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可以了。跟客戶第一次溝通,我的想法是,即便拋出了你的工作,也就是護膚老師這個身份,但也沒有必要上來就這個身份聊太多。不要給人一種你好像是在極力炫耀你這份工作,或者說是提前暴露了你的銷售目的的這樣一個舉措。因為現在跟客戶還不是很熟,對方甚至連你叫什麽都還不知道。試想一下,你作為一個消費者,你會去隨意購買一個陌生人,或者說是一個網友推薦給你的東西嘛?甚至於說,直接讓她轉賬給你,可能嗎?這種概率應該是微乎其微的,對不對?嗯,所以接下來的話,咱們就要試著去跟客戶互換信息,告訴她,你是誰?叫什麽名字?年齡多大?哪裏人?做這份工作多久了?如果說,這個客戶對你的情況很感興趣,也願意跟你聊的話,你也可以把你家裏的一些情況說給她聽,這樣也會更加真實一些。當然,這些東西也都是需要進行包裝的。不然你一說,你家裏爸媽是做什麽的,我爸是酒鬼、我媽是賭徒,那對比你這個護膚講師的身份,就顯得有很大出入。人家會想,你父母都是不學無術、亂七八糟的人,怎麽會教育出你這麽優秀的孩子呢。那客戶就要對你的身份作出懷疑了,這也就意味著你前麵的自報家門那些,也都是假的,是吹出來的、編出來的。”
張陽用他那頗為獨到的思路,繼續講解著他自詡為“神來之筆”的精彩話術,可謂“字斟句酌”。
要是時間允許,他怕是恨不得把案例當中的每一句話都拆分出來,單獨做釋義。
生怕我們這幫“傻子”理解不了他文字當中所隱含的高見。
張陽:哈哈,對你肯定不藏著掖著。絕對傾囊相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啦,還不知道怎麽稱唿你呢。我先做個自我介紹吧。我姓張、名辰陽,91年的,徐州人。你以後可以叫我辰陽,或者辰陽老師也可以。
等等......辰陽?他不叫張陽麽?
什麽時候中間多了個“辰”字,改叫張辰陽了?
難不成他還有倆名字?
不等我們將心中的不解轉化成口頭的質疑,張陽便主動解釋道:
“這個辰陽,算是我的藝名吧。因為我本名是叫張陽嘛。但又感覺這個名字有點太普通、太大眾化了。就想著怎麽給我這名字加加分,讓客戶聽到以後,有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覺得你這名字起的真好。人如其名嘛,覺得你名字好聽,人肯定也很帥氣,給你取名的人肯定也是比較有文化、有內涵、有水準的嘛。像明星好多都有藝名,作家、寫書的也都有筆名。所以像咱們給自己取個藝名,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事情,平常心就不好。也不用擔心說,存在欺騙客戶啥的,這也不算欺騙。咱們繼續往下看......”
說完,他臉上還不忘流露出一副“有理走遍天下、我說是啥就是啥”的得意之狀。
說起話來,底氣也“囂張”不少。
客戶顯然很上道:好的,辰陽老師。我叫崔穎,昆山人,我90年的,你直接叫我名字就可以。
張陽:我感覺直唿女生姓名是不禮貌的行為,要不還是叫你穎穎吧,顯得親切一些。
客戶:好啊,你叫的順口就可以,我沒意見。
張陽:對啦,你說你是昆山人。昆山應該是在蘇州吧?沒記錯的話,離上海應該不遠。
客戶:是的呢,昆山跟上海就挨著,坐地鐵就能到。
張陽調侃道:感覺你們那邊的人都蠻有意思的。很少有聽到你們那邊的人說自己是蘇州人,要麽說自己是張家港人、要麽說是常熟人、要麽說是太倉的,像你就是說自己是昆山的。
客戶:是的。
張陽:為什麽會這樣呢?都說自己是蘇州人,不會更簡潔一些嗎?
客戶:我也不知道該怎麽說,感覺就是說習慣了。網上的解釋是,這幾個地區發展都太好了,各有各的優勢吧。所以可能就會有一種優越感和攀比心理,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這種。差不多是這樣吧,別的我也不清楚。
張陽:原來如此。經你這麽一說,我懂了。還得感謝你這位本地人給我這個外地的小白科普,哈哈......
他又開始解讀了:
“這麽說是因為......嗯,就是在客戶麵前不要表現的那麽高高在上嘛。咱們雖然是護膚方麵的專家,但是在其他領域,尤其是跟護膚專業不搭邊兒的領域,咱們可以是外行。也不好在客戶麵前表現的什麽都懂,不然給客戶的感覺就是,你太全麵啦,像本百科全書一樣,搞得客戶跟你聊天會很有壓力。在你麵前,她就好像個弱智一樣的。這樣會拉遠你跟客戶之間的距離,感覺你一張口,就是教育人的語氣。慢慢的,感受到跟你聊天的壓力以後,後麵她跟你之間的粘性也就沒有現在那麽好了。所以,隻要是無關於咱們這個職業、專業的問題,咱們也可以放低姿態,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向客戶去請教。你來我往嘛。隻有這樣,你倆的聊天才能保持在同一軌道上。不至於說,你聊你的、她聊她的、各聊各的。看似聊了很多,但全是不搭嘎的話,這樣一來,就屬於是咱們新人與客戶聊天當中最常見的‘無效溝通’。這麽說,大家能理解吧?”
後麵,這家夥又相繼跟這客戶聊起了當代文學、世界地理、國際形勢,以及各類冷知識。
其中還包括了他從業多年來所遇到的奇聞軼事。
講至興頭處,也不乏會發表出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以及對人性的解讀、對思想的重塑、對教訓的總結、對過去的緬懷、對當下的願景、對未來的向往......
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有故事、有分析、有認識、有經驗、有總結。
五位一體、來龍去脈、麵麵俱到、有始有終。
這客戶也很有意思。
從最初的“生冷勿近”到如今的“侃侃而談”,連上了好幾道鎖的話匣子終於被打開了,肚子裏攢那話跟井噴了似的,蹭蹭蹭往外禿嚕,擋都擋不住。
甭管扯到什麽話題上,聊起來就沒個夠。
眼瞅著嗓子眼兒都快說冒煙了,還“嘚吧嘚吧”嘮個沒完呢,跟變了個人似的。
起先還是打字交流,後麵估計是覺著鍵盤摳得過於生硬,缺少點兒感情,一些語氣詞也不好被捕捉,幹脆改發語音了。
這不發不要緊,茲一發,他奶奶的!上來就是好幾條。
再一看,單條語音就沒有低於三十秒鍾的,最長的直接一分鍾。
但我們知道,這一分鍾的語音隻是微信的上限,並不是丫大腦辭海的上限。
你要不限製她時長,她他媽的能一口氣說上半小時都不嫌累。
這迴算真正見識啦,當話嘮兒碰上話嘮兒,那!這一天下來,除了瞎白話,就沒別的事兒可做了。
他是說者無心,我是聽者有意。
邊聽邊跟心裏祈禱,可別讓我碰上這種“話嘮子”客戶。
雖說跟客戶聊的多一些,能加深彼此之間的粘性,也能提高後期的成交率,但凡事兒不能太過。
這種就屬於太過的。
聊的投機可以,可聊到這種接近於陶醉和忘乎所以的狀態,就未免有些離譜了。
瞅這態勢,就差把對方當成是自個兒生命中的桃花源,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
我心說了,要照這樣聊下去,不聊出點兒超脫正常購銷關係之外的私人感情來,那才是活見鬼了呢。
時光荏苒,原本我對這張陽的印象就不深,如今多年過去,對他本人僅存的那點兒記憶也如同碎片一般,有一茬兒、沒一茬兒,好像石沉大海了一樣,迴憶起來總是斷篇兒的。
對待這麽一大活人尚且如此,對他那些引以為豪的案例、話術就更甭提了,大多是支離破碎的。
有時迴想起來,還會心生疑惑,納悶兒道:
他當時為什麽要說這句話?
他這句什麽什麽說給客戶,想表達什麽意思?
或是收獲對方怎麽樣的迴複?
這些問題,當初沒問,後麵更不可能問。
在我印象中,他應該是做到了次年5月份就離職了,前後加起來也就半年多的時間,具體什麽原因不清楚。
就是這樣一位被片區很多老板都看好的業務新星、被“火狼”的老大“軒哥”所寄予厚望的未來的創業新貴,在其倏然離職的背後,似乎隱藏著一團撲朔迷離的疑雲。
同他在職期間的曇花一現相結合,首尾唿應,不由得令我心生感慨。
別說,這人身上還真有那麽點兒讓人看不清、摸不透的傳奇色彩。
來時無聲、走時留名,還頗有些古代俠客般“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
而他那始終不走尋常路的思維邏輯,以及他那極具主導性的話題延伸技巧和語言組織能力,其中還包括了什麽場合、什麽情況下說什麽話,都足以說明,他是個語言天才。
但這份無師自通的天賦,卻隨著他的飄然而去,逐漸成為積壓在我心中永遠的謎......
張陽用他那頗為獨到的思路,繼續講解著他自詡為“神來之筆”的精彩話術,可謂“字斟句酌”。
要是時間允許,他怕是恨不得把案例當中的每一句話都拆分出來,單獨做釋義。
生怕我們這幫“傻子”理解不了他文字當中所隱含的高見。
張陽:哈哈,對你肯定不藏著掖著。絕對傾囊相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啦,還不知道怎麽稱唿你呢。我先做個自我介紹吧。我姓張、名辰陽,91年的,徐州人。你以後可以叫我辰陽,或者辰陽老師也可以。
等等......辰陽?他不叫張陽麽?
什麽時候中間多了個“辰”字,改叫張辰陽了?
難不成他還有倆名字?
不等我們將心中的不解轉化成口頭的質疑,張陽便主動解釋道:
“這個辰陽,算是我的藝名吧。因為我本名是叫張陽嘛。但又感覺這個名字有點太普通、太大眾化了。就想著怎麽給我這名字加加分,讓客戶聽到以後,有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覺得你這名字起的真好。人如其名嘛,覺得你名字好聽,人肯定也很帥氣,給你取名的人肯定也是比較有文化、有內涵、有水準的嘛。像明星好多都有藝名,作家、寫書的也都有筆名。所以像咱們給自己取個藝名,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事情,平常心就不好。也不用擔心說,存在欺騙客戶啥的,這也不算欺騙。咱們繼續往下看......”
說完,他臉上還不忘流露出一副“有理走遍天下、我說是啥就是啥”的得意之狀。
說起話來,底氣也“囂張”不少。
客戶顯然很上道:好的,辰陽老師。我叫崔穎,昆山人,我90年的,你直接叫我名字就可以。
張陽:我感覺直唿女生姓名是不禮貌的行為,要不還是叫你穎穎吧,顯得親切一些。
客戶:好啊,你叫的順口就可以,我沒意見。
張陽:對啦,你說你是昆山人。昆山應該是在蘇州吧?沒記錯的話,離上海應該不遠。
客戶:是的呢,昆山跟上海就挨著,坐地鐵就能到。
張陽調侃道:感覺你們那邊的人都蠻有意思的。很少有聽到你們那邊的人說自己是蘇州人,要麽說自己是張家港人、要麽說是常熟人、要麽說是太倉的,像你就是說自己是昆山的。
客戶:是的。
張陽:為什麽會這樣呢?都說自己是蘇州人,不會更簡潔一些嗎?
客戶:我也不知道該怎麽說,感覺就是說習慣了。網上的解釋是,這幾個地區發展都太好了,各有各的優勢吧。所以可能就會有一種優越感和攀比心理,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這種。差不多是這樣吧,別的我也不清楚。
張陽:原來如此。經你這麽一說,我懂了。還得感謝你這位本地人給我這個外地的小白科普,哈哈......
他又開始解讀了:
“這麽說是因為......嗯,就是在客戶麵前不要表現的那麽高高在上嘛。咱們雖然是護膚方麵的專家,但是在其他領域,尤其是跟護膚專業不搭邊兒的領域,咱們可以是外行。也不好在客戶麵前表現的什麽都懂,不然給客戶的感覺就是,你太全麵啦,像本百科全書一樣,搞得客戶跟你聊天會很有壓力。在你麵前,她就好像個弱智一樣的。這樣會拉遠你跟客戶之間的距離,感覺你一張口,就是教育人的語氣。慢慢的,感受到跟你聊天的壓力以後,後麵她跟你之間的粘性也就沒有現在那麽好了。所以,隻要是無關於咱們這個職業、專業的問題,咱們也可以放低姿態,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向客戶去請教。你來我往嘛。隻有這樣,你倆的聊天才能保持在同一軌道上。不至於說,你聊你的、她聊她的、各聊各的。看似聊了很多,但全是不搭嘎的話,這樣一來,就屬於是咱們新人與客戶聊天當中最常見的‘無效溝通’。這麽說,大家能理解吧?”
後麵,這家夥又相繼跟這客戶聊起了當代文學、世界地理、國際形勢,以及各類冷知識。
其中還包括了他從業多年來所遇到的奇聞軼事。
講至興頭處,也不乏會發表出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以及對人性的解讀、對思想的重塑、對教訓的總結、對過去的緬懷、對當下的願景、對未來的向往......
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有故事、有分析、有認識、有經驗、有總結。
五位一體、來龍去脈、麵麵俱到、有始有終。
這客戶也很有意思。
從最初的“生冷勿近”到如今的“侃侃而談”,連上了好幾道鎖的話匣子終於被打開了,肚子裏攢那話跟井噴了似的,蹭蹭蹭往外禿嚕,擋都擋不住。
甭管扯到什麽話題上,聊起來就沒個夠。
眼瞅著嗓子眼兒都快說冒煙了,還“嘚吧嘚吧”嘮個沒完呢,跟變了個人似的。
起先還是打字交流,後麵估計是覺著鍵盤摳得過於生硬,缺少點兒感情,一些語氣詞也不好被捕捉,幹脆改發語音了。
這不發不要緊,茲一發,他奶奶的!上來就是好幾條。
再一看,單條語音就沒有低於三十秒鍾的,最長的直接一分鍾。
但我們知道,這一分鍾的語音隻是微信的上限,並不是丫大腦辭海的上限。
你要不限製她時長,她他媽的能一口氣說上半小時都不嫌累。
這迴算真正見識啦,當話嘮兒碰上話嘮兒,那!這一天下來,除了瞎白話,就沒別的事兒可做了。
他是說者無心,我是聽者有意。
邊聽邊跟心裏祈禱,可別讓我碰上這種“話嘮子”客戶。
雖說跟客戶聊的多一些,能加深彼此之間的粘性,也能提高後期的成交率,但凡事兒不能太過。
這種就屬於太過的。
聊的投機可以,可聊到這種接近於陶醉和忘乎所以的狀態,就未免有些離譜了。
瞅這態勢,就差把對方當成是自個兒生命中的桃花源,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
我心說了,要照這樣聊下去,不聊出點兒超脫正常購銷關係之外的私人感情來,那才是活見鬼了呢。
時光荏苒,原本我對這張陽的印象就不深,如今多年過去,對他本人僅存的那點兒記憶也如同碎片一般,有一茬兒、沒一茬兒,好像石沉大海了一樣,迴憶起來總是斷篇兒的。
對待這麽一大活人尚且如此,對他那些引以為豪的案例、話術就更甭提了,大多是支離破碎的。
有時迴想起來,還會心生疑惑,納悶兒道:
他當時為什麽要說這句話?
他這句什麽什麽說給客戶,想表達什麽意思?
或是收獲對方怎麽樣的迴複?
這些問題,當初沒問,後麵更不可能問。
在我印象中,他應該是做到了次年5月份就離職了,前後加起來也就半年多的時間,具體什麽原因不清楚。
就是這樣一位被片區很多老板都看好的業務新星、被“火狼”的老大“軒哥”所寄予厚望的未來的創業新貴,在其倏然離職的背後,似乎隱藏著一團撲朔迷離的疑雲。
同他在職期間的曇花一現相結合,首尾唿應,不由得令我心生感慨。
別說,這人身上還真有那麽點兒讓人看不清、摸不透的傳奇色彩。
來時無聲、走時留名,還頗有些古代俠客般“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
而他那始終不走尋常路的思維邏輯,以及他那極具主導性的話題延伸技巧和語言組織能力,其中還包括了什麽場合、什麽情況下說什麽話,都足以說明,他是個語言天才。
但這份無師自通的天賦,卻隨著他的飄然而去,逐漸成為積壓在我心中永遠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