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人手不足
銷量暴漲,張立行很高興,比張立行更高興的是王慶培。
王慶培作為副廠長兼生產部主任,除了張立行,沒有誰比他更清楚廠子的運作,現在廠子一天比一天好,他的擔心也徹底煙消雲散。
和張立行探討下一個月的生產任務時,王慶培感慨萬千,說道:“十月份的時候我們的月銷量才隻有27瓶,可誰想才短短三個月而已,我們現在十天的銷量就超過了兩萬一千瓶,這樣的增長速度簡直是奇跡,令人不敢想像。”
“嗬嗬嗬,,,”
張立行嗬笑幾聲,說道:“這有什麽不敢想像的,不是有一句話嘛,時來天地同借力,運去半點不由人,我們有這樣的成績,雖然有我們自己的努力,但更多的卻是時代使然。”
王慶培有些好奇,問道:“這話怎麽說?”
張立行解釋道:“現在國家正在改革開放,這是曆史的機遇,這樣的機遇,必定造就史無前例的機會。
你試想一下,如果是十年前,你我還能開辦這樣的飲料廠嗎?肯定不能。
你再試想一下,如果十年後我們的飲料廠才開辦,我們還能像現在這樣實現幾何數字的增長嗎?
肯定也不行,那時候必定是競爭對手多如牛毛,國企私企一大堆,營銷手段眼花繚亂,真的假的滿天飛,市場被擠占的毛都不剩,還能有多少機會留給後來者?”
王慶培聽了張立行的分析,不由得是點頭讚同。
張立行繼續說道:“現在我們身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時間窗口,國企故步自封,以為可以吃一輩子的國家飯,所以懶的開拓和研究市場,即便是業績下滑,他們也感覺無所謂,反正自己拿的錢都一樣,手裏捧的依然是鐵飯碗。
私企又幾乎沒有幾家,因為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私人還能辦企業,更沒有實力和眼界去辦企業,市場就這樣莫名其妙的留給了我們,我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功,難道不正常嗎?”
王慶培聽完感慨道:“是啊,這一切都是我們比別人早走一步路啊,一步早走,步步早走,是這個理。”
張立行微笑道:“不錯,所以不是我們的成功有多麽艱難偉大,而是時代造就了我們,我們不過是順應時代做了一點努力而已。”
正在說話的時候,馬強東急匆匆的找了過來,對張立行急切的說道:“張哥,你趕緊去看看,劉家生昏倒了。”
“什麽?他在哪裏?”
張立行,王慶培都是吃了一驚,隨後跟著馬強東來到倉庫,見到了昏倒的劉家生,不過好在此時劉家生已經醒來了,可以說話了,應該沒有什麽危險。
“劉家生,你怎麽樣了?哪裏不舒服?”
“廠長,我沒事,就是剛才突然眼前一黑,就昏倒了,現在沒事了,我馬上就能接著工作了,廠長你放心,我不會偷懶的。”
“你說什麽呢,我怎麽會擔心你偷懶,我是擔心你的身體!工作比起身體是最不重要的東西,如果因為工作而把身體搞垮了,這就是最愚蠢的行為,你趕緊跟我去醫院,我給你找醫生檢查。”
說完,張立行二話不說,背起劉家生就往附近的診所跑去。
最後經過醫生的檢查,原來是劉家生貧血,再加之勞動密集,這才身體扛不住,暈倒了。
別看張立行給工人們定下的每天八個小時,上午8點到12點,下午1點到5點,絕不加班,但縱然如此,依然存在勞動強度密集的現象。
這也不奇怪,廠裏的生產線月產量可以達到十五萬瓶,可想而知這條生產線是很龐大的,而這年頭的生產線自動化程度也不高,像這樣的生產線一般是需要二十多個人才能保持機器正常運轉。
但現在張立行的員工隻有七個人,他們即便全部都在生產線上,每個人都需要同時照看好幾個點位,絲毫不能出差錯。
生產結束,還要裝運到倉庫,這就是精神和體力的雙勞累,這樣的原因下,即便張立行不加班,員工難免也是出現老累過度現象。
了解了情況,王慶培也說道:“以前銷量不佳,機器一個月開不了幾天,生產任務也不高,人手不足還能湊合,但現在銷量暴漲,生產線就太缺人了,立行,這個問題要盡快解決,否則,時間長了,鐵打的人也受不了。”
“我知道,我會盡快想辦法。”
張立行答應一聲,隨後對劉家生說道:“劉家生你放心,看病的錢我給你報銷,另外我給你放三天假,你先休息三天再說,如果到時候身體沒有好轉,再繼續休假,工資獎金都照發。”
張立行的話讓劉家生很感動,他幾次推辭,說自己命賤,不用這樣,但張立行都是言辭不容拒絕,要求劉家生必須休假。
張立行這樣照顧員工,當然是因為張立行辦廠子本就不以賺錢為第一目標,社會責任才是他最看重的,所以張立行在員工這方麵絕對是秉承以真心換真心。
不過拋開張立行的個人理想不談,單就這年頭出了員工昏倒在崗位上的事,不管是國企還是私企,其實誰也不敢馬虎對待。
開玩笑,身為廠裏領導,你要處置的不好,讓昏倒的員工沒有得到關懷,他一封舉報信送上去,國企廠長就得乖乖去寫檢討,私企八成就得關門,工人兄弟,農民伯伯,這稱唿那可不是說著玩的。
而後張立行又決定幹脆今天放假,讓所有員工都休息一天,以免再次發生昏倒事件。
工人們都走了,張立行和王慶培就開始坐在一起商量如何徹底杜絕這件事情。
問題的源頭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人手不足的問題,七個員工無法滿足生產線的要求,一心多用,絕對會出問題,必須要增加人手。
但現在的政策是私人企業員工不得超過8個人,即便張立行再人手緊缺,政策也不可能為張立行而修改,那又該如何解決問題?
銷量暴漲,張立行很高興,比張立行更高興的是王慶培。
王慶培作為副廠長兼生產部主任,除了張立行,沒有誰比他更清楚廠子的運作,現在廠子一天比一天好,他的擔心也徹底煙消雲散。
和張立行探討下一個月的生產任務時,王慶培感慨萬千,說道:“十月份的時候我們的月銷量才隻有27瓶,可誰想才短短三個月而已,我們現在十天的銷量就超過了兩萬一千瓶,這樣的增長速度簡直是奇跡,令人不敢想像。”
“嗬嗬嗬,,,”
張立行嗬笑幾聲,說道:“這有什麽不敢想像的,不是有一句話嘛,時來天地同借力,運去半點不由人,我們有這樣的成績,雖然有我們自己的努力,但更多的卻是時代使然。”
王慶培有些好奇,問道:“這話怎麽說?”
張立行解釋道:“現在國家正在改革開放,這是曆史的機遇,這樣的機遇,必定造就史無前例的機會。
你試想一下,如果是十年前,你我還能開辦這樣的飲料廠嗎?肯定不能。
你再試想一下,如果十年後我們的飲料廠才開辦,我們還能像現在這樣實現幾何數字的增長嗎?
肯定也不行,那時候必定是競爭對手多如牛毛,國企私企一大堆,營銷手段眼花繚亂,真的假的滿天飛,市場被擠占的毛都不剩,還能有多少機會留給後來者?”
王慶培聽了張立行的分析,不由得是點頭讚同。
張立行繼續說道:“現在我們身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時間窗口,國企故步自封,以為可以吃一輩子的國家飯,所以懶的開拓和研究市場,即便是業績下滑,他們也感覺無所謂,反正自己拿的錢都一樣,手裏捧的依然是鐵飯碗。
私企又幾乎沒有幾家,因為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私人還能辦企業,更沒有實力和眼界去辦企業,市場就這樣莫名其妙的留給了我們,我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功,難道不正常嗎?”
王慶培聽完感慨道:“是啊,這一切都是我們比別人早走一步路啊,一步早走,步步早走,是這個理。”
張立行微笑道:“不錯,所以不是我們的成功有多麽艱難偉大,而是時代造就了我們,我們不過是順應時代做了一點努力而已。”
正在說話的時候,馬強東急匆匆的找了過來,對張立行急切的說道:“張哥,你趕緊去看看,劉家生昏倒了。”
“什麽?他在哪裏?”
張立行,王慶培都是吃了一驚,隨後跟著馬強東來到倉庫,見到了昏倒的劉家生,不過好在此時劉家生已經醒來了,可以說話了,應該沒有什麽危險。
“劉家生,你怎麽樣了?哪裏不舒服?”
“廠長,我沒事,就是剛才突然眼前一黑,就昏倒了,現在沒事了,我馬上就能接著工作了,廠長你放心,我不會偷懶的。”
“你說什麽呢,我怎麽會擔心你偷懶,我是擔心你的身體!工作比起身體是最不重要的東西,如果因為工作而把身體搞垮了,這就是最愚蠢的行為,你趕緊跟我去醫院,我給你找醫生檢查。”
說完,張立行二話不說,背起劉家生就往附近的診所跑去。
最後經過醫生的檢查,原來是劉家生貧血,再加之勞動密集,這才身體扛不住,暈倒了。
別看張立行給工人們定下的每天八個小時,上午8點到12點,下午1點到5點,絕不加班,但縱然如此,依然存在勞動強度密集的現象。
這也不奇怪,廠裏的生產線月產量可以達到十五萬瓶,可想而知這條生產線是很龐大的,而這年頭的生產線自動化程度也不高,像這樣的生產線一般是需要二十多個人才能保持機器正常運轉。
但現在張立行的員工隻有七個人,他們即便全部都在生產線上,每個人都需要同時照看好幾個點位,絲毫不能出差錯。
生產結束,還要裝運到倉庫,這就是精神和體力的雙勞累,這樣的原因下,即便張立行不加班,員工難免也是出現老累過度現象。
了解了情況,王慶培也說道:“以前銷量不佳,機器一個月開不了幾天,生產任務也不高,人手不足還能湊合,但現在銷量暴漲,生產線就太缺人了,立行,這個問題要盡快解決,否則,時間長了,鐵打的人也受不了。”
“我知道,我會盡快想辦法。”
張立行答應一聲,隨後對劉家生說道:“劉家生你放心,看病的錢我給你報銷,另外我給你放三天假,你先休息三天再說,如果到時候身體沒有好轉,再繼續休假,工資獎金都照發。”
張立行的話讓劉家生很感動,他幾次推辭,說自己命賤,不用這樣,但張立行都是言辭不容拒絕,要求劉家生必須休假。
張立行這樣照顧員工,當然是因為張立行辦廠子本就不以賺錢為第一目標,社會責任才是他最看重的,所以張立行在員工這方麵絕對是秉承以真心換真心。
不過拋開張立行的個人理想不談,單就這年頭出了員工昏倒在崗位上的事,不管是國企還是私企,其實誰也不敢馬虎對待。
開玩笑,身為廠裏領導,你要處置的不好,讓昏倒的員工沒有得到關懷,他一封舉報信送上去,國企廠長就得乖乖去寫檢討,私企八成就得關門,工人兄弟,農民伯伯,這稱唿那可不是說著玩的。
而後張立行又決定幹脆今天放假,讓所有員工都休息一天,以免再次發生昏倒事件。
工人們都走了,張立行和王慶培就開始坐在一起商量如何徹底杜絕這件事情。
問題的源頭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人手不足的問題,七個員工無法滿足生產線的要求,一心多用,絕對會出問題,必須要增加人手。
但現在的政策是私人企業員工不得超過8個人,即便張立行再人手緊缺,政策也不可能為張立行而修改,那又該如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