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資信誓旦旦的對正德皇帝說道:
“當然有關係了。”
“公子可知天底下最大的功勞是何嗎?”
“是從龍之功!”
“像當今聖上這種毫無波瀾成龍的,都需要為輔佐過他的各位大臣封賞各種大官。”
“什麽少博、太子太博等官職,像不要錢的一樣賞給那些文臣。”
“其他的幾位幾經波折才化龍的天家,是不是需要在成龍後更大麵積的封賞天下呢?”
“公子可看這塊餅。”
王資一邊說,一邊將剛剛正德皇帝為四個小人分的餅中,分給皇家的那張餅拿了起來。
“封賞一些虛名官職還好,可奪龍珠化龍的真龍,要是封賞的還是虛名官職,這讓天下人如何看待真龍?”
“人家為了你拋頭顱灑熱血,你就給點虛名?”
“到最後真龍還不是得封賞點實際點的田地、免稅權等等真正的好東西?”
“而且這點好處其實對於天家來說,也算不上什麽。”
“畢竟何等賞賜,能比得過化龍帶來的權勢?”
“而封賞這些好東西的本質是何?就是封賞我手中的這塊餅!”
王資將代表皇家的餅撕下了一小塊,分給了代表文臣的小人。
“大明朝這麽一代一代的下去,你說皇家的餅是不是越來越小?”
“更重要的是,漢家一直有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傳統,隻要這些從龍之臣的後人別做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天家將這份餅分給從龍之臣後,就永遠都收不迴來。”
正德皇帝看著王資一點一點的將皇家的餅撕碎,一小塊一小塊的放到了代表文臣的小人的麵前。
分著分著,王資手中代表皇家權勢的餅,就被消耗到所剩無幾了。
“如果文臣們各個都如同孔夫子所說的‘高風亮節’、‘一心為民’倒也還好,可是公子你覺得這幫文臣是這樣的嗎?”
“進了他們口袋的餅,還吐的出來嗎?”
“還進的了百姓的口中嗎?”
正德皇帝在王資說話的同時,臉色也愈發陰沉了起來。
正如王資所說,正德皇帝身為弘治皇帝唯一的孩子,都需要在即位之初大肆封賞前朝老臣,來提高對朝堂的控製力。
熟讀史書的正德皇帝也知道,大明自開國、靖難、漢王之亂以及土木堡後二帝奪位,最終笑到最後的先祖,都給予了從龍之臣大量的封賞。
開國與靖難時的從龍之臣以軍旅將軍為主,
而其他時期的從龍之臣大多數是以文人墨客為主,
正如王資所說,隻要這些從龍之臣不做出類似於謀反的大逆不道的罪行,皇帝也沒什麽理由和借口拿下這些從龍之臣的權勢。
就算是二度榮登大典的土木堡大帝,也沒有將弟弟手下的從龍之臣屠戮殆盡。
天下文人是何等的德行,正德皇帝也心中有數,
正德皇帝承認文臣中確實有類似於諸葛再世的忠貞之臣,可這些人隻是文臣中少數的少數。
絕大多數文臣還是欺上瞞下、無視流民、中飽私囊的狗東西。
他們怎麽可能願意將家中的“餅”,分給流離失所的百姓?
大明朝這麽一代代將餅分下去,那皇家的餅不就是越來越小,文臣的餅越來越大?
如果是風調雨順的年間還好,但凡出現點天災人禍,百姓不得溫飽就會揭竿而起,
這麽看來大明朝不就是遲早要完?
而且百姓是反大明朝,並不是反文臣,
最終朱家天子會被推下龍位,而天下文臣還是可以依附於新朝維生。
“可問題是龍生九子,聖上又不能隻有一個孩子。”
“縱觀古今,像當今聖上一樣獨子東宮,實在是少之又少。”
“因為如果天家隻有獨子的話,天有不測風雲,誰知道東宮會不會因為什麽而出現意外。”
“所以說一般情況下,龍肯定要多子多孫。”
“當今聖上的情況屬實少見。”
王資又掏出了幾個小人,擺在了桌子上,隨後向正德皇帝說道。
“這是家主,”
“這幾位是家主的兒子。”
“一位是能力最強的兒子,一位是最討家族歡心的兒子、一位是嫡長子,一位是母親家族勢力權勢最大的兒子。”
“請問公子是家主的話,在不分家的前提下會選擇誰做下一任家主呢?”
王資看上去是在問正德皇帝家主之位如何傳承,但二人前麵聊了那麽多的國事,正德皇帝也明白王資口中的“家主之位”是代指皇位的,
更何況在正常大戶人家中,妻妾的地位有絕對的差距,嫡長子怎麽可能不是母親家族勢力權勢最大的孩子?
隻有皇家的眾妃中,才會有極低的可能出現皇貴妃比皇後家族權勢還要大的可能。
王資雖說和正德皇帝聊的話題很大膽,也很放肆,但王資也沒有不過腦子的真正直指今朝。
王資必須要表現出他不知道麵前的公子哥是正德皇帝,所以接下來的話題都是假設正德皇帝是“家主”來聊的。
王資這種明晃晃的暗喻讓正德皇帝很快就代入了這個話題之中。
平心而論,正德皇帝想要將家主之位、也就是皇帝之位傳給最有能力的皇子或者自己最喜歡的皇子。
可正德皇帝明白,王資既然問自己這個問題,就一定在問題中設下了陷阱。
正德皇帝拿起了四個小人,看著這四個代表著自己孩子的小人。
這四個孩子,分別代表了最有能力的皇子、最受家主個人喜歡的皇子、母家權勢最大的皇子、以及按照嫡係繼承製法理下最應該繼承皇位的孩子。
正德皇帝在內心思索著:“嫡長子肯定是文臣們最極力維護的皇子,而母家權勢最大的皇子的母家也肯定會竭盡所能輔佐這個孩子上位。”
“這兩個孩子才是成為家主可能性最大的孩子。”正德皇帝將代表嫡長子和母親家族權勢最大的兩個小人拿了出來,擺在了王資麵前。
“公子猜錯了哦。”王資搖了搖頭,將剛剛代表文臣的小人拿了起來,緩緩說道:“這個小人代表了家族的管家。”
“管家負責掌管家族內的各項事務,例如:田地收成管理、下人月錢結算等等事務。”
王資這麽形容這個管家,還特意用之前代表文臣所用的小人,正德皇帝隻要不是一個傻子就知道這個小人還是代表的還是文臣,隻不過是換了個名字。
“這個管家支持誰!誰才是真正的家主!”王資將這個小人重重的砸在了正德皇帝的麵前,對正德皇帝說道。
“嗯?”正德皇帝有些不相信王資這個理論,儲君之位且是文臣能左右的?“家主之位且是管家這種外人能左右的?”
王資一手指著皇家小人麵前寥寥無幾的餅,一手指著文臣小人麵前那張無比膨脹的大餅,反問正德皇帝:
“公子,家族內的武夫的月錢都是依靠管家才收的上來,公子為何覺得管家不能左右家中所有大事。”
“不知公子可曾聽過‘與士大夫公治天下,非與百姓公治天下’?”
“……”正德皇帝越聽王資之言,臉色就越發的陰沉。
正德皇帝還算好的了,上位的時候皇家與文臣手中的餅比例還沒有桌上王資所指的那麽誇張,
正德皇帝還是有一些餅的,
即便如此,正德皇帝都深刻的認識到了群臣團結一心威脅的力量,在上位之初就遭遇了群臣逼諫,
如果按王資的理論一代一代下去,以後大明的皇帝還有多少餅?還能左右多少事?
屆時,這天下不就是“管家”說的算?
別說未來了,就說兩個月前的群臣逼諫,
那時正德皇帝多麽想直接將逼諫群臣全部拿下,換上自己的心腹來運行朝堂。
可是理智告訴正德皇帝不能那麽做。
正德皇帝隻能讓年老體衰的幾位重臣歸鄉,讓兩名在群臣逼諫那日早朝上表現最“突出”的父子貶官。
同時任用閹黨,以此來打壓愈發團結一心的文臣體係。
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正德皇帝需要天下文人認可自己這個皇帝。
參與科舉的就是天下文人,正德皇帝不能讓天下文人寒心。
王資高高舉起代表著文臣管家的小人:
“什麽狗屁的嫡長子、什麽狗屁的母係勢力錯綜複雜、什麽狗屁的家主最喜歡的孩子、什麽狗屁的最有能力的孩子……”
王資每說一個狗屁的,就用管家小人將一個孩子小人踢下桌麵。
而每當一個小人落地,正德皇帝的心就高懸一分。
“隻要管家鼎力支持,管家最喜歡的孩子,甚至可以踢掉家主,提前當上家主!”
不說別的,正德皇帝的父親弘治皇帝,就是因為王貴妃的打壓,直到五六歲才與正德皇帝的爺爺成化皇帝相認。
一個王貴妃都能做到如此程度,天下文臣要是真齊心協力,又何嚐不能做的更過分一些?
但正德皇帝可以用科舉製度來選拔新的官員,隻要有新的官員湧入朝堂,將朝堂洗牌,正德皇帝就能打散文臣集團,重新把控朝堂。
正德皇帝對王資說道:“科舉最多三五年一殿試,隻要有新的管家湧入家族內,管家們就不可能團結一心。”
王資將代表著管家的小人舉起,對著正德皇帝說道。
“公子,科舉再怎麽選管家,也是從有機會接受教育的良籍中選擇管家,”
科舉“選”管家,王資隨著正德皇帝放縱,也跟著暗喻的越來越“明”了。
“選來選去就是那些人,還十有八九沾親帶故,你說這些人如果統一支持某一房的孩子,別的房的孩子還有機會當上家主嗎?”
“天下有九成以上的子民是良籍,良籍都能參與科舉”正德皇帝用陰沉到能滴出水的臉色反駁道王資:“九成的人口總不可能全聯合起來吧?”
“哈哈哈哈!”王資又一次嘲笑起了正德皇帝的“幼稚”。
“戶籍製度是規定九成人口可以參與科舉。”
“不代表這九成人口都能參與科舉!”
王資拿出一張新餅,對著正德皇帝說道:
“公子,天下的糧食就是這張餅,”
“必須要有足夠的人去做餅,才能滿足所有人的口腹之欲,維持所有人的溫飽問題。”
“也就是說,大明朝必須有足夠人口去做餅,才能維持全大明人的溫飽。”
“而大明朝的畝產、人力能耕種地的數量,限製了大明朝必須要有九成九的人口去耕種,這樣才能維持大明十成人口的溫飽。”
大明朝能真正從小讀書的家庭不足百分之一,這是時代農業科技的限製,不是任何政體能左右的客觀情況。
因為大明的農業效率,就必須要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口去從事農業生產,才能維持大明朝絕大多數人的口糧問題。
如果隻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去從事農業生產,其餘人去從事其他職業,那麽這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所生產出來的糧食,是不能滿足大明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
所以說科舉製度看似是從全大明的良籍選官,但其實還是隻能從有錢讀書的家庭中選官。
雖說科舉製度比九品中正製選官範圍要大上許多、也公正許多,但還是與大明真正的農夫百姓無緣。
“公子你說,耕地的農夫有能參與科舉的嗎?”
“普通農家九歲的孩童不去耕地,自家的糧食就不夠養活全家人了,”
“農夫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咬文嚼字,背誦經典?”
“新課進士哪個不是細皮嫩肉,哪有一個像我一樣,滿手老繭像個賤人。”
王資舉起那雙幾年勞作而帶有老繭的手。
正德皇帝上過早朝,見過群臣,哪怕是七老八十的謝遷和劉健,也隻有握筆的那幾個點位有點繭,像王資這種明顯是勞動人口的手,一雙都沒有。
新課進士也沒有!
自譽寒門的官員也沒有!
“所以說,滿朝的進士舉人、本身就是家裏有餘糧餘錢供應讀書的富家子弟。”
“公子要是不相信,就去打聽打聽今年的新科進士,家裏就算是寒門子弟,也是寒門。”
“而真正窮苦的良籍百姓,都是飯都吃不飽的!”
“鄙人不才,於京城外為三萬流民安置了工作與住處。”
“實話告訴公子,三萬人裏麵,最少兩萬九千人以前都是良家子弟,如今卻過的都不如我一個賤籍。”
“公子你說說,這科舉究竟是從九成人中選‘管家’還是從那一小撮人中選‘管家’。”
“九成人肯定不可能完全團結一心聯合起來,那一小撮人就不能聯合起來了嗎?”
——————
感謝書友打賞的100
“當然有關係了。”
“公子可知天底下最大的功勞是何嗎?”
“是從龍之功!”
“像當今聖上這種毫無波瀾成龍的,都需要為輔佐過他的各位大臣封賞各種大官。”
“什麽少博、太子太博等官職,像不要錢的一樣賞給那些文臣。”
“其他的幾位幾經波折才化龍的天家,是不是需要在成龍後更大麵積的封賞天下呢?”
“公子可看這塊餅。”
王資一邊說,一邊將剛剛正德皇帝為四個小人分的餅中,分給皇家的那張餅拿了起來。
“封賞一些虛名官職還好,可奪龍珠化龍的真龍,要是封賞的還是虛名官職,這讓天下人如何看待真龍?”
“人家為了你拋頭顱灑熱血,你就給點虛名?”
“到最後真龍還不是得封賞點實際點的田地、免稅權等等真正的好東西?”
“而且這點好處其實對於天家來說,也算不上什麽。”
“畢竟何等賞賜,能比得過化龍帶來的權勢?”
“而封賞這些好東西的本質是何?就是封賞我手中的這塊餅!”
王資將代表皇家的餅撕下了一小塊,分給了代表文臣的小人。
“大明朝這麽一代一代的下去,你說皇家的餅是不是越來越小?”
“更重要的是,漢家一直有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傳統,隻要這些從龍之臣的後人別做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天家將這份餅分給從龍之臣後,就永遠都收不迴來。”
正德皇帝看著王資一點一點的將皇家的餅撕碎,一小塊一小塊的放到了代表文臣的小人的麵前。
分著分著,王資手中代表皇家權勢的餅,就被消耗到所剩無幾了。
“如果文臣們各個都如同孔夫子所說的‘高風亮節’、‘一心為民’倒也還好,可是公子你覺得這幫文臣是這樣的嗎?”
“進了他們口袋的餅,還吐的出來嗎?”
“還進的了百姓的口中嗎?”
正德皇帝在王資說話的同時,臉色也愈發陰沉了起來。
正如王資所說,正德皇帝身為弘治皇帝唯一的孩子,都需要在即位之初大肆封賞前朝老臣,來提高對朝堂的控製力。
熟讀史書的正德皇帝也知道,大明自開國、靖難、漢王之亂以及土木堡後二帝奪位,最終笑到最後的先祖,都給予了從龍之臣大量的封賞。
開國與靖難時的從龍之臣以軍旅將軍為主,
而其他時期的從龍之臣大多數是以文人墨客為主,
正如王資所說,隻要這些從龍之臣不做出類似於謀反的大逆不道的罪行,皇帝也沒什麽理由和借口拿下這些從龍之臣的權勢。
就算是二度榮登大典的土木堡大帝,也沒有將弟弟手下的從龍之臣屠戮殆盡。
天下文人是何等的德行,正德皇帝也心中有數,
正德皇帝承認文臣中確實有類似於諸葛再世的忠貞之臣,可這些人隻是文臣中少數的少數。
絕大多數文臣還是欺上瞞下、無視流民、中飽私囊的狗東西。
他們怎麽可能願意將家中的“餅”,分給流離失所的百姓?
大明朝這麽一代代將餅分下去,那皇家的餅不就是越來越小,文臣的餅越來越大?
如果是風調雨順的年間還好,但凡出現點天災人禍,百姓不得溫飽就會揭竿而起,
這麽看來大明朝不就是遲早要完?
而且百姓是反大明朝,並不是反文臣,
最終朱家天子會被推下龍位,而天下文臣還是可以依附於新朝維生。
“可問題是龍生九子,聖上又不能隻有一個孩子。”
“縱觀古今,像當今聖上一樣獨子東宮,實在是少之又少。”
“因為如果天家隻有獨子的話,天有不測風雲,誰知道東宮會不會因為什麽而出現意外。”
“所以說一般情況下,龍肯定要多子多孫。”
“當今聖上的情況屬實少見。”
王資又掏出了幾個小人,擺在了桌子上,隨後向正德皇帝說道。
“這是家主,”
“這幾位是家主的兒子。”
“一位是能力最強的兒子,一位是最討家族歡心的兒子、一位是嫡長子,一位是母親家族勢力權勢最大的兒子。”
“請問公子是家主的話,在不分家的前提下會選擇誰做下一任家主呢?”
王資看上去是在問正德皇帝家主之位如何傳承,但二人前麵聊了那麽多的國事,正德皇帝也明白王資口中的“家主之位”是代指皇位的,
更何況在正常大戶人家中,妻妾的地位有絕對的差距,嫡長子怎麽可能不是母親家族勢力權勢最大的孩子?
隻有皇家的眾妃中,才會有極低的可能出現皇貴妃比皇後家族權勢還要大的可能。
王資雖說和正德皇帝聊的話題很大膽,也很放肆,但王資也沒有不過腦子的真正直指今朝。
王資必須要表現出他不知道麵前的公子哥是正德皇帝,所以接下來的話題都是假設正德皇帝是“家主”來聊的。
王資這種明晃晃的暗喻讓正德皇帝很快就代入了這個話題之中。
平心而論,正德皇帝想要將家主之位、也就是皇帝之位傳給最有能力的皇子或者自己最喜歡的皇子。
可正德皇帝明白,王資既然問自己這個問題,就一定在問題中設下了陷阱。
正德皇帝拿起了四個小人,看著這四個代表著自己孩子的小人。
這四個孩子,分別代表了最有能力的皇子、最受家主個人喜歡的皇子、母家權勢最大的皇子、以及按照嫡係繼承製法理下最應該繼承皇位的孩子。
正德皇帝在內心思索著:“嫡長子肯定是文臣們最極力維護的皇子,而母家權勢最大的皇子的母家也肯定會竭盡所能輔佐這個孩子上位。”
“這兩個孩子才是成為家主可能性最大的孩子。”正德皇帝將代表嫡長子和母親家族權勢最大的兩個小人拿了出來,擺在了王資麵前。
“公子猜錯了哦。”王資搖了搖頭,將剛剛代表文臣的小人拿了起來,緩緩說道:“這個小人代表了家族的管家。”
“管家負責掌管家族內的各項事務,例如:田地收成管理、下人月錢結算等等事務。”
王資這麽形容這個管家,還特意用之前代表文臣所用的小人,正德皇帝隻要不是一個傻子就知道這個小人還是代表的還是文臣,隻不過是換了個名字。
“這個管家支持誰!誰才是真正的家主!”王資將這個小人重重的砸在了正德皇帝的麵前,對正德皇帝說道。
“嗯?”正德皇帝有些不相信王資這個理論,儲君之位且是文臣能左右的?“家主之位且是管家這種外人能左右的?”
王資一手指著皇家小人麵前寥寥無幾的餅,一手指著文臣小人麵前那張無比膨脹的大餅,反問正德皇帝:
“公子,家族內的武夫的月錢都是依靠管家才收的上來,公子為何覺得管家不能左右家中所有大事。”
“不知公子可曾聽過‘與士大夫公治天下,非與百姓公治天下’?”
“……”正德皇帝越聽王資之言,臉色就越發的陰沉。
正德皇帝還算好的了,上位的時候皇家與文臣手中的餅比例還沒有桌上王資所指的那麽誇張,
正德皇帝還是有一些餅的,
即便如此,正德皇帝都深刻的認識到了群臣團結一心威脅的力量,在上位之初就遭遇了群臣逼諫,
如果按王資的理論一代一代下去,以後大明的皇帝還有多少餅?還能左右多少事?
屆時,這天下不就是“管家”說的算?
別說未來了,就說兩個月前的群臣逼諫,
那時正德皇帝多麽想直接將逼諫群臣全部拿下,換上自己的心腹來運行朝堂。
可是理智告訴正德皇帝不能那麽做。
正德皇帝隻能讓年老體衰的幾位重臣歸鄉,讓兩名在群臣逼諫那日早朝上表現最“突出”的父子貶官。
同時任用閹黨,以此來打壓愈發團結一心的文臣體係。
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正德皇帝需要天下文人認可自己這個皇帝。
參與科舉的就是天下文人,正德皇帝不能讓天下文人寒心。
王資高高舉起代表著文臣管家的小人:
“什麽狗屁的嫡長子、什麽狗屁的母係勢力錯綜複雜、什麽狗屁的家主最喜歡的孩子、什麽狗屁的最有能力的孩子……”
王資每說一個狗屁的,就用管家小人將一個孩子小人踢下桌麵。
而每當一個小人落地,正德皇帝的心就高懸一分。
“隻要管家鼎力支持,管家最喜歡的孩子,甚至可以踢掉家主,提前當上家主!”
不說別的,正德皇帝的父親弘治皇帝,就是因為王貴妃的打壓,直到五六歲才與正德皇帝的爺爺成化皇帝相認。
一個王貴妃都能做到如此程度,天下文臣要是真齊心協力,又何嚐不能做的更過分一些?
但正德皇帝可以用科舉製度來選拔新的官員,隻要有新的官員湧入朝堂,將朝堂洗牌,正德皇帝就能打散文臣集團,重新把控朝堂。
正德皇帝對王資說道:“科舉最多三五年一殿試,隻要有新的管家湧入家族內,管家們就不可能團結一心。”
王資將代表著管家的小人舉起,對著正德皇帝說道。
“公子,科舉再怎麽選管家,也是從有機會接受教育的良籍中選擇管家,”
科舉“選”管家,王資隨著正德皇帝放縱,也跟著暗喻的越來越“明”了。
“選來選去就是那些人,還十有八九沾親帶故,你說這些人如果統一支持某一房的孩子,別的房的孩子還有機會當上家主嗎?”
“天下有九成以上的子民是良籍,良籍都能參與科舉”正德皇帝用陰沉到能滴出水的臉色反駁道王資:“九成的人口總不可能全聯合起來吧?”
“哈哈哈哈!”王資又一次嘲笑起了正德皇帝的“幼稚”。
“戶籍製度是規定九成人口可以參與科舉。”
“不代表這九成人口都能參與科舉!”
王資拿出一張新餅,對著正德皇帝說道:
“公子,天下的糧食就是這張餅,”
“必須要有足夠的人去做餅,才能滿足所有人的口腹之欲,維持所有人的溫飽問題。”
“也就是說,大明朝必須有足夠人口去做餅,才能維持全大明人的溫飽。”
“而大明朝的畝產、人力能耕種地的數量,限製了大明朝必須要有九成九的人口去耕種,這樣才能維持大明十成人口的溫飽。”
大明朝能真正從小讀書的家庭不足百分之一,這是時代農業科技的限製,不是任何政體能左右的客觀情況。
因為大明的農業效率,就必須要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口去從事農業生產,才能維持大明朝絕大多數人的口糧問題。
如果隻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去從事農業生產,其餘人去從事其他職業,那麽這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所生產出來的糧食,是不能滿足大明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
所以說科舉製度看似是從全大明的良籍選官,但其實還是隻能從有錢讀書的家庭中選官。
雖說科舉製度比九品中正製選官範圍要大上許多、也公正許多,但還是與大明真正的農夫百姓無緣。
“公子你說,耕地的農夫有能參與科舉的嗎?”
“普通農家九歲的孩童不去耕地,自家的糧食就不夠養活全家人了,”
“農夫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咬文嚼字,背誦經典?”
“新課進士哪個不是細皮嫩肉,哪有一個像我一樣,滿手老繭像個賤人。”
王資舉起那雙幾年勞作而帶有老繭的手。
正德皇帝上過早朝,見過群臣,哪怕是七老八十的謝遷和劉健,也隻有握筆的那幾個點位有點繭,像王資這種明顯是勞動人口的手,一雙都沒有。
新課進士也沒有!
自譽寒門的官員也沒有!
“所以說,滿朝的進士舉人、本身就是家裏有餘糧餘錢供應讀書的富家子弟。”
“公子要是不相信,就去打聽打聽今年的新科進士,家裏就算是寒門子弟,也是寒門。”
“而真正窮苦的良籍百姓,都是飯都吃不飽的!”
“鄙人不才,於京城外為三萬流民安置了工作與住處。”
“實話告訴公子,三萬人裏麵,最少兩萬九千人以前都是良家子弟,如今卻過的都不如我一個賤籍。”
“公子你說說,這科舉究竟是從九成人中選‘管家’還是從那一小撮人中選‘管家’。”
“九成人肯定不可能完全團結一心聯合起來,那一小撮人就不能聯合起來了嗎?”
——————
感謝書友打賞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