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上曾有一座壩,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大壩,聽起來以為是讓中國人興奮自豪的傑作。


    但是事實上,這座壩是“豆腐渣”工程,讓幾十萬百姓家破人亡、屍骨無存。從這一點來說,拍板的梁武帝蕭衍,不僅是個昏君,還是一個暴君,犯了“危害人類罪”,千刀萬剮也不為過。


    一名降將獻計築大壩


    南梁與北魏兩次大戰,一勝一負,打了平手,後來又來來迴迴幾個迴合,誰也占不到誰的便宜。


    但壽陽(今安徽壽縣)在北魏手中,如一把尖刀刺向南方的心髒。梁軍搶了幾次,壽陽巋然不動。蕭衍輾轉反側,茶飯不思,一想到就煩躁,又找不到解決辦法,像男人有了難言之隱,痛苦得不行。


    一天,他在辛苦地批閱奏章,突然眼睛一亮,上麵寫到:壽陽是南下北上的要道,誰得到誰就掌握主動權。但壽陽城池堅固,強攻不太可能。不如用水淹,壽陽下遊80裏處是鍾離,這裏淮河兩岸南麵有浮山,北麵有巉石山,隻要在這兩山之間築起長堰(就是大壩的意思),攔住淮水,等到水位增高以後,可以倒灌壽陽,魏軍必不戰而退。


    蕭衍一看,落款是王足,他原是北魏的將領,剛剛投降過來。


    蕭衍興奮得連連拍案,真是妙計啊,天助我也。


    他立即把水工陳承伯、材官將軍祖暅(gèng)召進宮中,說:你們去考察考察地形,看看能不能建成長堰。


    祖暅,是祖衝之的兒子,南梁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兩個人認認真真地跑過去,仔細考證後,迴來向梁武帝匯報:淮河這裏雖然狹窄,但浪水洶湧,沿岸的沙土鬆散,河床不穩固,築起長堰不太可能。


    蕭衍看兩個“木頭樁子”一點都不理會領導的意圖,無比憤怒,發火說:一滴一滴的水可以流成壟溝,一鍬一鍬的土可以堆成高山,自古以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你們兩個不好好辦事,還蠱惑人心,真是罪不可赦。


    兩個實事求是的科學家隨即被關進大牢。這一招很適用,其他的人再不敢囉哩囉嗦。


    一年多後終於完工


    梁武帝指定太子右衛率康絢為興修大壩的總負責人。並且給他吃了定心丸: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你隻要放心大膽地去修,一定成功。


    隨即朝廷下令:從徐州、揚州征集民工,每20戶抽5人。兩州征集了15萬人,加上5萬士兵,一共20萬人,熱火朝天地投入到這項浩大工程中,定名為“浮山堰”。


    工程整體規劃是:從淮河兩岸的浮山、巉石山同時填土,然後在淮河中心合攏。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江蘇泗洪縣、安徽五河縣、明光市三地交界的地方。


    從此,在淮河兩岸,不論是酷暑嚴寒,還是白天黑夜,都有密密麻麻的民工在不停地挖土壘壩。經過半年的緊張施工,在515年,也就是蕭衍稱帝的第14個年頭,浮山堰終於建成。康絢鬆了一口氣,剛要派人向建康匯報這個特大喜訊,還沒有來得及出發,才完工的浮山堰就轟隆隆崩塌了。


    康絢嚇得目瞪口呆。


    一個術士跑過來對康絢說:我仔細觀察了淮水這一段,裏麵有蛟龍,翻騰不息,拱翻了大壩。蛟龍害怕生鐵,隻要裏麵有鐵器,蛟龍就被鎮在下麵動不了,大壩自然就成。


    康絢趕緊向梁武帝匯報。蕭衍一聽,那就試試吧。


    於是,在建康冶煉廠內的數千萬斤鐵器全部運到了淮河邊,然後一件一件地扔到河裏。


    但是風急浪高,鐵器一進水中很快被衝到下遊,根本無法馴服洶湧的河水。


    術士說:蛟龍還在掙紮啊,再用石頭可以鎮住它。


    民工、士兵從填土工變成了砍伐工。一棵棵樹倒下,做成一個個巨大的木籠;地上的大石塊被搬出,裝在木籠內,再推到激流中,流水才漸漸緩慢。


    在淮河兩岸幾百裏內,大小樹木都被砍光,所有石頭無一幸存,那時沒有機器,全部依靠人力,民工的手掌上、肩膀上都被磨出血泡。


    勞累、餓死、病死的不計其數,加上夏天爆發傳染病,河水兩邊,到處是屍體。蚊蠅成群,臭味熏天。


    又經過一年多施工,浮山堰竣工。長3700多米,下寬300多米,上寬約100米,高約50米。看上去雄偉壯觀,大壩上兩側種植了楊柳,中間駐紮著軍隊。


    4個月後再次崩塌


    隨著水位不斷上升,壽陽的軍民越來越恐懼。


    城中的老百姓都遷到了高地,看著自己的住宅被大水淹沒。北魏的揚州刺史李崇下令在八公山上另外修築了一座城池,如果壽陽全被淹,就整體搬家。


    但是康絢來不及高興,因為河水的力量越來越大,大壩也要被衝倒。康絢在浮山堰上遊的南邊開挖了一條泄洪道,讓淮河一部分水流走。又在魏國散布謠言說:魏國隻要在上遊挖出一條泄洪道,壽陽也就安全了。


    北魏的將領也是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不懂科學,信以為真,在上遊的北邊挖出一條泄洪道。


    這是我國記載最早的兩條泄洪道,解放初期還能看到遺跡。雖然分流兩處,但淮河水還是越來越洶湧,執著地衝向大壩,晝夜不停。


    4個月後的一天晚上,伴隨如同炸雷般的巨響,山崩地裂,天地搖晃,300裏外都能聽到,浮山堰第二次潰壩。


    梁武帝為這次異想天開付出的代價是:前後動用20萬軍民,耗時一年七個月,死了15萬人,下遊的10多萬戶被衝到汪洋之中。


    對這一特大慘事,《南梁書》隻字未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