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千裏之外(上)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月十七,諸事不宜。
京師的暗流湧動雖然沒有波及到千裏之外的遼東,但此時錦州城中的氣氛同樣稱不上輕鬆。
盡管駐紮在寧遠城中的祖大壽趁著夜色將孤軍深入至寧遠城外的韃子盡數斬殺,狠狠的提升了遼東軍民百姓的士氣,但受挫的女真三貝勒莽古爾泰並未領兵後撤,也沒有氣急敗壞的下令攻打錦州城,而是下令後撤十裏,並且安營紮寨,一副從長計議的架勢。
在這半個月的時間中,雙方少數發生的幾次摩擦,便是寧遠城中的祖大壽領著麾下鐵騎趕至錦州城聽命,曾於城外與女真韃子有過短暫的交手。
雙方彼此試探過後,各自丟下了幾具屍首後便分別退去,沒有造成更大的傷亡。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雙方之間必然有一場真正的\"較量\",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較量\"的時間也是越來越近。
...
...
錦州城中的巡撫衙門中,一眾遼東文武官員按照官位尊卑依次而坐,氣氛很是肅然,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寫滿了凝重和緊張。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近日以來,這遼東的局勢可是有些詭譎多變,光是城外的女真韃子也就罷了,就連草原上的蒙古人也開始蠢蠢欲動起來,甚至還有消息稱,蒙古大汗領兵打到了宣府城外?
故此,城中百姓的士氣很是萎靡,遠不如戰事剛剛開啟時那般高漲。
\"各位..\"清了清嗓子,坐在上首的遼東文武畢自肅率先發言,手中拿著一封略有些褶皺的書信,朗聲說道:\"京師已是傳來確切消息,本是兵臨宣府城外的蒙古大汗已然領兵北狩,相信不必便將抵達遼東。\"
\"依著兵部給出的推論,蒙古大汗此行的目的當是防備空虛的廣寧城...\"
嘩!
此話一出,官廳中頓時響起了一陣嘩然聲,本是如冰雪般冷凝的氣氛也瞬間消融,各式各樣的驚唿聲此起彼伏。
盡管因為建州女真的崛起,使得蒙古大汗的風頭遜色不少,但在場皆是遼東要員,自是不會小覷了那林丹汗。
畢竟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前,蒙古人始終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昔日設置這遼鎮的初衷,也是為了防禦草原上的蒙古韃子。
並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朝廷都是拉攏遼東的女真人,用以遏製草原上的蒙古人。
\"聖天子在上,天佑我大明呐。\"
\"如此一來,我遼東軍民麵臨的危機便是迎刃而解,甚至還能化被動為主動。\"
片刻過後,老成持重的左都督趙率教便是最先反應過來,一臉激動的指著眼前的輿圖說道。
與大明此前在遼東修建的諸多城池不同,廣寧城是少數毗鄰蒙古部落的軍事重鎮,曾為朝廷於遼東重要的\"互市\"場所。
倘若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真的領兵功伐廣寧,定然能夠出其不意的打亂女真人的計劃,甚至他們還能在裏應外合之下,將錦州城外的女真大軍全殲,擒殺城外領兵的女真三貝勒莽古爾泰。
一念至此,官廳中的武將們均是肉眼可見的激動起來,尤其是此前曾與朝廷有所間隙,近日以來處境頗為尷尬的遼東副總兵祖大壽。
前些時日,他領兵擊潰了孤軍來犯的女真韃子,將其當成了重新歸屬朝廷的\"投名狀\",並不顧麾下將校反對,力排眾議的領兵來援錦州,以解女真大軍圍城之危。
但如此功績,也僅僅是勉強令其有資格如眼下這般於官廳中議事,平日裏仍是少不了些許來自同僚的\"陰陽怪氣\"。
對此,自知理虧的祖大壽也隻能默默承受,誰讓他之前卻是處於擁兵自重的心理,數次對於朝廷的調令選擇視而不見,以至於多次延誤了戰機。
\"督撫大人,倘若此事為真,我大軍便可伺機而動,將城外的女真叛軍全殲,一戰收複廣寧等地。\"
片刻過後,官至寧遠兵備道的周永春也是激動起身,炯炯有神的眸子也是盯著眼前偌大的疆域圖,臉上的肌肉也是隨之在不斷抖動。
若是放在前兩年,就算知曉女真國內空虛,無力他顧,但受限於官兵戰鬥力不足等弊端,他們也隻能待在錦州城中黯然神傷。
但如今朝廷在遼東的局麵卻是大為不同,雖然迄今為止仍是沒有收複半寸失地,但兒郎們的士氣卻是空前高漲,軍中也裝備了不少軍器局最新研製出來的火炮。
就算是對上女真國內驍勇善戰的騎兵,也有一戰之力,最起碼不會像之前一樣,毫無還手之力,隻能龜縮於城池當中。
\"廣寧城...\"
也是受在場文武官員情緒的感染,本是神色淡然的遼東巡撫畢自肅也不免逐漸動容,臉上也是湧現了一抹心動。
廣寧城對於朝廷而言,絕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這般簡單,他不僅是朝廷能否重新與蒙古騎兵\"重修於好\"的關鍵所在,更如一柄尖刀,懸在已然遷都沈陽的女真建奴頭上。
倘若這次真的能夠順勢將廣寧城奪迴,朝廷便能重新於遼東握有些許主動權,雖然不至於全麵吹響反擊的號角,但也能給予女真韃子莫大的重創。
也正是因為廣寧城於遼東意義非凡,朝中的兵部尚書王在晉才會在昔日知曉廣寧城淪陷之後捶胸頓足,以至於萌生舍棄整個關外的念頭。
\"隻怕京師告急,朝中的袞袞諸公們會勒令我等迴京救駕..\"
就當官廳中的氣氛即將到達一個頂峰的時候,遼東都司左良玉不合時宜的打破了眼前言笑晏晏的局麵,其毫無波瀾的聲音也如同一盆冷水,狠狠的澆在畢自肅的心頭之上,使其心神一凜的同時,不由得迴想起天子昔日曾向他下達的密旨。
\"不愧是天子,心思竟然縝密至此..\"於心中默默感慨了一句之後,畢自肅方才於身前案牘的最下方,拿出了一封還散發著些許墨香的\"中旨\",在堂中眾人的眼前晃了晃。
\"天子有言在先,除卻京師陷落,否則不準我等私自迴京救駕。\"
\"此戰,我等的目標隻有一個,便是城外的女真韃子...\"
京師的暗流湧動雖然沒有波及到千裏之外的遼東,但此時錦州城中的氣氛同樣稱不上輕鬆。
盡管駐紮在寧遠城中的祖大壽趁著夜色將孤軍深入至寧遠城外的韃子盡數斬殺,狠狠的提升了遼東軍民百姓的士氣,但受挫的女真三貝勒莽古爾泰並未領兵後撤,也沒有氣急敗壞的下令攻打錦州城,而是下令後撤十裏,並且安營紮寨,一副從長計議的架勢。
在這半個月的時間中,雙方少數發生的幾次摩擦,便是寧遠城中的祖大壽領著麾下鐵騎趕至錦州城聽命,曾於城外與女真韃子有過短暫的交手。
雙方彼此試探過後,各自丟下了幾具屍首後便分別退去,沒有造成更大的傷亡。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雙方之間必然有一場真正的\"較量\",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較量\"的時間也是越來越近。
...
...
錦州城中的巡撫衙門中,一眾遼東文武官員按照官位尊卑依次而坐,氣氛很是肅然,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寫滿了凝重和緊張。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近日以來,這遼東的局勢可是有些詭譎多變,光是城外的女真韃子也就罷了,就連草原上的蒙古人也開始蠢蠢欲動起來,甚至還有消息稱,蒙古大汗領兵打到了宣府城外?
故此,城中百姓的士氣很是萎靡,遠不如戰事剛剛開啟時那般高漲。
\"各位..\"清了清嗓子,坐在上首的遼東文武畢自肅率先發言,手中拿著一封略有些褶皺的書信,朗聲說道:\"京師已是傳來確切消息,本是兵臨宣府城外的蒙古大汗已然領兵北狩,相信不必便將抵達遼東。\"
\"依著兵部給出的推論,蒙古大汗此行的目的當是防備空虛的廣寧城...\"
嘩!
此話一出,官廳中頓時響起了一陣嘩然聲,本是如冰雪般冷凝的氣氛也瞬間消融,各式各樣的驚唿聲此起彼伏。
盡管因為建州女真的崛起,使得蒙古大汗的風頭遜色不少,但在場皆是遼東要員,自是不會小覷了那林丹汗。
畢竟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前,蒙古人始終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昔日設置這遼鎮的初衷,也是為了防禦草原上的蒙古韃子。
並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朝廷都是拉攏遼東的女真人,用以遏製草原上的蒙古人。
\"聖天子在上,天佑我大明呐。\"
\"如此一來,我遼東軍民麵臨的危機便是迎刃而解,甚至還能化被動為主動。\"
片刻過後,老成持重的左都督趙率教便是最先反應過來,一臉激動的指著眼前的輿圖說道。
與大明此前在遼東修建的諸多城池不同,廣寧城是少數毗鄰蒙古部落的軍事重鎮,曾為朝廷於遼東重要的\"互市\"場所。
倘若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真的領兵功伐廣寧,定然能夠出其不意的打亂女真人的計劃,甚至他們還能在裏應外合之下,將錦州城外的女真大軍全殲,擒殺城外領兵的女真三貝勒莽古爾泰。
一念至此,官廳中的武將們均是肉眼可見的激動起來,尤其是此前曾與朝廷有所間隙,近日以來處境頗為尷尬的遼東副總兵祖大壽。
前些時日,他領兵擊潰了孤軍來犯的女真韃子,將其當成了重新歸屬朝廷的\"投名狀\",並不顧麾下將校反對,力排眾議的領兵來援錦州,以解女真大軍圍城之危。
但如此功績,也僅僅是勉強令其有資格如眼下這般於官廳中議事,平日裏仍是少不了些許來自同僚的\"陰陽怪氣\"。
對此,自知理虧的祖大壽也隻能默默承受,誰讓他之前卻是處於擁兵自重的心理,數次對於朝廷的調令選擇視而不見,以至於多次延誤了戰機。
\"督撫大人,倘若此事為真,我大軍便可伺機而動,將城外的女真叛軍全殲,一戰收複廣寧等地。\"
片刻過後,官至寧遠兵備道的周永春也是激動起身,炯炯有神的眸子也是盯著眼前偌大的疆域圖,臉上的肌肉也是隨之在不斷抖動。
若是放在前兩年,就算知曉女真國內空虛,無力他顧,但受限於官兵戰鬥力不足等弊端,他們也隻能待在錦州城中黯然神傷。
但如今朝廷在遼東的局麵卻是大為不同,雖然迄今為止仍是沒有收複半寸失地,但兒郎們的士氣卻是空前高漲,軍中也裝備了不少軍器局最新研製出來的火炮。
就算是對上女真國內驍勇善戰的騎兵,也有一戰之力,最起碼不會像之前一樣,毫無還手之力,隻能龜縮於城池當中。
\"廣寧城...\"
也是受在場文武官員情緒的感染,本是神色淡然的遼東巡撫畢自肅也不免逐漸動容,臉上也是湧現了一抹心動。
廣寧城對於朝廷而言,絕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這般簡單,他不僅是朝廷能否重新與蒙古騎兵\"重修於好\"的關鍵所在,更如一柄尖刀,懸在已然遷都沈陽的女真建奴頭上。
倘若這次真的能夠順勢將廣寧城奪迴,朝廷便能重新於遼東握有些許主動權,雖然不至於全麵吹響反擊的號角,但也能給予女真韃子莫大的重創。
也正是因為廣寧城於遼東意義非凡,朝中的兵部尚書王在晉才會在昔日知曉廣寧城淪陷之後捶胸頓足,以至於萌生舍棄整個關外的念頭。
\"隻怕京師告急,朝中的袞袞諸公們會勒令我等迴京救駕..\"
就當官廳中的氣氛即將到達一個頂峰的時候,遼東都司左良玉不合時宜的打破了眼前言笑晏晏的局麵,其毫無波瀾的聲音也如同一盆冷水,狠狠的澆在畢自肅的心頭之上,使其心神一凜的同時,不由得迴想起天子昔日曾向他下達的密旨。
\"不愧是天子,心思竟然縝密至此..\"於心中默默感慨了一句之後,畢自肅方才於身前案牘的最下方,拿出了一封還散發著些許墨香的\"中旨\",在堂中眾人的眼前晃了晃。
\"天子有言在先,除卻京師陷落,否則不準我等私自迴京救駕。\"
\"此戰,我等的目標隻有一個,便是城外的女真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