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人物一般都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深知“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的道理。平定了李筠、李重進的二李叛亂之後,有一件事情,讓趙匡胤翻來覆去夜不能寐,那就是擔心這黃袍隨時有一天也披在別人身上。對於身邊的這些功臣良將,他看誰都像會黃袍加身的人。


    趙普也很明白:大宋之憂,不在藩鎮,而在“蕭牆之內”。因此他多次建議趙匡胤,要盡快收迴這些武將們的兵權,說石守信這些人不能再擔當禁軍首領了。


    趙匡胤道:“我如此信任他們,他們能反叛嗎?”


    趙普反問道:“柴榮對你那麽好,你怎麽背叛他了?”


    趙匡胤頓時啞口無言。


    “皇帝輪流做,今日到我家。”從古至今,曆朝曆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個特殊的存在,吃著不為人知的苦,活著人人追逐的夢。


    諸臣未起朕先起,諸臣已睡朕未睡。


    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披被。


    打江山難,守江山更是不易。


    經曆過無數的廝殺,當掃清內患,坐穩江山之後,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開國皇帝一般會做兩件事情:


    一是根據前朝滅亡的原因,製定出一係列的措施,來穩定朝堂與民心,也就是所謂的“祖宗之法”。


    二是要想方設法確保自己和繼任者可以一直穩坐皇帝寶座。


    為實現這一小目標,他們常用的一個手段就一個字“殺”,殺掉那些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所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很多開國功臣沒能在戰場上馬革裹屍,卻慘死在自己老大的屠刀之下,無不令人扼腕歎息。


    建隆二年春,自從失去了鄭恩,走了苗軍師,趙匡胤心中一直有些鬱悶。


    六月初二,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過世,服喪期間,沒事他就喝點酒,喝著喝著就醉了。


    這一天,趙匡胤召集義社兄弟們到固子門外喝酒狩獵。


    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帶任何侍衛,孤身一人走到林子的最深處,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


    然後轉身對義社兄弟們說:“此處無人,你們誰要想做皇帝的,現在殺了我就可以稱王天下了!”


    他這一說,這幫兄弟們全傻了,紛紛拜倒在地,一個個大汗淋漓,都說絕對沒有此心,表示永遠忠於趙家天子。


    於是,趙匡胤警告他們道:“你們如果真的認我這個皇帝,讓我做這個天下之主,就應當恪守臣節,帶頭執行國家律法,不可再飛揚跋扈。”你大哥已經不是從前的你大哥,皇上永遠是你們的皇上。


    眾人齊聲曰:“諾!”,接著山唿萬歲。


    趙匡胤經常微服私訪,查看民情,大臣們都覺得他這個舉動太危險了,萬一有什麽刺客跑出來,大宋可怎麽辦呢?


    趙匡胤很平靜地說道:“當年周世宗害怕有人篡位,身邊將領凡是長著大耳垂的都被殺了,隻有我一人活了下來,看來天命是不可違的。”


    接著又補充道:“有天命者,任自為之,我不汝禁也。”意思是誰能殺我,誰就是有做皇帝的天命,我絕不會禁止,也禁止不了。


    實際上,這些人都低估了他們的皇上趙匡胤,他可是個地地道道的武功高手,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一般的貨色,在他麵前走不上三招。


    當過逃犯、乞丐、山大王、上門女婿,寄人籬下時的仰人鼻息,為兄弟兩肋插刀時的江湖豪氣,打抱不平時快意恩仇。趙匡胤修煉成為一個扶危濟困,一諾千金,為國為民,明知不可而為之,雖千萬人而往矣的江湖大俠。


    投身兵甲,十年鐵血生涯,在不是打死別人,就是被別人打死的戰場上,一將功成萬骨枯。他一路走來,養成的是一種左右逢源、無往不利、冷酷無情的兵痞思想和家國天下、兄弟情義,任性豁達、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俠肝義膽。


    老趙不提自己是武林高手,隻告訴別人自己是真龍天子,天命所歸,天選之子,天權神授,為自己做皇帝穿上一件神的外衣。也真夠可以的!


    新朝伊始,百廢待興,如何管教好這些囂張跋扈的功臣武將,調理好這些老謀深算的文官碩老,使得國家安定、政令通達,兵強馬壯,國富民強。


    經過一年多的深思熟慮,趙匡胤決定抖出武功秘籍,使出連環殺手。


    第一步,趙匡胤先從軍隊整頓開始。


    ◆ 改革禁軍


    宋朝軍隊基本分為三類,禁軍、廂軍、鄉兵。


    禁軍是中央軍,抽取廂軍勇武者組織而成,全國重地均由禁軍把守;


    廂軍是地方軍,是各地節度使招募訓練的,平時駐紮各地維持統治;


    鄉兵是民兵,由各地鄉勇組織而成,僅為保衛地方安寧,不用出征。


    禁軍在五代時期和大宋,都是國家的主力軍,國家最主要的戰鬥力,對中央政權構成最大威脅的就是禁軍頭領。趙匡胤能夠黃袍加身,就是因為他自己是禁軍老大。


    為了防止手下的人也會依樣畫葫蘆,建隆二年(961)春,趙匡胤決定整頓禁軍,他分成三步棋。


    第一步:改革禁軍製度。


    開國之初,大宋的禁軍製度和後周一樣,都是分為兩大係統:侍衛司和殿前司。


    侍衛司統轄皇帝直屬的軍隊,有馬軍、步軍兩大主力,以及其它兵馬。


    殿前司都是些武藝高強的軍士,任務是侍衛皇帝。也有馬軍、步軍兩大主力,以及內殿直,散指揮等兵馬。


    侍衛司的官職設置是:以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長官,下轄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分統馬步禁軍;


    殿前司的官職設置是: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為長官,統殿前諸班、直及馬步諸軍。


    要改革禁軍製度,就要先將慕容延釗和韓令坤這二人調離崗位。趙匡胤分作兩步走,先派他們到地方上去擔任節度使。


    任命慕容延釗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西南麵兵馬都部署;任命韓令坤為成德節度使,封南陽郡公。名義是他們還是禁軍首領,殿前都點檢和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實際上對禁軍已沒有了實際的控製權。接著才是改革禁軍製度。


    趙匡胤直接抹去了侍衛司的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殿前司的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這些官職。


    將侍衛司分成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官職設置為: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


    殿前司也是一樣的官職設置: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


    這樣,禁軍就分成了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司並稱三衙。


    趙匡胤選的禁軍將領都是一些資曆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製的人。同時,這些禁軍將領的品級都不高,無權調動軍隊。


    禁軍的兵籍和發兵權歸樞密院,樞密院可以調動禁軍,但手中無軍。


    趙匡胤終於想明白了,怎麽管好這兩支強大的禁軍。經過改革,分離了軍隊的指揮權與調動權,禁軍的指揮權與調動權全部由皇帝一人把控,軍隊權力集中到了老趙一人手裏。


    禁軍按人數分為都,營,軍,廂四個級別。


    一都一百人,設都頭、副都頭。《水滸傳》中武鬆曾任都頭,手下有一百個弟兄;


    五都為一營,設指揮使、副指揮使;


    五營為一軍,設軍都指揮使、軍都虞侯,《水滸傳》中多次陷害林衝的陸謙,就是虞侯;


    十軍為一廂,設廂都指揮使。一廂大概有兩萬五千人。


    第二步:強幹弱枝,全國招募勇猛強悍的士兵。


    宋太祖趙匡胤先是裁汰殿前、侍衛二司所掌握的士兵,剔除老弱怯懦者,將驍勇將士編為上軍;接著命令各州郡將所部精兵送至都城;三是挑選精壯的士兵作為兵樣,量化身高、體重、胖瘦,製定標準,分發到各地,以此來招募訓練士兵,待訓練完成後送到都城。


    用這種方法,趙匡胤將全天下最勇猛、最強悍、最能戰的士兵,統統收納到禁軍當中來,禁軍的戰鬥力遠遠強於普通廂軍,即使有節度使想造反,他們手下的兵,也幹不過中央禁軍,這就是強幹弱枝計策。


    第三步:禁軍駐紮實行“番戍製度”,每三年更換一次駐紮地。


    禁軍將領手下的兵,每三年換一個地方,這樣可以避免軍隊與當地豪強勾結,形成地方勢力,地方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番戍製度”還可以充分鍛煉禁軍,使每一部禁軍都有機會駐紮京師和守邊。大大提高了禁軍的戰鬥力與適應能力。


    整治完軍隊,剩下的就是誰說了算的事了。


    毛公說過:“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所以,從有了人民軍隊開始,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黨指揮槍。


    趙匡胤雖然做了軍隊改革,然而軍隊的指揮權還不完全在自己手裏。指揮使、藩鎮權力太重,明顯的君弱臣強,危機重重。


    為重建中央集權專製製度,趙匡胤決定“收迴兵權”。


    ◆ 一場著名的酒局


    曆史上有很多酒局,最有名的有兩個:


    一個是項羽在鹹陽郊外擺的鴻門宴;另一個就是趙匡胤舉行的“杯酒釋兵權”的酒會。


    趙匡胤不想殺人,自己黃袍加身當皇帝不殺人,為了坐穩江山他還不想殺人,當然,誤殺不算(比如鄭恩鄭子明)。


    他愛喝酒,也喜歡借助酒來解決問題。


    為了徹底消除帝位的隱患,保證大宋帝國有一個安穩的未來,同時又能讓兄弟們得以善終,在改革了禁軍製度之後,趙匡胤覺得他必須開誠布公地跟大家談一談。讓兄弟們交出兵權,保他們世代榮華富貴,這樣就不會上演曆代誅殺功臣的那些悲劇,大家一團和氣,還是一輩子的好兄弟。


    這場酒必須喝,這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趙匡胤搞了一個大型的派對,把石守信等老友叫來飲宴。


    酒至半酣,大家正開心的時候,趙匡胤站起來,發表了一通即興獲獎感言:


    如果沒有你們這幫兄弟的鼎力支持,我老趙不會有今天,但是,在座各位,你們是不知道我當這個皇帝有多難啊!自打我當了這個皇帝,我不是睡不著,就是做噩夢,沒有睡過一次好覺。實話實說,當這個皇帝真沒有那個時候當節度使快活!


    石守信等人忙問是什麽原因?


    趙匡胤道:“這不明擺著的事嗎,我這個皇帝位置,世上哪個人不想要呢?!”


    聽話聽音,皇上的意思是在座的各位也都是想覬覦皇位的人之一,這些將領們當然坐不住了,紛紛跪地磕頭,“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懷有異心呀?”


    趙匡胤感慨道:“那不一定,我知道你們在坐的各位沒有異心,可是你們的部下就難說了,萬一你手下人想富貴,哪一天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到時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這場酒不好喝啊!”


    石守信等人沒一個敢吱聲的,全都跪在那兒,麵麵相覷。各位的腦細胞都在飛速地旋轉,怎麽辦?怎麽辦?怎麽辦?


    能怎麽辦?皇上害怕我們手握重兵,搞不好這是要被殺頭的節奏啊,我們可不想步北平王鄭恩的後塵,死得不明不白。


    大家紛紛要求皇上給“指一條明路”。


    趙匡胤意味深長地說:“人生在世,如同白駒過隙,大家追求富貴,不過是想多掙點錢,多點享受,讓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既然如此,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長遠產業,再買些歌姬舞女,日夜飲酒相歡,頤養天年。趙氏宗親再同你們結為兒女親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豈不更好?”


    這嗑嘮得硬啊,趙匡胤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迴旋餘地,皇恩浩蕩,眾將紛紛叩頭,俯首聽命,山唿萬歲。


    第二天,石守信等眾位將領,紛紛上表聲稱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兵權。


    趙匡胤很滿意,欣然同意解除他們的禁軍職務,升任地方節度使。


    這就是曆史上鼎鼎大名名的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趙匡胤於談笑風生之中,“輕鬆”地解除了功臣宿將對大宋禁軍的掌控權。


    當時,石守信還暫時保留一個“侍衛都指揮使”的虛名頭銜,已沒有任何實權,一年後也給免了。


    趙匡胤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他把大女兒嫁給了王審琦的兒子,二女兒嫁給了石守信的兒子,把張令鐸的女兒嫁給了自己的三弟趙光美。加上之前把妹妹嫁給了高懷德,四位好兄弟全跟趙家結為了親家。


    接著,趙匡胤將各位將領統統派往各地,鎮守一方。


    派韓令坤鎮守常山、王彥升鎮守原州、董遵誨鎮守環州、郭進鎮守西山、李繼勳鎮守昭義、姚內斌鎮守慶州、李漢超鎮守關南、馬仁瑀鎮守瀛州、賀惟忠鎮守易州、何繼筠鎮守棣州、武守琪鎮守晉陽、李謙溥鎮守隰州、趙讚鎮守延州、馮繼業鎮守靈武。


    酒能成事,酒也能壞事,趙匡胤就靠一杯酒,成功解決了曆朝曆代都讓開國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徹底杜絕了禁軍將領發動軍事政變的可能,成功化解了開國君王與開國功臣之間的矛盾。


    這是何等的智慧?也隻有大智大勇、率性敢為的趙匡胤做得出來。


    自古帝王多無情,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功臣良將們,跟著皇帝打天下的時候,大家稱兄道弟,一團和氣。等到天下定了,要分享富貴了,矛盾就出現了,皇帝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必定向自己當初共患難同生死的兄弟們下毒手。


    比如那個把宋太祖當做偶像膜拜的明太祖朱元璋,就親手製造了曆史上有名的“洪武四大案”:洪武九年的“空印案”、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這四個案件牽扯冤死的人達十多萬,其曆時之久、手段之狠、刑罰之酷、牽連之廣、殺人之多,史無出其右者。


    我們就拿“藍玉案”來說。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率十五萬大軍出塞追擊蒙古軍隊,直到今貝爾湖畔,俘獲男女七萬七千人,大勝而歸。此後,藍玉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涼國公。藍玉是繼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之後,最有名將軍。在軍中頗有威望,麾下驍將十餘員,個個勇猛善戰,這肯定會讓明太祖朱元璋睡不著覺了。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從藍玉家中發現倭刀近萬把,遂指控藍玉謀反。朱元璋立刻以“謀反罪”將藍玉下獄,抄家產,夷三族,將藍玉剝皮實草,傳示各地。


    本案被株連的者達到一萬五千餘人,連藍玉府上教書的先生也被處斬。列名《逆臣錄》的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一個“藍玉案”就死了兩萬多人,讓大明的“元功宿將,相繼盡矣。”以至於後來,明太祖的孫子朱允炆上台,燕王朱棣謀反,全國上下,朱允炆想找個帶兵打仗的將軍都找不到。


    杯酒釋兵權,讓趙匡胤成功收攏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展現出了趙匡胤的大智慧大格局和慈悲胸懷。不殺一人,就能將軍權收迴中央,以柔克剛,一招兜羅綿手,撫平一切血肉廝殺,其樂融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君臣合作共贏,前無古人,一千多年來,鮮見來者。


    整頓完軍隊武將,緊接著,趙匡胤開始對這些名臣碩老的文官們,動動心思腦筋了。


    太祖年間,有一件非常隱秘的事情,被眾人傳得沸沸揚揚,無論是故事裏的事,還是隻是傳說,雖然沒有人親眼見過,一直被傳得神乎其神,它的存在,甚至改寫了整個大宋曆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