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我要在月球上飆車
宣傳片肯定是無法解答觀眾們的所有問題的,畢竟宣傳片隻是起到一個宣傳的作用,連吳用那個“天鷹1號”的造物視頻還不如。
不過觀眾們能看到的實打實的東西也不少。
某菱mini的小車剛出來就是打的“短小精悍”旗號,要的就是一個“小巧靈活”,不僅價格便宜,用起來也靈活多變,很快就拿到了銷售冠軍。
隻不過因為太便宜了,拿到銷售冠軍的利潤也不多。
而且還有不少人不認為它是車,認為它就是一堆垃圾。
但這都擋不住它的出現填補了一部分市場空缺,所以當它跟升級科技合作,也有了智能係統和硫硒電池之後,受到的關注就更大了。
充電就不說了,視頻也展示了它上下班代步之後的充電場景,而之後的換電場景就體現了小車和大車的區別。
之前展示的大車續航時1000公裏,電池是沒辦法做的小巧的,所以用的是傳統換電模式。
也就是把整車抬起,然後從下邊把電池包拆下來換新的,不僅需要專用的場地,設備需求也大。
而小車就不一樣,一兩百公裏續航的電池可以做的很小,提起來好比提了一桶水,換電要求極低。
甚至拿模型賽車來對比它的換電都“更輕鬆”,畢竟它不用把整個車殼拆下來,隻需要打開引擎蓋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它的換電地點很大眾,幾乎遍地都是。
如果換電能這麽方便的話,車輛的續航是200公裏還是1000公裏,甚至是公裏,好像都差不多。
前提是不跑無人區。
不過也有人有不同意見,那就是這種電池畢竟不是5號、7號電池什麽的,不可能遍布各個便利店,肯定有有所限製。
但是哪怕隻跟加油站裏的便利店合作,也足夠電動車爆發式發展了,估計過不了幾年保有量就超過油車了。
當然,這事太大了,不是某個公司可以完成的,還是要看國家統籌。
目前聯盟跟聯邦打擂台,聯盟除了繼續和平搞外交之外,剩下的還是猛練內功。
聯盟最猛的內功之一就是大基建,之前差不多完成了一波基建了,現在開始第二輪,就是對上一波的基建進行升級。
大力修建充電設備就在去年製定的新規劃列表裏,隻不過年底有了新變化,所以之前規劃的事情也有了一些變化。
【看了這麽多宣傳片了,到底什麽時候出啊!】
【是啊,之前看大車,現在看小車,可就是沒有一款真車出來,吊胃口啊!】
【啊啊啊,我等不及了,我要開……坐智能車!】
【之前的大車我感覺一般,但這種小巧玲瓏的車真的戳到我了】
【我倒是一直不敢開大車,感覺自己掌控不了,但要是有智能係統的話我還是會買大車,畢竟空間大。】
【我兩種都喜歡,所以我選擇兩種都買】
【我也兩種都喜歡,但都買了感覺有些浪費,手機都有二次折疊的了,為什麽不能有折疊車,想小的時候就小,想大的時候就大】
【哎,這個可以有,我也想要這種的】
【我倒是見過折疊自行車和折疊電動車,甚至房車也有拓展形態,但折疊汽車……恕我孤陋寡聞了】
【我倒是見過折疊月球車,上世紀聯邦載人登月的時候用過】
【地球上也有,但都是本來就很小的單人汽車,還都是車身不變輪子變,有的是縮短軸距,有的則是整體立起來。】
【這些都太不正經了】
【正經的……估計得去問問吳用大神,估計地球上能研究出來的隻有他了……】
半個月後“天鷹1號”再次試飛,這次試飛完全成功,攝像頭黑屏什麽的沒有再發生。
而借著這個勢頭,相關源視頻一舉突破了1000萬播放量。
這下吳用覺得穩了。
雖然因為“天鷹1號”還要繼續在眾人的眼皮子底下飛來飛去,不能直接升級,但這就跟“家裏有糧心中不慌”一樣。
一有事隨時可以乘坐科幻飛行器跑路。
當然,吳用是不想地球有事的,畢竟這裏是他的家。
這期間聯盟的新聞一個接一個,而且不僅是在國內上新聞,在國際上也上新聞。
某菱的小電車歐羅巴那邊的人尤其喜歡,因為他們那邊正在鬧環保,加上發展的早導致道路狹窄,所以就喜歡小電車。
但他們本土的汽車企業油車發展的挺好,在電動車上就有些跟不上了。
另外就是新型的二次折疊手機,簡直太酷了!
聯邦是製裁聯盟手機的,但歐羅巴那邊可沒製裁,聯盟的手機依然可以在那邊銷售。
不過最搶風頭的還是“天鷹1號”,畢竟它是上天的!
完成兩次試飛之後,吳用表示“天鷹1號”會在十月進行3次試飛,第3次會執行一次對空間站的無人運貨任務。
一下子不少人都期待了起來。
下個月對空間站無人運貨,那下下月是不是就要載人了?
眼看聯盟的消息一個接一個,聯邦那邊繃不住了,好在他們4月也有大工作,那就是sls大火箭的點火測試。
如果點火順利,那麽大火箭8月就能首飛了!
而且不僅僅是火箭首飛,還包括新型載人飛船的繞月飛行。
這麽一來聯邦就能扳迴一局,因為聯盟宣布的長征十號火箭首飛和新型載人飛船繞月要等到10月份!
當時間到了4月,仍然是聯盟當頭一炮,升級科技航天公司的“天鷹1號”再次無人飛行順利。
到了14日,聯邦進行sls大火箭的點火測試。
隻不過他們前邊想的很美,可是當sls大火箭立在移動發射裝置上之後,他們竟然發現發射裝置下方出現了燃料泄露,緊急叫停了點火測試。
當時他們可是有直播的,讓千萬網友看了一個寂寞。
不僅沒露臉,反而成了一個不小的打擊。
如果平時還罷了,火箭沒發射的時候出現問題很正常,發現了解決就是了。
可現在是兩國競爭的時候,尤其是前邊有聯盟最新的軌道穿梭機多次成功試飛,就更顯著他們這次的問題很大。
別說被聯盟看熱鬧的網友嘲諷了,聯邦自己看熱鬧的網友也在大罵。
當然,隻是看熱鬧的網友,畢竟看熱鬧不嫌事大嘛。
真正搞科技和懂技術的人還是很冷靜了。
聯邦那邊緊鑼密鼓的解決問題,聯盟這邊吳用也受邀去長征十號的製造車間指導工作。
因為雖然長征十號火箭的外部設計沒多大變化,但內部的設計卻變了不少,用了不少升級科技公司的先進技術。
其中包括一種更先進的無纜化技術。
在火箭內部,重達數百公斤的電纜組成了龐大的電纜網,不僅占據空間、連接操作複雜、質量控製難度大,而且還極大地增加了火箭的自身重量。
火箭電氣係統由控製係統、測量係統等多個係統組成,各個係統的設備之間,通過電纜架起一座座“橋梁”實現數據的傳輸和能量的傳遞。
而測量係統由於設備數量多,是火箭內部電纜數量最多、分支最為複雜的係統,數百根電纜密密麻麻遍布了全箭。
比如長征五號火箭全箭的電纜網超過300多束,其中測量係統電纜數就占了近70%,涉及到的電纜插頭總數超過800多支。
如蜘蛛網般布滿火箭內部的電纜網,質量控製成為頭等難題。
電纜的生產、運輸、安裝、防護等過程中都存在質量控製難點,特別是電纜斷線、絕緣性能下降,以及縮針、倒針甚至多餘物等,成為質量多發病、常見病,常年困擾著越來越頭禿的工作人員。
在近幾年的質量問題中,電纜問題占了20%多,是質量問題數量最多的單一產品。
而且有些設備位置特殊,電纜不易接裝,再加上在火箭飛行過程中,電纜受到振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很容易出現損傷等問題。
同時,火箭的設計也受困於這些百轉千迴的電纜。
一枚火箭有成百上千個傳感器,它們都由電纜進行連接,在設計過程中,長長的電纜不僅增加了火箭重量,而且經常會影響到箭體內部儀器設備的布局,給火箭設計、總裝造成一定難度。
頭禿再加一。
火箭各院進行了各種解決方案的探究,最後看上了無纜化技術,並且還成功了一部分。
也就是測量係統部分的無纜化。
針對不同設備之間傳輸的信道帶寬需求,利用tdma、fdma技術,開發了火箭測量設備無線組網協議,使它們之間形成一條條井然有序的“無線高速公路”。
比如采用了無線傳感器就可以取消箭上大量的“神經末梢”電纜,而無線攝像裝置不僅實現高清圖像的無線傳輸,還避免了圖像電纜的長線傳輸,無線供電設備也同樣如此,采用無線供電和通信集成技術實現火箭的無線測發控。
另一方麵是進行“集成化”,構建可重構的通用模塊,對傳統的各個獨立設備進行通用化、模塊化、板卡化設計,以靈活組態的方式形成一體化組合,使測量設備的數量和種類大幅減少,設備間大量的連接電纜也由背板印製板線取代。
以前的測量係統就好比是枝繁葉茂的一顆大樹,分叉多,分支細,“無纜化”之後就剩下核心組合之間的主幹電纜,外圍設備以無線的方式接入,枝幹清晰,數量少,重量輕。
無纜化技術讓電纜杳無影蹤,電纜網的簡化,不僅降低了設計的工作量,操作、連接簡化,試驗、測試、總裝的效率都提高了。
而且再也不怕收電纜、鋪電纜時一不小心碰斷一根小細纜,讓設計人員從難纏的質量問題中徹底脫身。
由於省去龐大繁多的電纜,火箭減重效果明顯,可以“輕裝上陣”了。
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儀器艙為例,若無纜化後,僅傳感器部分能減重近60%,而長征七號甲火箭末級若綜合采用無纜化和集成化後,箭上設備數量將減少40%多,重量減少一半。
同時省去長達3到6個月的電纜設計、生產、測試等環節,並能節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不過極端環境是線纜要克服的,同樣也是無纜化要克服的。
極端高低溫、箭體分離時強大的衝擊力,還有極其複雜的電磁環境,都為火箭實現內部的測量係統實現“無纜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所以到現在為止他們也隻實現了一小部分的無纜化。
火箭院的人已經確認無纜化是未來火箭的發展方向了,未來他們要做到火箭內部沒有一根線纜。
他們已經在新火箭上測試過了相關技術了,但距離真正的無纜化還有一定距離,結果沒想到升級科技內部的技術庫裏就有相關的技術。
並且更先進。
吳用就打算用在升級科技航天公司主導的長征九號火箭上。
經過了解知道,航天中心的大佬們也把它用在了自己主導的長征十號火箭上。
至於提到過的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就不用了,因為用完剩餘的幾發之後它們就退役了。
畢竟以後的火箭都是可迴收的,它們這種已經算落後了。
並且聯盟的航天計劃做了重新分類,以後的大載荷和大計劃就用長征十號和長征九號,而小載荷和小計劃讓給民用航天公司。
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的功能和載重正好在這個中間,加上“技術落後”,就隻能淘汰。
哪怕它們服役的時間還不長,但誰讓它們趕上了風雲突變的年代了呢。
在退役之前長征七號係列會打一些空間站貨運飛船和實驗衛星,而長征五號會打空間站艙體和天文望遠鏡,還有就是再發射一次月球載荷,為聯盟首次載人登月先探探路。
載人登月的降落地點可不是隨便找一個就行的,更別說聯盟這次還要常駐,第一次就要放一個月球基地艙。
而要常駐,那水肯定是不能少的,但一次帶過去的水有限,運輸成本太高,最好還是在月球本地找到水。
所以聯盟打算在長征九號帶著月球艙首飛之前先往月球發射幾輛月球車,先找一找水。
如果能找到,那就確定那個登陸點。
如果找不到,那就選一個備用登陸點。
分開來機會總是會大一些。
如果還是找不到,那廣寒宮1號艙就先湊合著用,無非就是多次補水補貨唄。
同時還要發射其他的探測車,繼續在其他地方尋找水。
而執行這次任務的是嫦娥六號。
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的備份,也具備采樣返迴能力,不過這次就不用它返迴了,隻需要把探測車帶到月球表麵即可。
嫦娥五號的總質量達到了8.2噸,其中軌道器和返迴器組合5噸,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3.2噸。
著陸器部分2.2噸,上升器部分1噸。
嫦娥六號不要上升器了,而是把這1噸的載荷換成了4輛升級科技航天公司設計製造的月球車。
這4輛月球車就負責找水。
吳用這次來不僅看了長征十號火箭的製造進度,還要看嫦娥六號的製造進度。
所以在去看嫦娥六號的路上,吳用笑著說道:“我們公司已經把4輛月球車造出來了,並且測試之後感覺良好,你們的嫦娥六號什麽時候準備完畢,我已經等不及在月球上飆車了。”
其他人:“……”
宣傳片肯定是無法解答觀眾們的所有問題的,畢竟宣傳片隻是起到一個宣傳的作用,連吳用那個“天鷹1號”的造物視頻還不如。
不過觀眾們能看到的實打實的東西也不少。
某菱mini的小車剛出來就是打的“短小精悍”旗號,要的就是一個“小巧靈活”,不僅價格便宜,用起來也靈活多變,很快就拿到了銷售冠軍。
隻不過因為太便宜了,拿到銷售冠軍的利潤也不多。
而且還有不少人不認為它是車,認為它就是一堆垃圾。
但這都擋不住它的出現填補了一部分市場空缺,所以當它跟升級科技合作,也有了智能係統和硫硒電池之後,受到的關注就更大了。
充電就不說了,視頻也展示了它上下班代步之後的充電場景,而之後的換電場景就體現了小車和大車的區別。
之前展示的大車續航時1000公裏,電池是沒辦法做的小巧的,所以用的是傳統換電模式。
也就是把整車抬起,然後從下邊把電池包拆下來換新的,不僅需要專用的場地,設備需求也大。
而小車就不一樣,一兩百公裏續航的電池可以做的很小,提起來好比提了一桶水,換電要求極低。
甚至拿模型賽車來對比它的換電都“更輕鬆”,畢竟它不用把整個車殼拆下來,隻需要打開引擎蓋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它的換電地點很大眾,幾乎遍地都是。
如果換電能這麽方便的話,車輛的續航是200公裏還是1000公裏,甚至是公裏,好像都差不多。
前提是不跑無人區。
不過也有人有不同意見,那就是這種電池畢竟不是5號、7號電池什麽的,不可能遍布各個便利店,肯定有有所限製。
但是哪怕隻跟加油站裏的便利店合作,也足夠電動車爆發式發展了,估計過不了幾年保有量就超過油車了。
當然,這事太大了,不是某個公司可以完成的,還是要看國家統籌。
目前聯盟跟聯邦打擂台,聯盟除了繼續和平搞外交之外,剩下的還是猛練內功。
聯盟最猛的內功之一就是大基建,之前差不多完成了一波基建了,現在開始第二輪,就是對上一波的基建進行升級。
大力修建充電設備就在去年製定的新規劃列表裏,隻不過年底有了新變化,所以之前規劃的事情也有了一些變化。
【看了這麽多宣傳片了,到底什麽時候出啊!】
【是啊,之前看大車,現在看小車,可就是沒有一款真車出來,吊胃口啊!】
【啊啊啊,我等不及了,我要開……坐智能車!】
【之前的大車我感覺一般,但這種小巧玲瓏的車真的戳到我了】
【我倒是一直不敢開大車,感覺自己掌控不了,但要是有智能係統的話我還是會買大車,畢竟空間大。】
【我兩種都喜歡,所以我選擇兩種都買】
【我也兩種都喜歡,但都買了感覺有些浪費,手機都有二次折疊的了,為什麽不能有折疊車,想小的時候就小,想大的時候就大】
【哎,這個可以有,我也想要這種的】
【我倒是見過折疊自行車和折疊電動車,甚至房車也有拓展形態,但折疊汽車……恕我孤陋寡聞了】
【我倒是見過折疊月球車,上世紀聯邦載人登月的時候用過】
【地球上也有,但都是本來就很小的單人汽車,還都是車身不變輪子變,有的是縮短軸距,有的則是整體立起來。】
【這些都太不正經了】
【正經的……估計得去問問吳用大神,估計地球上能研究出來的隻有他了……】
半個月後“天鷹1號”再次試飛,這次試飛完全成功,攝像頭黑屏什麽的沒有再發生。
而借著這個勢頭,相關源視頻一舉突破了1000萬播放量。
這下吳用覺得穩了。
雖然因為“天鷹1號”還要繼續在眾人的眼皮子底下飛來飛去,不能直接升級,但這就跟“家裏有糧心中不慌”一樣。
一有事隨時可以乘坐科幻飛行器跑路。
當然,吳用是不想地球有事的,畢竟這裏是他的家。
這期間聯盟的新聞一個接一個,而且不僅是在國內上新聞,在國際上也上新聞。
某菱的小電車歐羅巴那邊的人尤其喜歡,因為他們那邊正在鬧環保,加上發展的早導致道路狹窄,所以就喜歡小電車。
但他們本土的汽車企業油車發展的挺好,在電動車上就有些跟不上了。
另外就是新型的二次折疊手機,簡直太酷了!
聯邦是製裁聯盟手機的,但歐羅巴那邊可沒製裁,聯盟的手機依然可以在那邊銷售。
不過最搶風頭的還是“天鷹1號”,畢竟它是上天的!
完成兩次試飛之後,吳用表示“天鷹1號”會在十月進行3次試飛,第3次會執行一次對空間站的無人運貨任務。
一下子不少人都期待了起來。
下個月對空間站無人運貨,那下下月是不是就要載人了?
眼看聯盟的消息一個接一個,聯邦那邊繃不住了,好在他們4月也有大工作,那就是sls大火箭的點火測試。
如果點火順利,那麽大火箭8月就能首飛了!
而且不僅僅是火箭首飛,還包括新型載人飛船的繞月飛行。
這麽一來聯邦就能扳迴一局,因為聯盟宣布的長征十號火箭首飛和新型載人飛船繞月要等到10月份!
當時間到了4月,仍然是聯盟當頭一炮,升級科技航天公司的“天鷹1號”再次無人飛行順利。
到了14日,聯邦進行sls大火箭的點火測試。
隻不過他們前邊想的很美,可是當sls大火箭立在移動發射裝置上之後,他們竟然發現發射裝置下方出現了燃料泄露,緊急叫停了點火測試。
當時他們可是有直播的,讓千萬網友看了一個寂寞。
不僅沒露臉,反而成了一個不小的打擊。
如果平時還罷了,火箭沒發射的時候出現問題很正常,發現了解決就是了。
可現在是兩國競爭的時候,尤其是前邊有聯盟最新的軌道穿梭機多次成功試飛,就更顯著他們這次的問題很大。
別說被聯盟看熱鬧的網友嘲諷了,聯邦自己看熱鬧的網友也在大罵。
當然,隻是看熱鬧的網友,畢竟看熱鬧不嫌事大嘛。
真正搞科技和懂技術的人還是很冷靜了。
聯邦那邊緊鑼密鼓的解決問題,聯盟這邊吳用也受邀去長征十號的製造車間指導工作。
因為雖然長征十號火箭的外部設計沒多大變化,但內部的設計卻變了不少,用了不少升級科技公司的先進技術。
其中包括一種更先進的無纜化技術。
在火箭內部,重達數百公斤的電纜組成了龐大的電纜網,不僅占據空間、連接操作複雜、質量控製難度大,而且還極大地增加了火箭的自身重量。
火箭電氣係統由控製係統、測量係統等多個係統組成,各個係統的設備之間,通過電纜架起一座座“橋梁”實現數據的傳輸和能量的傳遞。
而測量係統由於設備數量多,是火箭內部電纜數量最多、分支最為複雜的係統,數百根電纜密密麻麻遍布了全箭。
比如長征五號火箭全箭的電纜網超過300多束,其中測量係統電纜數就占了近70%,涉及到的電纜插頭總數超過800多支。
如蜘蛛網般布滿火箭內部的電纜網,質量控製成為頭等難題。
電纜的生產、運輸、安裝、防護等過程中都存在質量控製難點,特別是電纜斷線、絕緣性能下降,以及縮針、倒針甚至多餘物等,成為質量多發病、常見病,常年困擾著越來越頭禿的工作人員。
在近幾年的質量問題中,電纜問題占了20%多,是質量問題數量最多的單一產品。
而且有些設備位置特殊,電纜不易接裝,再加上在火箭飛行過程中,電纜受到振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很容易出現損傷等問題。
同時,火箭的設計也受困於這些百轉千迴的電纜。
一枚火箭有成百上千個傳感器,它們都由電纜進行連接,在設計過程中,長長的電纜不僅增加了火箭重量,而且經常會影響到箭體內部儀器設備的布局,給火箭設計、總裝造成一定難度。
頭禿再加一。
火箭各院進行了各種解決方案的探究,最後看上了無纜化技術,並且還成功了一部分。
也就是測量係統部分的無纜化。
針對不同設備之間傳輸的信道帶寬需求,利用tdma、fdma技術,開發了火箭測量設備無線組網協議,使它們之間形成一條條井然有序的“無線高速公路”。
比如采用了無線傳感器就可以取消箭上大量的“神經末梢”電纜,而無線攝像裝置不僅實現高清圖像的無線傳輸,還避免了圖像電纜的長線傳輸,無線供電設備也同樣如此,采用無線供電和通信集成技術實現火箭的無線測發控。
另一方麵是進行“集成化”,構建可重構的通用模塊,對傳統的各個獨立設備進行通用化、模塊化、板卡化設計,以靈活組態的方式形成一體化組合,使測量設備的數量和種類大幅減少,設備間大量的連接電纜也由背板印製板線取代。
以前的測量係統就好比是枝繁葉茂的一顆大樹,分叉多,分支細,“無纜化”之後就剩下核心組合之間的主幹電纜,外圍設備以無線的方式接入,枝幹清晰,數量少,重量輕。
無纜化技術讓電纜杳無影蹤,電纜網的簡化,不僅降低了設計的工作量,操作、連接簡化,試驗、測試、總裝的效率都提高了。
而且再也不怕收電纜、鋪電纜時一不小心碰斷一根小細纜,讓設計人員從難纏的質量問題中徹底脫身。
由於省去龐大繁多的電纜,火箭減重效果明顯,可以“輕裝上陣”了。
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儀器艙為例,若無纜化後,僅傳感器部分能減重近60%,而長征七號甲火箭末級若綜合采用無纜化和集成化後,箭上設備數量將減少40%多,重量減少一半。
同時省去長達3到6個月的電纜設計、生產、測試等環節,並能節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不過極端環境是線纜要克服的,同樣也是無纜化要克服的。
極端高低溫、箭體分離時強大的衝擊力,還有極其複雜的電磁環境,都為火箭實現內部的測量係統實現“無纜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所以到現在為止他們也隻實現了一小部分的無纜化。
火箭院的人已經確認無纜化是未來火箭的發展方向了,未來他們要做到火箭內部沒有一根線纜。
他們已經在新火箭上測試過了相關技術了,但距離真正的無纜化還有一定距離,結果沒想到升級科技內部的技術庫裏就有相關的技術。
並且更先進。
吳用就打算用在升級科技航天公司主導的長征九號火箭上。
經過了解知道,航天中心的大佬們也把它用在了自己主導的長征十號火箭上。
至於提到過的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就不用了,因為用完剩餘的幾發之後它們就退役了。
畢竟以後的火箭都是可迴收的,它們這種已經算落後了。
並且聯盟的航天計劃做了重新分類,以後的大載荷和大計劃就用長征十號和長征九號,而小載荷和小計劃讓給民用航天公司。
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的功能和載重正好在這個中間,加上“技術落後”,就隻能淘汰。
哪怕它們服役的時間還不長,但誰讓它們趕上了風雲突變的年代了呢。
在退役之前長征七號係列會打一些空間站貨運飛船和實驗衛星,而長征五號會打空間站艙體和天文望遠鏡,還有就是再發射一次月球載荷,為聯盟首次載人登月先探探路。
載人登月的降落地點可不是隨便找一個就行的,更別說聯盟這次還要常駐,第一次就要放一個月球基地艙。
而要常駐,那水肯定是不能少的,但一次帶過去的水有限,運輸成本太高,最好還是在月球本地找到水。
所以聯盟打算在長征九號帶著月球艙首飛之前先往月球發射幾輛月球車,先找一找水。
如果能找到,那就確定那個登陸點。
如果找不到,那就選一個備用登陸點。
分開來機會總是會大一些。
如果還是找不到,那廣寒宮1號艙就先湊合著用,無非就是多次補水補貨唄。
同時還要發射其他的探測車,繼續在其他地方尋找水。
而執行這次任務的是嫦娥六號。
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的備份,也具備采樣返迴能力,不過這次就不用它返迴了,隻需要把探測車帶到月球表麵即可。
嫦娥五號的總質量達到了8.2噸,其中軌道器和返迴器組合5噸,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3.2噸。
著陸器部分2.2噸,上升器部分1噸。
嫦娥六號不要上升器了,而是把這1噸的載荷換成了4輛升級科技航天公司設計製造的月球車。
這4輛月球車就負責找水。
吳用這次來不僅看了長征十號火箭的製造進度,還要看嫦娥六號的製造進度。
所以在去看嫦娥六號的路上,吳用笑著說道:“我們公司已經把4輛月球車造出來了,並且測試之後感覺良好,你們的嫦娥六號什麽時候準備完畢,我已經等不及在月球上飆車了。”
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