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大力支持
既然轉型是遲早的事,那不如趁著張立行這個合作夥伴還不錯,提的條件也很好,幹脆早點轉型,這樣對蠟燭廠還是很有利的。
劉東明見意見慢慢一致,最後說道:“好,既然大家都讚成這一次合作,那這件事情就這麽定下了,以後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別給我們蠟燭廠丟臉。”
隨後第二天劉東明又召開全廠大會,在大會上將這件事情告知給了蠟燭廠一百七十二名工人知曉。
工人們當然也不會有太大的意見,畢竟他們也知道廠子效益越來越不好,他們也為蠟燭廠的未來擔憂。
現在有機會轉型,以後幹的好,還可以自己單獨幹,這有什麽不可以,就隻當現在是學徒了。
大會結束後,劉東明就立即來到飲料廠,將同意合作的消息告知給了張立行。
張立行很高興,心也激動的砰砰直跳。
張立行知道合作如果順利達成,那麽飲料廠的產能將至少翻兩倍,月產能將有望突破兩百萬瓶,躋身國產飲料行業第一名!
懷著激動的心情,張立行和劉東明開始對細節進行討論。
細節決定成敗,必須要先將細節都說清楚,條條框框都要先明確,這是必須要事先討論的,如果事先不說清楚,那麽以後很小的一件事情,也很可能會轉變成兩個廠的大矛盾。
等到一切都討論結束,劉東明便將合作的事情正式向上級部門匯報。
為了事情進展順利,張立行也是陪著劉東明一起去了市委,向上級部門說明這件事情的必要性。
這件事情很特別,因為以前沒有先例,反響自然很大,整個市委很快就驚動了,各個部門的領導都是來開會商議。
在會上,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麵對這種情況,書記李廣全說道:“既然開會不能讓意見一致,那就實地考察吧。”
於是李廣全帶著一眾部門領導都來到了蠟燭廠,實地查看情況。
當他們看到倉庫裏麵堆積如山的蠟燭,還有生產機器已經兩個月沒有啟動,而財務上已經是隻剩下不到一萬塊錢。
這點錢,最多隻能應付這個月的工資支出,下個月的工資隻怕就要靠上麵支援了。
而後他們一行人又來到了立行飲料廠,與蠟燭廠不同,這裏卻是勃勃生機,生產機器不停歇,工人們幹勁十足。
兩相對比,差別令人動容。
在接待的李廣全的時候,張立行誠懇的說道:“李書記,這次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雙贏模式,絕不存在飲料廠吞並蠟燭廠的事情,這一點我可以向你保證,並且接受所有人的監督。
蠟燭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隨著通電區域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蠟燭的市場隻會越來越困難,並且是一年比一年更困難,絕無迴轉的可能,就像古代的馬車一樣,注定是要被時代淘汰的。
如果現在蠟燭廠不轉型,那麽以後的困難會比現在更大。市場不等人,我願意幫助蠟燭廠轉型,如果合作期滿,蠟燭廠的經營比現在更差,那麽我願意承擔一切責任。”
李廣全和一眾領導聽了張立行的話,聯想到自己家裏似乎已經很久沒用蠟燭了,不得不說,電的時代,確實是讓蠟燭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而這時,在一旁陪同參觀的化纖廠廠長孟海濤也跟著說道:“李書記,張立行是個好同誌,當初化纖廠效益不佳,就是他給我出的主意,建議化纖廠轉型,這才有了化纖廠的今天。
我相信蠟燭廠和張立行同誌合作,一定不會吃虧,甚至可能是蠟燭廠的機遇,蠟燭廠可以在合作中學習,等到合作到期後,蠟燭廠完全可以成功轉型,成為一家品質卓越的飲料廠。”
李廣全點頭,然後他對其他領導幹部說道:“立行飲料廠可以說是我們市委看著長大的孩子,這個廠的品質和德行一直都是過硬的,既然蠟燭廠和飲料廠合則兩利,散則兩虧,不如就讓他們試一試,我們身為領導幹部,在旁邊加強監管就是了。”
其他幹部都是讚同,沒有人再反對了。
有了上級領導部門的同意,事情進展的極其順利,張立行很快便和劉東明簽署了合同,約定合作代工期限為五年,五年後視情況再行談判。
,,,
“老弟,這杯酒我敬你,祝你事業越來越好。”
搬遷的事情一定下,張立行也就和孟海濤進行交接,免不了也是要吃一頓飯。
這次張立行搬遷對於孟海濤來說那是又驚又喜。
驚的是張立行竟然發展如此之快,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從一無所有,變成月產能達兩百萬瓶,年產能破兩千萬瓶的超級大廠。
喜的當然是自己的化纖廠將收迴那兩個大倉庫,自己的化纖廠也將得到更好的發展,可以說化纖廠也是張立行發展的受益人。
張立行笑道:“好,那就承老哥吉言,同時也祝老哥的化纖廠越辦越好,效益像那芝麻開花節節高。”
“多謝多謝。”
幾杯酒下肚,兩人不禁是暢談未來發展。
孟海濤說道:“老弟,現在經濟是一年比一年好,廠子是越來越多,特別是深鎮那邊,據說深鎮現在有個外號叫小香崗,真是發展的快啊,我擔心以後的競爭會加劇,你看我這化纖廠以後還能像現在這樣穩步經營和發展嗎?”
張立行微微一笑,說道:“現在一切都隻是剛起步,以後的發展會更快更好,等我們內地發展起來了,別說香崗,整個世界在我們麵前都是小弟弟,這是不可阻擋的大勢。”
孟海濤聽了大受震驚。
張立行繼續說道:“至於老哥你的化纖廠,你放心,和你同類的廠子雖然會越來越多,但你所麵對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大,需求量以後就是跟滾雪球一樣翻倍的漲,基本二十年內不愁。”
“好。”
這句話最讓孟海濤放心,他忍不住大叫一聲好。
既然轉型是遲早的事,那不如趁著張立行這個合作夥伴還不錯,提的條件也很好,幹脆早點轉型,這樣對蠟燭廠還是很有利的。
劉東明見意見慢慢一致,最後說道:“好,既然大家都讚成這一次合作,那這件事情就這麽定下了,以後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別給我們蠟燭廠丟臉。”
隨後第二天劉東明又召開全廠大會,在大會上將這件事情告知給了蠟燭廠一百七十二名工人知曉。
工人們當然也不會有太大的意見,畢竟他們也知道廠子效益越來越不好,他們也為蠟燭廠的未來擔憂。
現在有機會轉型,以後幹的好,還可以自己單獨幹,這有什麽不可以,就隻當現在是學徒了。
大會結束後,劉東明就立即來到飲料廠,將同意合作的消息告知給了張立行。
張立行很高興,心也激動的砰砰直跳。
張立行知道合作如果順利達成,那麽飲料廠的產能將至少翻兩倍,月產能將有望突破兩百萬瓶,躋身國產飲料行業第一名!
懷著激動的心情,張立行和劉東明開始對細節進行討論。
細節決定成敗,必須要先將細節都說清楚,條條框框都要先明確,這是必須要事先討論的,如果事先不說清楚,那麽以後很小的一件事情,也很可能會轉變成兩個廠的大矛盾。
等到一切都討論結束,劉東明便將合作的事情正式向上級部門匯報。
為了事情進展順利,張立行也是陪著劉東明一起去了市委,向上級部門說明這件事情的必要性。
這件事情很特別,因為以前沒有先例,反響自然很大,整個市委很快就驚動了,各個部門的領導都是來開會商議。
在會上,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麵對這種情況,書記李廣全說道:“既然開會不能讓意見一致,那就實地考察吧。”
於是李廣全帶著一眾部門領導都來到了蠟燭廠,實地查看情況。
當他們看到倉庫裏麵堆積如山的蠟燭,還有生產機器已經兩個月沒有啟動,而財務上已經是隻剩下不到一萬塊錢。
這點錢,最多隻能應付這個月的工資支出,下個月的工資隻怕就要靠上麵支援了。
而後他們一行人又來到了立行飲料廠,與蠟燭廠不同,這裏卻是勃勃生機,生產機器不停歇,工人們幹勁十足。
兩相對比,差別令人動容。
在接待的李廣全的時候,張立行誠懇的說道:“李書記,這次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雙贏模式,絕不存在飲料廠吞並蠟燭廠的事情,這一點我可以向你保證,並且接受所有人的監督。
蠟燭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隨著通電區域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蠟燭的市場隻會越來越困難,並且是一年比一年更困難,絕無迴轉的可能,就像古代的馬車一樣,注定是要被時代淘汰的。
如果現在蠟燭廠不轉型,那麽以後的困難會比現在更大。市場不等人,我願意幫助蠟燭廠轉型,如果合作期滿,蠟燭廠的經營比現在更差,那麽我願意承擔一切責任。”
李廣全和一眾領導聽了張立行的話,聯想到自己家裏似乎已經很久沒用蠟燭了,不得不說,電的時代,確實是讓蠟燭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而這時,在一旁陪同參觀的化纖廠廠長孟海濤也跟著說道:“李書記,張立行是個好同誌,當初化纖廠效益不佳,就是他給我出的主意,建議化纖廠轉型,這才有了化纖廠的今天。
我相信蠟燭廠和張立行同誌合作,一定不會吃虧,甚至可能是蠟燭廠的機遇,蠟燭廠可以在合作中學習,等到合作到期後,蠟燭廠完全可以成功轉型,成為一家品質卓越的飲料廠。”
李廣全點頭,然後他對其他領導幹部說道:“立行飲料廠可以說是我們市委看著長大的孩子,這個廠的品質和德行一直都是過硬的,既然蠟燭廠和飲料廠合則兩利,散則兩虧,不如就讓他們試一試,我們身為領導幹部,在旁邊加強監管就是了。”
其他幹部都是讚同,沒有人再反對了。
有了上級領導部門的同意,事情進展的極其順利,張立行很快便和劉東明簽署了合同,約定合作代工期限為五年,五年後視情況再行談判。
,,,
“老弟,這杯酒我敬你,祝你事業越來越好。”
搬遷的事情一定下,張立行也就和孟海濤進行交接,免不了也是要吃一頓飯。
這次張立行搬遷對於孟海濤來說那是又驚又喜。
驚的是張立行竟然發展如此之快,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從一無所有,變成月產能達兩百萬瓶,年產能破兩千萬瓶的超級大廠。
喜的當然是自己的化纖廠將收迴那兩個大倉庫,自己的化纖廠也將得到更好的發展,可以說化纖廠也是張立行發展的受益人。
張立行笑道:“好,那就承老哥吉言,同時也祝老哥的化纖廠越辦越好,效益像那芝麻開花節節高。”
“多謝多謝。”
幾杯酒下肚,兩人不禁是暢談未來發展。
孟海濤說道:“老弟,現在經濟是一年比一年好,廠子是越來越多,特別是深鎮那邊,據說深鎮現在有個外號叫小香崗,真是發展的快啊,我擔心以後的競爭會加劇,你看我這化纖廠以後還能像現在這樣穩步經營和發展嗎?”
張立行微微一笑,說道:“現在一切都隻是剛起步,以後的發展會更快更好,等我們內地發展起來了,別說香崗,整個世界在我們麵前都是小弟弟,這是不可阻擋的大勢。”
孟海濤聽了大受震驚。
張立行繼續說道:“至於老哥你的化纖廠,你放心,和你同類的廠子雖然會越來越多,但你所麵對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大,需求量以後就是跟滾雪球一樣翻倍的漲,基本二十年內不愁。”
“好。”
這句話最讓孟海濤放心,他忍不住大叫一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