍其禎為閑廄使。
報應來得太快了,沒多久,京師汴河渡口的關吏因棒打劉茂忠被調離京城,派到登州去任職。
一天劉茂忠在登州府衙碰到這個關吏,禁不住笑道:“哦,原來是你啊!你以後就負責在衙門站崗,在這廳堂中站好了,讓大家都能看到你。”關吏羞愧得說不出話來。
趙普跟隨太祖趙匡胤迴到開封後,一直在府內靜養身體,他也聽說了“金匱”傳言。考慮了再三,這日,趙普請求見駕。
禦書房,趙匡胤屏退左右,對趙普道:“若晉王為天子,卿意下如何?”
趙普撩衣跪倒,道:“自古以來,皇位皆是父傳子,父子至親,血脈得傳,國之政、民之福亦得傳揚;昭、芳二位公子,皆已成人,有文武才,英姿倜儻,才思敏捷,談吐高雅,率禮不越,貴而能儉,敦睦嘉仁,出類拔萃,無懈可擊,陛下又有何慮乎?臣未知兄傳弟比父傳子,高妙在哪裏?”
太祖沉思不語,趙普又道:“國儲為天下之本,望陛下早立太子,以絕他人無妄之念,如此,可保江山穩固,國祚綿長,基業長青。”
趙匡胤正要說話,殿外,王繼恩朗聲唱喏道:“晉王千歲!”
趙匡胤擺了擺手,趙普站起,躬身退出。
一前一後,王繼恩快步疾趨,進來奏報,“陛下,晉王千歲,請求見駕。”
趙匡胤點頭示意,“有請!”
趙匡胤迴到開封,潘美緊跟著就來密奏,道:“臣昨日迴到府中,聽到一則坊間傳言,臣覺得事關重大,必須告知陛下。”
趙匡胤道:“是何傳言,你且說來聽聽。”
潘美環顧了一下左右,趙匡胤讓太監和宮女退下。潘美道:“傳言說到什麽‘金匱’之事,臣甚感疑惑。”
趙匡胤正色道:“什麽‘金匱’之事?卿細細道來。”
潘美道:“說是太後病重之時,曾留下一個小金盒子,說什麽陛下將來傳位,立長不立幼,采用的是兄終弟及,先傳光義,再傳德昭……”
趙匡胤沉思了片刻,道:“卿以為如何?”
潘美道:“陛下當年馳騁高平,也不過二十出頭,德昭已然成年,德芳即將加冠,何來‘立幼’之說。此事非同小可,不知造謠者是何居心,望陛下早作定奪。”
趙匡胤手撚須髯,點頭道:“朕知矣。”
潘美起身道:“臣告退。”說完,退出禦書房。
聽到潘美的奏報,趙匡胤心裏很清楚,他們兄弟之間關於皇權的爭奪已經到了公開叫板的地步。
◆ 金匱之盟
潘美所奏的“金匱”之事,到底是怎麽一迴事呢?《宋史?杜太後傳》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杜氏病情加重,自知命不久矣,召宰相趙普進宮,前來聽取遺命。
太後問太祖道:“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
太祖嗚噎不能對。再次問太祖,太祖道:“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祖先和父母積德所致!”
太後道:“不然,隻是由於後周世宗柴榮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長德高的皇帝,天下難道會成為你的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頓首泣道:“我一定聽從你的教導!”
杜太後為了防止宋太祖食言還讓宰相趙普在一旁作證,對宰相趙普道:“你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
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於金匱之中,命令宮人謹慎小心掌管。此即金匱之盟的由來。
《宋史》的這個記載,是在傳言的基礎上出現的,他出現在趙光義登基之後,之前的史書裏麵是沒有這一條記錄的。關於“金匱之盟”,這裏麵可謂漏洞百出。
首先這裏麵有個矛盾,杜太後去世時,是建隆二年(961),《宋史》載:“六月甲午,皇太後崩於滋德殿。”當時的宰相是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趙普拜相是乾德二年(964),太後已經過世兩年,在時間上對不上。
其次,趙普當時是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從四品官,是否擔當得起太後的托付,不怕將來人微言輕嗎?如果趙普中途出了個意外,比如死了或是貶謫,這個托付豈不落空,金匱之盟還有意義嗎?
第三,讓一個人證明好,還是由當朝宰相三個人證明好,於情於理,肯定是三個人更好。
第四,曆史上雖然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之說,但卻從未找到盟約的原文。
“金匱”之爭,從它出現的時候,曆來爭論不休。
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隻是“獨傳約”。意思即傳位於弟趙光義,其他的再傳給誰沒寫。
北宋時期的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多有“三傳約”的記載,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複傳之德昭”。
“金匱之盟”曆來就是一個謎,有些人堅信它是假的,偽造的;有些人勉強認為“大概、可能有這件事”;有些人相信有,但是堅持“三傳論”。
相信它實有的,是因為宋太祖的江山得來不正。趙匡胤陳橋兵變,改寫了大周曆史,從一對孤兒寡母的手中奪取了江山,他背棄大哥柴榮的臨終囑托篡奪後周社稷是不爭的事實。趙匡胤一直擔心他死後,有人也會效仿他再來個黃袍加身。
再加上杜太後去世時,大宋才剛剛建國,四周強敵林立,尚未實現國家統一,國家稍有不慎就會麵臨覆滅的危險。與其讓一個乳臭未幹、未識兵戈的小孩登上帝位不如讓他更為老練的叔叔作為皇位繼承人更好,杜太後對於自己的孫子顯然是沒有信心的。為了江山社稷的長遠,杜太後有著超過常人的政治智慧,她相信“國賴長君”,讓宋太祖傳位給趙光義,她或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這也隻是後人的猜測,畢竟沒有人親眼見過,連趙光義都沒見過。這不是哥德巴赫猜想,猜測是很難站住腳的,達爾文猜測人士從猿猴演變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猜測基本上是胡說八道。
如果“金匱之盟”實有,要知道,趙匡胤是開國之君,那一年他才三十四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的二兒子趙德昭已經十一歲,那是孝惠皇後賀金蟬生的,不可能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匡胤英明神武,所有的事情都考慮得頭頭是道,滴水不漏,在傳位這件事上,他更不可能有得半點的馬虎大意。
因此,從古到今,在假設“金匱之盟”可能存在的前提下,更多的人支持“三傳論”。
在司馬光《涑水記聞》、王禹偁《建隆遺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對於“獨傳約”和“三傳論”,這兩種說法都有大致類似的記載:“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複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大家都明白:趙匡胤去世時,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趙匡胤二十六歲時,已經做到開封府馬直軍指揮使,開始掌管禁軍了。
趙匡胤雖然沒有明確立趙德昭為太子,從對趙德昭的曆練和培養上,他的職位後來已經位列宰相之上,種種跡象表明,趙德昭是他內定的接班人。
也就是說,很多學者,隻是記述了“金匱之盟”這件事,言外之意是:金匱之盟是他宋太宗趙光義和趙普共同炮製出來的,為趙光義篡位扯的一張“遮羞布”,如此而已。事實上,趙光義繼位後,趙普迫於壓力,默認有這麽一說,也未可知。這種模棱兩可的處理方式,成了趙光義留下的傳統,趙構不是也給嶽飛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嗎。
得到潘美的奏報,第二天,趙匡胤就在王繼恩、潘美、薛居正的陪同下到趙光義的府上視察了一迴。與其說是兄弟之間的走動,不如說是尋找線索和施壓。
見到趙光義,趙匡胤笑道:“晉王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望之也是太平天子。”
趙光義趕緊施禮道:“臣見駕!‘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臣能做個太平王爺,已經是蒙祖上大恩,蒙陛下福蔭,太平天子,臣不敢奢求,也從未作此想,陛下切不可開如此玩笑,臣誠惶誠恐。”
趙匡胤哈哈大笑,趙光義脊背直冒冷汗。眾人延至逍遙亭落座,煮茶聽曲品嚐細點,說笑一陣子,太監王繼恩上前奏報,行營先鋒使曹翰,載五百東林寺鐵羅漢像已到京城。趙匡胤起身,王繼恩朗聲宣道:“聖上起駕迴宮!”
趙光義將趙匡胤一行送至門外,內襟後背已然濕透。
◆ 一條魚引發的屠城
與其忍辱生,毋寧報國死。
開寶八年(975)十一月底,宋軍攻占南唐都城金陵後,曹彬令後主李煜作書曉諭江南諸城守將,讓他們繳械歸順大宋。江州(今江西九江)指揮使胡德、牙將宋德明不願降宋,趙匡胤命曹翰率兵攻打江州城。
江州背靠長江,斜倚大山,城池險固。自開寶八年(975)十二月至開寶九年(976)四月,持續打了五個月,宋兵付出慘重的代價,始終拿不下江州城,曹翰氣得暴跳如雷。
江州指揮使胡德有天晚上吃鱠魚時,見廚子沒有將魚鱗刮幹淨,頓時火起,端起盤子就砸向廚子,同時滿嘴的汙言穢語,廚子很惶恐。胡德越說語氣,最後竟然拔出寶劍,要砍了廚子,眾將趕緊求情,廚子這才保住一命。廚子左思右想,心中怒氣難消,擔心胡德哪天再看不順眼殺了自己,思來想去,為了保命,一不做二不休,廚子趁著黑夜逃出了江州城,向曹翰投降。廚子被押至曹翰大帳,將江州城池的布防虛實全都告訴了曹翰。在廚子的帶領下,宋軍從江州守軍薄弱的地方,連夜發起攻擊。很快,江州城被攻陷。
趙匡胤命右補闕張霽知江州,詔令禁止殺戮。張霽與曹翰大軍一同進城安民。宋軍進入江州城之後,為泄私憤,曹翰下令屠城,不留活口,斬殺南唐軍八百餘人。
曹翰兵衝到百姓家搶掠,百姓告到知府張霽那裏,張霽按律誅斬曹兵。曹翰倒打一耙,向朝廷誣告張霽濫殺無辜,趙匡胤將張霽貶官流放饒州。
胡德當時臥病在床,曹翰怒斥胡德抗命不遵,胡德道:“犬吠非其主,公何怪也。”狗還能衝著外人狂叫呢,人都是各為其主,這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呢!曹翰命人將胡德推出腰斬,同時將宋德明一同斬殺。
曹翰兵在江州展開了長達數天大屠殺,不分男女老幼,“屠城無噍類”,百姓死難者數萬,死屍把河流井水都填滿了。
《九江府誌》記載:“南唐亡,惟江州據城拒命,曹翰以重兵圍之。刺史謝彥實欲以城降,指揮使胡德與牙將宋德明等殺彥實固守。次年五月,城陷,翰兵屠城,殺掠殆盡。”
曹翰為人不但殘暴,又陰險狡詐貪婪,好誇誕,史書上稱其“狠如狼,狡如狐,貪如豬。”借著屠城,趁機搶掠金帛價值上億元,發了一筆橫財。
搶到的東西如何運走呢?曹翰想到了大宋的數百艘戰艦。結果,數百艘巨艦裝滿金帛財寶。為了掩人耳目,曹翰命人將廬山東林寺五百尊鐵羅漢像也裝到船上,謊稱運送佛像到京師,大搖大擺地將搶掠的東西運迴開封,時人稱之為“押綱羅漢”。
曹翰平亂有功,高調進京,趙匡胤大悅,加封其為桂州觀察使、潁州通判。潁州正好在新建佛寺,曹翰又將五百鐵羅漢運抵潁州。
◆ 最後的抵抗
開寶八年(975)十一月底,南唐後主李煜投降大宋,不願降宋的除了江州,還有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區)刺史劉茂忠與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申屠令堅。
劉茂忠與申屠令堅二人約定:李後主尚在人世,我們絕不改變氣節,必將誓死報國。
袁州刺史劉茂忠,吉州府安福(今江西安福縣)人,不知道是他家裏人太有才,還是不懂,為他取名“劉徹”,直接拿漢武大帝的名字來用,絕對霸氣。為此,這位草民“劉徹”沒少遭噴。劉徹為官後,後主李煜聽聞此名,覺得大為不妥,就為他改名劉茂忠。
劉茂忠出身八輩貧農,雖然家貧,卻是個很要強的孩子,為了不受窮,不挨餓,就拉了一幫人上山,劫富濟貧占山為王。江西匪患多,都是貧窮給逼的。後來,劉茂忠他們這幫人被吉州官府捉拿,通通關押進大牢。劉茂忠也不願再做強盜,想著帶著弟兄們去參軍,也能混碗飯吃。
江西境內盜賊四起,官府想“以盜治盜”來剿滅盜賊。經過做思想工作,劉茂忠決定幫助官府緝盜立功,於是朝廷就下特赦書,讓這些關在獄中的盜賊當兵。
劉茂忠本來就是占山為王的,他假裝被官府追捕,跑到盜匪的山寨,都是占山頭的扛把子,盜賊們自然信以為真。劉茂忠就跟官府密約做內應,很快將周邊的山寨盜賊一舉全擒。
有一夥盜賊,占據在廬陵府的鷓鴣洞,賊首名叫吳先,為人狡猾有計謀,山寨占地形之險,官府多次攻打都沒能拿下。
劉茂忠想了一條裏應外合的計策,他仿照三國時的“周瑜打黃蓋”,在營寨故意鞭打兩個兄弟,然後讓此二人跑到吳先的山寨,去投靠。吳先看到他們的傷痕,也沒起疑心,就收留了他們。有了內應,很快,劉茂忠帶兵拿下了鷓鴣洞。
因為除賊立功,劉茂忠升為吉州兵馬都押衙,後又升任萍鄉製置使,執掌南唐西境袁州府一帶的諸州軍事。
開寶七年(974)十一月,曹彬帶領征唐大軍從潭州(今湖南長沙)方向攻擊袁州府的萍鄉縣,劉茂忠率軍打敗了來犯的宋軍,再次立功升為袁州刺史,執掌南唐西部方麵所有的軍事和行政大權。
劉茂忠熟悉袁州的山河地勢以及風土民情,因地製宜,製定戰略部署,組織袁州府軍民進行了有力的防守,致使宋軍取消了借道袁州進攻金陵的計劃。
吉州刺史申屠令堅,山東大漢,自少無賴好博,膂力絕人。同劉茂忠一樣,也曾做過強盜,被後周官府抓獲,押送京師。
半路上,申屠令堅對押解的官吏道:“我若不死,也要幹個軍官。”他買酒給看守他的官兵們喝,趁著官兵酒醉,破開枷鎖,逃出生天,來到南唐參軍入伍。
南唐保大七年(949),申屠令堅在安徽壽縣一帶抗擊後周大軍,與大將林仁肇一起同破壽縣城南大門,左右奮擊,前無勁敵,收複濠州,立了戰功,被提拔為神武都虞侯。
後主李煜即位,申屠令堅成為李煜侍從,掌管親兵。開寶五年(972),升任吉州刺史,緝理軍事,完治城池,鎮遏邊鄙,頗有節製。
李煜投降,南唐滅亡,轄下的袁州、吉州二州卻依然堅持抵抗,拒不降宋,這是趙匡胤始料未及的。
開寶八年(975)年底,申屠令堅在睡夢中夢見與人打鬥,在大喊大叫中醒了過來,醒了之後,就叫來侍女們唱歌跳舞,一直鬧到天快亮了,倒頭又睡。申屠令堅感到非常疲憊,身體累得好像散了架一樣,躺下接著睡。過了一會兒,侍從發現好像沒動靜了,查看時,發現他已經死了。
申屠令堅一死,監軍侍其禎權知吉州,他和劉茂忠商議,為了二州百姓不如一起降宋。沒了申屠,劉茂忠也覺得勢單力薄,心想單靠袁州府的軍力是不能再抵擋大宋進攻的。思考再三,為了避免袁州百姓生靈塗炭玉石俱焚,決定采納侍其禎的建議,向大宋獻城投降。
在離開袁州之前,劉茂忠焚毀了袁州府和所轄四個縣的全部帳本,包括雜稅、鹽曲榷錢等等文書,隻留下田稅簿。由此,袁州百姓對他深表感激,幾百年後,猶傳其善名。
這天,劉茂忠等人被押解到京城開封。船隻停在汴河渡口,劉茂忠下來拜見渡口的關吏。關吏問他姓名。劉茂忠答道:“我是袁州刺史劉茂忠。”
關吏一腳將劉茂忠踢翻在地,大聲罵道:“你這亡國的俘虜,還敢妄稱是刺史!”令手下亂棍一陣猛打,打完了,還讓劉茂忠跪地給各位官爺磕頭。作為降臣,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劉茂忠隻得照辦。
太祖趙匡胤召見劉茂忠,質問道:“朕已平定江南,你不聽宣詔,反而多次犯我大營,傷我士卒,是何道理?”
劉茂忠道:“臣受李氏國恩,唯當奮勇向前,以死報國,雖陛下親征,臣亦當殞身不顧。”太祖感其忠誠,就沒再責罰他,授登州刺史之任,授侍其禎為閑廄使。
報應來得太快了,沒多久,京師汴河渡口的關吏因棒打劉茂忠被調離京城,派到登州去任職。
一天劉茂忠在登州府衙碰到這個關吏,禁不住笑道:“哦,原來是你啊!你以後就負責在衙門站崗,在這廳堂中站好了,讓大家都能看到你。”關吏羞愧得說不出話來。
趙普跟隨太祖趙匡胤迴到開封後,一直在府內靜養身體,他也聽說了“金匱”傳言。考慮了再三,這日,趙普請求見駕。
禦書房,趙匡胤屏退左右,對趙普道:“若晉王為天子,卿意下如何?”
趙普撩衣跪倒,道:“自古以來,皇位皆是父傳子,父子至親,血脈得傳,國之政、民之福亦得傳揚;昭、芳二位公子,皆已成人,有文武才,英姿倜儻,才思敏捷,談吐高雅,率禮不越,貴而能儉,敦睦嘉仁,出類拔萃,無懈可擊,陛下又有何慮乎?臣未知兄傳弟比父傳子,高妙在哪裏?”
太祖沉思不語,趙普又道:“國儲為天下之本,望陛下早立太子,以絕他人無妄之念,如此,可保江山穩固,國祚綿長,基業長青。”
趙匡胤正要說話,殿外,王繼恩朗聲唱喏道:“晉王千歲!”
趙匡胤擺了擺手,趙普站起,躬身退出。
一前一後,王繼恩快步疾趨,進來奏報,“陛下,晉王千歲,請求見駕。”
趙匡胤點頭示意,“有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