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敏而好學
李秋遠這個想法剛一提出,下方的學員們頓時議論紛紛。
坐在最前方的學員拿著筆似乎在抄寫著什麽。
片刻過後,他起身問道:“先生,請問您所說的謀略取勝,應該如何實施?”
“很簡單,取得戰爭的最高成就就是要不戰而屈人之兵。”
“遼國以契丹族為主導,主要放牧和耕種為生,屬於半農半牧,想要對遼國用兵,首先需要了解遼國的氣候。”
“遼國不像我大晉,四季如春,有些地區每年甚至可以收獲兩次糧食,遼國地處北方地區,四季分明,每到秋冬時節,收獲了糧食之後,他們便會將自己的牛羊趕至牧場,並將土地放養一冬!”
“大晉如果想要對遼國用兵,冬季便是最佳時機,我們可以選擇輕騎趁夜出發,在他們轉移牲畜之前,將他們提前準備好的牧場燒掉,再想辦法破壞他們的糧囤!”
“每到冬季,他們的族群就會分散開來,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
“在這個時候出手,不僅能讓他們損失慘重,還能導致他們的牛羊大規模餓斃。”
“與此同時,大晉也可以嚐試向遼國反向售賣糧食,抬高價格,借此賺取差價,這樣不僅能夠充盈大晉的國庫,更可以借此機會削弱遼國的實力。”
“遼國主要以騎兵見長,沒有足夠草場的支撐,他們就隻能選擇放棄馬匹或是牛羊。”
“大遼如果想要維持基本的戰鬥力,那就隻能將牛羊全部舍棄,可是這樣一來,就會導致他們的將士營養不良,同時在咱們的攻擊之下,他們的草場也不足以支撐所有戰馬的需求。”
“在完成了上述的一係列戰略之後,咱們可以調度北方軍隊,陳兵兩國邊境,到時就可以等著遼國使臣前來求和了!”
聽完了李秋遠的這番戰略部署,下方的一眾學員頓時開始議論紛紛。
李銘權有些不解的起身問道:“先生,我曾聽我父親提起過契丹人的性格,他說他們性格堅毅,寧折不彎,我覺得咱們這一係列的做法不僅不能讓他們低頭,還很可能會激怒他們。”
“如果到時他們要和咱們魚死網破,那咱們又將如何應對?”
李秋遠聞言笑著搖了搖頭:“他們可以選擇和咱們魚死網破,可是他們有足夠的支持嗎?百姓不會在乎國家的領土增加了多少,他們隻會在乎自己是否能吃飽肚子。”
“戰爭一旦開始,就意味著遼國的支出將會成幾何倍數增加,可是這些受到了影響的百姓又如何能夠拿出足以支撐軍隊的資源?”
“可是我聽說遼國也是產糧大國,就算咱們真的破壞了幾個糧囤,恐怕也不足以讓他們的百姓餓肚子吧?”
“若是換做往常,的確沒這個可能,可是今年的情況與以往不同!”
“從今年年初至今,晉國糧商陸續前往遼國,並從遼國購買了大量的糧食。”
“此舉大大增強了遼國的實力,這才給了遼國滋擾晉國的底氣。”
“遼國之前之所以會頻頻對晉國商人動手,也是源於這個原因。”
“所以我推斷晉國今年的糧食儲備可能隻夠本國軍隊,民眾所用。”
“一旦糧囤出現問題,那就意味著他們可能會陷入饑餓的恐慌!”
聞聽此言,李銘權點了點頭:“學生明白了!”
“嗯。還有哪位同學有什麽問題嗎?”
李秋遠迴答完了李銘權的問題,便抬頭望向了下方。
出去坐在第一排的那名奮筆疾書的陌生學員,沒有其他學員再有任何表態,看來他們已經被李秋遠的戰略所折服。
就在李秋元準備宣布下課的時候,坐在第一排的學員突然伸手說道:“先生,請等一下!”
“這位同學還有什麽問題嗎?”
“我剛剛見您對遼國事態侃侃而談,不知道您是如何將遼國了解的這麽透徹的?又是如何知道大晉糧商曾在遼國購買了大量糧食的?按理來說這些應該都屬於機密,先生不過是青山書院的一位教師,又是如何接觸到這些東西的?”
聽到對方的問話,就連能言善辯的李秋遠都不禁略微一愣。
對方這話頭似乎沒將他當成先生,反而是將他當成了犯人。
這怎麽聽,怎麽都像是在審問他?
李秋遠剛想作答,卻聽宋淵明在一旁說道:“李先生不僅僅是青山書院的客卿教師,同時也是梁王府上的貴賓。”
“除此之外,我們李先生還是臨江陳家現任的當家人。”
“臨江大小商人,和陳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李先生身為當家,能夠得知這些消息自然也是正常。”
“不過這位同學,我之前怎麽從未見過你啊?”
“我是剛被招入青山學院的學員,各位覺得臉生倒也是正常!”
“不對,我怎麽從來沒聽說過青山書院最近有招收學員的意向?更何況我與三位院長天天都能見麵,我怎麽從未聽三位院長提起過你這位新學員?”
宋淵明此言一出,在場的許多學員便都將矛頭對準了對方。
這些學員無一不是李秋遠的擁躉。
麵對新學員對李秋遠的冒犯,他們感覺十分惱怒。
就在氣氛變得愈發緊張之際,李秋遠抬手製止了雙方的爭辯。
“各位,不要再吵了!”
“這位新同學的懷疑也有道理,畢竟臨江與遼國遠隔千裏之遙,突然出現一位老師,對遼國的情況了如指掌,如果換成是我,在對對方不了解的情況下,恐怕也會將對方當成遼國派來的奸細。”
“這位新同學,現在我就來迴答一下你的問題,我之所以會對遼國這麽了解,那是因為我曾在北方居住過一段時間。”
“晉國北方有幾座都城與遼國接壤,氣候和人文基本保持一致,正因如此,所以我才了解遼國的氣候,和他們的生活方式。”
“至於糧食的問題,如果這真的是朝廷頒布的律法,那的確應該是機密,不該被外人獲悉。”
“隻是今年的購糧行為完全是晉國糧商自發的舉動,而且現在被運入臨江的糧食已經全部被官府收購,這個我是親自見證了的,所以我比較了解!”
說到此處,李秋遠又轉頭看向了下方的學員:“各位,我希望你們能對新學員多一些包容,同時也要向他學習,多用懷疑的目光看待問題。”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滲透可能無處不在,而如果今天站在台上的真的是一位遼國的奸細,他很可能會在潛移默化之間將你們全部洗腦!”
李秋遠這個想法剛一提出,下方的學員們頓時議論紛紛。
坐在最前方的學員拿著筆似乎在抄寫著什麽。
片刻過後,他起身問道:“先生,請問您所說的謀略取勝,應該如何實施?”
“很簡單,取得戰爭的最高成就就是要不戰而屈人之兵。”
“遼國以契丹族為主導,主要放牧和耕種為生,屬於半農半牧,想要對遼國用兵,首先需要了解遼國的氣候。”
“遼國不像我大晉,四季如春,有些地區每年甚至可以收獲兩次糧食,遼國地處北方地區,四季分明,每到秋冬時節,收獲了糧食之後,他們便會將自己的牛羊趕至牧場,並將土地放養一冬!”
“大晉如果想要對遼國用兵,冬季便是最佳時機,我們可以選擇輕騎趁夜出發,在他們轉移牲畜之前,將他們提前準備好的牧場燒掉,再想辦法破壞他們的糧囤!”
“每到冬季,他們的族群就會分散開來,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
“在這個時候出手,不僅能讓他們損失慘重,還能導致他們的牛羊大規模餓斃。”
“與此同時,大晉也可以嚐試向遼國反向售賣糧食,抬高價格,借此賺取差價,這樣不僅能夠充盈大晉的國庫,更可以借此機會削弱遼國的實力。”
“遼國主要以騎兵見長,沒有足夠草場的支撐,他們就隻能選擇放棄馬匹或是牛羊。”
“大遼如果想要維持基本的戰鬥力,那就隻能將牛羊全部舍棄,可是這樣一來,就會導致他們的將士營養不良,同時在咱們的攻擊之下,他們的草場也不足以支撐所有戰馬的需求。”
“在完成了上述的一係列戰略之後,咱們可以調度北方軍隊,陳兵兩國邊境,到時就可以等著遼國使臣前來求和了!”
聽完了李秋遠的這番戰略部署,下方的一眾學員頓時開始議論紛紛。
李銘權有些不解的起身問道:“先生,我曾聽我父親提起過契丹人的性格,他說他們性格堅毅,寧折不彎,我覺得咱們這一係列的做法不僅不能讓他們低頭,還很可能會激怒他們。”
“如果到時他們要和咱們魚死網破,那咱們又將如何應對?”
李秋遠聞言笑著搖了搖頭:“他們可以選擇和咱們魚死網破,可是他們有足夠的支持嗎?百姓不會在乎國家的領土增加了多少,他們隻會在乎自己是否能吃飽肚子。”
“戰爭一旦開始,就意味著遼國的支出將會成幾何倍數增加,可是這些受到了影響的百姓又如何能夠拿出足以支撐軍隊的資源?”
“可是我聽說遼國也是產糧大國,就算咱們真的破壞了幾個糧囤,恐怕也不足以讓他們的百姓餓肚子吧?”
“若是換做往常,的確沒這個可能,可是今年的情況與以往不同!”
“從今年年初至今,晉國糧商陸續前往遼國,並從遼國購買了大量的糧食。”
“此舉大大增強了遼國的實力,這才給了遼國滋擾晉國的底氣。”
“遼國之前之所以會頻頻對晉國商人動手,也是源於這個原因。”
“所以我推斷晉國今年的糧食儲備可能隻夠本國軍隊,民眾所用。”
“一旦糧囤出現問題,那就意味著他們可能會陷入饑餓的恐慌!”
聞聽此言,李銘權點了點頭:“學生明白了!”
“嗯。還有哪位同學有什麽問題嗎?”
李秋遠迴答完了李銘權的問題,便抬頭望向了下方。
出去坐在第一排的那名奮筆疾書的陌生學員,沒有其他學員再有任何表態,看來他們已經被李秋遠的戰略所折服。
就在李秋元準備宣布下課的時候,坐在第一排的學員突然伸手說道:“先生,請等一下!”
“這位同學還有什麽問題嗎?”
“我剛剛見您對遼國事態侃侃而談,不知道您是如何將遼國了解的這麽透徹的?又是如何知道大晉糧商曾在遼國購買了大量糧食的?按理來說這些應該都屬於機密,先生不過是青山書院的一位教師,又是如何接觸到這些東西的?”
聽到對方的問話,就連能言善辯的李秋遠都不禁略微一愣。
對方這話頭似乎沒將他當成先生,反而是將他當成了犯人。
這怎麽聽,怎麽都像是在審問他?
李秋遠剛想作答,卻聽宋淵明在一旁說道:“李先生不僅僅是青山書院的客卿教師,同時也是梁王府上的貴賓。”
“除此之外,我們李先生還是臨江陳家現任的當家人。”
“臨江大小商人,和陳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李先生身為當家,能夠得知這些消息自然也是正常。”
“不過這位同學,我之前怎麽從未見過你啊?”
“我是剛被招入青山學院的學員,各位覺得臉生倒也是正常!”
“不對,我怎麽從來沒聽說過青山書院最近有招收學員的意向?更何況我與三位院長天天都能見麵,我怎麽從未聽三位院長提起過你這位新學員?”
宋淵明此言一出,在場的許多學員便都將矛頭對準了對方。
這些學員無一不是李秋遠的擁躉。
麵對新學員對李秋遠的冒犯,他們感覺十分惱怒。
就在氣氛變得愈發緊張之際,李秋遠抬手製止了雙方的爭辯。
“各位,不要再吵了!”
“這位新同學的懷疑也有道理,畢竟臨江與遼國遠隔千裏之遙,突然出現一位老師,對遼國的情況了如指掌,如果換成是我,在對對方不了解的情況下,恐怕也會將對方當成遼國派來的奸細。”
“這位新同學,現在我就來迴答一下你的問題,我之所以會對遼國這麽了解,那是因為我曾在北方居住過一段時間。”
“晉國北方有幾座都城與遼國接壤,氣候和人文基本保持一致,正因如此,所以我才了解遼國的氣候,和他們的生活方式。”
“至於糧食的問題,如果這真的是朝廷頒布的律法,那的確應該是機密,不該被外人獲悉。”
“隻是今年的購糧行為完全是晉國糧商自發的舉動,而且現在被運入臨江的糧食已經全部被官府收購,這個我是親自見證了的,所以我比較了解!”
說到此處,李秋遠又轉頭看向了下方的學員:“各位,我希望你們能對新學員多一些包容,同時也要向他學習,多用懷疑的目光看待問題。”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滲透可能無處不在,而如果今天站在台上的真的是一位遼國的奸細,他很可能會在潛移默化之間將你們全部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