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三春圍住午門,整個皇宮拉響了黃色預警。


    眼看著天就要亮了,陶三春把午門一占,文武百官要上朝,是無門而入。


    趙匡胤為什麽要殺她家老黑?陶三春在想。鄭子明說過當年跟柴榮他們三個拜把子的時候,柴榮講過輪流做皇帝的事情,結果是柴榮做了皇帝,趙匡胤搶了柴家的飯碗也做了皇帝,她家老黑根本也沒想當什麽皇帝,你趙匡胤這麽快就開始動刀子了。今天,自己一定要為自己的夫君討迴一個公道。


    天亮時分,趙匡胤酒醒了。問過左右,才得知昨夜醉酒殺了三弟鄭子明,甚是懊惱。


    洗漱完畢,趙匡胤去上早朝,除了苗廣義和高懷德,其他的文武百官一個也沒來,都被陶三春給擋在午門外了。


    高懷德在武將行列撩袍單膝跪倒,告韓素梅韓龍兄妹,擾亂聖聽,假傳聖旨,斬了北平王。


    “北平王妃陶三春現在午門外,口口聲聲要為夫報仇,帶人要殺進皇宮,請皇上定奪。”


    趙匡胤道:“朕誤殺鄭子明,你怎麽不提醒我呢?!”


    高懷德差點要哭了:“皇上,昨夜我當值,看到北平王被綁在桃花宮外,當時我就闖宮要見您,可是韓龍這廝攔著就是不許見。後來,我寫了奏折送進去,也沒有消息,接著就是韓龍說奉了您的旨意,對北平王‘斬立決’,微臣是死活也攔不住,北平王他死得冤哪!”


    苗廣義在文官行列,拱手拜道:“聖上,鄭王爺人死不能複生,為今之計,隻能厚葬北平王,多給鄭家一些賞賜,以安其心。”


    趙匡胤道:“朕昨夜酒醉,誤殺鄭子明,你怎麽也不提醒朕呢?!”


    趙匡胤這是明知故問,亂潑髒水,推卸責任。宮闈重地,豈是一般的人能隨便出入的,林衝誤闖白虎節堂,就判了個無期徒刑,硬闖皇宮內院,那是板上訂釘的死罪。


    苗廣義道:“臣夜觀天象,見餓虎星隕落,待至宮中,北平王已人頭落地,臣來晚了,臣有罪。”


    趙匡胤道:“你……你罪得不輕啊你?!”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道理苗廣義再清楚不過了,他早就想效仿大漢張良,遠走高飛,求仙訪道去了。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責任和擔當,如今新朝已立,四海升平,為民選君,他的任務已經完成,正是要離開的時候。


    苗廣義撩袍跪倒:“臣這幾個月,頭風病反複發作,實在難以支撐,臣想致仕迴鄉靜養,終老田園……望陛下允準。”說著,苗廣義向上叩拜。


    趙匡胤沒想到這老道比泥鰍都滑,剛說他兩句,他就想溜。禁不住怒道:“你想迴鄉,種地比做官清閑,朕準了!……”


    苗廣義借坡下驢,當即叩頭,道:“臣謝主隆恩。”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收不迴來了,趙匡胤有些後悔。


    酒醉斬了鄭王爺,酒醒貶走苗軍師。趙匡胤一天損失兩員朝廷重臣,心裏麵很不是滋味。


    斬了北平王,陶三春在宮外帶人鬧事,這事也驚動了杜太後。她坐著鳳輦,在宮娥太監們的簇擁下,急火火地趕到崇元殿。


    高懷德、苗廣義趕緊跪倒,“太後,千歲千歲千千歲。”


    趙匡胤起座,向母後問安,安排太後在一旁落座。


    杜太後道:“我聽說‘為君難’,皇帝位在億萬兆民之上,如果治國有方,則皇位可尊;一旦國家失去駕馭,即使想當匹夫也不可能,這是我所憂慮的啊!”


    趙匡胤起身再次向母後拜道:“兒臣一定謹遵母後懿旨。”


    高懷德跪倒,奏道:“太後千歲,皇上昨夜酒醉,韓龍假傳聖命,斬了北平王鄭子明,陶三春現在午門外,口口聲聲要找皇上要人。”


    杜太後看著趙匡胤,道:“那韓龍何在?如此亂臣賊子,皇兒不加嚴辦,豈能服眾?”


    趙匡胤命人傳韓龍上殿。很快,韓龍被帶上金殿。


    太後一拍鳳椅,怒道:“韓龍你這賊子,竟敢慫恿皇上,殺害國之重臣,該當何罪?!”


    韓龍跪倒,磕頭如搗蒜,“太後饒命,您就是給臣一萬個膽,臣也不敢哪,臣是謹遵皇上口諭,才這樣做的……”


    高懷德在旁,早已怒不可遏,當即抬起腳來,照著韓龍就是一腳。


    “分明是你假傳聖旨,誣陷當今聖上!”


    也該著韓龍倒黴催的,他竟然站起來,想和大宋第一名將高家槍高懷德理論。


    高懷德上去抓住韓龍的衣領,照著金殿盤龍柱,嗚的一下,推了出去。韓龍招架不住,腳下噔噔蹬蹬,直接衝向龍柱,直撞得腦漿迸裂,血染當場,頓時氣絕身亡。有道是: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神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且看來早與來遲。


    事發突然,大家還沒弄清是怎麽迴事,韓龍就嗚唿哀哉了。


    高懷德跪倒在地,“太後千歲在上,韓龍這廝已經伏法,臣處事魯莽,臣死罪。”


    苗廣義也趕緊上前跪倒:“皇上萬歲萬萬歲,太後千歲千千歲,千錯萬錯都是臣子們的錯,都怪北平王說話做事魯莽,皇上綁他也是給他一個小小教訓,韓龍混淆聖聽,讓皇上醉酒誤斬了鄭王爺,也是他命中該有此劫難,那陶三春也是個講事理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如今之際,正好拿韓龍的人頭去平息陶三春的怒火。高駙馬自始至終,一直要保北平王,如今為國除奸,不但無罪,還有功啊!望皇上、太後明斷。”


    趙匡胤沒有言語。


    太後道:“卿家所言極是,北平王乃國之重臣,為奸臣所害,韓龍他是罪有應得,哀家覺得駙馬無罪,皇帝,你看呢?”


    趙匡胤道:“母後說得極是,朕赦駙馬無罪。”


    高懷德跪倒謝恩。


    ◆ 斬龍袍


    太後道:“如何讓陶三春退兵,軍師可有良策?”


    苗廣義道:“啟稟太後,那陶三春口口聲聲要找皇上拚命,這自然是氣話,臣建議厚葬北平王,多給陶三春一些賞賜,讓她迴去就是了。”


    太後道:“哀家覺得也隻能這樣了,那就賜他北平王金井玉葬吧。”


    苗廣義道:“聖上,草民還有一言,昔日曹孟德割發代首,今日,請聖上取一件黃袍,讓那陶三春自行處斷,諒她也不敢再造次了,不知聖上意下如何?”


    趙匡胤點頭應允,命人取了一件貼身穿的黃袍,交與苗廣義。


    高懷德命人取了韓龍的人頭,苗廣義托著黃袍,二人來到午門城樓。


    陶三春手提雙錘還在宮外不依不饒,要皇帝老兒還她家老黑的性命。“昏君,你聽著,沒有我們老鄭的棗陽槊,這江山怎麽能輪到你來坐?!這麽快你就忘恩負義,誅殺朝廷重臣,你拿命來!”


    禁軍們將午門守得嚴嚴實實的,沒有旨意,他們也不敢妄動。文武百官們也隻能遠遠地站著,不敢近前。


    高懷德道:“賢妹,都是那韓龍奸賊,蒙蔽聖聽,讓皇上酒醉,稀裏糊塗地殺了鄭賢弟,賊子韓龍已經就地正法,這是他的人頭,你來看!”說著,將韓龍的人頭高高舉起。


    見到仇人的首級,陶三春簡直就要氣炸連肝肺,銼碎口中牙,她怒吼著:“我不要韓龍的腦袋,我今天非要他趙匡胤還我夫君!”


    苗廣義道:“賢妹,休要胡來,人死不能複生,你隻想著鄭王爺,你想過一家老小沒有,你這一鬧,皇上如果治你一個欺君罔上之罪,弄個滿門抄斬,這如何是好!”


    陶三春急得哇哇大哭,“我不管!我就要他趙天子還我夫君命來!”家丁們也跟著一起叫囂起哄。


    苗廣義道:“為保你鄭家一脈,我已命黃花真人,到府上將鄭英帶走,教授武藝,他年,你們母子還會重逢,如若你還這樣胡鬧下去,我也難保你鄭家周全。”


    聽軍師這樣講,陶三春頓時不再講話,隻是嗚嗚痛哭不止。


    高懷德道:“一命換一命,韓龍也已經正法!賢妹啊,你聽我一句,還是迴府去吧……聖上已下旨賜北平王金井玉葬……”


    苗廣義道:“是啊賢妹,你還是聽駙馬的,趕緊迴府吧……若你還不解氣,這裏有聖上的一件龍袍,若你還是不依不饒,這件龍袍給你,任你處置去吧。”


    高懷德哽咽道:“賢妹啊,苗軍師為了鄭賢弟,已經被皇上貶職為民了……”


    走下城樓,高懷德提著韓龍的人頭,苗廣義托著黃袍,二人來到午門外,陶三春迎上。


    高懷德道:“賢妹,這是韓龍奸賊的首級,就讓他來祭奠北平王的英靈吧!”


    一見韓龍的首級,陶三春恨的鋼牙直咬。有家丁過來,奪過首級,惱的吐了幾口吐沫。


    苗廣義舉起黃袍,道:“這是聖上的龍袍,從前,曹孟德削發代首,今日,趙天子拿貼身的袍子,代已受過,賢妹,您隨便處置。”


    陶三春拔出寶劍,用劍稍挑起黃袍,一邊哇哇大哭,一邊用寶劍照著袍子連砍數劍,算是給鄭恩報了仇。


    陶三春道:“高駙馬、苗軍師你給我聽真:你們去告訴那昏君,若要我迴府,請他趙官家到俺北平王府,高搭壇台,打七七四十九日羅天大醮,如若不依,我誓死不退兵!”


    高懷德拍著胸脯道:“賢妹放心,這一點,皇上一定會答應的。”


    這時,有太監前來傳旨:封鄭英北平王,世襲罔替,封陶三春為一品誥命夫人,賞賜綾羅綢緞,黃金珠寶,為鄭恩打七七四十九日羅天大醮,一切花費,由皇家承擔。


    陶三春聽罷,一時怒氣消了一半,她將龍袍棄之於地,撥轉馬頭,抹著眼淚,帶領眾家丁迴府去了。


    文武百官在午門外,麵麵相覷。太監接著傳旨道:“今日早朝已過,皇上有旨,眾卿可自由散去。”


    這邊,高懷德命人將北平王鄭恩的人頭重新接上,苗廣義念過咒文,撒過符水,二人將鄭恩的屍首送迴北平王府。


    北平王府,全府縞素,趙匡胤派人在此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羅天大醮,自此,陶三春也開始吃齋念佛。


    趙匡胤想挽留軍師苗廣義,這老道覺得,曆來“伴君如伴虎”,自己已經為天下黎民選了一位皇帝,他的任務已然完成。當初把鄭恩推薦給趙匡胤,沒想到會是如此下場。


    於是,堅持以歸鄉養病為由,辭了官。為表恩寵,趙匡胤又送金又送銀,還以國號宋,為苗廣義的家鄉賜名宋村,以表彰苗廣義的不世之功。


    道長苗廣義,從此隱身江湖,布道人間,落得個逍遙自在。


    老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身邊有一個能吃生肉的樊噲;劉備之所以成功,身邊有猛張飛;李世民之所以成功,身邊有個隻會三板斧的程咬金;朱元璋之所以成功,身邊有個猛將常遇春;趙匡胤之所以成功,就因為身邊有個餓虎星鄭恩。就連水滸英雄宋江,身邊也要安排一個李逵。


    曆史有三種,一種是官府專人寫出來出版發行的,叫正史;一種是文人士大夫編寫的手抄本,叫野史;還有一種是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叫傳說。


    為了維護官家的體麵,能把一兩個大活人給寫沒了,也是常有的事。


    《掖縣縣誌》上記載“鄭恩,鄭子明.....”;鄭氏族譜有“家有餘香書帶草,世傳小技梨花槍”的說法,據說“梨花槍”指的就是“鄭恩,鄭子明”的武術技法;宋初編排的《百家姓》,鄭姓能排在百家姓第七位,也是因為“鄭恩”的緣故;武關道上,有關鄭恩的故事也是代代相傳;至今陝西蒲城陶池一帶,也依然流傳著關於鄭恩與陶三春的故事。


    有的人隻能活在書本上,有的人卻可以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心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