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世逢亂離,始辨英雄,遭風雲之時,不建騰躍之功名,非人豪也。英雄,以龍虎之姿,赴一場風雲際會,叱吒馳騁,砥柱中流,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人生各有誌,終不為此移。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每個英雄的背後都有著一道道充滿豪氣的傷疤。


    五代十國時期,華夏大地出現了兩個名為“唐”的政權,李存勖(沙陀族,原姓朱邪)建立的後唐和李昪(曾用名徐知誥)建立的南唐。


    宋滅南漢之後,南方政權就剩下南唐和吳越。在華夏版圖上,大宋從北、西、南三麵包圍著南唐,南唐也從北、西、南三麵包圍著吳越,吳越獨自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南唐是代吳而立國的,五代十國,五代的開啟者是後梁朱溫,十國的開啟者是吳王楊行密。說南唐必說楊行密,沒有楊行密就沒有南唐。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興亡盡此中。”作為三十六英雄之首,吳王楊行密武功蓋世,為十國君主中之翹楚,也被稱為“十國第一人”。


    ◆ 英雄莫問出處


    楊行密,原名楊行湣,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長豐)人,出身農民,幼時喪父,家庭貧寒。楊行密長得人高馬大,力可舉百斤巨石,他還是天生的“神行太保”,能日行三百裏。如此健將,放在什麽年代,都是國家級運動冠軍。


    為了混飽肚子,唐朝乾符年間(874―879年),楊行密參加江淮一帶的農民起義,失敗被捕,瀘州刺史鄭棨見他長得一表人才,不忍殺他,就讓人把他放了。


    正好廬州府在招兵買馬,擴充兵員,楊行密隨即應征入伍。由於善跑,經常替領導送信傳話,不久就被提拔為小隊長,派去寧夏守邊,一年期滿後,再次迴到廬州。


    《水滸》一百單八將,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


    為了不再戍邊,楊行密聚了劉威、陶雅、徐溫等一票江湖兄弟,號稱三十六英雄。共同起事,殺了都將,楊行密自號八營都知兵馬使,扯旗單幹,成為廬州兵的統帥,占據廬州。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楊行密一生有兩個貴人,一個是釋放他的瀘州刺史鄭棨,另一個是高太尉高駢。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坐鎮揚州的檢校太尉、淮南節度使、渤海郡王高駢,久聞“三十六英雄”楊行密的威名,知他是一支孤軍,便主動跟他聯係。


    文章太守高駢,先是將楊行密的名字由行湣改為行密,接著表奏朝廷,封其為廬州刺史。等於把楊行密的這支雜牌軍全部“轉正”了,全部轉成官軍編製。


    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從階下囚到廬州刺史,楊行密隻用了四年的時間。


    天下高氏出渤海,高駢,字千裏,幽州(今北京市)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先世為山東名門“渤海高氏”,唐朝後期的名將、著名詩人,文章冠於海內。


    偏居揚州這個溫柔鄉的高駢,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享受著難得的慢生活,酒滿金船花滿枝,半醉閑吟獨自來。且看他的:


    《廣陵宴次戲簡幕賓》:“一曲狂歌酒百分,蛾眉畫出月爭新。將軍醉罷無餘事,亂把花枝折贈人。”


    《遣興》:“把盞非憐酒,持竿不為魚。唯應嵇叔夜,似我性慵疏。”


    妥妥的吃飽了醉生夢死,不管世事;睡醒了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到了晚年,高駢更是篤信神仙之術。


    高太尉一世聰明,糊塗一時,玩了一輩子的鷹,卻被鷹啄了眼,竟然重用起術士呂用之,還把軍政大權都交付與他。卻不知,昏慘慘如燈將盡,忽喇喇似大廈傾,枉費了半世心,反害了卿卿命。


    這呂用之並非什麽好貨色,他喜歡專斷獨行,更喜歡尋花問柳。自古揚州出美女,他聽聞左廂都知兵馬使畢師鐸的老婆是個美人,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幾次三番想要召見,畢師鐸都拒絕了。


    畢師鐸原是黃巢的同鄉和手下大將,後來投降高駢,任淮南都知兵馬使。一天,老畢外出公幹,呂用之及其弟子趁機闖入畢府,強行染汙了畢妻。


    畢師鐸得知後,氣炸連肝肺,搓碎口中牙,就想跟呂用之拚命,手下人硬是把他按住,老畢考慮到畢竟是寄人籬下,隻得忍了。


    誰知這呂用之得寸進尺,愈加變本加厲,他命令畢師鐸,讓他的老婆每月至少要來自己家裏,陪他睡七迴,否則就抄他的家。


    衝冠一怒為紅顏,誓與逆賊不兩立。光啟三年(887),忍無可忍的畢師鐸聯合宣州觀察使秦彥、高郵鎮將鄭漢章,起兵反叛,反攻揚州,囚禁了高駢。


    呂用之偽造命令,上表皇帝請求封廬州刺史楊行密為行軍司馬,召他趕快來揚州救援。


    恩人被囚,楊行密火急火燎地率領廬州兵馬,奔赴揚州,屯軍於蜀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揚州也是有山的,這是一道海拔在五十米左右,橫亙於城北的一脈丘陵,取名蜀山。蜀山之上地勢平坦,人稱蜀崗。這裏有唐朝鑒真大師住持的大明寺、號稱“第一靈山”的觀音山、還有葬於吳公台下多悲風的隋煬帝陵。


    趁著立足未穩,畢師鐸率先帶領數萬兵馬來戰楊行密,楊行密佯裝失敗,棄寨逃跑。畢軍無軍糧,兵將非常饑餓,爭相入營收取軍資。楊行密帶兵反擊,畢師鐸大敗,單騎逃迴揚州。打了敗仗,畢師鐸把怒氣全撒在了高駢身上,將其一劍斃命。


    可憐高駢,錯用了一個人,結果是害人害己也害了一城百姓。


    楊行密聽說高駢已死,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向城哭三天,再進攻西門,十月攻破揚州。畢師鐸、秦彥投奔孫儒。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這是一座生活在唐詩宋詞裏的城市,這裏青磚黛瓦,雕欄格窗,酒肆茶坊,高樓紅袖,橋邊紅藥,夜市千燈,風月最盛。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作為京杭大運河、淮河與長江相接的三江匯流之地,江南最重要的水道渡口城市,這裏商埠雲集,人煙阜盛。《舊唐書》雲:“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


    隋唐時期,國內就有“揚一益二”的說法,《成都記序》說:“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曰揚益”。全國所有城市,論繁華程度,揚州排第一,成都排第二,這也是隋煬帝死都不願意離開揚州的原因。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揚州成為天堂,已經繁榮了五百年的時候,蘇杭還籍籍無名。蘇杭時代,那是從大宋時期才開啟的。


    從古到今,那些占據揚州的藩王,在滿足了財富欲望之後,就想著當皇帝,曆史上從揚州興起的造反叛亂有很多起。


    如西漢景帝時期,吳王劉濞發起的七國之亂;武則天時期的李敬業造反,當時替他寫討伐武則天的檄文的是“初唐四傑”之一的大名鼎鼎的駱賓王;大宋開國之初,李重進膽敢造反,也是因為揚州經過了楊吳的治理,有了足夠的資本。


    盛世繁華,終歸毀於亂世,戰爭一起,揚州總是首當其衝,這裏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有人會問,揚州有年代的老房子,為什麽有那麽多的半塊的碎磚頭,其實,這都是拜戰亂所賜。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南宋薑夔的這首《揚州慢》,就是亂世時揚州城的真實寫照,“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楊行密看到的揚州,已經沒有多少煙火可言,這是一個遭受兵火洗禮的“天堂”,他看到的是這樣的一幕:房屋毀壞,人口稀疏,城中倉庫空虛,滿目瘡痍,饑民互相殘殺充饑,丈夫將妻子、父親將兒子爭相賣給屠宰場,被賣的人如同豬、羊一樣被屠夫宰殺,慘不忍睹。


    平定了揚州叛亂,楊行密當眾苛責呂用之的罪行,將其與張守一斬殺於三橋,滿門族滅。揚州水多橋多,獨有一地叫三橋,位於城南荷花池西側。


    光啟四年(888)正月,孫儒殺秦彥、畢師鐸,吞並了他們的兵馬,接著攻打楊行密。楊行密聽從袁襲的建議,覺得還是廬州好,城池完好,糧草充實,可做以後圖謀的基地。果斷放棄揚州,領軍退迴廬州。


    此後,楊行密不斷收編江淮武裝勢力,手下人才濟濟,如淮南第一名將李神福,五代十國第一神射手安仁義。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消滅了淮南最大的一方軍閥孫儒後,楊行密又重新迴到揚州,朝廷封其為淮南節度使。


    ◆ 清口之戰


    楊行密與周邊藩鎮的戰爭中,屢戰屢勝,地盤越來越大,這都得益於山東泰寧軍節度使朱瑾等人的加盟。


    朱瑾小字湣哥,宋州下邑(今安徽碭山)人,早年是鄆州軍校,有恢弘大誌,勇冠三軍。後奪取兗州,二十歲就被唐朝授為泰寧軍節度使,成為一方節帥,與兄長天平節度使朱瑄雄踞山東。


    後來,朱瑾、朱瑄兄弟倆與朱溫反目成仇,在曹州、濮州、鄆州、兗州一帶,雙方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混戰,朱家兄弟都是勝少敗多。


    乾寧四年(897),龐師古率軍攻破鄆州,朱瑄在出逃途中被葛從周抓獲,押赴汴州處死。山東不能呆了,朱瑾與河東驍將史儼、李承嗣等人隻得率領不足萬人的隊伍渡過淮河,投靠淮南節度使楊行密。


    楊行密親自到高郵迎接,以朱瑾為淮南行軍副使、武寧節度使;對沙陀騎兵將領史儼、李承嗣也給予了很好的禮遇,為他們選美妻,建華宅,視為上賓。


    淮南軍素習水戰而不擅騎射,自得朱瑾等部的加入,楊行密從此擁有了沙陀騎兵。淮南軍的實力大增,軍聲大振,這也引起了身在中原卻雄視天下的朱溫的警惕。


    中原霸主宣武節度使朱溫是個有著雄心壯誌的野心家,雖然他現在正跟晉王李克用為逐鹿中原打得不可開交,可是他也有南下吞並江浙的想法。


    揚州這麽一個天堂般的城市,就這樣被楊行密給占據了,朱溫首先表示不服。


    “打死你個龜孫!”為了扼製楊行密的發展,朱溫決定出兵淮南,打擊一下楊行密的囂張氣焰,順便搶迴被楊行密占據的江淮之地。


    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八月,宣武節度使,梁王朱溫兵分三路,正式出兵淮南。


    東路軍由擊敗朱瑾兄弟二人的猛將龐師古掛帥,統帥徐、宿、宋、滑四州精銳七萬人,從徐州出發前進至清口(今屬淮陰),目標是直指揚州;


    西路軍是派號稱“山東一條葛”的後梁首將葛從周為偏師,統帥兗、鄆、曹、濮四州精銳三萬人,從兗州出發進至安豐(今屬安徽壽縣)。攻打淮南重鎮壽州,妄圖將南吳主力吸引到壽春一線;


    中路軍由朱溫親率十萬主力從開封出發,坐鎮宿州(今屬宿州),以為後援。


    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鼓噪而來。一時間,淮南震恐,全線告急!


    收到戰報,楊行密緊急招來朱瑾和“三十六英雄”們前來商議對策。朱瑾跟朱溫鬥了十年,對朱溫的戰法是太熟悉不過了,他打仗一是靠人多,而是靠將狠,完全是一種碾壓式的蠶食戰法。


    朱瑾建議將三萬主力軍屯兵楚州,采用“以走製敵”的遊擊戰法,先把敵人拖疲拖垮,最後再給敵人致命一擊。


    河東驍將李承嗣道:“我與龐師古多次交鋒,深知此人有勇無謀,如三國顏良文醜一般猛將爾,非帥才也,若利用他輕敵的特點,集中兵力奇襲他,一定可以大獲全勝。”


    楊行密覺得二人說得都有道理,他拉著朱瑾和李承嗣的手,道:“卿之所言,甚合吾意,我與老賊朱溫勢不兩立!”


    楊行密親率三萬精銳之師向清口進發。時值隆冬,江淮各地下起了大雪,大軍踏雪而行,來到了楚州前線,與龐師古軍隊隔著淮河對峙。


    清口是泗水進入淮河的入河口,此處地勢低窪,不適合大軍駐紮。經過偵查,楊行密發現龐師古軍的大營安的位置地勢低下,正處於兵法上所說的絕地。江淮水多,地勢低下正好水攻,這可真是天賜良機啊。


    迴到大營,楊行密立即進行軍事部署,他命令朱瑾率兵去往淮河的上遊河段,用土石築一道堤壩,抬高淮河水位,他要水淹龐師古的大軍。


    龐師古自恃兵多將廣,每天的閑情逸致就是下棋,三國時蜀國大將費禕也曾在戰前下棋以安軍心。有人向他提醒說,現在大軍駐紮的清口大營,正處於兵家所說的險地,容易遭受水攻,龐師古不以為然。作為朱溫最忠實的奴才,每次打仗龐師古都是按照朱溫的規劃行事,從不越雷池半步。現在,朱溫沒發話,誰提建議都不好使。


    很快,有個負責偵查的將領發現淮南軍在淮河上遊堵水,可能準備發動水攻,他驚慌失措地跑來向龐師古匯報了這一情況。


    龐師古勃然大怒,道:“爾竟敢造謠惑眾,動搖軍心,來人呐,給我推出去斬了!”結果,那個倒黴將領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殺了。


    斬了搞偵查的將領,大家也都不敢講話了,龐師古終於可以在那裏喝著茶擺著譜,一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大將風範,優哉遊哉地下棋了。


    下棋的精髓是什麽?估計龐師古還沒有搞懂,下棋贏不贏不要緊,最起碼要“保障自己不輸”。


    驕兵必敗,打仗如果連最基本的兵書戰策都不懂,那肯定是死路一條。


    朱瑾跟龐師古有著殺兄之仇,奪妻之恨,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要一雪前恥,報仇雪恨。


    十一月二日,楊行密首先發起進攻的號令。


    朱瑾和侯瓚率五千騎兵,化妝成宣武軍,拿著宣武軍的旗幟,偷偷渡過淮河,冒充北來的增援部隊向龐師古大營進發。


    為了配合朱瑾的特戰隊作戰,楊行密命張訓率領老弱兵卒千餘人作為前鋒,吸引龐師古軍的注意力。


    龐師古果然中計,他不相信這一千老弱病殘能掀起多大風浪,根本沒放在心上,更未覺察到潛伏在身邊的淮南軍特戰隊。


    這一天,氣溫出奇的低,差不多要在零下十幾度,西北風唿唿地刮著,龐師古的宣武軍被凍得哆哆嗦嗦的,都躲在帳篷裏不想出來。


    洶湧的淮河水順著開了口的大壩,一路狂奔而來,洪水瞬間衝進龐師古的大營。頃刻間帳篷倒塌,鹿角丫杈全部漂起,軍械物資全部衝走,宣武軍人仰馬翻,全線崩潰,四散而逃。


    朱瑾的特戰隊,利用混亂,從北門殺入,直奔大營中軍,單單尋找宣武軍的指揮官下手。要知道,這些人也是穿著宣武軍的軍裝,完全以假亂真。


    龐師古和這些宣武軍將領光忙著逃命了,怎麽架得住朱瑾五千特戰隊的斬首行動。在河邊遊弋的張訓所部千餘兵馬乘機殺入,楊行密的主力部隊也陸續渡過淮河。南吳軍馬人人奮勇,各個爭先。清口大營一時間戰馬嘶嘶,號角爭鳴,刀槍相擊、殺聲震天,血染洪流。


    清口一戰,龐師古在亂馬軍中被身首異處,宣武軍七萬大軍戰死一萬餘人,餘眾狼狽逃向北方。


    擊敗龐師古主力,楊行密率軍馬不停蹄趕往壽州,與大將朱延壽一起夾擊西線的葛從周。葛從周原本的任務是要奪取壽州要塞,但是他手上的兵力不多,對手朱延壽又很強,隻能坐等龐師古的勝利。


    看到龐師古的首級和旗幟,葛從周知道敗局已定,他不想重蹈龐師古的覆轍,趁著夜色慌忙渡河撤軍。剛渡到一半,朱瑾的騎兵特戰隊就殺到了,宣武軍慌不擇路,不是被殺死就是被淹死,光在淮河上的浮屍就有上萬具。


    兵敗如山倒,都指揮使牛存節吼道:“喪師辱國已是軍人的恥辱,現在棄大帥和部下不顧,還有什麽臉見梁王?有膽量的和我棄馬死戰!”牛存節重新組織人馬,棄馬步鬥,這才稍稍阻擋住了淮南軍的進攻,葛從周和殘部這才得以逃生。


    由於天逢大雪,連續多天沒有食物下肚,沿途因饑寒倒斃的宣武軍敗兵比比皆是,最後成功返迴開封的沒有幾萬人。


    朱溫聽聞東西兩路大軍全都打了敗仗,感覺孤掌難鳴,隻得從宿州撤兵。宣武軍來時氣勢洶洶,逃時卻是如此狼狽。


    朱溫對掌書記敬翔道:“孤不聽你的勸告,才有今日之敗,魏武不忘赤壁之敗,我朱溫豈能忘清口之恥!”


    任何兩個軍事集團的作戰,都是兩個軍事首領智慧、才能和人格的比拚。


    三萬對二十萬,清口之戰以中原霸主朱溫的慘敗收場,此戰與曆史上後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頗為相似,因此後人也稱其為“小淝水之戰”。


    為此楊行密手書一封調侃朱溫:“ 龐師古、葛從周,非敵也,公宜來淮上決戰。”意思是說,你朱溫有本事敢帶著大軍來淮南與我再打一場,一決雌雄嗎!滿滿的都是鄙視。


    清口之戰奠定了五代南北格局,形成了南北對峙局麵,楊行密以弱勝強擊敗朱溫,使吳國一躍成為南方第一強國。


    朱溫到死也沒敢南向淮南一眼。


    唐天複二年(902)三月,唐昭宗拜楊行密為東麵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封吳王。


    楊行密正式開啟了十國的第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南吳。


    就像大唐是李淵建立的,人稱李唐王朝;大宋是趙匡胤建立的,又稱趙宋;楊行密建立的這個吳國,人稱“楊吳”,楊行密也被稱為“十國第一人”。


    ◆ 勵精圖治


    苦大出身的楊行密,立國淮南後,深知亂世之中,老百姓生存不易,便開始一心為百姓謀福利,救民於水火。


    《資治通鑒》載:楊行密“賜與將吏,帛不過數尺,錢不過數百,而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嚐舉樂,招撫流散,輕徭薄斂,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複承平之舊”。


    可見,雖割據一方,楊行密卻能善撫士兵,聚攏人心,勤儉節約,勵精圖治,勸農興業、減輕徭役,令江南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以至於後來大宋之富庶、東京之繁華,無不得益於此。


    唐昭宗李曄天佑二年(905),楊吳大將劉存攻下了湖北戰略重鎮鄂州。鄂州北近中原,南襟湘贛,鄂州的戰略位置對於南吳,猶如荊州對於孫權,相當重要。占領鄂州,楊吳已經成為南方最強大的獨立政權。


    長江中下遊一帶,在楊行密的治理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免遭中原一般的兵禍連結之苦。江南兵強馬壯,使北方的後梁、後唐、後漢三朝,均不敢越淮河一步。直到後周的周世宗柴榮,才打破這種平衡。


    ◆ 戲精


    開國之初,為了拉攏手下的大將朱延壽,楊行密娶了朱延壽的妹妹朱氏。


    朱延壽野心很大,他認為自己不比楊行密差,做個將軍有點屈才了,就和潤州刺史安仁義秘密勾結,想篡位當皇帝。


    楊行密忍受不了小舅子朱延壽的逼宮,就想著除之而後快。楊行密以前曾得過眼病,後來治愈了。他決定當一迴戲子,假裝眼睛沒有治好,和朱延壽演一場生死大戲。


    為了裝成一個兩眼都看不見的瞎子,楊行密進進出出,都要侍從扶著才能走路。一次接見朱延壽的手下人時,還故意撞到柱子,弄得滿臉是血,暈倒在地。


    朱夫人扶起他,過了好久,楊行密才蘇醒過來。哭道:“我這江山剛打下來,眼睛就壞了,這是上天要棄我啊!兒子都還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能夠托付給妻弟延壽,我就沒有什麽遺憾了。”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相。楊行密騙過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妻子朱氏。


    朱氏聽丈夫這麽說,心中大喜,急忙派使者到他弟弟處,告訴朱延壽說你姐夫叫你快點去商量托孤之事。


    楊行密長得人高馬大,袖子裏藏著鐵錘,朱延壽一到,在寢門迎接的楊行密掏出小錘,幾下就將朱延壽錘死。接著,楊行密休掉朱氏,讓她改嫁他人。不費一兵一卒,就鏟除了國內謀逆者,楊行密真是個“皇帝級的戲精”。


    楊行密以三十六英雄起自草莽,在江淮地區舉起割據大旗,成功遏製了後梁朱溫等中原政權南進的步伐,讓淮南百姓遠離戰火硝煙,安居樂業。


    《十國春秋》的作者吳任臣用《三國誌》作者陳壽給曹操的評語來評價楊行密,“抑亦可謂非常之傑、不世出者矣”。


    說明在世人眼中,楊行密就是“五代十國版的曹操。”


    ◆ 托孤


    楊行密“三十六英雄”裏也有不會領兵打仗的,比如說徐溫。


    五代十國,有兩個“溫”神,聲名顯赫。一個是被偉人毛公讚過的“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的後梁開國皇帝朱溫,另一個是被歐陽修論為“雖奸詐多疑,而善用將吏”的南唐奠基人徐溫。


    徐溫,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縣)人,販私鹽出身。作為楊氏集團最早的“三十六”天團之一,當其他的股東兄弟都大紅大紫的時候,他還寸功未立。


    自己不曾領兵打仗,要想立功受賞,那就給董事長出出點子,獻計獻策吧。於是徐溫這個吃白飯的兄弟,瞬間小宇宙爆發,妙計頻出,不斷出彩,直接成為楊行密智囊團中的扛把子,幸運地跨入楊吳政權輔政大臣行列。


    公元905年九月,五代十國的大幕剛剛拉開,一代梟雄楊行密,由於連年征戰,積勞成疾,終於一病不起。最讓楊行密放不下的就是立儲大事,自己的兒子們,一個個都懦弱無能不成器,在這個大亂時代,無法自保。思來想去,他竟然萌生了讓大將劉威主政的念頭。


    當時,楊行密的麾下大將大多出鎮在外,留在身邊的“三十六兄弟”中,隻有右衙都指揮使徐溫,便招他來商議立儲之事。


    徐溫一聽,楊行密要讓劉威主政,頓時嚇了一跳,道:“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大王讓劉威主政,您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豈不就要拱手讓人了!陛下若要立儲,自古都是‘立長不立幼’,長子楊渥,忠厚仁孝,足堪重任。”


    從內心來說,楊行密並不看好長子楊渥,覺得他做人不踏實,辦事不牢靠,做人做事都太水。公元904年八月,借宣州觀察使台蒙去世之機,一紙詔令,將楊渥外放出京,出任宣州觀察使。楊行密的目的或許是想讓他下基層曆練曆練,積累一些政治資本和從政經驗。


    楊渥可不這麽想,接到詔命的楊渥當時非常恐慌,感到自己可能會在爭儲大戰中出局。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徐溫來了。


    徐溫對楊渥道:“吳王臥病,而令嫡子出藩,必定是奸臣的陰謀。他日召您迴京,不是我派遣的使者和吳王的令諭,您千萬不要聽命!”得到徐溫的支持,楊渥哭著道謝,去宣州上任了。


    徐溫曾經對楊渥做過感情投資,現在該是收取迴報的時候了。因此他力主“立長子楊渥”為繼承人。


    楊行密流淚歎道:“此生富貴,死不足惜。唯諸兒愚鈍,不曉大計,望諸公善加輔弼!”徐溫等人跪倒叩頭,願意誓死效忠楊吳。楊行密這才立下遺詔,傳位給長子楊渥。


    徐溫立即派人火速前往宣州,召楊渥迴京接受大位。


    雖是英雄,也不免有憾。公元905年十一月,楊行密含恨離世,時年五十四歲,諡號吳武忠王,長子楊渥繼立。


    公元927年,四子楊溥稱帝後,追尊楊行密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南吳太祖。


    楊渥生性喜好遊玩作樂,是個典型的“虛子”,楊行密的擔心不無道理,這孩子還真不是當皇帝的料子。


    在父親楊行密服喪期間,楊渥照樣日夜飲酒取樂,絲毫沒有什麽悲傷的氣氛。晚上,點燃幾十隻水桶粗的蠟燭進行擊球遊戲,一支蠟燭費錢數萬。有時也騎馬外出遊玩,興盡了野夠了才迴宮。


    楊渥還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他一上任就殺掉了曾向父親建言讓劉威主政的大臣,又逼走了大將王茂章。


    淮南左牙指揮使張顥、右牙指揮使徐溫哭著勸諫,讓楊渥做事要循天理,出言要順民心,對國事要上點心,“貪愛沉溺即苦海,利欲熾燃是火坑。”


    楊渥怒道:“你們如果認為我沒有才能,那就殺死我,你們自己當節度使吧!”完全把兩位輔政大臣的一片好心當成了驢肝肺。


    聽楊渥這麽說,徐溫和張顥都開始害怕了,“大王這是想要我們項上這顆人頭啊!我們就這麽遭人恨嗎?”


    二人越想越怕,最後一致決定:殺死楊渥,瓜分南吳國土,向後梁稱臣投降。


    一場弑君篡國的陰謀,在剛剛拭幹了血跡的楊吳大地悄悄地上演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