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家也很窮。母親四歲的時候,姥爺得了一種怪病,嘴下巴潰爛,爛得都成了一個洞,怎麽也治不好,那時的人管這種病叫“生漏”。家裏窮得叮當亂響,除了兩間茅草屋外什麽都沒有,就連一個完整的被子都看不到。聽母親說她小時候穿的衣服一年四季就一套衣服。冬天姥姥把棉花放在兩層布的中間當棉衣穿,天暖和了再把棉花拿出去當單衣穿。衣服小了就在原來的衣服上接上一條條各色布,慢慢地就變成了黑的。蘭的。白的各種顏色的花衣服了。姥爺生病不到一年時間就死了。
當時母親排行老二,上麵有一個姐姐才六歲,下麵有幾個月大的妹妹。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姥姥一個人身上。她幹起活來像男人一樣,背莊稼和男人背的一樣多,不比小車拉得少多少。就這樣也不能維持娘幾個的生活。沒有辦法姥姥扔下剛滿一歲的妹妹給富人家當奶媽去了。家裏隻剩下三個孩子,姐妹三人相依為命。大姨當年才七歲,不但要照顧兩個妹妹,每天還要出去撿柴禾迴來生火做飯。做飯時她夠不著鍋台,就站在小板凳上涮鍋煮飯。七歲的孩子本應該還在母親懷裏撒嬌,可是生活的無奈,卻讓她這麽小的年齡就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姥姥在人家當奶媽,東家看得很緊,不讓姥姥迴家照顧這三個可憐的孩子,怕她迴家後把奶水喂自己的孩子吃。姥姥隻有給家裏送糧食時才能在家裏待一會兒,然後就急急忙忙地迴去了。
有一天,母親的小妹妹不知得了什麽病全身抽搐,兩天後就夭折了。她死的時候才剛剛過一周歲,姥姥迴來哭得死去活來。家裏隻剩下孤零零的姐倆兒了,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在生死線上掙紮。天暖和時日子還好過點,到了冬天日子就難熬了。東北的冬天格外寒冷,天寒地凍。屋裏牆壁上到處是白色的霜,窗戶紙好多年沒有換了,已經壞得千瘡百孔了,外麵的冷風一個勁地往裏鑽,刮得窗戶紙嗞嗞直響。燒火的柴禾隻能靠姐妹倆每天出去撿些樹枝。幹草迴來取暖做飯。就這樣的日子,如果沒有天災人禍,還能活下來已經不錯了,可老天爺偏偏和她們做對。
有一天,北風嗖嗖地刮著。外麵刮大風屋裏刮小風,凍得姐倆直打哆嗦。家裏一點燒柴也沒有了。寒冬臘月的大地顯得荒涼而淒慘,整個大地赤裸裸地沒遮沒擋,滿地刮起炮煙的雪。大地凍得像石板一樣堅硬,莊稼地裏的高粱茬子。豆子茬子也凍得又尖又硬,一排排直挺挺地立在僵硬的大地裏。偶爾有一些高粱杆。豆子秧被風刮得撒落在大地裏。一個七歲的孩子和一個五歲的孩子,頂著要把人吞下去的北風,在這大地裏晃遊著。掙紮著。她們去拾柴禾,拾那些凍得僵硬的秫桔和豆子桔。
我母親太小了,五歲的她怎麽能受得了這唿嘯的北風,她跌倒在地上,被高粱茬子把左眼紮了,鮮血直流。當時姐姐嚇壞了,趕快把妹妹背迴家,她疼得已經昏了過去。好心的鄰居把姥姥找了迴來,可姥姥又有什麽辦法呢?家裏沒有錢請大夫,隻能硬挺著。好心的鄰居找來點黃了巴幾的藥敷在眼睛上,用來止血。那時老百姓管它叫“馬糞濤”,老百姓就是用這個土法子來治療外傷。記得我小時候,奶奶就用這種東西給我包過割破的手指。用它敷在傷口處,然後撕一條布纏上,再用做活的白線係上就不出血了,還止疼。母親的眼睛就這樣簡單地處理了一下,這給母親留下了終身的遺憾。很慶幸的是高粱茬子紮的不深,眼睛沒有紮瞎,隻是黑眼球裏留下了一塊白印,土話叫“玻璃花”。這大概也是父親不喜歡母親的一個重要原因吧。這樣的日子無法再過下去了,經人介紹,姥姥帶著大姨和母親改嫁到了邵家。
我的後姥爺是個孤兒,沒有房子,沒有地。全村的人都很照顧他,讓他住在村西頭的一個破廟裏。這個廟裏有幾間房子,還有一個大院套,院子裏有幾棵上了百年的鬆樹。他從小就住在這裏,靠廟裏的供品生活。這個廟是全村人的精神支柱,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有人來上香,擺供品。村裏的人死後,還要到這裏報廟祭奠。哭喪的人圍著廟轉幾圈,然後朝西方向把紮的紙牛或者紙馬。紙人等燒掉。男的死了紮一匹馬還要帶上一個趕馬的紙人,有錢的人家有的還要紮一個馬車等。
女的死了要紮一頭牛,因為女人一輩子用水很多,牛能喝水,要讓牛替死者喝水。這個廟表麵上看是個陰森可怕的地方,可這個廟又是村裏人閑談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在農閑的時候,總有一些人來這裏談古論今,講一些古代的故事,也就是說書。姥爺並不感到寂寞。他天生聰明,聽人講過一遍故事,他就能一句不差地複述出來,所以我小時候就愛聽他講故事。什麽羅成呀。天羅地網呀……。
他十幾歲就給地主扛活混口飯吃。長大成人後,不知什麽原因他的左腿膝蓋處長了一個大包。按現在的說法是纖維瘤,走路一瘸一拐的,不耽誤幹活,重活可幹不了。喂牲口可是他的拿手活,喂馬。喂驢,在村子裏是屬一屬二的,瘦弱的馬到他手裏幾個月就膘肥體壯。有錢的人家都願意雇他喂牲口。到了該成家立業的時候,可誰能把自己的姑娘嫁給無房無地。腿腳有毛病的他呢?到了三十多歲了還是一個人住在廟裏。村子裏的人看到我姥姥守著兩個女兒生活非常艱難,就左勸右勸讓他們組成了一個家庭。姥姥勉強同意了,家就安在姥姥的兩間破茅草房裏。一家四口人過得還好。姥姥和姥爺都很勤快,不怕吃苦。姥爺心地很善良,把大姨和母親當做自己的孩子來養。大姨和母親長大嫁了人,家裏隻剩下老兩口,日子過得也挺緊巴。
母親抱著我迴到了娘家。姥姥也責怪母親說:“再苦再累也要等著德善我父親的大名叫劉德善迴來。”責怪後又心疼我們,讓我們先在家住幾天,過幾天再把我們送迴去。母親堅決反對說:“老劉家不來人接我決不迴去。”母親的性格很倔強,她開始有了反抗的精神。如果我要是懂事的話,我也能支持母親的做法,可惜那時我太小了。
母親倔強的性格從小就有,這也可能是生活所迫吧。聽母親說過,她小的時候,也就是六七歲的時候,都興裹腳。裹腳也稱纏足,據說開始於五代時期的南唐,也有人說是興起於北宋。裹腳這是對婦女身心的一種摧殘。女孩長到五歲左右就要開始裹腳。裹腳就是用很長很硬的一塊家織布,把腳趾頭攏在一起緊緊地裹起來,無論冬天或夏天都得緊裹著不能鬆開。小孩子正是骨骼發育的階段,裹時間長了五個腳趾頭就變成了一個畸形。除大腳趾頭外,其它四個腳趾頭硬是被緊緊地壓在腳底下。整個腳形成了一個椎子形,腳背高高的隆起,隻有大腳趾頭自然地孤零零地露在外麵,好像一個尖尖的棕子。這哪裏是人的腳啊,這倒像是用麵粉捏成的白白椎形小動物。這就是古人讚美的中國女子的“三寸金蓮”。這就是曆史上中國女人最“美”的腳。封建的舊中國讓婦女們備受裹腳的痛苦,窮人的女孩子更是苦上加苦,苦不堪言。
“三寸金蓮”。“繡花鞋”其它國家女子沒有,它是舊中國最獨特的專利。舊社會女子相親,婆家人首先要看一看女子的腳有多大,是不是穿繡花鞋的三寸金蓮。女子不裹腳,男人是不敢娶的,婆家是不能要的。其實到了二。三十年代就已經不主張婦女裹腳了,稱之為“放腳”。母親這一代女孩裹腳已不是太盛行,但家長們都不放心,擔心閨女腳大不好嫁人,所以還是讓孩子們把腳裹起來,不能讓腳放任自流地長成大腳。母親倔強,是裹腳的判逆者,她不願意受這種罪。母親堅強,又是“放腳”的勇敢者,她趁姥姥不在家時就把腳放開。母親的腳就成了不倫不類的。說是小腳吧,還不夠像椎子形。說是大腳吧,腳已經裹的變了形。可憐我的大姨就不同了,她膽小順從不敢放腳,後來她的腳成了名副其實的“三寸金蓮”。母親對裹腳的反抗,後來成為她向別人炫耀自己的資本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一開始,奶奶和姑姑來接我們迴去,被母親拒絕了。後來爺爺又來了接我們迴去,又被母親拒絕了。可也不能老呆在娘家呀。一天,天氣晴好,在姥姥的勸說下,母親同意讓姥姥送迴去。在路上姥姥千叮嚀萬囑咐,以後做事要小心,遇到不順心的事一定要忍著。母親小聲地答應了姥姥的要求,於是姥姥把我們送迴了大樂屯爺爺奶奶家。從此,我和母親在期待中過日子,期待父親早點迴來;期待著我們一家的團圓;期待著日子越過越好。就這樣一天天,從秋天熬到了冬天。
當時母親排行老二,上麵有一個姐姐才六歲,下麵有幾個月大的妹妹。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姥姥一個人身上。她幹起活來像男人一樣,背莊稼和男人背的一樣多,不比小車拉得少多少。就這樣也不能維持娘幾個的生活。沒有辦法姥姥扔下剛滿一歲的妹妹給富人家當奶媽去了。家裏隻剩下三個孩子,姐妹三人相依為命。大姨當年才七歲,不但要照顧兩個妹妹,每天還要出去撿柴禾迴來生火做飯。做飯時她夠不著鍋台,就站在小板凳上涮鍋煮飯。七歲的孩子本應該還在母親懷裏撒嬌,可是生活的無奈,卻讓她這麽小的年齡就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姥姥在人家當奶媽,東家看得很緊,不讓姥姥迴家照顧這三個可憐的孩子,怕她迴家後把奶水喂自己的孩子吃。姥姥隻有給家裏送糧食時才能在家裏待一會兒,然後就急急忙忙地迴去了。
有一天,母親的小妹妹不知得了什麽病全身抽搐,兩天後就夭折了。她死的時候才剛剛過一周歲,姥姥迴來哭得死去活來。家裏隻剩下孤零零的姐倆兒了,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在生死線上掙紮。天暖和時日子還好過點,到了冬天日子就難熬了。東北的冬天格外寒冷,天寒地凍。屋裏牆壁上到處是白色的霜,窗戶紙好多年沒有換了,已經壞得千瘡百孔了,外麵的冷風一個勁地往裏鑽,刮得窗戶紙嗞嗞直響。燒火的柴禾隻能靠姐妹倆每天出去撿些樹枝。幹草迴來取暖做飯。就這樣的日子,如果沒有天災人禍,還能活下來已經不錯了,可老天爺偏偏和她們做對。
有一天,北風嗖嗖地刮著。外麵刮大風屋裏刮小風,凍得姐倆直打哆嗦。家裏一點燒柴也沒有了。寒冬臘月的大地顯得荒涼而淒慘,整個大地赤裸裸地沒遮沒擋,滿地刮起炮煙的雪。大地凍得像石板一樣堅硬,莊稼地裏的高粱茬子。豆子茬子也凍得又尖又硬,一排排直挺挺地立在僵硬的大地裏。偶爾有一些高粱杆。豆子秧被風刮得撒落在大地裏。一個七歲的孩子和一個五歲的孩子,頂著要把人吞下去的北風,在這大地裏晃遊著。掙紮著。她們去拾柴禾,拾那些凍得僵硬的秫桔和豆子桔。
我母親太小了,五歲的她怎麽能受得了這唿嘯的北風,她跌倒在地上,被高粱茬子把左眼紮了,鮮血直流。當時姐姐嚇壞了,趕快把妹妹背迴家,她疼得已經昏了過去。好心的鄰居把姥姥找了迴來,可姥姥又有什麽辦法呢?家裏沒有錢請大夫,隻能硬挺著。好心的鄰居找來點黃了巴幾的藥敷在眼睛上,用來止血。那時老百姓管它叫“馬糞濤”,老百姓就是用這個土法子來治療外傷。記得我小時候,奶奶就用這種東西給我包過割破的手指。用它敷在傷口處,然後撕一條布纏上,再用做活的白線係上就不出血了,還止疼。母親的眼睛就這樣簡單地處理了一下,這給母親留下了終身的遺憾。很慶幸的是高粱茬子紮的不深,眼睛沒有紮瞎,隻是黑眼球裏留下了一塊白印,土話叫“玻璃花”。這大概也是父親不喜歡母親的一個重要原因吧。這樣的日子無法再過下去了,經人介紹,姥姥帶著大姨和母親改嫁到了邵家。
我的後姥爺是個孤兒,沒有房子,沒有地。全村的人都很照顧他,讓他住在村西頭的一個破廟裏。這個廟裏有幾間房子,還有一個大院套,院子裏有幾棵上了百年的鬆樹。他從小就住在這裏,靠廟裏的供品生活。這個廟是全村人的精神支柱,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有人來上香,擺供品。村裏的人死後,還要到這裏報廟祭奠。哭喪的人圍著廟轉幾圈,然後朝西方向把紮的紙牛或者紙馬。紙人等燒掉。男的死了紮一匹馬還要帶上一個趕馬的紙人,有錢的人家有的還要紮一個馬車等。
女的死了要紮一頭牛,因為女人一輩子用水很多,牛能喝水,要讓牛替死者喝水。這個廟表麵上看是個陰森可怕的地方,可這個廟又是村裏人閑談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在農閑的時候,總有一些人來這裏談古論今,講一些古代的故事,也就是說書。姥爺並不感到寂寞。他天生聰明,聽人講過一遍故事,他就能一句不差地複述出來,所以我小時候就愛聽他講故事。什麽羅成呀。天羅地網呀……。
他十幾歲就給地主扛活混口飯吃。長大成人後,不知什麽原因他的左腿膝蓋處長了一個大包。按現在的說法是纖維瘤,走路一瘸一拐的,不耽誤幹活,重活可幹不了。喂牲口可是他的拿手活,喂馬。喂驢,在村子裏是屬一屬二的,瘦弱的馬到他手裏幾個月就膘肥體壯。有錢的人家都願意雇他喂牲口。到了該成家立業的時候,可誰能把自己的姑娘嫁給無房無地。腿腳有毛病的他呢?到了三十多歲了還是一個人住在廟裏。村子裏的人看到我姥姥守著兩個女兒生活非常艱難,就左勸右勸讓他們組成了一個家庭。姥姥勉強同意了,家就安在姥姥的兩間破茅草房裏。一家四口人過得還好。姥姥和姥爺都很勤快,不怕吃苦。姥爺心地很善良,把大姨和母親當做自己的孩子來養。大姨和母親長大嫁了人,家裏隻剩下老兩口,日子過得也挺緊巴。
母親抱著我迴到了娘家。姥姥也責怪母親說:“再苦再累也要等著德善我父親的大名叫劉德善迴來。”責怪後又心疼我們,讓我們先在家住幾天,過幾天再把我們送迴去。母親堅決反對說:“老劉家不來人接我決不迴去。”母親的性格很倔強,她開始有了反抗的精神。如果我要是懂事的話,我也能支持母親的做法,可惜那時我太小了。
母親倔強的性格從小就有,這也可能是生活所迫吧。聽母親說過,她小的時候,也就是六七歲的時候,都興裹腳。裹腳也稱纏足,據說開始於五代時期的南唐,也有人說是興起於北宋。裹腳這是對婦女身心的一種摧殘。女孩長到五歲左右就要開始裹腳。裹腳就是用很長很硬的一塊家織布,把腳趾頭攏在一起緊緊地裹起來,無論冬天或夏天都得緊裹著不能鬆開。小孩子正是骨骼發育的階段,裹時間長了五個腳趾頭就變成了一個畸形。除大腳趾頭外,其它四個腳趾頭硬是被緊緊地壓在腳底下。整個腳形成了一個椎子形,腳背高高的隆起,隻有大腳趾頭自然地孤零零地露在外麵,好像一個尖尖的棕子。這哪裏是人的腳啊,這倒像是用麵粉捏成的白白椎形小動物。這就是古人讚美的中國女子的“三寸金蓮”。這就是曆史上中國女人最“美”的腳。封建的舊中國讓婦女們備受裹腳的痛苦,窮人的女孩子更是苦上加苦,苦不堪言。
“三寸金蓮”。“繡花鞋”其它國家女子沒有,它是舊中國最獨特的專利。舊社會女子相親,婆家人首先要看一看女子的腳有多大,是不是穿繡花鞋的三寸金蓮。女子不裹腳,男人是不敢娶的,婆家是不能要的。其實到了二。三十年代就已經不主張婦女裹腳了,稱之為“放腳”。母親這一代女孩裹腳已不是太盛行,但家長們都不放心,擔心閨女腳大不好嫁人,所以還是讓孩子們把腳裹起來,不能讓腳放任自流地長成大腳。母親倔強,是裹腳的判逆者,她不願意受這種罪。母親堅強,又是“放腳”的勇敢者,她趁姥姥不在家時就把腳放開。母親的腳就成了不倫不類的。說是小腳吧,還不夠像椎子形。說是大腳吧,腳已經裹的變了形。可憐我的大姨就不同了,她膽小順從不敢放腳,後來她的腳成了名副其實的“三寸金蓮”。母親對裹腳的反抗,後來成為她向別人炫耀自己的資本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一開始,奶奶和姑姑來接我們迴去,被母親拒絕了。後來爺爺又來了接我們迴去,又被母親拒絕了。可也不能老呆在娘家呀。一天,天氣晴好,在姥姥的勸說下,母親同意讓姥姥送迴去。在路上姥姥千叮嚀萬囑咐,以後做事要小心,遇到不順心的事一定要忍著。母親小聲地答應了姥姥的要求,於是姥姥把我們送迴了大樂屯爺爺奶奶家。從此,我和母親在期待中過日子,期待父親早點迴來;期待著我們一家的團圓;期待著日子越過越好。就這樣一天天,從秋天熬到了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