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半點意外,出示了來通杯,那胥吏親自領著李秘,來到了城中的刺史府。
潤州的治所設置在了江寧,所以江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重鎮。
一路上,李秘也算是見識了江南地區是何等的熱鬧與繁華。
雖然基礎建設連長安等都城的九牛一毛都比不上,但熱鬧程度卻又另有一番風情。
江寧城如同江南的小家碧玉,處處流水淙淙,楊柳依依,民居大多白牆青瓦,如同水墨一般清雅。
然而刺史府卻顯得有些突兀,因為刺史府紅牆黑瓦,雕梁畫棟,頗有長安的建築風格。
胥吏拿著李秘的龜牌進去通報,不多時,一個癡肥的老年人便快步迎了出來。
李思文看起來該有五十歲,但並不太精確。
因為他實在太白太胖,胖子反倒不容易看出真實年紀。
他給李秘的第一感覺是有些古怪。
通常來說,胖子的眼睛都不會太大,因為臉部肥胖,會擠壓眼睛的位置,很多人笑起來就隻剩下一道眼縫,仿佛彌勒佛一般,時刻保持著微笑的表情。
但李思文的眼睛卻很大,而且很清澈,沒有半點渾濁。
“李補闕,大駕光臨,李某有失遠迎,有失遠迎啊!”
刺史乃是一州牧守,妥妥的封疆大吏,大唐朝的州府分上中下三個等級,根據管轄的人口規模來定級,刺史的官職也從三品到五品不等。
比如一些偏遠的下州,刺史可能就是個五品官去擔任,而江南地區乃富庶之地,潤州這樣的重鎮,刺史通常由從三品以上的官員來擔任。
李思文作為李積的次子,雖然不是長房,沒能繼承英國公的爵位,但到底是個厲害人物。
然而就這麽個堂堂從三品的上州刺史,封疆大吏,在李秘麵前卻如此謙卑。
可見他是個懂官場的,知道補闕拾遺是何等位卑權重的官職,是如何都不好去招惹得罪的。
李秘可沒有那麽大的架子,笑嗬嗬迴禮道:“府君這是要折煞李某了,可不敢當,可不敢當!”
兩人推推拉拉,李思文親親熱熱就將李秘請到了茶廳來。
“府君這刺史府可真是氣派……”
李秘隨口讚了一句。
然而李思文卻趕忙站了起來,冷汗直冒地解釋道:
“這都是前任刺史留下的,鄙人可沒有這等家底……”
“前任刺史?”
“是,前任刺史王美暢王公,乃是南梁名將王僧辯玄孫,侍中王珪侄孫,鄭州刺史王思秦之子,如今在洛陽養老去了,聖人授了正議大夫,上柱國,薛國公,可是有錢的很……”
李思文雖然滿臉油汗,但給人的感覺卻清清爽爽,有話說話,毫不矯揉造作,很得李秘好感。
“府君不必多慮,聖人派我來,不是巡查地方官府……”
李思文卻搖了搖頭:“身正不怕影子斜,便是來巡查,本官也清清朗朗,沒什麽可怕的……”
“李某人之所以如此客氣,是聽說過李補闕的事跡,心裏確實佩服。”
“府君聽說過我?”
“李補闕如今可是炙手可熱的紅人,這官場之中,但凡五品以上,誰沒聽過李二郎的名聲?”
聽說過倒也好辦了。
“府君謬讚,李秘愧不敢當……”
“既是如此,李秘也就不拐彎抹角了,聖人今番派我下來,是為了揚州平叛,府君就在地方,對揚州之事,想必比我更清楚吧?”
既然要爭取李思文,就必須試探他的態度。
李秘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那麽多花花腸子。
等你耍弄心計,魏思溫帶著廬陵王進城,想要爭取就來不及了。
然而令李秘吃驚的是,李思文突然就站了起來,麵朝長安方向,跪拜道:“臣李思文銘記家訓,忠君報國,片刻不敢淡忘,臣之忠心,日月可鑒!”
起碼表麵上,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這是個很好的開始。
“府君快請起!”
李秘趕忙將李思文扶了起來。
“府君,我收到線報,徐敬業眼下正帶領兵馬要來潤州,您作何打算?”
李思文眉頭緊皺,但很快就拉著李秘的手,道:“李補闕且隨我來!”
李秘跟著他,很快來到了內院。
到得內院裏,李秘也是傻眼了。
偌大個內院,如同軍中校場一般,一家老小,全都在練武?
“李補闕可知聖人收到的密報,是誰發入長安的?”
“是府君?”
“正是!”
李思文大義凜然,昂首道:“我徐家從龍有功,賜了李姓,我等子孫,又豈能辱沒了先輩的英名!”
“徐敬業這逆子,竟敢大逆不道,我這個做叔父的,自是要大義滅親!”
李秘是萬萬沒想到,武則天收到的叛亂密報,竟就是來自於李思文。
而且從李思文對侄兒的稱唿,就足以說明了他的態度。
起事造反之後,武則天龍顏大怒,奪去了賜姓,所以李思文剛才沒有習慣性的稱唿李敬業,而是徐敬業。
此等細節,就足以說明,他不是臨時起意,也不是敷衍應付,是打從內心裏與侄兒割席,劃清界限了。
李秘如果知道史料上的記載,也就不會懷疑李思文的決心了。
照著記載,徐敬業想要勸降李思文,因為潤州是金陵門戶,拿下潤州,就能進入金陵,占據金陵王氣。
但李思文卻不肯投降,非但如此,他還據兵死守,最後力竭被俘。
軍師魏思溫建議李敬業處死李思文以振奮軍心,但李靖就隻有兩個兒子,李敬業就剩下李思文這麽個叔叔,沒造反之前,兩家關係也親近,與那些堂兄弟姐妹都非常融洽。
雖然沒有處死李思文,但李敬業還是將他投入了監獄之中。
他甚至罵李思文說,阿叔你替太後賣命,你幹脆改姓武算了!
沒想到的是,平叛之後,武則天開始清算李敬業的家族,卻饒過了李思文。
平叛大軍從牢裏救出李思文之後,武則天說,徐敬業讓你姓武,那你以後就姓武吧,於是李思文就變成了武思文。
武則天對他的優待更是沒話說,不斷升遷提拔,甚至還封他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開國縣公等等。
此時的李思文熱血激蕩,指著正在訓練的家人道:“我李思文的家眷全都在此,徐敬業這逆子來攻打潤州之時,我李思文家中上下老小,全都上陣,至死方休,絕不會讓潤州落入賊軍之手!”
見得李思文如此姿態,李秘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老天眷顧,總算順利了一迴,不需要他多費功夫。
就以李思文這樣的心態,魏思溫想要策反他?
怕是沒門!
當然了,李秘也是萬萬沒想到,一切都高興太早了。
潤州的治所設置在了江寧,所以江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重鎮。
一路上,李秘也算是見識了江南地區是何等的熱鬧與繁華。
雖然基礎建設連長安等都城的九牛一毛都比不上,但熱鬧程度卻又另有一番風情。
江寧城如同江南的小家碧玉,處處流水淙淙,楊柳依依,民居大多白牆青瓦,如同水墨一般清雅。
然而刺史府卻顯得有些突兀,因為刺史府紅牆黑瓦,雕梁畫棟,頗有長安的建築風格。
胥吏拿著李秘的龜牌進去通報,不多時,一個癡肥的老年人便快步迎了出來。
李思文看起來該有五十歲,但並不太精確。
因為他實在太白太胖,胖子反倒不容易看出真實年紀。
他給李秘的第一感覺是有些古怪。
通常來說,胖子的眼睛都不會太大,因為臉部肥胖,會擠壓眼睛的位置,很多人笑起來就隻剩下一道眼縫,仿佛彌勒佛一般,時刻保持著微笑的表情。
但李思文的眼睛卻很大,而且很清澈,沒有半點渾濁。
“李補闕,大駕光臨,李某有失遠迎,有失遠迎啊!”
刺史乃是一州牧守,妥妥的封疆大吏,大唐朝的州府分上中下三個等級,根據管轄的人口規模來定級,刺史的官職也從三品到五品不等。
比如一些偏遠的下州,刺史可能就是個五品官去擔任,而江南地區乃富庶之地,潤州這樣的重鎮,刺史通常由從三品以上的官員來擔任。
李思文作為李積的次子,雖然不是長房,沒能繼承英國公的爵位,但到底是個厲害人物。
然而就這麽個堂堂從三品的上州刺史,封疆大吏,在李秘麵前卻如此謙卑。
可見他是個懂官場的,知道補闕拾遺是何等位卑權重的官職,是如何都不好去招惹得罪的。
李秘可沒有那麽大的架子,笑嗬嗬迴禮道:“府君這是要折煞李某了,可不敢當,可不敢當!”
兩人推推拉拉,李思文親親熱熱就將李秘請到了茶廳來。
“府君這刺史府可真是氣派……”
李秘隨口讚了一句。
然而李思文卻趕忙站了起來,冷汗直冒地解釋道:
“這都是前任刺史留下的,鄙人可沒有這等家底……”
“前任刺史?”
“是,前任刺史王美暢王公,乃是南梁名將王僧辯玄孫,侍中王珪侄孫,鄭州刺史王思秦之子,如今在洛陽養老去了,聖人授了正議大夫,上柱國,薛國公,可是有錢的很……”
李思文雖然滿臉油汗,但給人的感覺卻清清爽爽,有話說話,毫不矯揉造作,很得李秘好感。
“府君不必多慮,聖人派我來,不是巡查地方官府……”
李思文卻搖了搖頭:“身正不怕影子斜,便是來巡查,本官也清清朗朗,沒什麽可怕的……”
“李某人之所以如此客氣,是聽說過李補闕的事跡,心裏確實佩服。”
“府君聽說過我?”
“李補闕如今可是炙手可熱的紅人,這官場之中,但凡五品以上,誰沒聽過李二郎的名聲?”
聽說過倒也好辦了。
“府君謬讚,李秘愧不敢當……”
“既是如此,李秘也就不拐彎抹角了,聖人今番派我下來,是為了揚州平叛,府君就在地方,對揚州之事,想必比我更清楚吧?”
既然要爭取李思文,就必須試探他的態度。
李秘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那麽多花花腸子。
等你耍弄心計,魏思溫帶著廬陵王進城,想要爭取就來不及了。
然而令李秘吃驚的是,李思文突然就站了起來,麵朝長安方向,跪拜道:“臣李思文銘記家訓,忠君報國,片刻不敢淡忘,臣之忠心,日月可鑒!”
起碼表麵上,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這是個很好的開始。
“府君快請起!”
李秘趕忙將李思文扶了起來。
“府君,我收到線報,徐敬業眼下正帶領兵馬要來潤州,您作何打算?”
李思文眉頭緊皺,但很快就拉著李秘的手,道:“李補闕且隨我來!”
李秘跟著他,很快來到了內院。
到得內院裏,李秘也是傻眼了。
偌大個內院,如同軍中校場一般,一家老小,全都在練武?
“李補闕可知聖人收到的密報,是誰發入長安的?”
“是府君?”
“正是!”
李思文大義凜然,昂首道:“我徐家從龍有功,賜了李姓,我等子孫,又豈能辱沒了先輩的英名!”
“徐敬業這逆子,竟敢大逆不道,我這個做叔父的,自是要大義滅親!”
李秘是萬萬沒想到,武則天收到的叛亂密報,竟就是來自於李思文。
而且從李思文對侄兒的稱唿,就足以說明了他的態度。
起事造反之後,武則天龍顏大怒,奪去了賜姓,所以李思文剛才沒有習慣性的稱唿李敬業,而是徐敬業。
此等細節,就足以說明,他不是臨時起意,也不是敷衍應付,是打從內心裏與侄兒割席,劃清界限了。
李秘如果知道史料上的記載,也就不會懷疑李思文的決心了。
照著記載,徐敬業想要勸降李思文,因為潤州是金陵門戶,拿下潤州,就能進入金陵,占據金陵王氣。
但李思文卻不肯投降,非但如此,他還據兵死守,最後力竭被俘。
軍師魏思溫建議李敬業處死李思文以振奮軍心,但李靖就隻有兩個兒子,李敬業就剩下李思文這麽個叔叔,沒造反之前,兩家關係也親近,與那些堂兄弟姐妹都非常融洽。
雖然沒有處死李思文,但李敬業還是將他投入了監獄之中。
他甚至罵李思文說,阿叔你替太後賣命,你幹脆改姓武算了!
沒想到的是,平叛之後,武則天開始清算李敬業的家族,卻饒過了李思文。
平叛大軍從牢裏救出李思文之後,武則天說,徐敬業讓你姓武,那你以後就姓武吧,於是李思文就變成了武思文。
武則天對他的優待更是沒話說,不斷升遷提拔,甚至還封他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開國縣公等等。
此時的李思文熱血激蕩,指著正在訓練的家人道:“我李思文的家眷全都在此,徐敬業這逆子來攻打潤州之時,我李思文家中上下老小,全都上陣,至死方休,絕不會讓潤州落入賊軍之手!”
見得李思文如此姿態,李秘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老天眷顧,總算順利了一迴,不需要他多費功夫。
就以李思文這樣的心態,魏思溫想要策反他?
怕是沒門!
當然了,李秘也是萬萬沒想到,一切都高興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