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帶著一些人去了嘉蔬署,正是為了土豆專程去的。在這個時代,土豆又叫做番薯、白薯、洋芋等等。總之稱唿很多,徐光啟考證了不少書籍,土豆在萬曆朝的時候從西洋被傳入了大明,在廣州與福建兩地都有它的蹤跡。由廣東而來的被認為是大夫林懷蘭從交趾所得,由福建來的被認為是商人陳經綸從呂宋獲得。


    鑑於外來糧食的生長性,以及它在當地種植需要經過的適應期,徐光啟在嘉蔬署做了仔細地研究,畢竟種菜這件事情,不是你把種子撒下後澆水施肥就可以的。還要與土地的肥力、當地的氣候、糧種在不同地區的最適宜分支種類等等,都結合起來綜合考量。而嘉蔬署作為皇家蔬菜特供地怎麽可能不跟著潮流,他們早就引進了土豆。隻是因為在朱由檢之前,沒有皇帝喜歡吃,所以種是種了,但是種的不多。但即便留種不多,聽種植的菜農說,這個東西不嬌貴,在這個少雨水的地方算是高產量的作物了。


    朱由檢為什麽單單提起了土豆,畢竟這玩意在一般人看來沒有米飯好吃。而徐光啟在心中猜測,主要還是災.荒鬧的。災.年的時候有吃的就不錯了,味道怎麽樣,食物的種類是不是合胃口早就不重要了。


    這些年他賦閑在江南,也已經著手研究哪些作物更加適合幾十年天.災不斷的時節。沒有想到自己與皇上心有靈犀地想到了一起去,土豆是個好東西啊。如果是在萬曆年後任職的官員,又真的是想要為吃不飽的百姓考慮的好官,就應該要想想如何提升糧食產量。


    特別說到萬曆這個時間點,是因為徐光啟在翻閱了大量的農政資料後,看到了前人所做的良好示範。


    萬曆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泉州飢.荒中,當其他的糧食都已經因為貨源緊缺而開始價格飆升時,土豆由於其穩定的產出,讓百姓們依靠著它渡過了災.荒。同樣在是萬曆二十二年,福建災.荒的時候,時任福建巡撫金學曾下令推廣種植甘薯,稱其為『金薯』,讚譽這種高產的作物幫助百姓渡過了飢.荒。


    徐光啟拿出了一份奏摺呈交給了朱由檢,「皇上,臣在嘉蔬署頗有所獲,前日上呈的《甘藷疏序》裏還並不全麵。這些從洋人那裏引入的番薯糧種適合南方的氣候,若是要移植北方,藤種收藏的問題是一大難事。難怪放翁先生曾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菜戶營的菜農們已經把這個難題解決了,就是像藏著菜果過冬那樣,可以用窖藏的方式來保存署種,而有了這個辦法,就解決了育種的問題,如此一來真是一個大好消息,在北方種植的產糧甚至會比南方更加的多。而甘肅、陝西、河南、山西等地的糧食歉收問題,總算是有個解決的辦法了!」


    朱由檢看到徐光啟臉上藏不住的興奮,這個突破在明朝而言,簡直是要改變整個大明根源性衰敗之一的突破。但是徐光啟的興奮勁頭也才這麽一下,又板起了臉孔,「但臣還是有所擔憂。」


    如果這個外來的作物真的如此好,那麽為什麽從可以考證的萬曆二十二年,到如今的三十四年之中,都沒有被全麵推廣開來呢。金學曾還曾經總結了引進番薯元老陳振龍的經驗,他撰寫了《金薯傳習略》,為什麽番薯仍然沒有被大家接受呢。


    徐光啟明白這裏麵的原因是十分複雜,有些真實的理由可以意會不能言傳,黨.派政.治上的傾.軋造成了施.政力度的低下。


    要推廣一個外來的東西,沒有堅定的決心是完成不了的。百姓們對外麵的事情知道的不多,你說這個糧種高產量,又怎麽作保。若不是到了像是發生災荒的地步,他們不會輕易嚐試自己不懂的東西。


    「皇上,番薯是好物,隻是想要在北地的推廣,恐怕還有難度,百姓們對這個東西不熟悉,要想種植也不容易。」


    朱由檢把一份已經擬好的旨意交給了徐光啟,「子先不用多慮,這件事情朕辦定了。近日從各個藩王手中收迴來的田地已經要陸續分給流.民,他們想要拿.土.地也要接受朕的條件。在那些地方凡是試著種植番薯的,一律免去兩年的田.地.稅。嘉蔬署的那群菜農既然手藝如此好,也不能閑著,光給朕種地種得好不算什麽功績。讓他們幾個人一組,輪流著出京去傳授那些種植的心得,凡是有所成的,都可以得到賞銀,這筆銀子就從朕的內庫裏麵出了。」


    徐光啟聽了眼前一亮,要是朝廷真的如此有力地促成番薯的種植,那麽在北方的大麵積種植確實是有完成的希望。免去田賦對於百姓而言,特別是那些剛才安頓下來的流.民來說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其實流民也知道這幾年北方的天氣不好,傳統的作物產量不高,即便他們不會用全部的土地來種土豆,但是也一定會開闢出一些種植的土壤來。而且朝廷還下派京中的種植好手,如此一來成功地機率就大大的提升了。


    「那麽南方幾處藩王屬地中,所捐獻給朝廷的田地又作何打算呢?」徐光啟沒有忘了在湖廣等地還是有幾個藩王封地的。那裏的糧.食.問題相對好一些,不像北方這些年總是犯.旱.災。因為皇上的政.策是流.民迴到原,籍去分取藩王的捐地,那麽南方一帶的流民少,這些土地就也沒有很人去領了。


    「他們自然也有他們的任務,朕總不能厚此薄彼吧。」朱由檢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藩王,「既然田地他們已經捐獻給朝廷,有了地就不怕沒有人種,那些土地上僱傭一些農民,而根據出產糧食的多少,百姓也按著比例得到他們的那一份,多勞多得自古如是。具體的事情你們可以商議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劇同人]狹路相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海十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海十八並收藏[歷史劇同人]狹路相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