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劍拔弩張(上)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作者:柯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月二十三。
熱鬧的\"元宵節\"已過,但京師喧囂的氣氛非但沒有就此冷卻,反倒是呈現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幾日之前,趕在\"元宵節\"前後,一道駭人聽聞的消息以星落燎原的速度傳遍了京師的大街小巷。
禮部侍郎徐光啟及吏部尚書周嘉謨彈劾宗室不法,欲重修嘉靖年間的\"宗室條例\"。
此事一出,外朝那些本是\"偃旗息鼓\"多時的禦史言官們就像是嗅到了腥味的貓一般,再度蠢蠢欲動起來,心中很是振奮。
雖然自成祖\"靖難\"之後,朝中的文官便與分封在各地的宗室藩王們互為\"競爭對手\",彼此攻訐,時常打壓。
但誰能料到,紫禁城中的年輕天子竟是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先是\"驅逐\"了眾正盈朝的東林黨,而後又隱隱約約表現出想要打壓\"衍聖公\"府的態度,如今更是將大明宗室也給得罪了。
不過是半日的功夫,市井中關於天子\"崇信貳臣\",\"性情涼薄\",\"刻薄寡恩\"等流言蜚語便於京中出現。
一時間,天子仿佛成為了眾矢之的,千夫所指。
但不管怎麽說,天子終究是大明之主,朝中的禦史言官們除了言辭愈發激烈之外,卻也不敢有太多實際性的動作。
但\"仗義執言\"的禮部侍郎徐光啟及吏部尚書周嘉謨二人卻是沒有那般幸運,就連朝中的幾位閣臣也是受了無妄之災。
就好像是有人在背後撐腰一般,於京中如散沙一般的宗室竟是不約而同的聯合起來,圍住了徐光啟及周嘉謨的府邸,各種惡毒的謾罵聲不堪如何,每逢情緒激動時,還有宗室朝著府邸之中投擲亂石。
對於這些\"天潢貴胄\",聞訊趕來的五城兵馬司差役也不敢加以阻攔,隻是手足無措的站在街道兩邊,不知如何是好。
被逼無奈之下,禮部侍郎徐光啟及吏部尚書周嘉謨兩位國家肱骨已是稱病不出多日。
但京中的宗室卻並沒有善罷甘休,就此收手,他們堵在幾位閣臣進宮麵聖的必經之路上,要求幾位閣臣即刻上書天子,召開\"廷議\",將朝中離間皇室親情的\"奸臣\"即刻論罪下獄。
...
京師的氣氛愈發詭譎。
不過是幾日的功夫,各地宗室藩王\"請罪\"的折子紛紛遞到了朱由檢的案牘之上,看得人眼花繚亂
但與半月之前的\"請安\"所不同,這些宗室藩王們於奏本中的態度已是有了明顯的轉變,字裏行間的\"威脅\"也是愈發明顯。
除此之外,各地官府上奏宗室圍困署衙的奏本也是越來越多,就好像說好了一般,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地官府的日常政府。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宗室藩王近乎於威脅的囂張行徑終於引起了些許\"正直\"官員以及在京勳貴的不滿。
漸漸的,朝中也多了些許不同的聲音,同時還有諸如陝西巡撫,四川巡撫,貴州巡撫等地方總督彈劾宗室藩王的折子入京,使得朝中看似一邊倒的局勢逐漸有了些許起色。
與此同時,以英國公張維賢為首的幾名勳貴還隨便尋了個罪名,各自將府中的幾名子弟主動送到了順天府,聲稱\"家門不幸\",交由官府發落。
可以說,整個京師都因為這\"宗室事\"被鬧得紛紛擾擾,尋常府衙的差役也無心辦差,每日私下裏討論最多的便是這些\"國事\"。
畢竟禮部侍郎徐光啟及吏部尚書周嘉謨所主張的便是,宗室之間沒有\"家事\",一切都以\"國事\"論處。
...
...
乾清宮暖閣當中,大明天子朱由檢麵色冷凝,默默的立於半開的窗柩旁,盯著不遠處樹梢上的皚皚白雪,遲遲不發一語。
他終究還是低估了這些宗室藩王對於\"削藩\"的敏感程度,前後不過十天的功夫,自全國各地而來的奏本便是堆成了小山,一些自詡能夠與皇室說上話的\"宗親\"更是每日於皇城外聚集,等候著入宮陛見。
在這些\"宗親\"的前仆後繼之下,就連朝中鬥誌昂揚的禦史言官們都是安靜了不少,靜靜等待著局勢的發展,不再像之前那般鶴立雞群。
估計在他們看來,自己已然惹了眾怒,麵對著群情激奮的宗室藩王們,很快便會做出退步,甚至下發\"罪己詔\"。
畢竟,這些宗室藩王打出的幌子,可是\"朝中有奸臣作祟,離間天家感情\",而這些宗室藩王們又恰恰都是太祖高皇帝子孫,身上流著朱家人的血。
從法理上來說,可是具備承襲皇位的必要因素,盡管這些宗室藩王與皇室的血緣關係已是可以忽略不計。
但這並不影響各地宗室藩王的熱情,甚至明目張膽的同仇敵愾起來,絲毫沒有將太祖於皇明祖訓中規定的,禁止各地藩王私下聯係的規定放在眼中。
這其中,最為炙手可熱的藩王莫過於就藩於河南洛陽的\"福王\"朱常洵。
作為萬曆皇帝最為寵愛的皇子及國本之爭的\"男主角\",朱常洵本就曾經無限接近皇位,也是與朱由檢關係最為親近之人。
隻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萬曆皇帝終究還是沒能讓朱常洵繼承皇位,而是在諸多勢力的掣肘下,立自己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並接任皇位。
隻可惜好景不長,朱常洛繼位不足一月的時間,便因為疑點重重的\"紅丸案\"撒手人寰,遺詔尤其皇長子朱由校為祀皇帝。
因為朱由校無子的緣故,一年以前,朱由檢又從自己的皇兄手中接過了皇位。
但好巧不巧,迄今為止,朱由檢的膝下也沒有子嗣...
若是自己出了些許意外,這大明萬千宗室中,最有資格承襲皇位的便是...
一念至此,朱由檢的心中便是一緊,眼神中也是湧現了些許殺氣,不由分說的朝著身旁的司禮監秉筆吩咐道:\"給朕看緊福王府..\"
盡管依著情報來看,自己那位胖胖的皇叔自從迎迴了其母妃之後,便是老實了不少,不再像之前那般為所欲為,近些時日也沒有隨波逐流,一直保持沉默。
但在\"大明皇位\"這個巨大誘惑之下,自己的皇叔真的能夠視若無睹嗎?朱由檢實在不敢去賭。
及至司禮監秉筆即將走出暖閣之前,大明天子朱由檢毫無感情的聲音又在其耳畔旁響起:\"告訴黃得功,再將宮中侍衛梳理一遍...\"
熱鬧的\"元宵節\"已過,但京師喧囂的氣氛非但沒有就此冷卻,反倒是呈現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幾日之前,趕在\"元宵節\"前後,一道駭人聽聞的消息以星落燎原的速度傳遍了京師的大街小巷。
禮部侍郎徐光啟及吏部尚書周嘉謨彈劾宗室不法,欲重修嘉靖年間的\"宗室條例\"。
此事一出,外朝那些本是\"偃旗息鼓\"多時的禦史言官們就像是嗅到了腥味的貓一般,再度蠢蠢欲動起來,心中很是振奮。
雖然自成祖\"靖難\"之後,朝中的文官便與分封在各地的宗室藩王們互為\"競爭對手\",彼此攻訐,時常打壓。
但誰能料到,紫禁城中的年輕天子竟是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先是\"驅逐\"了眾正盈朝的東林黨,而後又隱隱約約表現出想要打壓\"衍聖公\"府的態度,如今更是將大明宗室也給得罪了。
不過是半日的功夫,市井中關於天子\"崇信貳臣\",\"性情涼薄\",\"刻薄寡恩\"等流言蜚語便於京中出現。
一時間,天子仿佛成為了眾矢之的,千夫所指。
但不管怎麽說,天子終究是大明之主,朝中的禦史言官們除了言辭愈發激烈之外,卻也不敢有太多實際性的動作。
但\"仗義執言\"的禮部侍郎徐光啟及吏部尚書周嘉謨二人卻是沒有那般幸運,就連朝中的幾位閣臣也是受了無妄之災。
就好像是有人在背後撐腰一般,於京中如散沙一般的宗室竟是不約而同的聯合起來,圍住了徐光啟及周嘉謨的府邸,各種惡毒的謾罵聲不堪如何,每逢情緒激動時,還有宗室朝著府邸之中投擲亂石。
對於這些\"天潢貴胄\",聞訊趕來的五城兵馬司差役也不敢加以阻攔,隻是手足無措的站在街道兩邊,不知如何是好。
被逼無奈之下,禮部侍郎徐光啟及吏部尚書周嘉謨兩位國家肱骨已是稱病不出多日。
但京中的宗室卻並沒有善罷甘休,就此收手,他們堵在幾位閣臣進宮麵聖的必經之路上,要求幾位閣臣即刻上書天子,召開\"廷議\",將朝中離間皇室親情的\"奸臣\"即刻論罪下獄。
...
京師的氣氛愈發詭譎。
不過是幾日的功夫,各地宗室藩王\"請罪\"的折子紛紛遞到了朱由檢的案牘之上,看得人眼花繚亂
但與半月之前的\"請安\"所不同,這些宗室藩王們於奏本中的態度已是有了明顯的轉變,字裏行間的\"威脅\"也是愈發明顯。
除此之外,各地官府上奏宗室圍困署衙的奏本也是越來越多,就好像說好了一般,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地官府的日常政府。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宗室藩王近乎於威脅的囂張行徑終於引起了些許\"正直\"官員以及在京勳貴的不滿。
漸漸的,朝中也多了些許不同的聲音,同時還有諸如陝西巡撫,四川巡撫,貴州巡撫等地方總督彈劾宗室藩王的折子入京,使得朝中看似一邊倒的局勢逐漸有了些許起色。
與此同時,以英國公張維賢為首的幾名勳貴還隨便尋了個罪名,各自將府中的幾名子弟主動送到了順天府,聲稱\"家門不幸\",交由官府發落。
可以說,整個京師都因為這\"宗室事\"被鬧得紛紛擾擾,尋常府衙的差役也無心辦差,每日私下裏討論最多的便是這些\"國事\"。
畢竟禮部侍郎徐光啟及吏部尚書周嘉謨所主張的便是,宗室之間沒有\"家事\",一切都以\"國事\"論處。
...
...
乾清宮暖閣當中,大明天子朱由檢麵色冷凝,默默的立於半開的窗柩旁,盯著不遠處樹梢上的皚皚白雪,遲遲不發一語。
他終究還是低估了這些宗室藩王對於\"削藩\"的敏感程度,前後不過十天的功夫,自全國各地而來的奏本便是堆成了小山,一些自詡能夠與皇室說上話的\"宗親\"更是每日於皇城外聚集,等候著入宮陛見。
在這些\"宗親\"的前仆後繼之下,就連朝中鬥誌昂揚的禦史言官們都是安靜了不少,靜靜等待著局勢的發展,不再像之前那般鶴立雞群。
估計在他們看來,自己已然惹了眾怒,麵對著群情激奮的宗室藩王們,很快便會做出退步,甚至下發\"罪己詔\"。
畢竟,這些宗室藩王打出的幌子,可是\"朝中有奸臣作祟,離間天家感情\",而這些宗室藩王們又恰恰都是太祖高皇帝子孫,身上流著朱家人的血。
從法理上來說,可是具備承襲皇位的必要因素,盡管這些宗室藩王與皇室的血緣關係已是可以忽略不計。
但這並不影響各地宗室藩王的熱情,甚至明目張膽的同仇敵愾起來,絲毫沒有將太祖於皇明祖訓中規定的,禁止各地藩王私下聯係的規定放在眼中。
這其中,最為炙手可熱的藩王莫過於就藩於河南洛陽的\"福王\"朱常洵。
作為萬曆皇帝最為寵愛的皇子及國本之爭的\"男主角\",朱常洵本就曾經無限接近皇位,也是與朱由檢關係最為親近之人。
隻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萬曆皇帝終究還是沒能讓朱常洵繼承皇位,而是在諸多勢力的掣肘下,立自己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並接任皇位。
隻可惜好景不長,朱常洛繼位不足一月的時間,便因為疑點重重的\"紅丸案\"撒手人寰,遺詔尤其皇長子朱由校為祀皇帝。
因為朱由校無子的緣故,一年以前,朱由檢又從自己的皇兄手中接過了皇位。
但好巧不巧,迄今為止,朱由檢的膝下也沒有子嗣...
若是自己出了些許意外,這大明萬千宗室中,最有資格承襲皇位的便是...
一念至此,朱由檢的心中便是一緊,眼神中也是湧現了些許殺氣,不由分說的朝著身旁的司禮監秉筆吩咐道:\"給朕看緊福王府..\"
盡管依著情報來看,自己那位胖胖的皇叔自從迎迴了其母妃之後,便是老實了不少,不再像之前那般為所欲為,近些時日也沒有隨波逐流,一直保持沉默。
但在\"大明皇位\"這個巨大誘惑之下,自己的皇叔真的能夠視若無睹嗎?朱由檢實在不敢去賭。
及至司禮監秉筆即將走出暖閣之前,大明天子朱由檢毫無感情的聲音又在其耳畔旁響起:\"告訴黃得功,再將宮中侍衛梳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