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宗藩條例(上)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月十五。
已是晌午,一輪烈陽掛於空中,驅散了末冬的些許寒冷,為京師帶來了一絲暖意。
但此刻,京師的百姓們卻是無暇理會這難得的好天氣,皆是不由自主的圍在通政司衙門,等候著府衙大門開啟的那一刻。
今日天色才剛剛大亮,一道突如其來的消息便以星星燎原的速度,迅速傳遍了京師的大街小巷。
於京中沸沸揚揚了半月有餘的\"宗室案\"極有可能於今日落下帷幕,紫禁城中的天子已是親自做出了決斷。
消息傳出,縱然是平日裏對朝政漠不關心的百姓們也是來了興趣,紛紛湊在一起,饒有興趣的討論著,天子究竟會如何處置他的這些\"親戚們\"。
自太祖開始,這朱家皇帝\"護短\"的毛病可是出了名的,除非圖謀不軌,試圖顛覆朝綱,觸碰到大明天子的底線,否則一般情況下,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似隆慶年間,傳聞中因為得罪了彼時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而落得一個被廢為庶人下場的遼王,也是因為在迎接朝廷\"欽差\"的時候,主動於府前支起一麵刺著\"訟冤之纛\"的大纛,試圖為自己鳴冤。
但是放眼曆朝曆代,大纛都是行軍打仗中或者祭祀典禮中具有特殊政治意義的旗幟,尋常人不能使用。
而張居正便是抓住這一點,向隆慶皇帝彈劾遼王有\"謀反\"之心,並最終將其廢為庶人,押送至鳳陽高牆之下終老。
由此可見,大明天子隻有在宗室藩王涉及到\"謀逆\"的時候,才會對他的親戚們一視同仁。
...
...
\"來了,來了..\"
不知過了多久,伴隨著通政司衙門緊閉的大門在數名差役的努力下,被緩緩推開了一道縫隙,從中走出了一名身著青色官袍的官員,身後還跟有幾名吏員打扮的隨從。
為了維持署衙外的秩序,城中的五城兵馬司衙門便是派遣了不少差役於通政司衙門外等候。
此時見得大門開啟,這些懶懶散散的士卒們便是止住了談笑,不斷揮舞著手中的兵刃,將圍在一起的百姓們驅散,強行開辟出了一片空地,並露出了身後的牆體。
依著多年以來的慣例,凡是朝廷有重大的命令下達,便會張貼於此牆之上,將其公之於眾。
隻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忙於生計的百姓們並不會對其有過多理會,至多在路過的時候草草撇上一眼,絕不會如眼下這般湊在一起,心中滿是期待。
興許是從未被這麽多人注視過,年過五旬的中年官員下意識的眯起了眼睛,迎著頭頂有些刺眼的陽光,一臉興奮的開口:\"咳咳,肅靜..\"
\"不要耽擱時間,快些宣旨!\"未等中年官員將話說完,人群中便是響起了一道有些不耐煩的聲音,將其粗暴的打斷。
聞聲,中年官員的眉頭便是微微一皺,下意識的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心道是誰這般沒有規矩,竟敢主動催促他這位朝廷命官?
但很快,這位通政司的官員心中便是咯噔一聲,他隻是隨意一瞥,便發現人群中竟有好幾位如他這般身著青色官袍的官員,正對他怒目而視。
毫無疑問,這都是趁著\"午休\"亦或者上官不在,偷偷溜出來的袍澤們,想要在第一時間知曉天子對於宗室藩王的決斷。
隻一瞬間,中年官員緊皺的眉頭便是舒展而開,朝著人群中幾張相熟的麵龐拱了拱手之後,便從身後差役的手中,小心翼翼的接過一封信函,並將其張貼在身後的牆壁上。
因為有了剛才的\"教訓\",這通政司官員竟是連諸如\"注意秩序\"這樣的場麵話都沒有撂下,便是領著身旁的幾位吏員,幹脆利落的迴到了身後的署衙當中。
在署衙的院落中,已是有數十位驛卒模樣的漢子等候多時了,他們便要負責以最短的速度,將天子的旨意傳遞至全國各府縣。
及至中年官員走後,人群中頓時傳來了一陣喧嘩聲,不少身材強壯的漢子仗著人高馬大的身體優勢,不斷推搡著身前的百姓,希望能夠擠到最前方,嚇得一眾士卒們趕忙是揮舞起手中的兵刃,大聲維持著秩序。
\"慢些,慢些,不要擠!\"
開玩笑,不說這京中有多少雙眼睛正在注視著此地,光是這人群中便有不少身著官袍的官員,豈容出的半點差錯?
\"老張頭,就你了,你上前來!\"
正當局勢有些僵持不下的時候,一名眼尖的士卒便是於人群中認出了一名街坊,趕忙點名讓其上前。
這老張頭雖然一輩子也沒考取個功名,但平日裏卻是以\"讀書人\"自居,時常說些讓他們雲裏霧裏的話。
但不管怎麽說,這老張頭肚子裏確實有些墨水,至少能夠識文斷字,每逢有人想要給親友取信亦或者家中有孩童降生,想要取個名字,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這張老頭。
\"哎哎,來了。\"
見眼前那眼熟的後生點到了自己的名字,發須早已斑白,瞧不出具體多大年紀的老張頭便是忙不迭的上前一步,臉上的笑容幾乎咧到了嘴角。
\"聖諭!\"
清了清嗓子之後,立於圍牆下的老張頭便是手指著剛剛懸掛於牆上的信函,大聲的朗讀起來。
此話一出,本是有些嘩然的人群瞬間安靜下來,本不斷推搡的青壯們也是下意識的停住了手中的動作,耳畔旁隻剩下眾人粗重的唿吸聲。
\"靖江王朱履祜欺上瞞下,苛待宗室,即日起廢為庶人,押送至鳳陽高牆之下監管。\"
轟!
隻一瞬間,各式各樣的驚唿聲便於人群中響起,惹得稍稍鬆懈下來的五城兵馬司差役們再度緊張起來,但一雙眸子卻是不自覺的撇向身旁的張老頭,心道天子果然沒有讓他們失望,將搶了自己侄子王位的朱履祜廢為了庶人。
這\"靖江秘辛\"聽上去煞有其事,但究其根本,其實也就那麽迴事,無非是作為叔叔的朱履祜欺負自己侄子年幼,強行搶了自己哥哥留下來的\"家產\"。
這種事,在民間可是屢見不鮮,常有發生,算不得什麽稀奇。
已是晌午,一輪烈陽掛於空中,驅散了末冬的些許寒冷,為京師帶來了一絲暖意。
但此刻,京師的百姓們卻是無暇理會這難得的好天氣,皆是不由自主的圍在通政司衙門,等候著府衙大門開啟的那一刻。
今日天色才剛剛大亮,一道突如其來的消息便以星星燎原的速度,迅速傳遍了京師的大街小巷。
於京中沸沸揚揚了半月有餘的\"宗室案\"極有可能於今日落下帷幕,紫禁城中的天子已是親自做出了決斷。
消息傳出,縱然是平日裏對朝政漠不關心的百姓們也是來了興趣,紛紛湊在一起,饒有興趣的討論著,天子究竟會如何處置他的這些\"親戚們\"。
自太祖開始,這朱家皇帝\"護短\"的毛病可是出了名的,除非圖謀不軌,試圖顛覆朝綱,觸碰到大明天子的底線,否則一般情況下,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似隆慶年間,傳聞中因為得罪了彼時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而落得一個被廢為庶人下場的遼王,也是因為在迎接朝廷\"欽差\"的時候,主動於府前支起一麵刺著\"訟冤之纛\"的大纛,試圖為自己鳴冤。
但是放眼曆朝曆代,大纛都是行軍打仗中或者祭祀典禮中具有特殊政治意義的旗幟,尋常人不能使用。
而張居正便是抓住這一點,向隆慶皇帝彈劾遼王有\"謀反\"之心,並最終將其廢為庶人,押送至鳳陽高牆之下終老。
由此可見,大明天子隻有在宗室藩王涉及到\"謀逆\"的時候,才會對他的親戚們一視同仁。
...
...
\"來了,來了..\"
不知過了多久,伴隨著通政司衙門緊閉的大門在數名差役的努力下,被緩緩推開了一道縫隙,從中走出了一名身著青色官袍的官員,身後還跟有幾名吏員打扮的隨從。
為了維持署衙外的秩序,城中的五城兵馬司衙門便是派遣了不少差役於通政司衙門外等候。
此時見得大門開啟,這些懶懶散散的士卒們便是止住了談笑,不斷揮舞著手中的兵刃,將圍在一起的百姓們驅散,強行開辟出了一片空地,並露出了身後的牆體。
依著多年以來的慣例,凡是朝廷有重大的命令下達,便會張貼於此牆之上,將其公之於眾。
隻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忙於生計的百姓們並不會對其有過多理會,至多在路過的時候草草撇上一眼,絕不會如眼下這般湊在一起,心中滿是期待。
興許是從未被這麽多人注視過,年過五旬的中年官員下意識的眯起了眼睛,迎著頭頂有些刺眼的陽光,一臉興奮的開口:\"咳咳,肅靜..\"
\"不要耽擱時間,快些宣旨!\"未等中年官員將話說完,人群中便是響起了一道有些不耐煩的聲音,將其粗暴的打斷。
聞聲,中年官員的眉頭便是微微一皺,下意識的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心道是誰這般沒有規矩,竟敢主動催促他這位朝廷命官?
但很快,這位通政司的官員心中便是咯噔一聲,他隻是隨意一瞥,便發現人群中竟有好幾位如他這般身著青色官袍的官員,正對他怒目而視。
毫無疑問,這都是趁著\"午休\"亦或者上官不在,偷偷溜出來的袍澤們,想要在第一時間知曉天子對於宗室藩王的決斷。
隻一瞬間,中年官員緊皺的眉頭便是舒展而開,朝著人群中幾張相熟的麵龐拱了拱手之後,便從身後差役的手中,小心翼翼的接過一封信函,並將其張貼在身後的牆壁上。
因為有了剛才的\"教訓\",這通政司官員竟是連諸如\"注意秩序\"這樣的場麵話都沒有撂下,便是領著身旁的幾位吏員,幹脆利落的迴到了身後的署衙當中。
在署衙的院落中,已是有數十位驛卒模樣的漢子等候多時了,他們便要負責以最短的速度,將天子的旨意傳遞至全國各府縣。
及至中年官員走後,人群中頓時傳來了一陣喧嘩聲,不少身材強壯的漢子仗著人高馬大的身體優勢,不斷推搡著身前的百姓,希望能夠擠到最前方,嚇得一眾士卒們趕忙是揮舞起手中的兵刃,大聲維持著秩序。
\"慢些,慢些,不要擠!\"
開玩笑,不說這京中有多少雙眼睛正在注視著此地,光是這人群中便有不少身著官袍的官員,豈容出的半點差錯?
\"老張頭,就你了,你上前來!\"
正當局勢有些僵持不下的時候,一名眼尖的士卒便是於人群中認出了一名街坊,趕忙點名讓其上前。
這老張頭雖然一輩子也沒考取個功名,但平日裏卻是以\"讀書人\"自居,時常說些讓他們雲裏霧裏的話。
但不管怎麽說,這老張頭肚子裏確實有些墨水,至少能夠識文斷字,每逢有人想要給親友取信亦或者家中有孩童降生,想要取個名字,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這張老頭。
\"哎哎,來了。\"
見眼前那眼熟的後生點到了自己的名字,發須早已斑白,瞧不出具體多大年紀的老張頭便是忙不迭的上前一步,臉上的笑容幾乎咧到了嘴角。
\"聖諭!\"
清了清嗓子之後,立於圍牆下的老張頭便是手指著剛剛懸掛於牆上的信函,大聲的朗讀起來。
此話一出,本是有些嘩然的人群瞬間安靜下來,本不斷推搡的青壯們也是下意識的停住了手中的動作,耳畔旁隻剩下眾人粗重的唿吸聲。
\"靖江王朱履祜欺上瞞下,苛待宗室,即日起廢為庶人,押送至鳳陽高牆之下監管。\"
轟!
隻一瞬間,各式各樣的驚唿聲便於人群中響起,惹得稍稍鬆懈下來的五城兵馬司差役們再度緊張起來,但一雙眸子卻是不自覺的撇向身旁的張老頭,心道天子果然沒有讓他們失望,將搶了自己侄子王位的朱履祜廢為了庶人。
這\"靖江秘辛\"聽上去煞有其事,但究其根本,其實也就那麽迴事,無非是作為叔叔的朱履祜欺負自己侄子年幼,強行搶了自己哥哥留下來的\"家產\"。
這種事,在民間可是屢見不鮮,常有發生,算不得什麽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