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世說五華


    心儀五華


    五華山紀事


    1990年4月8日,我為了購買煤炭,第二次來到五華山上。像第一次一樣,煤炭仍然沒有買成,卻無意中聽見許多人在一起談論五華山的傳說,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聽了。於是,覺得“五華山實在了不起”。特別寫了如下“紀事”。此稿當日初步寫於五華山的楊守道家,4月11日在自己家中定稿。


    當前的五華山


    為買煤炭,二上五華。五華山上,春意正發。百草雜樹,勃發新芽。竹中嫩筍,爭相競拔。風和日暖,鳥語花華。叮咚溪水,沿山而下。一座水庫,綠升煙霞。三兩遊人,汗濕迴家。


    一座山廟,兩進舊廈。座南朝北,孤立山涯。灰牆紅麵,青磚小瓦。篆寫三字,曰:“隱靜寺”。內有我佛,三尊座次。一個和尚,獨住西房。幾支細香,雖燃少煙。煤炭工人,住在東房。熱是煤炭。冷卻廟堂。


    傳說宋時,廟多佛多。有廟九九,和尚千數。明洪武子,棄皇向佛。其中故事,曲折有趣。今天筆懶,隻作概記:禁兵勸駕,追其迴去。當家長老,以為剿廟。解散和尚,焚燒廟堂。這位皇子,至死沒返。重建廟堂,做了和尚。


    如今地名,還有所誌。平鋪山門,為廟前門;有上馬石;有馬塘衝;有隱龍橋;有娘娘橋;有朱伏嶺;有千軍嶺。諸多古名,皆言此趣。雖然有名,有名無物。


    十四年後,即2004年6月11日,我再次來到五華山上,看到當時的五華山正在崛起,我異常高興。心想,可愛的五華山終於到了複興的時候了。於是,我決定要把五華山的前前後後寫出來,以讓世人都能了解她。


    十四年後的五華山


    2004年的農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的廟會,我又到五華山來:


    君看今時:五華崛起。公路直達,遊客湧至。旅遊景點,重現生機。佛事再興,廟堂又起。菩薩金飾,信徒濟濟。國泰事順,重振古跡。方興末艾,來日有奇!


    這裏有一個傳說,是我這次上五華山在水庫下公路上聽到的。敘述的人是一位正在放牧耕牛的。可惜,這個人我並不認識,所以,說不出他的名字來。在眾多人的談論中,他所說的比較全麵。於是我根據他所談的內容,記錄整理在這裏:


    牧牛人談五華山:


    相關傳說


    大家看,九華山多紅火?可是,五華山本來比九華山還紅火呢。地藏王菩薩金喬覺(695——794),從朝鮮來中華修行時,五華山的佛教已經名聲很大了。因此,他先來到五華山,想選這裏做他參禪說經的道場。他曾經在這裏修行了一段時間,留下了不少勝跡。後來,他察看著五華山,誤以為隻有四條龍,將自己座下的一條龍漏掉了,因此,便說此地地勢太弱,難以承載大佛永久的登壇,於是,離開去了。後來,他在九華山,看見那裏的地勢,有九條龍,比五華山強,這樣他就在九華山坐了下來,成就了恢弘的九華山佛教聖地。因為五華山也是地藏王道場之一,而且還先於九華山;隻是地藏王最終沒有在這裏登壇,於是,人們便稱五華山是“江東第二禪林”。


    五華山早在地藏王菩薩打坐以前的晉朝(265——420年)之間,就已經有了佛教。曆史上叫做“隱靜禪林”或“隱靜寺”,還叫過“普慧寺”,鼎盛的時候,是在趙氏大宋朝(960——1279年)。那時候,五華山上處處是廟堂;計數有九十九座,和尚有一千多人,吃的都是稀飯。廚房煮稀飯,用的是很大的鐵鍋上加木板箍的“悶子鍋”。有一迴,一位炊事的小和尚不小心掉進“悶子鍋”裏,被煮熬得溶化了,和尚們吃粥的時候,渾然不知。隻在最後見到了人的骨頭,才知道有這麽迴事。因為那口鍋曾經熬煮過和尚,也算開了葷,不能做廟裏的炊具了,便自行飛到南淩縣城北的寶塔上去了。於是,五華山的紫氣峰上隻剩了幾處空空的“天鍋宕”。這個故事雖然玄乎,卻說明了當時的鍋大、人多和廟裏禪規的嚴肅。


    當時不僅廟堂規模很大,香火也十分旺盛。現在這裏的大鎮是平鋪鎮,平鋪往北的一裏路,是當時廟的山門,因為後來住上了姓朱的人家,所以,現在還叫“山門朱家”。進了山門,是騎馬而來的香客們讓馬飲水的地方,所以叫“馬塘衝”。再往裏走,就是“上馬石”,是香客們迴程上馬的地方,現在還叫“上馬石自然村”。如此等等,可以想象當時興旺的情況。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世稱朱洪武。他在京都南京修築了大城牆;城牆造好後,將太子(他有太子、又有太孫(注)這裏隻說是太子)帶著去參觀。結束後,他問太子:“城牆造得好不好?”太子說:“城牆造得好雖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朱洪武聽了,沒有迴言,僅買了一個橘子給他,叫他吃掉。而後,就打發他迴宮去。朱洪武的原配夫人,馬氏娘娘問兒子:“父皇帶你出宮做什麽去了?”太子說:“去看了城牆。父皇問我城牆造得好不好,我說,好雖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末了,他買個橘子叫我吃了,就讓我迴來了。”馬氏娘娘聽了,大驚失色。對兒子說:“我兒,你趕快出宮,逃命要緊!待你父皇迴來,你就沒命了!他問你的話,是想討你口風的吉兆;你應該說‘這是鞏固千秋萬代基業’之類的好話,怎麽說起‘紫金山上架大炮’的話來?他買橘子給你吃,是要剝你的皮,抽你的筋了。你趕快逃命去吧,逃得越遠越好!”太子聽了,也慌張起來,帶了些銀兩做盤纏,騎了匹快馬,隻身出中華門往南逃來。


    朱洪武迴宮問太子何在?馬氏娘娘說不知所以;朱洪武問太子身邊的人,被告知:隻身騎馬出中華門去了。朱洪武立即發出一千禦林軍,往南門追趕,務必要把太子追迴來。太子在前麵跑,禦林軍在後麵追。


    一天過去了,太子夜裏到了繁昌縣新林地界的一個大山頭上躲了起來。追兵也到了離這裏僅一公裏多路的大山頭上駐紮了下來。由於當時五華山佛教遐邇的名聲,第二天,太子放棄了馬匹,徒步向五華山跑來,他要來皈依佛門。因為,俗人做了和尚,就不受國家法律的管束,犯過的法也無罪了。可是,禦林軍窮追不舍。太子眼見得跑不了啦,途中,在馬頭街南頭的一座橋下躲避了起來。這一千禦林軍從橋上經過,前麵不見了太子,派人到橋下觀看,卻沒有看到太子,便耀武揚威地向五華山寺廟開來。


    當家長老見來了這麽許多官兵,以為廟裏哪位和尚犯了國法,官兵前來圍剿廟堂。為了保全眾和尚的生命,他立刻解散了和尚,焚燒了廟堂。禦林軍趕到五華山廟前,見到的隻是一片灰燼,沒有找到太子,隻好無功而返。


    後來,人們把太子曾經躲藏的山頭,叫“朱伏嶺”;將禦林軍曾經駐紮過的山頭叫“千軍嶺”(這就是現在的峨山鄉千軍嶺的來曆);將太子曾經藏身的小橋,叫做“隱龍橋”。太子的妃子,不辭勞苦,遠道尋找而來,在隱龍橋以西的小石橋上踩下了兩隻腳印;這座小橋,人們稱它為“娘娘橋”;那石頭上的三角型“金蓮”小洞,一直留到了現代(這位娘娘來到五華山,是否也出家了,沒有聽說)。


    禦林軍走後,太子到了五華山上,皈依了佛門,做了和尚。朱洪武知道他做了和尚後,也沒再追究。太子到底是皇上的兒子,權勢自不必說,影響當然很大。於是,他又大造廟宇,因為他是拋棄了皇位,到這裏來隱避的,所以,從那時候起,五華山廟堂的名字曾經叫過“隱龍寺”。不過,這裏的廟宇因為當時毀壞得太嚴重了,這位太子雖然努力地重新建造,還是沒有趕上宋朝的規模。也就是說,五華山的廟堂,從那以後,再沒有像宋朝時候興旺起來了。


    注:這些傳說,許多在繁昌縣誌上能找到根據,而且,所說的這些地名都是實實在在的。現在,按照它們的名字,都能找到實在的地方。由此可見,五華山的曆史,不能說是杜撰的。


    五華山在明朝以後的情景,雖然沒有趕上宋朝時期的氣勢,卻也有一定的規模:佛寺眾多,香火旺盛,聞名遐邇。隻是和其他地方的古跡一樣,在那過去不遠的年代裏幾乎被毀壞殆盡。現在的五華山正在重新崛起。她的未來一定還能輝煌起來。


    史書上說:朱洪武的二兒子朱標被立為太子,於洪武25年(1392年)病逝;他的兒子、朱洪武的孫子朱允炆被立為太孫;1398年朱洪武逝世後繼位,是為明惠帝,年號建文。建文四年,朱洪武第四子燕王朱棣受削藩威脅,起兵奪取了皇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成祖奪位時,建文帝和後妃不知下落。有說**於宮中,也有說出逃後入了佛門。至今惠帝和後妃的下落仍無結論,是明史一大疑案。按:五華山的“隱龍”,若設為朱標比較合理:朱標出家後,作為皇家的正史不會記載;而為掩世人耳目,宣稱他死亡,是在意料中;若說是明惠帝,似乎也符合史實;可是,沒有這方麵的傳說,不敢妄論。


    2004年6月12日整理


    楊漢榮談五華山:


    五峰概況


    桂月峰,解放前是平鋪汪道玉的山,所以現在當地人叫他“汪道玉山”。東南有個方家澇,曾經有個不小的村莊,住過不少人。山的東邊沒什麽大的山了,西邊有個宿猿洞;宿猿洞下是噴銀泉;西北是響水洞;東南隔山有磨鷹石。西邊的大山是行道峰。與行道峰中間的矮山,叫灰山頭。為什麽叫灰山頭呢?是因為那山頭上,有許多灰一樣的東西,這也是五華山的神奇之一。


    行道峰:又叫團山。曾經開墾種過莊稼,現在還有石頭碼的一層層的地形。山上有個神仙洞,洞裏空間有兩間房子大小。行道峰西南是紫氣峰。


    紫氣峰:東北接著行道峰,由北向南延伸。是五座山峰中唯一南北方向行走的山。山上怪石嶙峋,荊棘叢生,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山上有三個天鍋宕,分別叫一宕、二宕和三宕。所謂天鍋,實際是四周高中間低的圓形地。三宕最高,在山頂上,也最大,有兩三畝地;二宕、三宕相繼往山下來。二宕約畝把地大,三宕更小。紫氣峰的南邊是碧宵峰。


    碧銷峰:是五華山的主峰,海拔279米,山頂上是望江坨,站在上麵,可以眺望長江。也是現在五華山佛教建築的主要地方。峰下有石階從東貫穿到西。沿途有隱靜寺,觀音庵、正殿等主要寺廟,山上有五猖廟、龍王寺、龍王廟和龍王井。正殿的吃用水,都從龍王井引入。一路上有靈龜、神牛腳印、地藏王腳印、青獅、白像等勝跡。沿著石階往西,可以達到峨山鄉的石壁山姚家和鶴林王家,而進入像形。碧霄峰東,是鳴磬峰。


    鳴磬峰:在高大的碧霄峰東,顯得小得多。據傳,李太白《詠陰靜寺》的詩刻在上麵,可是,我們尋找了多次,靜沒有發現。


    鳴磬峰以東是拜台山,山不大,也還平緩。因為站在它上麵可以很方便地向著太子墳祈拜,故名“拜台山”。拜台山以外,都是一些不出名的小山了。


    姚有源談五華山:


    原來到五華山寺廟的路


    在水庫沒修建之前,從東南方向來上五華山寺廟的人們,需經過太子墳對麵沿山澗溝的石板路。


    到了鳴磬峰下,由於山坡比較陡峻,山下不能行走,則修了小橋,渡給澗溝上五華山來,這橫跨澗溝的第一座小橋,就叫虎溪橋。步過虎溪橋再過龍溪橋還是迴到了澗溝南邊,便是隱靜寺了。


    水庫修好後,人們從東南方向上五華山來,需繞著水庫大壩。改革開放後修了土公路,2006年又鋪了水泥路,這樣才有了現在一車到隱靜寺的陽光大道。


    太子墳的方位


    水庫沒建以前,來五華山寺廟,大路是在水庫裏的澗溝邊的大路上。太子墳的位置在桂月峰下,水庫水下的東北角處,與對麵的小山相望。因此,對麵的小山叫做“拜台山”。


    虎溪橋


    虎溪橋又名“無灰橋”。因為構造它的石材是石匠事先做好了榫頭,一塊石料套在一塊石料建築起來,沒有用諸如“糯米稀”之類的粘著物。它的位置在現在的龍溪橋下遊約一百米處,在建水庫時已經被拆除,石料做水庫用了。它的位置,現在淹沒在水庫裏。


    龍溪橋


    龍溪橋的位置,是現在從水泥公路上下來,進入寺廟區所經過的一座小橋。它橫跨澗溝,供人們通過。它的本來建築,在建造水庫時已經被拆除,石料在水庫上用了。現在的簡易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修建的。


    隱靜寺


    隱靜寺這裏地域開闊。在這裏可以一覽五華水庫和神奇的五座山峰。隱靜寺是五華山最早的寺廟,也是現在保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廟宇。


    五華水庫


    五華水庫,位置在盤鬆蓋以上。上五華寺廟的人,過了盤鬆蓋不遠,就進入水庫的跑洪道。這跑洪道也是上五華寺廟的一小段公路。


    五華山水庫,建於特殊時期中學大寨的時期。具體是1966年開工,1975年建成。麵積,水庫底部占去了耕地水田老畝七畝七分,合市畝約12.8畝。積水(水源來處)最大麵積1.34平方公裏,合2040市畝;庫容48萬立方米,水利庫容37.5萬立方米,灌溉麵積0.2萬畝。大壩高程19.5米,壩頂長度180米。


    水庫的建成不僅為下遊農業生產做到了旱澇保收,也增添了五華山的風景點。可是,為了修建水庫,也湮滅了一些古跡。目前,太子墳和虎溪橋都被淹沒在水庫裏。


    劉章富談五華山


    五華正殿山上的石頭為什麽是裂開的


    ——金牛、靈龜和金人


    地藏王在五華山講解佛經,感動著四方生靈。遠在大湖的大烏龜知道了這件事,也決心要來聆聽。這天,它半夜三更就動了身,往正殿爬來。它費了周身的力氣,總算爬到了正殿跟前,已經聽得見殿裏鍾響鼓鳴,不禁高興的想著:“我終於能聽到地藏王的寶經了。”


    山下住著一戶姓金的人家,家中有頭耕牛,聽說地藏王在山上講經,早就想來聆聽,因此,一有機會總是往正殿上跑。可是,這些天主人金家農事很忙,天天要它耕田耙地,它急得像貓抓心似的不安。這天金家小子正在用它耙地,忽然覺得內急,將牛停在了地頭,到隱蔽的地方方便去了。這耕牛歇了下來,以為得到了有利的機會,不顧肩上還背著鐵耙,急急忙忙地向正殿奔來。在快到正殿時,它聽到了鍾鼓鳴響,興奮異常,隻顧抬頭奔跑,沒有顧及腳下,更沒有在意還有正在往正殿趕來的烏龜。無意之下,一腳踏在了烏龜背上,因為趕路,腳步踏的很實,竟將靈龜的頭踩得翹了起來。從此,烏龜就化成了石頭,翹著**,背上留下了深深的耕牛的腳印,停留在路當中。


    金家小子方便過後發現跑掉了耕牛,聯係它老是想上正殿的行為,料想它肯定上正殿聽經來了。於是直接往正殿找來。快到正殿的路上,見一隻大烏龜的背上有一隻深深的牛腳洞,又見這烏**翹在路上,就知道是他的耕牛所為。於是,他將正在靜聽佛經的耕牛牽了出來,訓斥道:“你這個孽畜,有什麽德性配來聽經?那烏龜好不容易爬到這裏,想來也是為了聽經,是個有靈性的烏龜。竟被你一腳踏死,你殘暴無德,還聽什麽佛經!”說著舉起鞭子,狠狠地抽打著耕牛。耕牛負痛不過,掙掉金家小子手中的鼻繩,拖著鐵耙,在五華山上狂奔起來。把好端端的五華山的山體,到處都耙得深深的耙齒切口。


    如今離正殿不遠的路中,翹著的烏**,被人們稱為“靈龜石”,那靈龜的身上還有一個深深的牛腳洞;而五華山的山體上,到處都是鐵耙耙出的裂開的切口,就是這個由來。


    因為這用牛的小子姓金,所以,後來人們都說“金人鞭金牛,金牛拖金耙,踩死了靈龜;還拖著金耙,劃開了五華山上的石頭”。


    劉章富口述,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整理


    盤上蓋1


    “盤上蓋”是學屋與寺衝相連的一片山地的名稱。


    本來,這裏是一片鬆樹林,其中有一棵盤鬆,樹齡最老,樹體也最高大。它虯枝勁節,樹冠宛如一把大傘,盤於空中,白天乍看,猶如一片烏雲蓋在樹頂上,非常漂亮,也很有名氣。因此,人們叫這裏是“盤鬆蓋”。


    五華山是古老的佛教勝地,也是地藏王菩薩首先打坐的地方。當年,許多生靈都到這裏來聆聽地藏王講解佛經,傳授佛法。這其中有個妖怪,人們不知道它是什麽妖怪,它也想修行,天天都到正殿來聽經。聽過經後,就來到盤鬆上休息。因為它是來聽經的,所以雖然是妖怪,卻沒聽說它做過什麽壞事,更沒聽說它殘害過生靈。但是,人們老是看見它來往於正殿,歇宿在盤鬆上,又不知道它是什麽東西,就胡亂地叫它是“盤鬆怪”。


    現在,“盤上蓋”這個地方,正確的名稱應該是“盤鬆蓋”或者是“盤鬆怪”。可是,人們都叫它為“盤上蓋”了,也隻好一切隨緣,就算它是“盤上蓋”吧,不必再更改它了。


    1又有一種說法:盤上蓋本來是“盤鬆間”,是說這地方是盤鬆之間。因為當地人口語“間”和“幹”同音,把盤鬆間說成了“盤鬆幹”,時間久了,引入文字時,便成了“盤上蓋”。


    王玉來談隱龍橋


    隱龍橋


    隱龍橋在繁昌縣平鋪鎮山河村村部往北的第一座山河橋西邊。橋的西南五十米處,是山河村原民兵營長王玉來的家,王今年六十九歲。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到他家做客。閑聊中,他談到了隱龍橋曾經熱鬧非凡的往事。


    南京到屯溪的鋪路,經過新林到平鋪路段時,一條澗溝由西向東,將茶衝的山水引向河廣湖,橫向切斷了這條路。為了行路,人們在這澗溝上修了一座石橋。石橋近三米寬,三米多長。當年朱洪武在南京造好城牆後,帶著太子即他的兒子觀看。他造城牆目的,是想保他江山永遠牢固。信服吉祥的朱洪武希望太子在觀看新城牆時,能講些吉利順祥的好話。可是,當他詢問太子對新城牆的感受時,太子卻說:“城牆造得好雖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因為他造的城牆沒有把紫金山包括在內,而南京城是緊靠紫金山建設的,城牆再高,當然高不過紫金山,所以,太子說的也在情理。可是,這樣卻觸犯了朱洪武心中大忌,認為這“東西”不是繼承國運的材料,應該及早除掉。於是,買了個橘子叫太子吃了,並叫他先迴皇宮。太子迴宮後,馬氏娘娘問明了情況,知道朱洪武迴宮後就要將太子“剝皮抽筋”,予以殺害,於是叫太子趕快逃命。太子出逃後,朱洪武便派出一千禦林軍追趕。太子為了活命,直接往五華山逃來,想在五華山當和尚。因為當了和尚就是出家,而出了家的人,犯了國法可以不予追究。當他逃到山河(當時叫馬頭街)澗溝橋上時,禦林軍也追到了,眼見得無路可逃。情急之下,他從路上來到橋下,要借小橋隱身。禦林軍也看見前麵不遠有個趕路的人,似乎就是太子;眨眼間不見了人影,也以為他躲到了橋下。當即派了個小兵到橋下觀看。小兵看過以後匯報說:“橋下隻有密密的蜘蛛網,沒有太子。”追兵頭目當然明白,這樣的小橋,如果真的藏了個人,會一目了然。何況蜘蛛網還在,分明不會藏在這裏。於是命令部隊,快馬加鞭向五華山趕來。


    五華山當時是中國有名的佛教勝地,和尚眾多。正因為人多混雜,品行道德良莠不一。因此,主持長老對五華山的安危非常擔心,生怕哪個搗蛋鬼闖禍,危害廟堂。現在聽到報告說,眾多軍隊向五華山奔來,以為是哪位不守規矩的和尚真的觸犯了國法,這些軍隊是來剿滅廟堂的。於是,馬上將廟裏的資金盡行分發,解散和尚,叫大家趕快逃命;他自己也隨即放火燒掉了所有廟堂。


    追兵到了五華山時,見到的是一片焦土,沒找到太子,隻好無功而返。太子到了五華山時,見到的是一片廢墟,不僅傷心,而且絕望:此乃老天絕我性命也——我遠自京城逃命至此,以為能夠出家,苟延殘喘;豈知此處竟然沒有了廟堂!他長歎了口氣,一屁股跌坐在廢墟的廟基前,將那地方跌出了個大宕窩!之後他死在了五華山,埋在五華山裏,現在那裏還有座“太子墳”。


    這座無名小石橋,因為隱匿過太子,從那以後,便被人們稱做“隱龍橋”;離橋五十米的小山,被稱做“攆子山”(即朱洪武派兵攆他兒子,攆到這裏,就“攆不見了”的意思)多少年來,人們一直這麽叫著。


    解放前四五年,那年夏季幹旱,隱龍橋下遊農田灌溉困難。附近農民頭十個人疏浚流向隱龍橋的這條澗溝,以便讓上遊的水能順利流下來。當疏浚到隱龍橋下時,見朝五華山方向的橋洞橫楣上,水跡浸泡過的地方,有個圖像。仔細看看,像是塑出來的菩薩像。這像的頭部直徑約一尺,以下是半身像,直達橋洞之上。這班農民結合隱龍橋的傳說,對這圖像祈禱說:“你是不是菩薩啊?你要真是菩薩,請你保佑在三天以內下場大雨。我們給你燒香,給你傳名。”果然三天裏就下起了大雨。


    當時農民多災多難,也很迷信,對菩薩不打誑語。見真下了雨,就向這水跡似的佛像磕頭、燒香。附近有災有難的人聽說這裏有個菩薩,也來向隱龍橋祈禱。平鋪有一位婦女,嘴巴上生了個腫毒,在這裏燒香,在橋下舀了些水迴家洗滌,居然將那腫毒洗得掉下一塊骨頭來;以後,就痊愈了,隻不過嘴巴歪了一點。這個人沒幾年還活在世上。還有個人,因為男女關係,被人戳了十二刀,鼻子被割得掛著。他家裏人也來燒香磕頭,代他求乞,舀水迴家洗滌,居然也洗好了。這樣,大家都說“隱龍菩薩顯靈”,名聲大震。來燒香磕頭的人多得很。漸漸的,很遠的地方也有人專程前來求乞,有南京方向也有徽州方向的;其中有坐轎的也有騎馬的。當時攔橋建了個房子,像亭子一樣,四周沒牆,先是蓋的草,後來還蓋上了瓦。橋下菩薩像麵前攔澗溝擋了三塊木板,供人們磕頭祈禱;從橋上到橋下的旁邊放著一口大鍋,算是香爐。香客們的大香小香,直接往大鍋裏香堆上扔。這些香大的有半人高,還有吊香、大盤香用竹篙子懸著燒,前後延續約一裏路,一天到晚香煙繚繞。許多人送來旗杆,先兩根並排一栽,後來太多了,就一根靠一根地蓬起來,一直從隱龍橋“蓬”到了攆子山邊上,約五十米長的地方,都蓬起了旗杆,真是多得不可勝數。旗杆是用小鬆樹做的,一送就是一對,三米左右長,七八寸粗,上麵用小木板做個四方盒子,盒子兩頭各挖個圓洞,旗杆頂上還留著一撮青綠色的鬆毛,算是“萬年長青”。有兩個吹鼓手,來了香客就吹喇叭。人家丟的香錢也被他們收了。丟香錢一般是一百塊兩百塊,也有丟一千兩千的,最多的也就一萬兩萬。當時,一百塊隻是現在的一分,一千塊就是現在的一角,一萬塊才是現在的一元。可見,當時來燒香的,多是窮苦百姓。盡管這樣,那吹喇叭的一天收入也不少。因為香客多,橋兩頭許多人在露天下做小生意。做生意的人一個接一個,就像一條街,和燒吊香的一樣,也延續了一裏多路長;還做了兩個茶棚子,既賣茶又賣飯。這些做生意的人都能賺些錢。


    這樣持續了三四年。四老爺(新四軍)見太轟動了,大約不利於他們活動。一個晚上,放火燒掉了橋上的房子,香客們送的旗杆也被燒得盡光。那天燒房子時,兩個吹喇叭的人嚇得躲進了王玉來家的灶間裏。此後,香客少多了,但是還有個拽子(手和胳膊殘廢的人)守在茶棚裏,收點零星香錢。有天晚上,那拽子不知道怎麽搞的,失火燒掉了棚子,他隻好迴家去了。之後,燒香磕頭的人就漸漸地少了,隱龍橋還恢複了原來的清淨。


    本文2362字,整理於二○○七年一月十二日


    為您導遊


    ——五華山景點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當您閱讀了以上的文章後,對五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和她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會有初步的認識了。您一定會認可:五華山佛教曆史不僅悠長,而且光彩奪目。因此,對五華山會有感情了。盡管因為曆史的原因,山上許多古跡已經不複存在,可是,作為“名山”,她依然沒有失去應有的地位。在這個基礎上,我願意做您的導遊,與您一起遊覽五華山的名勝景點。這樣,不僅會加深您旅遊的興趣,而且還會讓您更加容易體會到“神奇的五華山”實在的內涵,理解其所以稱之為“神奇”的了。


    總概


    五華山名勝景點名稱


    地設五峰勝景和,青龍昂首頂天鍋。


    青獅白像充門衛,神犢靈龜比上坡。


    雅韻悠揚響水洞,怡神養目泛粼波。


    百丈巍峨驚石壁,千尋飄渺覽江沱。


    觀音岩上瞻三絕,地藏塔中仰一多。三絕:指以山體自然石壁為牆、鑿佛龕、雕佛像,一多:指地藏王佛塔三層四方都有地藏王像


    無意井中橫木影,有心泉底識魚梭。傳說杯渡建廟時,所用木材均出自金魚泉中,現在無意中還能看見木材的影子、現在泉流中有金魚遊動


    仙人靠背遺顱枕,和尚誦經念彌陀。


    碧霄際月壓群峰,桂月晨曦別樣紅。傳說桂月峰上有丹桂,是別具一格之桂


    鳴磬峰頂生紫氣,麓溪行道歎崢嶸。


    宿猿歸虎神仙洞,白像青獅奧妙中。


    金魚卓錫噴雲霧,西山鳳凰吐玉泓。


    地塋太子唿天子,橋藏太子號隱龍。


    上馬石墩留古跡,山門朱氏話遺蹤。本來是上馬踏腳用的石頭,現還在上馬自然村大塘拐土地廟旁


    龍溪虎溪橋不見,禦書單傳閣俱空。禦書閣,單傳閣續修於宋,火毀於明朝


    和尚衝僧皈杳遠,寺衝俗化與民同。和尚衝即堰塘村民組所在地,當時是和尚聚居的地方、寺衝是是水庫下學屋王家村一帶的地方,當時都是寺廟


    楊漢榮詩文,方時學注釋


    五峰拱合的五華山


    五華山的神奇特點,是五座山峰都在這裏隆起,形成了五峰拱合的形態。於是,這五座山峰拱合著的山腳下,成了稀有的好地形。加上這裏風景秀麗,景點獨特,早在兩千多年前晉朝的時候,佛教傳人中國時,這裏就有了佛教寺廟。此後,印度高僧杯渡來傳播佛教時,選定了這塊寶地,廣建廟宇。於是,這裏的佛教不斷發揚光大,地藏王在九華山登壇以後,五華山便成了佛教勝地“江東第二禪林”。


    這五座山峰,人們根據它的地理位置和形狀特征,分別被命名為桂月、行道、紫氣、碧霄和鳴磬峰。這些名稱的含義,很明顯,都是有著很濃厚的佛教痕跡。剖析這些原因,我們更能了解五華山的佛教文化之悠遠與厚重。


    這五座山峰的排列,站在龍溪橋上看,麵向東北,順序往西南,再向東南旋轉,第一座山峰是桂月,第二座是行道峰。行道峰是五座山峰中最矮小的一座。第三座,也是最西邊的山峰,是紫氣峰。挨著紫氣峰西南的是碧宵峰。碧宵峰是五華山最高、也是最大的山峰。他的主峰叫望江坨,海拔是279米,古稱二百八十丈。279米雖然不算高海拔,可是,這裏的地平麵海拔也不高,它就顯得挺拔而巍峩了。站在望江坨上,晴朗的天氣,可以看見十多公裏以外的浩淼長江。碧宵峰往東是五峰之一的鳴磬峰。鳴磬峰外邊有一座小山,叫做拜台山。因為它的位置在太子墳正南麵而得名。鳴磬峰與桂月峰隔著五華山山衝相望,是五峰中南北兩側最東邊的山峰。


    這五座山峰,從東北圍向了東南,使這裏成了五峰拱合、中間共一處平地,即五座山峰的山腳都在這裏的奇特地形。這便是五華山的地勢所以能夠著名的主要原因。


    各處景點


    ——主要根據楊漢榮先生輯錄的資料撰寫


    在這裏,我將自告奮勇地為您遊覽五華山,做一番導遊工作了。


    盤上蓋


    這是進入五華山旅遊區的第一個景點。這裏雖然沒有了“如雲如蓋”的古鬆,卻也還鬱鬱蔥蔥。相傳,地藏王在五華山講解佛經時,有一個魔怪天天去聽講,聽過以後,就到這裏盤踞在鬆樹上休息,人們不知道它是什麽東西,因此叫不出它的名字來,隻見它常常盤踞在鬆樹上,因此隻叫它是“盤鬆怪”。時間長了,蓋與怪發音相近,便叫成了“盤鬆蓋”;又一種說法是:這裏鬆樹本來長得如雲如蓋,叫盤鬆蓋是正確的;還有的說,這裏因為鬆樹成片,樹冠長得如雲如蓋,像盤子一樣蓋在天上,不見天日,來到這裏,其實就是來到了盤鬆間,這裏的人“間”與“蓋”發音基本相同,把盤鬆間叫白了,便變成了“盤鬆蓋”。不知道什麽原因,文人們將這名字寫到紙上,竟將“鬆”寫成了“上”,居然變成了截然不同的“盤上蓋”了。


    相傳,地藏王離開五華山時,有些戀戀不舍。曾經在這裏打盤趺坐,仔細察看五華山的地形。他本來多次察看五華山隻是“五龍五珠”,現在看來,實在是“十龍十珠”的地形,非常反悔已經決定離開這裏。佛經上有“大神不走迴頭路”的說法,這樣,他還是離開了五華山,上了九華山。


    站在“盤上蓋”這裏,設身處地,看著眼前的風景,想著這個地名的由原,很值得我們深深地玩味。


    五華山水庫


    過了盤鬆蓋,就來到了五華山水庫的跑洪道裏,五華山水庫映入眼簾了。青山之中忽然現出碧波蕩漾的水麵,當然令人感覺煥然一新。站在水庫大壩上,舉目望著剛才來的方向,會感到居高臨下,心胸豁然;舉目五華山,像是屏風綠帳圍在四周,處在青山綠水之中的您,會覺得格外心曠神怡。您要是遊山累了,再來乏舟水上,則又會進入醒神悅目的境界。這座“學大寨”中的產物,雖然為五華山增加了景點,卻也淹沒了幾處古跡。這主要的是太子墳和虎溪橋、五華山的碑林,等等。水庫具體情況,請參閱《世說五華》中的《五華山水庫》一節。


    龍溪橋


    從公路上下來,進入現在的寺廟區,所經過的第一座小石橋,便是龍溪橋了。原來的龍溪橋在建築水庫時被撤掉了,材料修築水庫用去了。現在的橋,是近年建築起來的,沒有了古色古香的味道。當年,這裏還有座寺廟,叫做“降福寺”,解放前後便被毀去了。


    隱靜寺


    進入五華山的寺廟區,首先迎接您的,是最古老的寺廟——隱靜寺。這雖然是在南北朝的劉宋時期經杯渡手建築過的古刹,然而眼前的隱靜寺卻是清代的建築物。前後三進,有殿堂十多間。


    相傳殿後岩石稱觀音岩,岩上雕刻著宋代佛像十多尊。目前難得尋見。


    現在“隱靜禪林”木匾,以及匾上四個字,都是當代書法家程家慶先生書寫並贈送的。“隱靜禪林”石匾,字是鮑新民先生書寫,另請人雕刻的。


    石頭和尚


    隱靜寺與觀音庵之間的半山上,有一自然聳立的天然岩石,酷似站立誦經的和尚。被人們稱為石頭和尚。相傳,是古代隱靜寺裏一位得道的和尚誦經時化身在這裏了。


    觀音庵


    我們再順著盤屈折疊的山泉,沿著石片鋪就的古道,這就行走在碧霄峰下了。行不多遠,來到觀音庵。現在的觀音庵,是改革開放後建築的。雖然有些因陋就簡,卻也還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這裏為什麽修築了觀音庵呢?相傳,從前有一個書生去趕考,路經這裏,走得累了,坐下來休息。無意中見水井上有一朵蓮花,托著觀音大士端坐在上麵。書生感到好奇,於是便向觀音大士祈禱起來。他去考試,果然得到了好的成績,做了大官,之後,他便在這裏修築了觀音庵——相傳這個趕考的書生,便是馬塘衝的陳顯祖,他官做到了“州同”,相當於現在的省級市市長的級別。


    觀音庵這地方雖然局促得很,裏麵卻有兩處奇特所在。第一奇特是庵的座牆是山岩。一般的山岩都很潮濕,而這山岩下便是金魚池,竟然幹爽得如磚砌的牆。第二奇特,是在這山岩上雕刻著佛像。這兩樣,與其他地方相比,都是獨一無二的。


    金魚池


    觀音庵後麵有一處水井,迎接著高山上的泉水,終年不斷。井中有成群結隊的小魚,叫做金鬣魚。從古代便有傳說,改革開放前已經絕跡,寺廟重新修建後又重新出現。人們都說,這是五華山重新走向興旺的預兆。這種小魚雖然很小,卻非常神奇,它隻能在這一個地方生活,若移至別的地方,無論如何也養不活。曾經有人把它用小瓶裝著,送到安徽省生物研究所研究,卻也沒有研究出名堂來。


    此魚僅二寸來長,體型線狀,鰭鱗燦黃,陽光照射,金光點點;人們欣賞它時,它依然神態自若,搖尾暢遊,讓人爽心悅目。宋朝人楊傑曾做詩詠誦今鬣魚道:


    岩深映碧羅,金鬣弄寒波;莫念江湖好,江湖風浪多。


    當年,杯渡在五華山修建寺廟時,所用的木頭,都是從這井裏出來的。所以這井也叫“木池”,寺廟修築完工後,總管師傅無意中說:“木頭夠了。”這井中就再也沒有木頭出來了。如今的人隻要沒有介意,還能看到水井中漂浮著半節木頭;可是,要是用心地察看,便看不見了。


    木、米、鹽、醬池


    五華山的木、米、鹽、醬池,是神奇的水池。相傳當年杯渡在五華山廣建廟宇時,所需物資都由這些池裏供給。現在,除上述金魚池外,其他諸池,都被水庫淹沒了。


    靈龜


    從觀音庵出來,目的地就是地藏王正殿了。可是,一路的勝跡又讓我們浮想聯翩。眼前有一處石頭,極似伸長脖子的烏**。傳說,這是真正的烏龜。它為了要聆聽地藏王講解的佛經,吃夠了千辛萬苦,從遙遠的湖灘上,用它那“爬行的速度”,爬得已經能聽得到念經的聲音了,卻被慌忙奔來的耕牛一腳踩得伸長了脖子,永遠停留在這裏了!詳情請參閱《世說五華*金牛、靈龜和金人》一文。


    青獅石


    地藏王名字叫金喬覺,俗名叫金守忠。他從朝鮮來到中國,曾經在許多寺廟講解過佛經,傳授佛教。他曾經計劃把五華山做為自己永久的道場。因此,在這裏進行過長時間的佛經講解。佛主釋迦牟尼對他在五華山講解佛經的地方十分注重,於是派來了青獅和白像前來守護,以防不法的妖魔鬼怪的騷擾。於是,青獅和白像奉命來到正殿門口,一左一右地俯伏下來,擔任著地藏王道場的守護責任。這尊石獅因為是俯伏著的,所以比較矮小。


    白像石


    白像和青獅的任務是一樣的。它們忠於職守,誠誠懇懇地把守著正殿。地藏王後來認為五華山地勢偏弱,不適合他做永久的道場,辭別了五華山,上了九華山。於是,這一對守護正殿的青獅白像,還忠於著它們的職守,年代久了,終於變成了岩石,成了五華山正殿的永遠守護神。


    青獅白像洞


    就在青獅白像石後麵,正殿前麵,有一個石洞,叫“青獅白像洞”。洞口比較隱蔽,看似一條大石縫,可是裏麵卻是深邃莫測的洞穴。早先,一位遊客曾經點著蠟燭鑽了進去。蠟燭燃燒完了,隻好出來。一人問他裏麵的情況,他說:“我已經走了很遠了,可是,還遠遠沒到盡頭;隻是蠟燭不夠,隻好出來了。那裏麵還不知道有多深呢。”此洞穴究竟有多深,裏麵是什麽情況,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正殿前的石壁


    地藏王從朝鮮來時,隨身帶著一條狗,他為其取名叫“善聽”。他成佛以後,這條狗被叫做“地聽”(據《西遊記》)。九華山正殿有一隻銅鑄的狗,被人們稱做“犼”,那就是“善聽”的原型。


    有一天,地藏王正在他的經堂講解佛經,忽然,聽到山神土地向他耳旁說道:“法師,您的善聽向南去了。”地藏王聽了怕這畜生要去惹弄是非,便起身向南追去。由於他有些匆忙,下腳過重,踩塌了山脊。以至形成了現在從正殿到芝麻地西南一側,大約三百米長的懸崖絕壁。因為石壁像刀削似的陡峭,看起來蔚為壯觀。隻是因為神牛的原因,這些石壁都被金耙耙得盡是耙齒切開的裂口(詳細情況,請參閱金牛、靈龜和金人一文)。


    地藏王腳印


    地藏王找迴了他的善聽後,仍然急著眾多的聽經者,於是,帶著善聽,急急忙忙地趕迴他的講經堂。也由於腳步重了一點,從山上下來,踏上了石板路,竟然踩了個大窟窿,形狀像是穿靴子的腳印。


    狗跡嶗


    地藏王隨身的善聽,習慣於在現在的芝麻地這裏大小便。它每當大小便過後,總用爪子扒土覆蓋。竟然將這裏扒出了一條山溝。如今人們仍然叫這山溝是“狗跡嶗”;也有人叫它是“狗腳嶗、狗行嶗”的。


    趺座坪


    傳說,地藏王在五華山傳道時,參禪說經總是坐在一塊大石頭上。日子久了,竟將這塊石頭磨得光滑如鏡。地藏王到九華山去後,僧尼們在這塊石頭上建築了地藏王佛塔,又建築了一堂大廟,把佛塔保護起來,這座廟堂,就叫做“正殿”。


    正殿


    即地藏王正殿。現在的正殿,是一九九七年落成的。雖然不夠宏大,因為地處上坡,朝殿時,須拾級而上。因此,在平地上瞻仰正殿,也還蔚為壯觀。殿裏“總說西湖西子般,又言陽朔是嬋娟。縱觀九州風景地,終究不如五華山”的詩句,我今人吳鳴先生撰寫的。


    仙人靠背石


    過了正殿以後,路邊有一塊豎起的岩石,形狀酷似人們常用的靠椅。這便是當年地藏王經常休息的地方,地藏王在這塊石頭上留下了一個側身坐姿的印跡。據說,經常在它上麵休息,可以強身健體。


    龍王井


    龍王井又名“鳳凰泉”。在正殿後西北邊的山脊上。山頂上有水,而且水源宏大終年不斷,不能說不又是一處奇觀。目前,正殿裏吃、用水,都從這裏引進。井旁有廟,名叫龍王廟,傳說此井與長江相通,如是才有“龍王井”之稱。


    西山石壁


    龍王井西南,有陡峭的石壁,高十多米,有三四百多米長。其酷似刀斧所削,如天石嵌空,又有如屏風、如牌坊、如屋、如船之形狀,險者搖搖欲墜,穩者有磐石之安。身曆其境,雖有驚心動魄之感,更有曠目舒懷之意。據史料記載,這裏曾經有座寺廟,名叫“石壁寺”,具體位置、寺廟的規模,現在已經無從查考了。


    覽江坨


    順著龍王井往南,走在石壁以東的山道上,漸漸高攀,走過一千多米的山脊後,則攀上了五華山的主峰——碧霄峰的山頂了。這裏叫做望江坨。從望江坨上鳥瞰五華山全景,以及周圍的眾山,都如丘如笠,使人具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晴朗的天氣,舉目遠眺,二十裏外的長江,像無盡的帶子一樣,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甚為壯觀。看著這麽壯麗的景色,您將心曠神怡,遐想聯翩。這裏曾經有座觀音庵,也早被曆史湮沒了。


    天鍋宕


    遊覽了望江坨,我們還得從原路迴來,再從觀音庵出發往西北,來到紫氣峰上。紫氣峰頂下來一點的山脈,叫做“龍山”,天鍋宕就生在這裏,所以有“青龍頂天鍋”的說法。這裏有三個大天鍋宕,從下至上依次排列。最東邊的稱做三宕,中間的稱做二宕,最西邊的,也就是最上麵的,稱著三宕。三當最大,約兩三畝麵積。相傳,當年寺廟多,僧尼也多,這三口鍋都為廟裏所用。後來發生了炊燒的小和尚失足掉進鍋裏,被煮化了,讓同伴們吃掉了。這是佛門的悲劇,犯了佛門的大忌,這三口鍋都飛走了,其中一口飛到了南陵縣城北的寶塔上去了,這裏隻留下了三個天鍋“宕”。


    歸虎洞


    又稱老虎洞。在天鍋宕的頭鍋與二鍋之間。洞外怪石嶙峋,荊棘叢生,藤蔓交織,遮天蔽日;山深廖靜,很少有人的足跡所涉及。


    桂月觀光


    看過了天鍋宕,我們還迴到原路上,來到桂月峰上看看。


    在桂月峰上,早上看旭日噴彩,中午可以進入白猿洞探奇;晚上欣賞朗月清輝,都會別有一番風味。


    站在桂月峰上,俯瞰山光水色,眾山像是濃妝豔抹的舞女,阿娜起舞,無限嫵媚;五華水庫像是一顆明珠相嵌在綠色的海洋裏,映著陽光或者月色,波光粼粼,格外耀眼奪目。此時,我們必定會想起當年杯渡禪師,在朗朗月光之下,趺坐在丹桂樹下參禪,是何等的肅穆清雅!從前,這裏有座寺廟,叫做“西庵”,如今也看不見了。


    美麗的五華山,桂月峰是最東邊的一座山,它像航標一樣,每天為五華山引來朝陽和初月,開創著五華山嶄新的每一天!


    宿猿洞


    又稱白猿洞、猴子洞。在桂月峰西北的懸崖絕壁之間。是群猴嘯聚嬉戲之地,山鷹展翅亮嗓之所。如果有藝高膽大者,或者借據攀高工具,可以攀附入洞。那樣,一定會獵奇更多,增添無上的雄渾之氣。


    響水洞


    桂月峰與行道峰之間,有一處低矮的小山,叫灰山頭。山上有一個深不可測的洞穴,洞中流水潺潺,終年不絕。若扔進石塊,如敲打鑼鼓之聲;對洞嚷叫,聲音雄渾悅耳,環繞飄渺,人們不知道它的深遠。因此,叫做響水洞。每到黃昏薄暮,成群結隊的蝙蝠像潮水般往外噴飛。此情此境,格外令人驚訝。


    噴銀泉


    宿猿洞下有一眼泉水,無論是旱是澇的時節,泉水噴湧不絕。這裏噴出來的泉水晶瑩剔透,無塵無染,像是雪白的銀子,又是噴湧不歇,所以被叫做“噴銀泉”。


    神仙洞府


    桂月峰西側比較低平的山峰,叫做“行道峰”。行道峰雖然並不險峻,卻有個“神仙洞府”。這個洞穴位於行道峰的西側,裏麵形似房屋,從前桂月峰下的西庵僧人僧伽,常在這石洞裏坐禪修道。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有人在這裏躲避戰禍。可見裏麵的環境是很適宜人類居住的。


    我們遊覽了這麽許多名勝景點,您一定會認為,這神奇的五華山,遍山有靈氣,處處是景點。說她“神奇”,真正是神奇得耐人尋味!如果您的遊興沒盡,您自己還可以仔細地體會五華山上的其他景點。我是個並不稱職的導遊,沒有給您更全麵、更詳細地介紹五華山的全貌。還有很多誘人的景點,您親自來觀察、體驗,將會有更無窮的趣味。


    以上寫成於二一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整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今異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heyang201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heyang2012並收藏古今異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