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十月革命的外國人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參加俄國“十月革命”的“外國人”!
在俄國“十月革命”期間,參加俄國“十月革命”的人當中也有中國人!
“首先,我們確定一下俄國革命中,參加紅軍的中國人數量,當前我國史學界普遍認為是15-20萬人之間。
十月革命爆發以後,旅俄華工參加紅軍的人數無法確切統計。據對旅俄華工問題做過專門研究的學者李永昌推測,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時期直接拿起武器為保衛蘇維埃政權而戰鬥的旅俄華工總數至少當在15-20萬人之間。
總的來說,旅俄華工參加紅軍的人數非常多,常常是一個幾千人的伐木場或礦山幾乎一個不剩地全部參加紅軍,再加上參加遊擊隊的華工,雖然我們無法確定具體數字,但旅俄華工參加紅軍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和影響之深遠是毋庸置疑的。”
——《旅俄華工與十月革命》,李永昌,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97頁。
“至1920年秋,(紅軍)共組建88個步兵師、29個騎兵師、61個空軍支隊及一些炮兵和裝甲兵部隊,總兵力五百餘萬。……內戰結束後,國家轉入和平建設時期。為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紅軍大批複員。1924~1925年,以mv.伏龍芝為首的特別委員會組織實施軍事改革。通過改革,蘇聯采用了正規軍與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製,保留並建立了一支50餘萬人的精幹紅軍。”
——出自《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史》
而在隨後的日子裏,隨著大規模裁軍(550萬-56萬),絕大部分中國人紅軍戰士陸續退伍。退伍之後,許多中國人都迴國了,他們有的是去參加革命,也有的選擇了平淡的生活。到1938年蘇聯肅反擴大化時期之前,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迴國了。
“1937年1月進行的蘇聯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蘇華人的數量為人。”
——《旅俄華人研究》,第92頁。
留下來的那部分中國人裏,不少都被卷入了肅反擴大化運動。
“其中大部分被遷移或遣返,1938年8月4日至17日,前後兩批華僑總計男女老幼餘人從蘇聯境內進入國門。”
——《伊犁文史資料》
就比如我接下來舉的一個例子:
1915年,20歲的中國平民張川林,因家貧如洗,應征到俄國做苦工。
張川林來到烏克蘭哈爾科夫附近的一家煤礦當礦工。
1917年冬的一天,礦上來了一個俄國人。他用通俗易懂的俄語,深入淺出地對中國礦工進行宣傳,他說天下工人是一家。
此人原來是布爾什維克黨員,他動員工人參加布爾什維克,幫助俄國工人推翻克倫斯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為勞動人民爭取自由民主,大家一起過好日子。那時,大多數華工不懂俄語。
但年輕的張川林機靈,記性好,不但聽得懂,還能說幾句。他覺得這人說得有道理,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布爾什維克,並且動員同胞參加。在他的鼓動下,幾乎全體工人都打起包裹跟著布爾什維克走了。他們被編入紅十三軍四十二師第一旅第三連,最年輕的張川林被推舉為連長。從此,張川林就帶著這一百幾十名兄弟,在烏克蘭境內輾轉作戰整整4年。
不久,張川林連隊開到波爾巴斯和敵人遭遇了。張川林騎著一匹大白馬,在戰場上指揮自己的連隊。他伏在馬身上,抱著馬脖子,在槍林彈雨中衝殺,突然,他感到一陣熱氣通過背部,接著身體失去平衡,一下子栽下馬,可一隻腳還絆在馬鐙上,幸虧大白馬發覺背上的人遭遇不幸,慢慢地停了下來,還不斷地望著主人。張川林知道槍彈穿過後背了,這時敵人從背後追來了,他掏出手槍對準自己前額準備自殺成仁,忽然又想咳嗽一下試一試,他咳嗽了幾聲,結果沒有感到內髒的疼痛,斷定自己還有救,立刻收起手槍,勉強使盡力氣爬上馬背,飛奔迴團部。
到團部時,鮮血竟流了一靴子。團長急派人送他上救護車。張川林不忘叮囑團長保留和飼養大白馬,到歸隊時再交給他。經過檢查,才知道子彈穿進了張川林的肩胛骨,子彈鑲嵌在右肩骨頭罅隙裏。
那時醫療條件差,醫生隻能醫好他背上的傷,子彈卻無法取出。張川林的右臂像灌了鉛一般沉重,疼痛難忍,他急著迴前線。一天,他實在受不了了,遂咬緊牙齒,用左手使勁揉搓傷口,摸到子彈後,用盡全身力氣向外一擠,子彈就和膿血爛肉一起冒了出來。張川林滿頭布滿黃豆般大的汗珠,差點昏死過去。傷員立刻喊來護士,護士含淚給他傷口裏塞入一包藥布。
張川林歸隊後不久,十三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步步後撤,一直退到傑巴爾茨沃。一天,偵察兵突然報告他:前麵發現了一支敵人騎兵,眼看就殺來了。張川林遠遠望去,隻見約有2000多個哥薩克騎兵漫山遍野地衝殺而來。張川林見情形緊急,就根據騎兵特點,命令戰士們迅速在山頭布置好機槍,然後叫整個連隊所有的戰士一對對地、背靠背坐在地上,這樣馬刀不易砍到,並且還便於射擊敵人馬肚子和馬腿。這個辦法立刻被其他幾個連隊接受了,他們也模仿張川林連隊的辦法向哥薩克騎兵開了火。一場惡戰之後,敵人的騎兵被打退了,僅生俘的敵人就有100多名。
張川林始終記得入伍時,首長講的話:“要節省每一粒子彈,愛護每一戈比的財產!”
在連隊,張川林也時刻用這句話教育戰士。戰士們對一切軍備、槍械十分愛惜,隻要能用的東西,都隨身攜帶著。
張川林治軍嚴肅,深得百姓擁護。他們連隊的軍紀比較好,經常義務幫老鄉幹重活,發現誰對百姓態度粗暴,或者要吃要喝,就給予嚴格處分。所以,張川林連隊無論經過烏克蘭城市還是鄉村,到處都受到老百姓歡迎。有時,他們為了避免打擾老百姓,就露營,而老鄉堅持請他們入屋安歇,並且還拿出自己精心保藏的食物招待他們。如果他們想要買什麽,隻要老鄉家裏有或者能夠找到的,都樂意賣給他們。
1919年夏秋之間,在張川林的生活中增添了難忘的一頁:團長給張川林頒發了一枚獎章。在頒獎的時,團長表揚張川林把隊伍帶得很好,戰士們非常愛護武器和部隊財產,從連隊成立以來,沒有申請過補發任何軍需物品,連他們的飯鍋都是補過好幾次繼續使用的。最後團長深表感激地說:“中國戰士真拿我們蘇聯人民的日子當自己的日子過。”
1919年末,張川林帶著連隊去打弗蘭格爾的同黨——馬赫諾無政府主義者匪幫。馬赫諾是俄國無政府主義史和蘇俄內戰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很早就因參加政治活動而被判刑,後來徹底接受了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理論。
蘇俄內戰時期,馬赫諾領導烏克蘭起義軍同南俄白軍作過不妥協的鬥爭,又因與布爾什維克政見不同而爆發衝突。馬赫諾匪軍裝備的300輛機輪車,具有極大的機動性,變化神速,風馳電掣,使步兵、炮兵甚至騎兵都黯然失色。
在一次敵我懸殊的戰鬥中,張川林和一些同誌不幸落到敵人手裏。他們被剝光了衣服丟在冰天雪地裏。好不容易才死裏逃生歸隊。1920年夏秋之間,張川林和夥伴們徹底消滅了馬赫諾匪幫。
紅十三軍在斯塔爾科和諾維科,轉入反攻追擊弗蘭格爾,一直把他趕到克裏木半島。弗蘭格爾盤踞島上,大批地設下用帶刺的鐵絲編成的絆馬索阻擋紅軍騎兵。紅軍部隊在幾次進攻失敗後,想出一個辦法:製造了大批長嘴剪刀,發給每個戰士。張川林的連隊就參加了這場激烈的戰役,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手拿長嘴剪刀向前挺進,邊戰邊衝,見到絆馬索就剪斷,弗蘭格爾的最後法寶被降伏了。
接著,紅軍騎兵山唿海嘯般衝入克裏木半島。敵軍防線——彼列科普工事陣地冰消瓦解了,弗蘭格爾的軍隊被粉碎了,殘餘匪軍狼狽地乘船順著黑海跑,克裏木半島解放了。
1920年末,見到紅色政權日益鞏固,白匪軍叛亂被平息,帝國主義幹涉軍相繼撤退。張川林和一些中國戰士在此年光榮複員。
複員後的中國紅軍戰士們,都得到了有保障的生活和工作,他們享受到了蘇聯政府的親切關懷。張川林領到了紅色遊擊隊隊員證,拿著它可以在蘇聯全國各地優先乘車,無論在配給糧食和其他方麵,處處受優待。在波爾塔瓦,張川林還領到一棟住宅,蘇聯政府委托他經營\"紅色遊擊隊\"食堂,給他派了100多員工,這食堂的規模很大,另外還附設了洗衣房和商店。張川林和當地的蘇聯居民結成親密的朋友。
1932年,離開家鄉17年的張川林十分懷念家鄉,於是他離開了蘇聯,通過日軍層層封鎖,迴到祖國。他滿懷迴家和家人團聚的熱情和希望,迴到了東北。誰知家鄉東三省已被日軍占領。張川林用自己在蘇聯積攢下的3000多大洋,首先買了1支槍和300多發子彈,後和一位姓耿的同誌帶領一夥老鄉上山打遊擊,與侵略者誓死鬥爭。新中國成立後,張川林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俄國“十月革命”期間,參加俄國“十月革命”的人當中也有中國人!
“首先,我們確定一下俄國革命中,參加紅軍的中國人數量,當前我國史學界普遍認為是15-20萬人之間。
十月革命爆發以後,旅俄華工參加紅軍的人數無法確切統計。據對旅俄華工問題做過專門研究的學者李永昌推測,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時期直接拿起武器為保衛蘇維埃政權而戰鬥的旅俄華工總數至少當在15-20萬人之間。
總的來說,旅俄華工參加紅軍的人數非常多,常常是一個幾千人的伐木場或礦山幾乎一個不剩地全部參加紅軍,再加上參加遊擊隊的華工,雖然我們無法確定具體數字,但旅俄華工參加紅軍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和影響之深遠是毋庸置疑的。”
——《旅俄華工與十月革命》,李永昌,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97頁。
“至1920年秋,(紅軍)共組建88個步兵師、29個騎兵師、61個空軍支隊及一些炮兵和裝甲兵部隊,總兵力五百餘萬。……內戰結束後,國家轉入和平建設時期。為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紅軍大批複員。1924~1925年,以mv.伏龍芝為首的特別委員會組織實施軍事改革。通過改革,蘇聯采用了正規軍與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製,保留並建立了一支50餘萬人的精幹紅軍。”
——出自《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史》
而在隨後的日子裏,隨著大規模裁軍(550萬-56萬),絕大部分中國人紅軍戰士陸續退伍。退伍之後,許多中國人都迴國了,他們有的是去參加革命,也有的選擇了平淡的生活。到1938年蘇聯肅反擴大化時期之前,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迴國了。
“1937年1月進行的蘇聯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蘇華人的數量為人。”
——《旅俄華人研究》,第92頁。
留下來的那部分中國人裏,不少都被卷入了肅反擴大化運動。
“其中大部分被遷移或遣返,1938年8月4日至17日,前後兩批華僑總計男女老幼餘人從蘇聯境內進入國門。”
——《伊犁文史資料》
就比如我接下來舉的一個例子:
1915年,20歲的中國平民張川林,因家貧如洗,應征到俄國做苦工。
張川林來到烏克蘭哈爾科夫附近的一家煤礦當礦工。
1917年冬的一天,礦上來了一個俄國人。他用通俗易懂的俄語,深入淺出地對中國礦工進行宣傳,他說天下工人是一家。
此人原來是布爾什維克黨員,他動員工人參加布爾什維克,幫助俄國工人推翻克倫斯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為勞動人民爭取自由民主,大家一起過好日子。那時,大多數華工不懂俄語。
但年輕的張川林機靈,記性好,不但聽得懂,還能說幾句。他覺得這人說得有道理,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布爾什維克,並且動員同胞參加。在他的鼓動下,幾乎全體工人都打起包裹跟著布爾什維克走了。他們被編入紅十三軍四十二師第一旅第三連,最年輕的張川林被推舉為連長。從此,張川林就帶著這一百幾十名兄弟,在烏克蘭境內輾轉作戰整整4年。
不久,張川林連隊開到波爾巴斯和敵人遭遇了。張川林騎著一匹大白馬,在戰場上指揮自己的連隊。他伏在馬身上,抱著馬脖子,在槍林彈雨中衝殺,突然,他感到一陣熱氣通過背部,接著身體失去平衡,一下子栽下馬,可一隻腳還絆在馬鐙上,幸虧大白馬發覺背上的人遭遇不幸,慢慢地停了下來,還不斷地望著主人。張川林知道槍彈穿過後背了,這時敵人從背後追來了,他掏出手槍對準自己前額準備自殺成仁,忽然又想咳嗽一下試一試,他咳嗽了幾聲,結果沒有感到內髒的疼痛,斷定自己還有救,立刻收起手槍,勉強使盡力氣爬上馬背,飛奔迴團部。
到團部時,鮮血竟流了一靴子。團長急派人送他上救護車。張川林不忘叮囑團長保留和飼養大白馬,到歸隊時再交給他。經過檢查,才知道子彈穿進了張川林的肩胛骨,子彈鑲嵌在右肩骨頭罅隙裏。
那時醫療條件差,醫生隻能醫好他背上的傷,子彈卻無法取出。張川林的右臂像灌了鉛一般沉重,疼痛難忍,他急著迴前線。一天,他實在受不了了,遂咬緊牙齒,用左手使勁揉搓傷口,摸到子彈後,用盡全身力氣向外一擠,子彈就和膿血爛肉一起冒了出來。張川林滿頭布滿黃豆般大的汗珠,差點昏死過去。傷員立刻喊來護士,護士含淚給他傷口裏塞入一包藥布。
張川林歸隊後不久,十三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步步後撤,一直退到傑巴爾茨沃。一天,偵察兵突然報告他:前麵發現了一支敵人騎兵,眼看就殺來了。張川林遠遠望去,隻見約有2000多個哥薩克騎兵漫山遍野地衝殺而來。張川林見情形緊急,就根據騎兵特點,命令戰士們迅速在山頭布置好機槍,然後叫整個連隊所有的戰士一對對地、背靠背坐在地上,這樣馬刀不易砍到,並且還便於射擊敵人馬肚子和馬腿。這個辦法立刻被其他幾個連隊接受了,他們也模仿張川林連隊的辦法向哥薩克騎兵開了火。一場惡戰之後,敵人的騎兵被打退了,僅生俘的敵人就有100多名。
張川林始終記得入伍時,首長講的話:“要節省每一粒子彈,愛護每一戈比的財產!”
在連隊,張川林也時刻用這句話教育戰士。戰士們對一切軍備、槍械十分愛惜,隻要能用的東西,都隨身攜帶著。
張川林治軍嚴肅,深得百姓擁護。他們連隊的軍紀比較好,經常義務幫老鄉幹重活,發現誰對百姓態度粗暴,或者要吃要喝,就給予嚴格處分。所以,張川林連隊無論經過烏克蘭城市還是鄉村,到處都受到老百姓歡迎。有時,他們為了避免打擾老百姓,就露營,而老鄉堅持請他們入屋安歇,並且還拿出自己精心保藏的食物招待他們。如果他們想要買什麽,隻要老鄉家裏有或者能夠找到的,都樂意賣給他們。
1919年夏秋之間,在張川林的生活中增添了難忘的一頁:團長給張川林頒發了一枚獎章。在頒獎的時,團長表揚張川林把隊伍帶得很好,戰士們非常愛護武器和部隊財產,從連隊成立以來,沒有申請過補發任何軍需物品,連他們的飯鍋都是補過好幾次繼續使用的。最後團長深表感激地說:“中國戰士真拿我們蘇聯人民的日子當自己的日子過。”
1919年末,張川林帶著連隊去打弗蘭格爾的同黨——馬赫諾無政府主義者匪幫。馬赫諾是俄國無政府主義史和蘇俄內戰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很早就因參加政治活動而被判刑,後來徹底接受了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理論。
蘇俄內戰時期,馬赫諾領導烏克蘭起義軍同南俄白軍作過不妥協的鬥爭,又因與布爾什維克政見不同而爆發衝突。馬赫諾匪軍裝備的300輛機輪車,具有極大的機動性,變化神速,風馳電掣,使步兵、炮兵甚至騎兵都黯然失色。
在一次敵我懸殊的戰鬥中,張川林和一些同誌不幸落到敵人手裏。他們被剝光了衣服丟在冰天雪地裏。好不容易才死裏逃生歸隊。1920年夏秋之間,張川林和夥伴們徹底消滅了馬赫諾匪幫。
紅十三軍在斯塔爾科和諾維科,轉入反攻追擊弗蘭格爾,一直把他趕到克裏木半島。弗蘭格爾盤踞島上,大批地設下用帶刺的鐵絲編成的絆馬索阻擋紅軍騎兵。紅軍部隊在幾次進攻失敗後,想出一個辦法:製造了大批長嘴剪刀,發給每個戰士。張川林的連隊就參加了這場激烈的戰役,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手拿長嘴剪刀向前挺進,邊戰邊衝,見到絆馬索就剪斷,弗蘭格爾的最後法寶被降伏了。
接著,紅軍騎兵山唿海嘯般衝入克裏木半島。敵軍防線——彼列科普工事陣地冰消瓦解了,弗蘭格爾的軍隊被粉碎了,殘餘匪軍狼狽地乘船順著黑海跑,克裏木半島解放了。
1920年末,見到紅色政權日益鞏固,白匪軍叛亂被平息,帝國主義幹涉軍相繼撤退。張川林和一些中國戰士在此年光榮複員。
複員後的中國紅軍戰士們,都得到了有保障的生活和工作,他們享受到了蘇聯政府的親切關懷。張川林領到了紅色遊擊隊隊員證,拿著它可以在蘇聯全國各地優先乘車,無論在配給糧食和其他方麵,處處受優待。在波爾塔瓦,張川林還領到一棟住宅,蘇聯政府委托他經營\"紅色遊擊隊\"食堂,給他派了100多員工,這食堂的規模很大,另外還附設了洗衣房和商店。張川林和當地的蘇聯居民結成親密的朋友。
1932年,離開家鄉17年的張川林十分懷念家鄉,於是他離開了蘇聯,通過日軍層層封鎖,迴到祖國。他滿懷迴家和家人團聚的熱情和希望,迴到了東北。誰知家鄉東三省已被日軍占領。張川林用自己在蘇聯積攢下的3000多大洋,首先買了1支槍和300多發子彈,後和一位姓耿的同誌帶領一夥老鄉上山打遊擊,與侵略者誓死鬥爭。新中國成立後,張川林過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