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這位先生,真姓真名,哪村人氏,不得而知(注)。隻因為他的乳名叫羅盤,書念的又多,還一直沒有做官,所以人們都叫他。他雖然早就做了古人,卻有許多故事一直流傳著;有些還很有意思,說起來令人生趣。
本來應該是正命天子。因為他母親得罪了灶神,被玉皇大帝撤去了龍骨,換成了狗骨,但卻留下了金口。於是,一生惶惶而奔,卻無一點正經業績;然而,由於金口的原因,隨口所言,即為真事。因此,有著許多傳說。這裏記著的,可以見其一斑。
一、從小神靈護佑
從小喪父,由寡母帶著生活。一個寡婦,生活本身就不容易;還帶著個小孩,加上沒有多少經濟來源,日子過得十分困難。這大約也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累其筋骨,餓其肌膚”的緣故。羅盤八歲那年,母親送他去私塾先生那裏念書。每天上學、迴家,都有三個人同行。母親看得清楚,以為是別的同學,因而並不在意。上學的路上,有條澗溝,每逢下雨,溝裏漲水,總有一個老頭背他過溝。每天如此,已成自然,羅盤不以為為然。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直到了羅盤的十歲。那年寒冬臘月的一天,下著鵝毛大雪。羅盤放學迴家,腳上沒沾雪塵,身上沒有雪花。母親覺得奇怪,問他:“你從學堂裏迴來,身上怎麽沒有沾雪?”羅盤說:“我從學堂裏一出來,就有一位老爺爺背著我,還有一位奶奶給我撐著傘。所以,我身上沒有落到雪。”母親說:“那,這兩個人呢?”羅盤說:“到了我家院子門口,放下了我,他們就都走了。”“你知道他們是誰嗎?”“我沒問。”母親責備他說:“你這孩子,真不懂事,也不問一下人家是誰。”羅盤說:“那有什麽問頭呢。那老爺爺還每天背我過澗溝呢。”母親又問:“每天和你一起上學、迴家的那兩個人是誰呀?”羅盤迴答說:“也不曉得。隻是我一上學他們就來了,我一放學他們又來送我迴家。可是,他們都不念書。”母親雖然覺得奇怪,卻問不出所以然,隻好罷了。
羅盤在學堂裏的學習成績十分的好,先生說他有神童一樣的天份。加上路上有人接送,使母親聯想到“大人物天生聰明,並有神靈保護”的傳說,猜想自己的孩子將來可能就是個“大人物”。其實,也確實如此。羅盤自從降生以後,玉皇大帝就派下了家神、門神、灶神等諸路真神來到他家,各司其職,保護羅盤;又命令土地菩薩負責羅盤的出入安全。那上學的路上,又接又送的人,就是土地菩薩。如是,羅盤的一舉一動都受神靈保護。
這年年關,母親到羅盤舅父家欲借一鬥米過年,被他舅父迴絕。母親對其舅父的絕情十分忿慲。臘月二十三,是送灶神上天向玉皇述職的日子。吃過早飯,母親洗鍋洗碗時,想想在困難的時候,連親兄弟也不肯照應,越想心裏越難過;想想自己孩子將來總會發達,自己不會永遠受窮。這時,正好一把筷子洗好,她順手將筷子在鍋沿上撘了撘,以漓去水滴,說:“我的兒子將來要是做了大人,先殺他的娘舅!”不想這一把筷子,正搭在灶神的屁股上,把灶神屁股打的生痛。灶神滿腹憤怒地上天奏本去了。可見,家中若有真神,一家人的言行都要小心謹慎才行。
二、玉皇撤骨
灶神迴到天庭,按照慣例,來向玉帝述職。他忿忿地說:“羅盤一家沒有德性。將來坐了天下,恐怕沒有老百姓過的日子。他的母親說:‘如果我兒子做了大人,先殺他娘舅’。連娘舅都殺,哪裏還有百姓的活生?我們一年到頭在他家裏,聽不到一句好話;臨來時,還打了我四十金棍。現在,我的屁股正痛得難受呢。”說著,將屁股翹著給玉帝看。玉帝其實並沒有看出什麽,但卻勃然大怒。立即下旨:“撤掉羅盤的龍骨,換給狗骨”!
羅盤十歲的臘月二十四,忽然在家中生起大病來:高燒不退,昏迷不醒。母親急得到處求醫。臨近過年,又難得尋到;勉強請來郎中,又都束手無策。附近有座大光寺,寺裏有個得道和尚,名叫依靜,常常夜觀天象。這天,看到紫微星界一顆亮星黯然失色,比普通星還暗。又聽得山下羅盤病重,心想,這種天象,莫非應在這小孩身上?二十五一早,依靜來到羅盤家裏。羅盤母親知道依靜有些道行,就懇求依靜給羅盤看病。依靜來到羅盤房裏,見羅盤昏迷不醒,用手摸摸,高燒得燙人。依靜出了房門,對羅盤的母親說:“孩子病得很重,必需立即將茶葉米放進他的嘴裏,還要把他放進地洞裏去,才可以免於一死。”羅盤的母親立即把茶葉與米和好,放進了羅盤的嘴裏;又將自己家用於藏山芋的地窖拾掇幹淨,請人將羅盤抬進了山芋窖中。
正在撤羅盤身上龍骨、換給狗骨的天使,見羅盤口中有了“白蛆穢物”,又見被送入了地下;立即上天,向玉帝迴複說:“羅盤身上龍骨已經換成了狗骨,隻是口中已經生蛆,所以還沒有換。目前羅盤已被他家裏人埋到地下去了。”玉帝說:“既然如此,罷了!”這樣,天使算是交了差。
羅盤自從進入山芋窖後,病態漸漸好轉。到了正月初十,已經能夠吃點米飯;十五,他從地窖中走了出來,病體漸漸康複。新學期開學時,他還是上學讀書。隻是,來來去去,獨來獨往,無人陪伴、更無人接送了。
原來羅盤這場大病後,被去銷了天子資格,隻因為依靜的辦法,才使他幸運地保住了“金口”。
三、金口的故事
羅盤被換成狗骨後,自己並不覺察。隻是性情比以前好動難靜,學習興趣也沒有以前濃厚。雖然家境貧寒,母親還千方百計地使他的書讀到了十六歲。那種社會,書讀到了十六歲,可謂“浸透了墨水”。因此,一出學堂的門,人們就稱他為先生。也不知道什麽原因,他一直與仕路無緣,終身沒有做官。隻落得個人人皆知的“”的稱唿。他既沒有做官,就沒有官的際遇,隻好與老百姓接觸。因此,他的故事都發生在老百姓當中。
,總是以毛驢代步;走到哪裏,騎到哪裏。由於既沒做官,也不種田,平身多是遊山玩水。好在人們尊重斯文,於是,他的衣食飯碗就散布在民間。走到哪裏,吃到哪裏,用到哪裏。雖然沒什麽財產,卻也不受饑寒。
一日,騎著毛驢經過一位編織草鞋的老人麵前。見這位老人挺直著腰杆,聚精會神地雙手搓繞得不停,甚是靈活。老人草鞋編得精致,比大姑娘做的綉花鞋也不遜色。先生看了很有興趣,大有羨慕之情。心想,這樣的人,應該要有好的生活。於是信口說道:“你左搓右繞,金鍋銀灶。”老人聽了,並沒有想到他是金口玉言,卻說出了自己心裏的想法:“先生,我要是真的有了金鍋銀灶,還不舍得拿它燒鍋做飯呢。”先生心想,這可壞了:老人如果不用鍋灶燒飯的話,那不要遭餓了麽!還不如讓他掙點吃點吧。於是,他改口說道:“你左繞右搓,等米下鍋。”從此,凡是編織草鞋的,生活總富裕不起來,都是吃著早餐愁著晚餐。
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天,來到繁昌縣城以東十五裏的城山衝裏。見山巒重疊,山上毛竹青翠挺拔,雖是冬季也鬱鬱蔥蔥;許多人家門口堆著大堆的陳柴,成批的毛竹正在外運。大人小孩都健康歡樂。看來,這裏的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人丁興旺。他來到一位正在斬柴的婦女跟前,與這位婦女答訕著說:“好來好去好個城山衝,無柴無米能過三冬。”這位婦女因為燒慣了陳柴、吃慣了陳米,深有感觸地說:“先生,陳柴、陳米都不好。陳柴裏麵蛇蟲螞蟻多;陳米裏麵蛀蟲多。不好燒,不好吃。”先生聽了,心想,我可是希望你這裏能豐足富饒呢,可是你卻不領情。於是,改口說道:“城山竹子一條龍,越馱越窮。”從此,城山竹子雖然年年豐盛,可是,居住在城山衝裏以毛竹維持生活的人,卻再也富不起來。
初春的一個上午,騎著毛驢從穀口的十裏長山頭上經過。山上鬆樹林立,樹陰遮天蔽日。在一塊平坦的山地上,剛剛砍伐了一批鬆樹,這裏的天空豁然開朗起來,溫暖的陽光照著,使人渾身舒暢。羅盤下了驢背,讓毛驢去吃青草,自己找了一棵鬆樹檔坐下來休息。休息夠了,起身趕路。不想,屁股下的褲子,卻被鬆樹汁粘在樹檔上了。他使勁一扯,“唿哧”一聲,險些把褲子扯碎。他忿忿地罵道:“你這個爛檔瘟的東西!”罵過以後,又突然想起,自己是金口;這麽好的樹,砍過了就瘟死,今後哪裏來的鬆樹呢?於是,他馬上補充道:“飛子成林吧。”從此,鬆樹砍過以後,其根部不能像其他樹樁那樣重新長苗,而是直接腐爛;而其種子生命力卻特強,飛到哪裏,都能正常生長。因此,鬆樹的子孫還是繁盛不衰。
到涇縣做客,好客的涇縣農民熱情地款待他。吃飯的時候常常將肥肉、好菜放在碗底下,上麵裝飯。先生吃的時候,越吃越好吃,越吃越肥膩。先生對主人說:“涇縣人,後來富:涇縣土,肥下處。”從此,涇縣的老人,一般都擁有比年輕時更豐厚的財產;涇縣土地上種下的植物,不怎麽需要施肥。地力越往下越肥,植物越長越興旺。
本來人們窮富懸殊不大,對錢的欲望也不強烈。一天傍晚,一群小孩在曬稻的場地上遊玩。騎著毛驢,從這兒經過。覺得這些頑童十分可愛,便騎著毛驢看孩子們嘻戲。看著看著,不覺手中的鞭子滑落到了地上。先生想使喚一下孩子,也是拿孩子取樂。便指著一個小孩笑眯眯地說:“喂,小把戲(對小孩的妮稱),你把這鞭子撿來給我。”不想這小孩卻不買他的賬。又逗趣地說:“誰給我把鞭子撿來,我給他十文銅錢。”當時十文銅錢能買一斤蠻糖(自產的麥芽糖)。撿一根鞭子給十文銅錢,應該不算少了。不料這群孩子不僅沒給他撿,其中一位大一點的孩子還說:“我們都有錢,誰稀罕你的錢啊!”無奈,隻好自己滾下驢背,拾起了鞭子。臨行時,先生想,世界上還是應當人人都珍愛錢財才行。如是,他念道:“窮的窮,富的富;幫的幫,顧的顧。”本來世界上財富分布比較均勻,人們對於錢財的欲望並非十分強烈。從此以後,窮人更窮,甚至窮得連穿衣吃飯都難,隻好靠幫工賣苦力生活;富人更富,富得財氣壓人。形成了人人愛錢,“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局麵。
從前,農民種田,不必天天下田勞作。但是,成群的飛鳥老是為害莊稼。人們趕了又來,防不勝防。一日,有一位在大路旁邊放牧耕牛的老農,看見騎著毛驢向他走來。走得近了,老農說:“先生先生,你可知道?田裏雀子,老趕不掉。”先生聽了,伸手在老農的牛背上抓了一把牛毛,往田裏一扔,說:“叫你田裏長牛毛,你到田裏慢慢掏。”本來,這位老農知道他是金口,實指望他能講一句製住雀害的話;不料他卻講出了讓田裏長牛毛的話來。從此,農民種的水稻,田裏都長著密密麻麻的牛毛草。農民們隻好拿著竹杆做成柄的農具到田裏除草。雀子雖然不敢再來了,可是,農民們為莊稼除草卻一點也不能鬆懈,大大增加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仗著自己滿肚子的學問,一口的金言,周遊民眾之中,留下了許多故事。他是精明,是糊塗;對人民做了有益的事,還是做了有害的事,似乎不好定論。他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裏僅僅隻是一鱗半爪。無論如何,他確實是個有名的先生。不過這麽有名的先生,卻被一個村婦“治”了一迴。
四、與村婦較量
一個初夏的上午,騎著毛驢從幾位插秧的農民跟前經過。農民們手執秧把,彎腰插秧。其手腳靈活,身形敏捷;看了,產生了像看花觀鳥一樣的興趣。於是他對著插秧的人說:“插秧哥,插秧哥,一天插了幾千幾百棵?”插秧的農民聽了覺得好笑,插秧隻有問插了多少田,哪有問插了幾千幾百棵的人?誰又數過插了幾千幾百棵呢?於是,沒有理睬他。第二天,又從這兒經過,見這些人還在插秧,又問道:“插秧哥,插秧哥,一天插了幾千幾百棵?”這一迴,插秧的人認真地考慮起來了:看來,不迴答他,他會不罷休呢。於是,有人說一天能插兩萬棵,有人說插不到,有人說還不止。在他們爭論不休時,已經走了過去。這場爭論直到吃午飯時還在繼續。在家燒飯的主婦秀芹聽了爭論說:“你們爭什麽來?”大家七嘴八舌地將田裏那先生問的話說了。秀芹聽了說;“明天那先生要是再來問的話,你們就這麽迴答他……”
第三天上午,騎著毛驢仍舊從這裏經過,看見這班插秧的人還是說:“插秧哥,插秧哥,一天插了幾千幾百棵?”插秧的聽了,其中一位漢子名叫鄭生的說:“得得得,得得得(形容毛驢走路的聲音),你一天走了幾千幾百腳?”聽了,欣然起來,勒住毛驢說:“前兩天你為什麽不說呢?”鄭生說:“那時候沒想起來。”“今天你怎麽想起來了呢?”鄭生自豪地說:“是我內眷(老婆)說的唄。”“那好,”先生說:“你迴去對你內眷說,我明天到你家吃中午飯;要一碗裝十樣菜,要圓桌子連著長板凳。你可別忘記了。”說完催驢走了。
鄭生心想,這可惹麻煩了!吃飯還是小事,那一碗裝十樣菜,圓桌子連著長板凳到哪裏辦去?迴來向妻子秀芹說了,並埋怨她“聰明竟被聰敏誤”。秀芹本來好客,聽了笑著說:“這有什麽大驚小怪的,你別煩神。明天中午請先生來吃飯就是了。”鄭生不知道秀芹將如何招待這位先生。
第二天中午,果然騎著毛驢和鄭生這班插秧的人一起來吃中午飯了。鄭生見秀芹沒有什麽特殊行動,心裏暗暗著急。吃飯的時候,秀芹說:“鄭生你來。”她指著石磨說:“你將這磨給我搬開,擺在堂前(大堂)中間。我要用這‘圓桌子連著長板凳’招待先生。”鄭生聽了恍然大悟,啊,原來這就是“圓桌子連著長板凳啊!”是的,那石磨是圓的,算是圓桌子,那磨墩腿是長的,就是長板凳了。正式吃飯了,插秧的人滿桌子的葷菜、素菜,還有酒喝;可是,那一“桌”上,隻一小碗韭菜炒雞蛋。鄭生當著先生的麵問秀芹說:“先生是貴客,隻有這一點點菜像什麽話呀?”秀芹笑著說:“先生高人,要吃一碗裝十樣菜,我這韭菜加雞蛋,就是十樣菜了。也實在是對不住呢!”先生看了,也不客氣,就坐上了磨墩腿說:“得當,得當。”吃了起來。先生在豐盛的餐桌旁邊,吃著這一頓簡陋的飯,在坐的人看了既不過意,又暗自好笑;這些人的表情,難免流露出來。本意是不麻煩主人;今天看情況是上當了,又不好聲明,心裏隻怪這村婦太精明。
吃過中午飯,農民們要去插秧;先生也隻好告辭。臨走,他還想扳迴麵子。先生叫來秀芹,一腳立在地上,一腳踩著驢鞍說:“嫂子,你說我是上驢背還是下驢背呀?”秀芹見了,心想,這可難說呢,若說他上驢,他下來;若說他下驢,他上去。無論如何也說不準。於是,秀芹趕緊來到門口,一腳門裏,一腳門外,麵帶微笑地說:“先生,您說我是進門,還是出門呢?”羅盤見了,強作笑顏,無可奈何地說:“嫂子,你真聰明。”說著,從隨身的行李袋中,拿出一條布圍腰(圍在腰間的布),送給了秀芹,說:“你圍上它,不僅能擋攔塵垢,還聰明過頂。”所謂“聰明過頂”,就是聰明的過頭了;也就是說不聰明了。據說,從此以後,婦女考慮事情,總不如男人到位——女人的聰明不及男人,是“害”的!
五、自食其果
初秋的一天,和兩位經常相處的處士(念書沒有做官的人)從浮山頂上遊玩迴來。走到笠帽頂下,已經是下午的申時。天氣既熱又悶,一片烏雲遮住了太陽。烏雲越積越厚;天空黑壓壓的,遠處已經響起了悶雷。一場暴雨眼看就要來臨。三位騎毛驢的先生,急急鞭策坐騎。可是,毛驢隻能散步顛簸,不得揚蹄奮飛。附近又沒有人家,沒有躲雨的地方。眼見得就要被暴雨大淋一場了。
舉目朝笠帽頂山上望去,見半山間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像人戴著的笠帽,懸空地伸向南邊;它的下麵形成了一個雖不擋風卻能避雨的空間。那裏麵已經聚集了七八個放牛娃,正擠在一起躲雨。小小的岩簷下,已經擠得沒有空地,而外層的人仍免不了淋雨。心想,隻有叫這些孩子出來,我們才有躲雨的地方。於是,他一邊驅趕毛驢向岩簷下跑去,一邊大喊:“小放牛的,快跑,石頭要倒!”小放牛的認得,知道他是金口,他說要倒,就會倒的。於是,一窩蜂地逃了出來。這三位先生見放牛娃果然讓出了地方,一齊鑽了進去。小放牛們剛跑出來,還沒來得及站穩,就聽得“轟”的一聲巨響,大岩石在大雨中果然倒了下來。一行三人,連他們的毛驢都被嚴嚴實實地埋在了裏麵。如今,笠帽頂南麓那一堆被稱作“羅盤石”的亂岩石,據說就是這個事件的遺物。
活了多大年紀,無從考證。從他騎驢占據放牛娃的躲雨處,那樣活潑靈敏的樣子來看,估計不足五十歲。可歎的是,他聰明一世,金口玉言,自己卻斷送在自己的金口玉言上,而且還拉上了兩位處士!
注:民間傳說:本來是應該做皇帝的,因為被玉皇撤了龍骨,沒做成皇帝。但是,輔佐他的文官武將卻都下了凡。因為他沒有做皇帝,這些文官武將沒有領頭的人,隻好做了梁山上的草寇,數量多達108位。可見活動時期,應該是在北宋徽、欽宗(約1100——1127年)的時代。
這位先生,真姓真名,哪村人氏,不得而知(注)。隻因為他的乳名叫羅盤,書念的又多,還一直沒有做官,所以人們都叫他。他雖然早就做了古人,卻有許多故事一直流傳著;有些還很有意思,說起來令人生趣。
本來應該是正命天子。因為他母親得罪了灶神,被玉皇大帝撤去了龍骨,換成了狗骨,但卻留下了金口。於是,一生惶惶而奔,卻無一點正經業績;然而,由於金口的原因,隨口所言,即為真事。因此,有著許多傳說。這裏記著的,可以見其一斑。
一、從小神靈護佑
從小喪父,由寡母帶著生活。一個寡婦,生活本身就不容易;還帶著個小孩,加上沒有多少經濟來源,日子過得十分困難。這大約也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累其筋骨,餓其肌膚”的緣故。羅盤八歲那年,母親送他去私塾先生那裏念書。每天上學、迴家,都有三個人同行。母親看得清楚,以為是別的同學,因而並不在意。上學的路上,有條澗溝,每逢下雨,溝裏漲水,總有一個老頭背他過溝。每天如此,已成自然,羅盤不以為為然。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直到了羅盤的十歲。那年寒冬臘月的一天,下著鵝毛大雪。羅盤放學迴家,腳上沒沾雪塵,身上沒有雪花。母親覺得奇怪,問他:“你從學堂裏迴來,身上怎麽沒有沾雪?”羅盤說:“我從學堂裏一出來,就有一位老爺爺背著我,還有一位奶奶給我撐著傘。所以,我身上沒有落到雪。”母親說:“那,這兩個人呢?”羅盤說:“到了我家院子門口,放下了我,他們就都走了。”“你知道他們是誰嗎?”“我沒問。”母親責備他說:“你這孩子,真不懂事,也不問一下人家是誰。”羅盤說:“那有什麽問頭呢。那老爺爺還每天背我過澗溝呢。”母親又問:“每天和你一起上學、迴家的那兩個人是誰呀?”羅盤迴答說:“也不曉得。隻是我一上學他們就來了,我一放學他們又來送我迴家。可是,他們都不念書。”母親雖然覺得奇怪,卻問不出所以然,隻好罷了。
羅盤在學堂裏的學習成績十分的好,先生說他有神童一樣的天份。加上路上有人接送,使母親聯想到“大人物天生聰明,並有神靈保護”的傳說,猜想自己的孩子將來可能就是個“大人物”。其實,也確實如此。羅盤自從降生以後,玉皇大帝就派下了家神、門神、灶神等諸路真神來到他家,各司其職,保護羅盤;又命令土地菩薩負責羅盤的出入安全。那上學的路上,又接又送的人,就是土地菩薩。如是,羅盤的一舉一動都受神靈保護。
這年年關,母親到羅盤舅父家欲借一鬥米過年,被他舅父迴絕。母親對其舅父的絕情十分忿慲。臘月二十三,是送灶神上天向玉皇述職的日子。吃過早飯,母親洗鍋洗碗時,想想在困難的時候,連親兄弟也不肯照應,越想心裏越難過;想想自己孩子將來總會發達,自己不會永遠受窮。這時,正好一把筷子洗好,她順手將筷子在鍋沿上撘了撘,以漓去水滴,說:“我的兒子將來要是做了大人,先殺他的娘舅!”不想這一把筷子,正搭在灶神的屁股上,把灶神屁股打的生痛。灶神滿腹憤怒地上天奏本去了。可見,家中若有真神,一家人的言行都要小心謹慎才行。
二、玉皇撤骨
灶神迴到天庭,按照慣例,來向玉帝述職。他忿忿地說:“羅盤一家沒有德性。將來坐了天下,恐怕沒有老百姓過的日子。他的母親說:‘如果我兒子做了大人,先殺他娘舅’。連娘舅都殺,哪裏還有百姓的活生?我們一年到頭在他家裏,聽不到一句好話;臨來時,還打了我四十金棍。現在,我的屁股正痛得難受呢。”說著,將屁股翹著給玉帝看。玉帝其實並沒有看出什麽,但卻勃然大怒。立即下旨:“撤掉羅盤的龍骨,換給狗骨”!
羅盤十歲的臘月二十四,忽然在家中生起大病來:高燒不退,昏迷不醒。母親急得到處求醫。臨近過年,又難得尋到;勉強請來郎中,又都束手無策。附近有座大光寺,寺裏有個得道和尚,名叫依靜,常常夜觀天象。這天,看到紫微星界一顆亮星黯然失色,比普通星還暗。又聽得山下羅盤病重,心想,這種天象,莫非應在這小孩身上?二十五一早,依靜來到羅盤家裏。羅盤母親知道依靜有些道行,就懇求依靜給羅盤看病。依靜來到羅盤房裏,見羅盤昏迷不醒,用手摸摸,高燒得燙人。依靜出了房門,對羅盤的母親說:“孩子病得很重,必需立即將茶葉米放進他的嘴裏,還要把他放進地洞裏去,才可以免於一死。”羅盤的母親立即把茶葉與米和好,放進了羅盤的嘴裏;又將自己家用於藏山芋的地窖拾掇幹淨,請人將羅盤抬進了山芋窖中。
正在撤羅盤身上龍骨、換給狗骨的天使,見羅盤口中有了“白蛆穢物”,又見被送入了地下;立即上天,向玉帝迴複說:“羅盤身上龍骨已經換成了狗骨,隻是口中已經生蛆,所以還沒有換。目前羅盤已被他家裏人埋到地下去了。”玉帝說:“既然如此,罷了!”這樣,天使算是交了差。
羅盤自從進入山芋窖後,病態漸漸好轉。到了正月初十,已經能夠吃點米飯;十五,他從地窖中走了出來,病體漸漸康複。新學期開學時,他還是上學讀書。隻是,來來去去,獨來獨往,無人陪伴、更無人接送了。
原來羅盤這場大病後,被去銷了天子資格,隻因為依靜的辦法,才使他幸運地保住了“金口”。
三、金口的故事
羅盤被換成狗骨後,自己並不覺察。隻是性情比以前好動難靜,學習興趣也沒有以前濃厚。雖然家境貧寒,母親還千方百計地使他的書讀到了十六歲。那種社會,書讀到了十六歲,可謂“浸透了墨水”。因此,一出學堂的門,人們就稱他為先生。也不知道什麽原因,他一直與仕路無緣,終身沒有做官。隻落得個人人皆知的“”的稱唿。他既沒有做官,就沒有官的際遇,隻好與老百姓接觸。因此,他的故事都發生在老百姓當中。
,總是以毛驢代步;走到哪裏,騎到哪裏。由於既沒做官,也不種田,平身多是遊山玩水。好在人們尊重斯文,於是,他的衣食飯碗就散布在民間。走到哪裏,吃到哪裏,用到哪裏。雖然沒什麽財產,卻也不受饑寒。
一日,騎著毛驢經過一位編織草鞋的老人麵前。見這位老人挺直著腰杆,聚精會神地雙手搓繞得不停,甚是靈活。老人草鞋編得精致,比大姑娘做的綉花鞋也不遜色。先生看了很有興趣,大有羨慕之情。心想,這樣的人,應該要有好的生活。於是信口說道:“你左搓右繞,金鍋銀灶。”老人聽了,並沒有想到他是金口玉言,卻說出了自己心裏的想法:“先生,我要是真的有了金鍋銀灶,還不舍得拿它燒鍋做飯呢。”先生心想,這可壞了:老人如果不用鍋灶燒飯的話,那不要遭餓了麽!還不如讓他掙點吃點吧。於是,他改口說道:“你左繞右搓,等米下鍋。”從此,凡是編織草鞋的,生活總富裕不起來,都是吃著早餐愁著晚餐。
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天,來到繁昌縣城以東十五裏的城山衝裏。見山巒重疊,山上毛竹青翠挺拔,雖是冬季也鬱鬱蔥蔥;許多人家門口堆著大堆的陳柴,成批的毛竹正在外運。大人小孩都健康歡樂。看來,這裏的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人丁興旺。他來到一位正在斬柴的婦女跟前,與這位婦女答訕著說:“好來好去好個城山衝,無柴無米能過三冬。”這位婦女因為燒慣了陳柴、吃慣了陳米,深有感觸地說:“先生,陳柴、陳米都不好。陳柴裏麵蛇蟲螞蟻多;陳米裏麵蛀蟲多。不好燒,不好吃。”先生聽了,心想,我可是希望你這裏能豐足富饒呢,可是你卻不領情。於是,改口說道:“城山竹子一條龍,越馱越窮。”從此,城山竹子雖然年年豐盛,可是,居住在城山衝裏以毛竹維持生活的人,卻再也富不起來。
初春的一個上午,騎著毛驢從穀口的十裏長山頭上經過。山上鬆樹林立,樹陰遮天蔽日。在一塊平坦的山地上,剛剛砍伐了一批鬆樹,這裏的天空豁然開朗起來,溫暖的陽光照著,使人渾身舒暢。羅盤下了驢背,讓毛驢去吃青草,自己找了一棵鬆樹檔坐下來休息。休息夠了,起身趕路。不想,屁股下的褲子,卻被鬆樹汁粘在樹檔上了。他使勁一扯,“唿哧”一聲,險些把褲子扯碎。他忿忿地罵道:“你這個爛檔瘟的東西!”罵過以後,又突然想起,自己是金口;這麽好的樹,砍過了就瘟死,今後哪裏來的鬆樹呢?於是,他馬上補充道:“飛子成林吧。”從此,鬆樹砍過以後,其根部不能像其他樹樁那樣重新長苗,而是直接腐爛;而其種子生命力卻特強,飛到哪裏,都能正常生長。因此,鬆樹的子孫還是繁盛不衰。
到涇縣做客,好客的涇縣農民熱情地款待他。吃飯的時候常常將肥肉、好菜放在碗底下,上麵裝飯。先生吃的時候,越吃越好吃,越吃越肥膩。先生對主人說:“涇縣人,後來富:涇縣土,肥下處。”從此,涇縣的老人,一般都擁有比年輕時更豐厚的財產;涇縣土地上種下的植物,不怎麽需要施肥。地力越往下越肥,植物越長越興旺。
本來人們窮富懸殊不大,對錢的欲望也不強烈。一天傍晚,一群小孩在曬稻的場地上遊玩。騎著毛驢,從這兒經過。覺得這些頑童十分可愛,便騎著毛驢看孩子們嘻戲。看著看著,不覺手中的鞭子滑落到了地上。先生想使喚一下孩子,也是拿孩子取樂。便指著一個小孩笑眯眯地說:“喂,小把戲(對小孩的妮稱),你把這鞭子撿來給我。”不想這小孩卻不買他的賬。又逗趣地說:“誰給我把鞭子撿來,我給他十文銅錢。”當時十文銅錢能買一斤蠻糖(自產的麥芽糖)。撿一根鞭子給十文銅錢,應該不算少了。不料這群孩子不僅沒給他撿,其中一位大一點的孩子還說:“我們都有錢,誰稀罕你的錢啊!”無奈,隻好自己滾下驢背,拾起了鞭子。臨行時,先生想,世界上還是應當人人都珍愛錢財才行。如是,他念道:“窮的窮,富的富;幫的幫,顧的顧。”本來世界上財富分布比較均勻,人們對於錢財的欲望並非十分強烈。從此以後,窮人更窮,甚至窮得連穿衣吃飯都難,隻好靠幫工賣苦力生活;富人更富,富得財氣壓人。形成了人人愛錢,“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局麵。
從前,農民種田,不必天天下田勞作。但是,成群的飛鳥老是為害莊稼。人們趕了又來,防不勝防。一日,有一位在大路旁邊放牧耕牛的老農,看見騎著毛驢向他走來。走得近了,老農說:“先生先生,你可知道?田裏雀子,老趕不掉。”先生聽了,伸手在老農的牛背上抓了一把牛毛,往田裏一扔,說:“叫你田裏長牛毛,你到田裏慢慢掏。”本來,這位老農知道他是金口,實指望他能講一句製住雀害的話;不料他卻講出了讓田裏長牛毛的話來。從此,農民種的水稻,田裏都長著密密麻麻的牛毛草。農民們隻好拿著竹杆做成柄的農具到田裏除草。雀子雖然不敢再來了,可是,農民們為莊稼除草卻一點也不能鬆懈,大大增加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仗著自己滿肚子的學問,一口的金言,周遊民眾之中,留下了許多故事。他是精明,是糊塗;對人民做了有益的事,還是做了有害的事,似乎不好定論。他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裏僅僅隻是一鱗半爪。無論如何,他確實是個有名的先生。不過這麽有名的先生,卻被一個村婦“治”了一迴。
四、與村婦較量
一個初夏的上午,騎著毛驢從幾位插秧的農民跟前經過。農民們手執秧把,彎腰插秧。其手腳靈活,身形敏捷;看了,產生了像看花觀鳥一樣的興趣。於是他對著插秧的人說:“插秧哥,插秧哥,一天插了幾千幾百棵?”插秧的農民聽了覺得好笑,插秧隻有問插了多少田,哪有問插了幾千幾百棵的人?誰又數過插了幾千幾百棵呢?於是,沒有理睬他。第二天,又從這兒經過,見這些人還在插秧,又問道:“插秧哥,插秧哥,一天插了幾千幾百棵?”這一迴,插秧的人認真地考慮起來了:看來,不迴答他,他會不罷休呢。於是,有人說一天能插兩萬棵,有人說插不到,有人說還不止。在他們爭論不休時,已經走了過去。這場爭論直到吃午飯時還在繼續。在家燒飯的主婦秀芹聽了爭論說:“你們爭什麽來?”大家七嘴八舌地將田裏那先生問的話說了。秀芹聽了說;“明天那先生要是再來問的話,你們就這麽迴答他……”
第三天上午,騎著毛驢仍舊從這裏經過,看見這班插秧的人還是說:“插秧哥,插秧哥,一天插了幾千幾百棵?”插秧的聽了,其中一位漢子名叫鄭生的說:“得得得,得得得(形容毛驢走路的聲音),你一天走了幾千幾百腳?”聽了,欣然起來,勒住毛驢說:“前兩天你為什麽不說呢?”鄭生說:“那時候沒想起來。”“今天你怎麽想起來了呢?”鄭生自豪地說:“是我內眷(老婆)說的唄。”“那好,”先生說:“你迴去對你內眷說,我明天到你家吃中午飯;要一碗裝十樣菜,要圓桌子連著長板凳。你可別忘記了。”說完催驢走了。
鄭生心想,這可惹麻煩了!吃飯還是小事,那一碗裝十樣菜,圓桌子連著長板凳到哪裏辦去?迴來向妻子秀芹說了,並埋怨她“聰明竟被聰敏誤”。秀芹本來好客,聽了笑著說:“這有什麽大驚小怪的,你別煩神。明天中午請先生來吃飯就是了。”鄭生不知道秀芹將如何招待這位先生。
第二天中午,果然騎著毛驢和鄭生這班插秧的人一起來吃中午飯了。鄭生見秀芹沒有什麽特殊行動,心裏暗暗著急。吃飯的時候,秀芹說:“鄭生你來。”她指著石磨說:“你將這磨給我搬開,擺在堂前(大堂)中間。我要用這‘圓桌子連著長板凳’招待先生。”鄭生聽了恍然大悟,啊,原來這就是“圓桌子連著長板凳啊!”是的,那石磨是圓的,算是圓桌子,那磨墩腿是長的,就是長板凳了。正式吃飯了,插秧的人滿桌子的葷菜、素菜,還有酒喝;可是,那一“桌”上,隻一小碗韭菜炒雞蛋。鄭生當著先生的麵問秀芹說:“先生是貴客,隻有這一點點菜像什麽話呀?”秀芹笑著說:“先生高人,要吃一碗裝十樣菜,我這韭菜加雞蛋,就是十樣菜了。也實在是對不住呢!”先生看了,也不客氣,就坐上了磨墩腿說:“得當,得當。”吃了起來。先生在豐盛的餐桌旁邊,吃著這一頓簡陋的飯,在坐的人看了既不過意,又暗自好笑;這些人的表情,難免流露出來。本意是不麻煩主人;今天看情況是上當了,又不好聲明,心裏隻怪這村婦太精明。
吃過中午飯,農民們要去插秧;先生也隻好告辭。臨走,他還想扳迴麵子。先生叫來秀芹,一腳立在地上,一腳踩著驢鞍說:“嫂子,你說我是上驢背還是下驢背呀?”秀芹見了,心想,這可難說呢,若說他上驢,他下來;若說他下驢,他上去。無論如何也說不準。於是,秀芹趕緊來到門口,一腳門裏,一腳門外,麵帶微笑地說:“先生,您說我是進門,還是出門呢?”羅盤見了,強作笑顏,無可奈何地說:“嫂子,你真聰明。”說著,從隨身的行李袋中,拿出一條布圍腰(圍在腰間的布),送給了秀芹,說:“你圍上它,不僅能擋攔塵垢,還聰明過頂。”所謂“聰明過頂”,就是聰明的過頭了;也就是說不聰明了。據說,從此以後,婦女考慮事情,總不如男人到位——女人的聰明不及男人,是“害”的!
五、自食其果
初秋的一天,和兩位經常相處的處士(念書沒有做官的人)從浮山頂上遊玩迴來。走到笠帽頂下,已經是下午的申時。天氣既熱又悶,一片烏雲遮住了太陽。烏雲越積越厚;天空黑壓壓的,遠處已經響起了悶雷。一場暴雨眼看就要來臨。三位騎毛驢的先生,急急鞭策坐騎。可是,毛驢隻能散步顛簸,不得揚蹄奮飛。附近又沒有人家,沒有躲雨的地方。眼見得就要被暴雨大淋一場了。
舉目朝笠帽頂山上望去,見半山間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像人戴著的笠帽,懸空地伸向南邊;它的下麵形成了一個雖不擋風卻能避雨的空間。那裏麵已經聚集了七八個放牛娃,正擠在一起躲雨。小小的岩簷下,已經擠得沒有空地,而外層的人仍免不了淋雨。心想,隻有叫這些孩子出來,我們才有躲雨的地方。於是,他一邊驅趕毛驢向岩簷下跑去,一邊大喊:“小放牛的,快跑,石頭要倒!”小放牛的認得,知道他是金口,他說要倒,就會倒的。於是,一窩蜂地逃了出來。這三位先生見放牛娃果然讓出了地方,一齊鑽了進去。小放牛們剛跑出來,還沒來得及站穩,就聽得“轟”的一聲巨響,大岩石在大雨中果然倒了下來。一行三人,連他們的毛驢都被嚴嚴實實地埋在了裏麵。如今,笠帽頂南麓那一堆被稱作“羅盤石”的亂岩石,據說就是這個事件的遺物。
活了多大年紀,無從考證。從他騎驢占據放牛娃的躲雨處,那樣活潑靈敏的樣子來看,估計不足五十歲。可歎的是,他聰明一世,金口玉言,自己卻斷送在自己的金口玉言上,而且還拉上了兩位處士!
注:民間傳說:本來是應該做皇帝的,因為被玉皇撤了龍骨,沒做成皇帝。但是,輔佐他的文官武將卻都下了凡。因為他沒有做皇帝,這些文官武將沒有領頭的人,隻好做了梁山上的草寇,數量多達108位。可見活動時期,應該是在北宋徽、欽宗(約1100——1127年)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