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動之以情
聞聽此言,燕王冷笑著搖了搖頭:“李大人,此言差矣。”
“你既然知道本王當初的經曆,那你就應該知道本王和晉國實則沒有半點情義可言。”
“先皇當初將我發配到了這窮鄉僻壤之地,為的就是讓我遠離爭奪皇位的契機。”
“轉眼之間,我在這裏已經蹉跎半生。”
“守著這處窮鄉僻壤,還要負責與瓦剌,韃靼兩部對峙。”
“我現在唯一所想的就是能在此處終老,隻要能夠安安穩穩度過這一生,其他的事情本王並不關心。”
“而且既然你們已經去過聚雄關,那你就應該知道那裏的情況與藩王屬地相同,蕃地都是藩王獨掌,聚雄關也是雄家一家獨大。”
“我不管你這次來到雁蕩城究竟有什麽目的,也不想知道你所做的事情和晉國未來的利益有什麽關係,這一切都與本王無關。”
“至於八皇子,本王和他雖是叔侄,可卻沒有半點情意可言。”
“我看前往探望就不必了,就請李大人將本王的消息代為轉達吧!”
李秋遠能夠一連說出兩名將軍和一名皇子的名諱,這就足以說明他不是冒牌貨。
對於胡萬生,燕王可謂是懷恨在心。
當初宮中發生手足相殘之事,所有矛頭全都指向了燕王。
胡萬生那時身為朝廷官員,非但沒有查明事情真相,反而還落井下石,將所有的罪責全都歸咎到了他的頭上。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先皇才會將燕王發配到此處。
說是讓他做一位逍遙王爺,可實際上確實想讓他在此處被束縛終生。
若非如此,當今的皇位究竟是誰坐還不一定呢。
這些年來,燕王對胡萬生可謂是懷恨在心。
如今聽到老對頭的名字,他自然沒有好臉色。
李秋遠也知道燕王所說的全是氣話,於是無奈一笑,開口說道:“王爺,我知道您對當初的事情仍舊懷恨在心。”
“可是您身為晉國藩王,就算不想著為國家考慮,也總要為自己治下的百姓謀福不是!”
“雁蕩城為何會如此貧困?還不是因為無法打開與瓦剌,韃靼兩部的通商貿易!”
“卑職之前進城的時候,曾見過許多客商在此處往返,也見過許多百姓在城外狩獵。”
“雁蕩城雖處於偏僻之地,可是幅員遼闊,各種礦產蘊含頗深,您要是能借此機會打通與另外兩國的貿易往來,那雁蕩城未來的發展絕對不亞於水脈通衢的臨江!”
李秋遠畢竟是商人出身,對於商機的感知可謂是十分敏銳。
此處的位置和華夏北方比較相似,所以李秋遠給煙王提出的發展原則也是按照北方地區的發展原則進行規劃的。
也無法開展輕工業,也無法依靠輕工業促進經濟,那就要依靠重工業進行促進。
而鋼鐵,礦脈恰恰就是這些遊牧民族最需要的東西。
他們不僅需要鋼鐵打造戰車,同時也需要大量的礦產維持他們的生活。
草原沒有樹木,他們平常煮飯都要依靠牛糞。
如果能在這裏開采出煤礦,那就意味著他們可以擺脫用牛糞取暖,煮飯的日子。
不過想要落實這些想法,那首先就要先擺平那兩個對雁蕩城虎視眈眈的番邦外族。
李秋遠正是想用這個作為切入點,借此說服燕王。
聽到李秋遠的這番表述,燕王原本緊皺的眉頭此時也終於舒展開來。
他不再像是之前那樣態度冷漠,反而在臉上流露出了一絲淡淡的笑容:“好,接著說!”
“其實我們這次來找您也不是為了什麽大事,前段時間遼王耶魯雄銘病逝,病逝之前他已經將自己的王位傳給了小兒子耶律傑。”
“本來遼國臣民應該按照耶魯雄銘病逝前的囑托,擁戴耶律傑登上皇位。”
“可是耶魯雄銘的大兒子卻夥同他手握兵權的舅父與外公開展了一場政變。”
“現如今晉國朝堂已經大亂,耶律傑手中持有耶魯雄銘的遺詔,卻隻能躲藏於聚雄關,仰仗著聚雄關的庇護艱難度日。”
“如今耶律傑在聚雄關的消息已經泄露,依照耶律祁的性格,用不了多久它就會大舉進攻聚雄關,畢竟這件事情涉及到了他日後能否坐穩遼王的位置。”
“我這次過來的目的主要是想向您借兵,因為聚雄關那邊的兵員十分緊張,如果遼國真的大舉進攻,那他們恐怕難以堅持。”
“我之前已經和耶律傑定下契約,隻要能夠打贏這次戰役,擁護耶律傑重新上位,那他就會重新簽訂與晉國的和平協議。”
“瓦剌,韃靼之所以頻頻騷擾雁蕩城,而且拒不與您合作,主要還是因為遼國的堅持與不配合。”
“隻要咱們能夠取得遼國的支持,那整個北方就都將成為晉國的後花園,而等到那個時候,雁蕩城自然也可以開展與另外兩部的合作。”
“那時您就不用每天晚上都對著這成摞的賬簿歎氣,也不用再考慮城內百姓應該如何維持生計了!”
李秋遠最後這番話,徹底戳破了燕王內心中的所有防備。
他就像是泄了氣的皮球,整個人都癱倒在了椅子上。
麵對李秋遠提出的要求,他無奈歎了口氣:“借兵,你說的倒是輕鬆!”
“我剛剛接手雁蕩城時候,這裏還不像現在這麽貧瘠。”
“隻是那時亂局初定,百廢待興,全國上下要花錢的地方有很多,可國庫裏的銀子卻是寥寥無幾。”
“你以為你聽說的度支司貪汙是真的嗎?那不過是本王用於穩定人心的借口而已。”
“實際上雁蕩城的度支司行事十分清廉,我之所以將他們解散,為了不過是減少開支,能夠將更多的銀兩用之於民。”
“這些年來我們雖然沒有與瓦剌,韃靼兩部發生大規模的衝突,可是他們卻生生拖垮了雁蕩城民生。”
“既然如此,那您為何不向朝廷求助?”
“朝廷?朝廷難道就比地方更富裕嗎?”
“我當初離京的時候,國庫中隻有幾十萬兩銀子,甚至還不如地方富商一年的收入,這樣的國家,你讓本王如何留戀?”
聞聽此言,燕王冷笑著搖了搖頭:“李大人,此言差矣。”
“你既然知道本王當初的經曆,那你就應該知道本王和晉國實則沒有半點情義可言。”
“先皇當初將我發配到了這窮鄉僻壤之地,為的就是讓我遠離爭奪皇位的契機。”
“轉眼之間,我在這裏已經蹉跎半生。”
“守著這處窮鄉僻壤,還要負責與瓦剌,韃靼兩部對峙。”
“我現在唯一所想的就是能在此處終老,隻要能夠安安穩穩度過這一生,其他的事情本王並不關心。”
“而且既然你們已經去過聚雄關,那你就應該知道那裏的情況與藩王屬地相同,蕃地都是藩王獨掌,聚雄關也是雄家一家獨大。”
“我不管你這次來到雁蕩城究竟有什麽目的,也不想知道你所做的事情和晉國未來的利益有什麽關係,這一切都與本王無關。”
“至於八皇子,本王和他雖是叔侄,可卻沒有半點情意可言。”
“我看前往探望就不必了,就請李大人將本王的消息代為轉達吧!”
李秋遠能夠一連說出兩名將軍和一名皇子的名諱,這就足以說明他不是冒牌貨。
對於胡萬生,燕王可謂是懷恨在心。
當初宮中發生手足相殘之事,所有矛頭全都指向了燕王。
胡萬生那時身為朝廷官員,非但沒有查明事情真相,反而還落井下石,將所有的罪責全都歸咎到了他的頭上。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先皇才會將燕王發配到此處。
說是讓他做一位逍遙王爺,可實際上確實想讓他在此處被束縛終生。
若非如此,當今的皇位究竟是誰坐還不一定呢。
這些年來,燕王對胡萬生可謂是懷恨在心。
如今聽到老對頭的名字,他自然沒有好臉色。
李秋遠也知道燕王所說的全是氣話,於是無奈一笑,開口說道:“王爺,我知道您對當初的事情仍舊懷恨在心。”
“可是您身為晉國藩王,就算不想著為國家考慮,也總要為自己治下的百姓謀福不是!”
“雁蕩城為何會如此貧困?還不是因為無法打開與瓦剌,韃靼兩部的通商貿易!”
“卑職之前進城的時候,曾見過許多客商在此處往返,也見過許多百姓在城外狩獵。”
“雁蕩城雖處於偏僻之地,可是幅員遼闊,各種礦產蘊含頗深,您要是能借此機會打通與另外兩國的貿易往來,那雁蕩城未來的發展絕對不亞於水脈通衢的臨江!”
李秋遠畢竟是商人出身,對於商機的感知可謂是十分敏銳。
此處的位置和華夏北方比較相似,所以李秋遠給煙王提出的發展原則也是按照北方地區的發展原則進行規劃的。
也無法開展輕工業,也無法依靠輕工業促進經濟,那就要依靠重工業進行促進。
而鋼鐵,礦脈恰恰就是這些遊牧民族最需要的東西。
他們不僅需要鋼鐵打造戰車,同時也需要大量的礦產維持他們的生活。
草原沒有樹木,他們平常煮飯都要依靠牛糞。
如果能在這裏開采出煤礦,那就意味著他們可以擺脫用牛糞取暖,煮飯的日子。
不過想要落實這些想法,那首先就要先擺平那兩個對雁蕩城虎視眈眈的番邦外族。
李秋遠正是想用這個作為切入點,借此說服燕王。
聽到李秋遠的這番表述,燕王原本緊皺的眉頭此時也終於舒展開來。
他不再像是之前那樣態度冷漠,反而在臉上流露出了一絲淡淡的笑容:“好,接著說!”
“其實我們這次來找您也不是為了什麽大事,前段時間遼王耶魯雄銘病逝,病逝之前他已經將自己的王位傳給了小兒子耶律傑。”
“本來遼國臣民應該按照耶魯雄銘病逝前的囑托,擁戴耶律傑登上皇位。”
“可是耶魯雄銘的大兒子卻夥同他手握兵權的舅父與外公開展了一場政變。”
“現如今晉國朝堂已經大亂,耶律傑手中持有耶魯雄銘的遺詔,卻隻能躲藏於聚雄關,仰仗著聚雄關的庇護艱難度日。”
“如今耶律傑在聚雄關的消息已經泄露,依照耶律祁的性格,用不了多久它就會大舉進攻聚雄關,畢竟這件事情涉及到了他日後能否坐穩遼王的位置。”
“我這次過來的目的主要是想向您借兵,因為聚雄關那邊的兵員十分緊張,如果遼國真的大舉進攻,那他們恐怕難以堅持。”
“我之前已經和耶律傑定下契約,隻要能夠打贏這次戰役,擁護耶律傑重新上位,那他就會重新簽訂與晉國的和平協議。”
“瓦剌,韃靼之所以頻頻騷擾雁蕩城,而且拒不與您合作,主要還是因為遼國的堅持與不配合。”
“隻要咱們能夠取得遼國的支持,那整個北方就都將成為晉國的後花園,而等到那個時候,雁蕩城自然也可以開展與另外兩部的合作。”
“那時您就不用每天晚上都對著這成摞的賬簿歎氣,也不用再考慮城內百姓應該如何維持生計了!”
李秋遠最後這番話,徹底戳破了燕王內心中的所有防備。
他就像是泄了氣的皮球,整個人都癱倒在了椅子上。
麵對李秋遠提出的要求,他無奈歎了口氣:“借兵,你說的倒是輕鬆!”
“我剛剛接手雁蕩城時候,這裏還不像現在這麽貧瘠。”
“隻是那時亂局初定,百廢待興,全國上下要花錢的地方有很多,可國庫裏的銀子卻是寥寥無幾。”
“你以為你聽說的度支司貪汙是真的嗎?那不過是本王用於穩定人心的借口而已。”
“實際上雁蕩城的度支司行事十分清廉,我之所以將他們解散,為了不過是減少開支,能夠將更多的銀兩用之於民。”
“這些年來我們雖然沒有與瓦剌,韃靼兩部發生大規模的衝突,可是他們卻生生拖垮了雁蕩城民生。”
“既然如此,那您為何不向朝廷求助?”
“朝廷?朝廷難道就比地方更富裕嗎?”
“我當初離京的時候,國庫中隻有幾十萬兩銀子,甚至還不如地方富商一年的收入,這樣的國家,你讓本王如何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