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


    畿南之屠?


    畿南之屠指的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五月),滿清睿親王多爾袞在北直隸三河、昌平、良鄉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1644年五月,大順軍西撤。滿清軍隊占領畿南地區,強令漢族剃發易服。當地漢族居民紛紛揭竿而起,反對滿清統治。滿清朝廷派出軍隊彈壓,對起義者和居民大肆屠戮,連老幼亦不能幸免。大約有五千人被屠殺。史稱畿南之屠。


    曹州之屠


    曹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十月初四日),滿清梅勒章京賴惱、沂州總兵佟養量、臨清總兵宜永貴等在山東州曹州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根據《曹州誌》和《重修大名府誌》等記載,1649年原明東平侯劉澤清密謀與親信李化鯨反正歸明。李化鯨部義軍占領魯西南州縣,後為清軍三省大軍圍剿,戰敗被俘,劉、李兩人遇害。滿清軍入城後屠殺無遺。被屠殺的無辜居民人數不詳。史稱曹州之屠。


    大同屠殺


    大同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滿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等在山西大同府、朔州、渾源縣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1648年(永曆二年),滿清“大同總兵”薑鑲反正歸明,義軍迅速占領晉西北、晉南廣大地區,直接威脅滿清朝廷。清廷調取華北地區絕大部分可以調派的軍隊進剿,曆時將近一年才複占山西全境。薑鑲被叛徒漢奸殺害,大同城破,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殺。被屠殺的無辜居民人數不詳。史稱“大同之屠”。


    清軍實施大同大屠殺後,全城隻剩下5個重案犯。滿清派來的大同知府,上書順治,稱既然沒有了苦主,就可以釋放這5個人了。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曆史檔案館。


    參考文獻:“清人所至,無不狼藉,屍則無完膚,人則無完發,燒殺搶掠,乃賊人之便飯矣。”


    朔州之屠


    朔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滿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等在山西大同府、朔州、渾源縣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關於朔州的這次屠城,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六年,大同、朔州、渾源三城,已經王師屠戮,人民不存”!《朔州誌》:“城破,悉遭屠戮”,“王師致討,大兵臨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蕩然一空”。


    汾州之屠


    汾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九月至十一月),滿清“端重親王”博洛、“和碩親王”滿達海等在山西汾州、太穀縣、泌州、澤州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清世祖實錄》、《澤州誌》和《明清史料》記載,1649年大同失陷後,滿清派出軍隊對晉南地區開展大掃蕩,在各地實施大屠殺。明朝巡撫薑建勳、監軍道何守忠等殉國。大約有四十萬人被屠殺。史稱汾州之屠。


    江淮


    涇縣之屠


    涇縣之屠是順治二年(1645)原明代涇縣縣令尹民興流寓涇縣,與本縣縣城諸生趙初浣等率眾拒清,據城堅守。清軍提督張天祿於八月十六日黎明,統鐵騎百餘,據東山發炮,城中屋瓦皆震,尹民興走脫,趙初浣等戰死。城陷,男女少長多罹難,僅遺民九十餘人。縣治官廳公署悉毀於兵火。史稱涇縣之屠或者乙酉之難。


    涇縣之屠指的是公元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八月十七日前後),滿清“提督”張天祿、“池州總兵”於永綬在南直隸涇縣、徽州、績溪縣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明清史料》等記載,1646年皖南人民不能容忍滿清政權的剃發易服而發動起義,反抗滿清統治。義軍攻略皖南諸縣後,因兵力不足,為滿清軍隊所敗。滿清軍在皖南地區展開瘋狂的報複性大屠殺,其中以涇縣特為尤甚。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史稱涇縣之屠或乙酉之難。


    江南


    揚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發生在清軍攻破揚州城後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由於當時南明將領史可法對清軍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清軍攻占揚州後,當時大雨傾盆,多鐸宣布在揚州城內進行了屠殺。當時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肆屠殺,史載:“諸婦女長索係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


    “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複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裏。”後來由城內僧人收殮的屍體就超過了80萬具。


    比之二戰時期發生的南京大屠殺,有過之而無不及。


    嘉興大屠殺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二十六日,浙江布政使司隸嘉興府為反抗清軍暴行,嘉興民眾揭竿而起,鄉的明翰林學士屠象美、明兵科給事中李毓新主其事,降清的明嘉興總兵陳梧反正任大將軍指揮義師,前吏部郎中錢棅助餉。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輕婦女被清軍擄掠和一些僧人幸免外,幾乎全遭屠殺。按當時人口來推,可能約500,000餘人遇難。


    江陰八十一日


    江陰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製剃發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等人領導下進行的鬥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參考百家講壇紀連海先生的江陰講座)


    此役,10萬江陰百姓麵對24萬清軍鐵騎,兩百多門紅衣大炮,血戰孤城,抗清81日,擊斃清軍7萬5千餘人,親王3名,大將軍18名,最後城破,屠城,無一人降,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被後世稱為“江陰抗清三公”。後世傳紀對江陰的評價:“有明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麵乞降為得意;而封疆大帥,無不反戈內向。獨閻、陳二典史乃於一城見義。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南不至拱手獻人矣。”此言甚當,滄江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以微末下吏憑借江陰百姓的支持,麵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寇數萬人,重挫了清軍銳氣,鉗製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在城破以後,仍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


    清初,揚州、嘉定、江陰等城,發源於老百姓的英勇抵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華夏反侵略史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頁。有章服之美稱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誓不與韃子同流合汙。


    參考文獻:“滿城殺盡,然後封刀。……城中所存無幾,躲在寺觀塔上隱僻處及僧印白等,共計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江陰城守紀》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指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嘉定後,清軍將領李成棟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


    清軍頒布剃發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


    嘉定城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麵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婦女們慘遭強奸。如遇抵抗,軍隊就用長釘把抵抗婦女的雙手釘在門板上,然後再肆行奸淫。大屠殺持續了一天,直到屍體堵塞了河流,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


    但嘉定城的劫難仍然沒有結束。李成棟大屠殺後的三四天,僥幸逃脫的嘉定的幸存者開始溜迴城裏。他們迴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義士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朱瑛領導著幸存者們在這座殘破的城市展開了一場反屠殺運動,處死了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


    李成棟又領著軍士直殺入城裏,把許多還在睡夢中的居民殺個精光,積屍成丘,然後放火焚屍。清軍殺得興起,嘉定又慘遭“二屠”。


    二十多天後,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餘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殺得城內清兵大潰出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吳之番數百士兵砍殺殆盡,順帶又屠殺了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是為著名的“嘉定三屠”。


    參考文獻:“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麵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清兵“悉從屋上奔馳,通行無阻。城內難民因街上磚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紛紛投河死,水為之不流。”“日晝街坊當眾奸淫。”有不從者,“用長釘釘其兩手於板,仍逼淫之。”,“兵丁每遇一人,輒唿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嘉定乙酉紀事》)


    常熟大屠殺


    “通衢小巷,橋畔河幹,敗屋眢井,皆積屍累累,通記不下五千餘人,而男女之被擄去者不計焉。”“沿塘樹木,人頭懸累累,皆全發鄉民也。”(《海角遺編》)


    昆山大屠殺


    昆山之屠的時間是是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七月初六日),昆山縣人民殺該縣清委知縣閻茂才,起兵反清,引起滿清“吳淞總兵”李成棟、“刑部侍郎”李延齡在南直隸昆山縣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和《研堂見聞雜記》記載,1645年滿清軍隊進攻昆山縣,昆山縣紳民在原鄖陽撫院王永祚等人倡義下,起兵反清。顧炎武、歸莊等愛國誌士都積極參與義舉。七月初六清軍攻陷昆山後,大肆屠城。大約有四萬人被屠殺。史稱昆山之屠。


    參考文獻:“總計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墮井投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兩縣續修合誌》卷五一兵紀),“殺戮一空,其逃出城門踐溺死者,婦女、嬰孩無算。昆山頂上僧寮中,匿婦女千人,小兒一聲,搜戮殆盡,血流奔瀉,如澗水暴下”!((研堂見聞雜記))


    金華之屠


    金華之屠指的是公元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七月十六日),滿清“貝勒”博洛在浙江金華府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浙東記略》、《臨安旬製記》、《金華府誌》和《金華縣誌》等記載,1646年五月,滿清軍隊攻占浙東府縣,南明錢塘江防線淪陷,魯監國放棄紹興,轉進至海上。興國公王之仁、大學士張國維等義士殺身殉國。金華人民在督師大學士朱大典帶領下據城而戰,誓死不降。滿清軍隊攻陷金華後,借口民不順命,屠城。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史稱金華之屠。


    贛州之屠


    贛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十月初四日),滿清“江西提督”金聲桓、“總兵”柯永盛在江西贛州府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贛州府誌》、《贛縣誌》、《行朝錄》和《仿指南錄》記載,1646年三月,滿清軍隊從南昌南下,擊破沿路明軍。贛州府防守力量由各地援軍組成,缺乏協同作戰能力,不久後淪陷。滿清軍攻占贛州後,江西總督萬元吉、武英殿大學士楊廷麟等與六千守城將士殉國,滿清軍屠城。大約有二十萬人被屠殺。史稱贛州之屠。


    平海之屠


    平海之屠指的是公元1647年(南明永曆元年七月),清軍在福建平海衛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明清史料》、《南明史》等記載,1647年南明紹宗皇帝殉國後,遵奉魯監國的義師在閩浙兩地依然相當活躍。是年七月,南明同安伯楊耿領兵一度收複平海衛。滿清援軍趕到後,楊耿兵被迫撤退,平海衛百姓慘遭屠殺。被屠殺的無辜百姓具體人數不詳。史稱平海之屠。


    ?邵武之屠??


    邵武之屠指的是公元1648年(南明永曆二年四月),滿清“福建左路總兵”王之綱在福建邵武縣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鄭成功檔案史料選集》等記載,1648年江西金聲桓、王得仁反正歸明後,福建義民舉兵響應。義軍攻占邵武縣城後,複為滿清兵所敗,城中起而響應的紳民慘遭屠戮。被屠殺的無辜百姓人數不詳。史稱邵武之屠。


    同安之屠


    同安之屠指的是公元1648年(南明永曆二年八月十六日),滿清“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在福建同安縣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鄭成功檔案史料選集》等記載,1648年李成棟反正後,閩南地區複歸明朝旗下,但閩係將領多為排斥。是年七月滿清軍隊進攻同安,鄭成功援軍因風向不利受阻。同安城破後,守城將士悉數殺身成仁,滿清軍隊屠城,血流溝渠。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史稱同安之屠。


    湘潭大屠殺


    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清軍攻入湘潭,南明督師何騰蛟被俘。清鄭親王濟爾哈朗下令屠城,“屠至二十六日封刀,二十九日方止”。湘潭城中百姓幾乎全被殺光,城中不滿百人。”(康熙三年《湘潭縣誌》)


    南昌大屠殺


    1648年,金聲桓、王得仁在江西起兵抗清,七月初十清軍包圍南昌。次年三月間,南昌城陷,清軍屠城。


    “婦女各旗分取之,同營者迭嬲無晝夜。三伏溽炎,或旬月不得一盥拭。除所殺及道死、水死、自經死,而在營者亦十餘萬,所食牛豕皆沸湯微?集而已。飽食濕臥,自願在營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載鹵獲連軻而下,所掠男女一並斤賣。其初有不願死者,望城破或勝,庶幾生還;至是知見掠轉賣,長與鄉裏辭也,莫不悲號動天,奮身決赴。浮屍蔽江,天為厲霾。”(徐世溥《江變紀略》)


    華南


    信豐之屠


    信豐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三月初一日),滿清“梅勒章京”膠商在廣東信豐縣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西江誌》等記載,1649年李成棟二次入贛,為滿清軍所敗,退守信豐。滿清軍攻破城池,李成棟倉促撤退,在迴師過程中陣亡。滿清軍入城後對城中居民濫加屠殺。被屠殺的無辜居民人數不詳。史稱信豐之屠。


    南雄大屠殺


    雄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滿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在廣東南雄府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嶺表紀年》、《南雄府誌》記載,1649年清軍從江西南下進攻廣東,偷渡梅嶺後,派遣間諜進入南雄放火並打開城門,滿清軍主力擁入。守城六千餘名將士死戰殉國,城內居民被屠戮殆盡。大約有兩萬人被屠殺。史稱南雄之屠。


    1649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清軍抵達南雄,年三十除夕晚上清軍放火焚燒鼓樓,趁明軍慌亂救火之際,攻入城內。對南雄縣民大肆屠殺,“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盡屠戮,十存二三。”(乾隆十八年《南雄縣誌》)


    參考文獻:“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屍如山莽充斥。....死者無頭生被擄,有頭還與無頭伍。血泚焦土掩紅顏,孤孩尚探娘懷乳。(清軍文書陳殿桂,《雄州店家歌》)


    庚寅之劫(又稱廣州大屠殺)


    庚寅之劫,指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軍隊在廣州的屠城暴行。


    當年公曆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指揮的清軍(漢軍鑲藍旗)在圍城近十個月後,經過慘烈的戰鬥,包括築壘相逼,以樓車攻城,及動用荷蘭炮手,終於攻破廣州城,隨後對據城死守的廣州居民進行了長達十二天的大屠殺,據清代官方史載,這場屠城,斬“兵民萬餘”,又“追剿餘眾至海濱,溺死者無算”,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殘酷地殺死,死亡人數根據收屍的和尚統計至七十萬。


    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所認為“七十萬人”顯然不可信,因為明末廣州府十三縣人口總共才40萬人。另有意見認為當時廣州人口約40萬,而死難者約十萬人或超過十萬人。


    參考文獻:“甲申更姓,七年討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極。血濺天街,螻蟻聚食。饑鳥啄腸,飛上城北。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邱。五行共盡,無智無愚,無貴無賤,同為一區。”(《祭共塚文》王鳴雷),“可喜屠廣州,孑遺無留;逸出城者,擠之海中。”(倪在田《續明紀事本末》)《廣州市宗教誌》:“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軍攻廣州,‘死難10萬至70萬人。’在東郊烏龍岡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屍骸,‘聚而殮之,埋其餘燼’合葬立碑”。


    意大利籍耶酥會士衛匡國(martin martini,1614~1661)在《韃靼戰紀》中記述:“大屠殺從11月24日一直進行到12月5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隻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一書記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淒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走一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


    潮州之屠


    潮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53年(南明永曆七年九月十四日),滿清“靖南將軍”哈哈木在廣東潮州府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平南王元功垂範》等記載,1653年九月,是年滿清“潮州總兵”郝尚久反正歸明,響應李定國大軍。李定國兵敗西撤後,郝尚久勢單力薄。滿清軍隊在包圍潮州一月有餘之後,攻陷府城,郝尚久自殺殉國。滿清軍屠城,斬殺無算。大約有十萬人被殺,史稱潮州之屠。


    參考文獻:“縱兵屠掠,遺骸十餘萬”,揭陽縣觀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屍聚焚於西湖山,將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縣屠城死難5萬餘人,梵天寺主持釋無疑收屍合葬於寺東北一裏之地,建亭“無祠亭”,墓碑上則刻“萬善同歸所”。


    西南


    四川大屠殺


    清軍入關後的1647年在四川公開發布告示,宣稱:全城盡屠,或屠男而留女。把四川人殺光了以後,就把罪惡全部推給也殺了一點人的張獻忠,還編造出張獻忠殺人6個億的曆史第一大謊言!根據近年曆史學者的研究,四川被害者不下300萬,而被張獻忠殺害的至多隻有14萬人,連同張獻忠統製地區其它非正常死亡,最多隻有30-40萬人。更重要的是,在清軍開始長達十幾年的四川大屠殺前,張獻忠已經死了。


    南明隆武二年( 1646 年)至永曆十九年( 1665年)十一月,張獻忠陣亡,滿清開始侵入四川。同年滿清政府貼出公告:“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麵對四川人民頑強不屈的抵抗,此後滿清用了近20年時間始占領四川。1647年清將張德勝攻入成都被殺後,相繼攻伐四川的清軍有高民瞻、吳三桂、李化龍等部。1660年,成都淪陷;1663年,重慶淪陷;1665年,南明下川東戰役失利,全蜀淪陷。四川的反清活動被殘忍地鎮壓後,滿清“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孝莊采取了徹底屠殺的辦法作為報複,約5,400,000人遇難。最後到了“彌望千裏,絕無人煙”的地步。後來清廷不得不遷移湖廣的人口至四川(即有名的以湖廣填四川)。


    永昌之屠


    永昌之屠指的是公元1659年(南明永曆十三年閏三月),滿清“征南將軍”趙布泰、“提督”線國安等在雲南永昌府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清世祖實錄》和《明清檔案》記載,1659年滿清軍隊進入雲南,分路攻打南明防線。滿清軍隊沿途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永昌一帶周圍百裏無人煙。被屠殺的無辜居民人數不詳。史稱永昌之屠。


    西北


    潼關之屠


    潼關之屠指的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正月十三日),滿清“豫親王”多鐸在陝西潼關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清世祖實錄》和《潼關誌》記載,1644年正月十二日,李自成從潼關迴援西安。留守潼關的大順“巫山伯”馬世耀向滿清軍隊詐降,但密信為滿清所獲。次日,多鐸詐稱舉行宴會,將馬部官兵解除武裝,手無寸鐵的戰俘被盡數屠殺。


    其他暴行


    這些屠殺,模式基本一致:根據清軍頭領發布的屠城令,實施的殘忍的集體殺戮,和集體強奸。而屠殺後,不僅人頭被堆積成”京觀“,甚至還將女性的敏感部位割下,作為論功行賞的憑據,”取陰肉或割乳頭,驗功之所,積成丘阜“。甚至順治帝本人都是這種屠殺的參與者。大量屠殺中被掠奪來的漢族婦女,被送到順治帝的龍床,連鄭成功的母親,都成為清軍強奸的對象。


    在江南大量的知識份子被殺害,他們的妻女,則統統被獻給八旗軍人。根據山東地方曆史資料,甚至在平定三番時,從山東過境的八旗軍,還經常對整村的漢族婦女施暴。


    順治二年(1645年)7月30日,清軍至沙鎮,”見者即逼索金銀,索金訖,即揮刀下斬,女人或擁之行淫,訖,即擄之入舟。遇男女,則牽頸而發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腸。“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實施揚州大屠殺後,至無錫時,”舟中俱有婦人,自揚州掠來者,裝飾俱羅綺珠翠,粉白黛綠。“


    順治元年(1644年)4月,清兵到達盩厔縣境內,生員孫文光的妻子費氏被掠去,”計無可托,因紿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從之。’兵喜,與俱至井旁,氏探身窺井,即倒股而下。兵恨無金又兼失婦,遂連下巨石擊之而去。“


    清興安總兵搶奪婦女達100多人,”淫欲無厭“。製作長押床,裸姬妾數十人於床,”次第就押床淫之。複植木樁於地,銳其表,將眾姬一一簽木樁上,刀剜其陰,以線貫之為玩弄,拋其屍於江上。“


    順治二年(1645年)5月9日,南京失陷時,當塗孫陶氏被清兵所掠,”縛其手,介刃於兩指之間,曰:從我則完,不從則裂。陶曰:義不以身辱,速盡為惠。兵稍創其指,血流竟手。曰:從乎?曰:不從。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圍攻江陰,後城破,清軍進行江陰大屠殺時,大肆強奸和殘害婦女。江陰城陷時,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歲。兵淫其女,哀號不忍聞“,後兵殺其子,釋母,”抱女馬上去”。又有一兵”挾一婦人走,後隨兩小兒,大可八歲,小可六歲“,兵殺二子,抱其母走。抗拒清軍奸淫被害婦女,按照滿清地方誌統計為101人。在江陰的觀音寺”掠婦女淫汙地上,僧惡其穢,密於後屋放火。兵大怒,大殺百餘人,僧盡死。“清軍在昆山屠城時,庠生胡泓時遇害,其妻陸氏21歲抱著三歲的兒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執。”氏徒跣被發,解佩刀自破其麵,……氏罵不絕口,至維亭揮刀剖腹而死。


    部分官方記載


    首先,滿清自己發布過大量屠殺文告,其中最著名的,是滿清官方資料《清世祖實錄》卷十七順治二年六月丙寅中的記錄:??


    “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並宣稱:


    “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發投順,開城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盡行屠戮。”(爝火錄卷四)??滿清在四川1649年的另一份文告,口氣也非常類似:


    “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滿清另一份官方史料,《東華錄》卷五順治元年條,則記載:“不隨本朝製度剃發易衣冠者,殺無赦。”??


    鎮江知府告示則是:“一人不剃發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並將反抗者的人頭,集中起來恐嚇人民。??


    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江寧巡撫土國寶宣布:“剃發、改裝是新朝第一嚴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論紳士軍民人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動!”??


    在以上滿清官方的宣告中,充斥了大量“屠全城”、“盡行屠戮”、“殺無赦”、“全家斬”、“全村斬”的兇惡威脅。而下麵列舉的資料,則證明,滿清的公開威脅,絕不僅僅停留在口頭。


    被屠殺人數


    因而清兵屠戮百姓甚眾,而且具體數目已難以統計出,隻能通過一些史料推算。明代中國人口,最後的全國官方統計,為人,時間為明光宗泰昌元年。


    按照曆史地理學專家葛劍雄所著的《中國人口史》所記載:明萬曆六年(1578年)中國全國有人口6069萬,但是當時的中國還需要繳納人頭稅,所以民間隱匿了大量人口。許多的專家認為明朝人口頂峰的時候在一億以上,葛劍雄認為明末人口接近兩億。


    但是到了明末時期的天災、瘟疫和疾病、戰亂等,導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因此清軍入關時的人口應在8000萬到一億五千萬之間。而清軍凡燒殺三十九年始定。滿清最初的全國人口統計,為人(減少了4000多萬),時間為清世祖順治八年(1651年)?而在滿清控製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也隻有人。僅相當於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國人丁數僅2464萬餘,當時的總人口也應在6000萬左右。所以估計即使說清初也存在同樣的人口瞞報現象,估計滿清入關後,人口的減少,極端保守的估計最少也有5000萬人。如果再考慮人口出生的因素,在滿清入關後,中國人口損失的總數,很可能是一個大大超過5000萬人民喪生,最多可能超過一億。


    影響


    清兵轉戰燒殺37載,方才初步平定中國;短短三十餘年間,使中國人口從明天啟三年的5165萬減至順治十七年的1900萬,淨減三分之二!


    整個中國“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是大抵順服的“奴才”。


    魯迅先生說:“其實東方落後於西方,正是始於明朝的滅亡。”


    評價


    滿清大屠殺是野蠻民族對先進文明的殘酷破壞,其令人發指的野蠻行徑必將受到全人類的唾棄。清軍在中國各地進行了血腥的鎮壓,導致中國人口銳減,絕大部分有氣節的漢人都被屠殺殆盡(使中國人口從明朝後期的兩億多減至順治十七年的1900萬,淨減十分之九以上!),留下了少許亡命天涯的忠義之士和委屈求全的少部分百姓,還有賣祖求榮漢奸,從此中國步入了半奴隸半封建製的深淵,奴性從此深深地刻在在了華夏子孫的臉上。給中國人民造成極大痛苦,亦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嚴重摧殘了明朝中後期以經方興未艾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的經濟直到乾隆年間才基本恢複到明代萬曆時期的水平。


    清廷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袞,都以兇悍殘忍著稱於史冊。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是說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後不分軍民,不論參與抵抗或未參與抵抗,通通屠殺或掠取為奴婢。


    努爾哈赤在遼東的屠戮漢民,皇太極時三次深入畿輔、山東等地的屠殺搶掠在許多方誌中有明確記載,連經曆了文字獄鬧得最厲害的乾隆時期的禦用文人紀昀(紀曉嵐)也在《閱微草堂筆記》裏透露了他一家在清軍屠刀下的遭遇。


    多爾袞進關之初,為了取得漢族官紳的支持曾經一度有所收斂。從順治二年四月遣兵南下開始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殺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屠城悲劇。“揚州十日”、“嘉定屠城”因為有專書記載為人們所熟知。


    此外像1649年(順治六年)鄭親王濟爾哈朗占領湖南湘潭後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總兵薑鑲為首的山西反清運動,不僅大同全城軍民屠戮殆盡,“附逆抗拒”州縣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殺;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與耿繼茂攻克廣州時的屠城,這類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屢見不鮮,充分暴露了滿洲貴族標榜的“吊民伐罪”的偽善。順治六年正月,多爾袞道貌岸然地說:“君,父也;民,子也。父殘其子,情理之所必無。況誅戮所以懲有罪,豈有無故殺人之理?自元年以來洗民謠言無時不有,今將六年矣,無故而屠戮者為誰?民肯從此迴想,疑心必然冰釋。”幾天之後,他就“諭大同城內官吏兵民人等曰:薑鑲自造叛逆大罪,搖惑眾人,誘陷無辜,爾等被圍城中,無所逃避。止因薑鑲一人作惡,遂致無罪眾人同陷死地。朕命大軍圍城,築牆掘濠,使城內人不能逸出,然後用紅衣火炮攻破,盡行誅戮”。同年二月,“兵部以總兵官任珍陣獲偽官兵四十九名,俱撫養不殺奏聞。得旨:凡平定地方降者撫之以示恩,抗者殺之以示懲。如此則人皆感恩畏死求生而來歸矣。今平西王等將陣獲之人撫而不殺,……此事甚不合理。爾部其移諮平西王吳三桂、墨爾根侍衛李國翰知”。古語雲:“殺降不祥。”清軍往往以“惡其反側”等借口將來降軍民屠戮一空。順治八年福臨親政以後,把各地屠戮無辜的責任全部推到多爾袞身上,說:“本朝開創之初,睿王攝政,攻下江、浙、閩、廣等處,有來降者,多被誅戮。以致遐方士民,疑畏竄匿。”


    實際上,清兵的濫殺無辜根源於滿洲貴族的迷信武力和民族歧視,多爾袞不過是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罷了。在清廷上同多爾袞爭奪權利的“輔政叔王”鄭親王濟爾哈朗統師出征時表現出同樣的野蠻,就是一個證據。隻是因為這種瘋狂的屠殺政策不僅沒有嚇倒漢族人民,反而激起更加頑強的抵抗,清廷在屢遭覆師失將之後,才被迫在政策上作出部分調整。


    參考文獻


    《甲申紀事》崇禎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兵部行稿》崇禎十二年的《兵部題行》《清世祖實錄》《潼關誌》《揚州十日記》、《明季南略》《嘉興市誌》《江陰城守記》、《清史稿》《嘉定屠城紀略》、《嘉定縣誌》、《嘉定乙酉紀事》《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研堂見聞雜記》《浙東記略》、《臨安旬製記》、《金華府誌》、《金華縣誌》、《贛州府誌》、《贛縣誌》、《仿指南錄》、《行朝錄》《屠省令》、《四川通史》、《中國人口通史》《明清史料》、《南明史》《鄭成功檔案史料選集》《江變記略》、《永曆實錄》、《西江誌》《曹州誌》、《重修大名府誌》、《清世祖實錄》、《澤州誌》、《明清史料》《清世祖實錄》?《永曆實錄》、《湘潭縣誌》《嶺表紀年》、《南雄府誌》、《韃靼戰記》《平南王元功垂範》、《明清檔案》


    往事不堪迴首。


    望大家看完,要銘記曆史。更加熱心的參與祖國的內部建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