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此真吾婿也
三國:我靠係統漏洞艱難求生 作者:鯽魚湯要加香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3章 此真吾婿也
蔡邕身上那所謂的“汙點”,對於種平而言,實在算不得什麽。
若是說蔡邕是非不分,一味“聖母心”發作,同情董卓死的淒慘,從而選擇一哭……
那即便是落得個流放三千裏的罪責也算不得重。
這是從根子上壞了,同那些為戰犯洗白的公知沒有任何區別。
你會因為想要拿到保送名額,去舔這樣一個公知嗎?
種平的迴答當然是否。
他又不是沒有選擇,長安之中研習經學的,從荀攸王允一直排到馬日磾。
有一個算一個,隻要種平開口,大多都會樂於收下他為弟子。
然而種平還是選擇救下蔡邕,並跟從對方學習。
這當然不可能僅僅是種平學過《胡笳十八拍》之故。
畢竟若真要這般論起來,東漢的文學作品他也背過不少,難道還真的要左一手右一手把作者全救下來?
種平下定主意要為蔡邕說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馬日磾求情時提到了蔡邕的密言七事:
其中“廣開言路,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內知己政,外見民情’;考察治民的長史,‘以惠利為績,日月為勞’,以政績的優劣,定賞罰升黜”。
這兩條一出來,種平就大概知曉蔡邕性格如何了。
“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知書。”
漢代舉孝廉開始的確起到了選拔人才,引導社會風向和價值觀的積極作用。
然而“舉孝廉”的話語權最終還是掌控在士族手中,從本質上講,其階級性決定了這一製度定然是弊大於利。
到後麵,舉孝廉一方麵催生出了許多畸形行為,“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
像什麽父親死後在墓道裏守孝二十多年之類的……
為了博出名而不擇手段,各種牛鬼蛇神都冒出來了。
一方麵權貴士族開始內定孝廉名額。
《後漢書》記載:“州郡牧守承順風旨,辟召選舉,釋賢取愚”,“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貴仕,請謁繁興”。
等到延光四年,“令郡國守相視事未滿歲者,一切得舉孝廉吏。”
放開年齡限製後,舉孝廉製度更是成了官吏大收門生,構建私人集團的一大途徑。
可以說門閥世家的崛起和這一製度的糜爛實在是密不可分。
而蔡邕選擇檢舉名不副實的“孝廉”,同時上奏希望朝廷可以以政績為衡量標準,進行官吏的選拔任用。
就證明他並沒有在吃了士族身份的紅利後迷失自我,他可以算得上是個改良派。
加之以東漢的二元君主製衡量蔡邕所為,皇帝為第一層君主,是天下人的君主,二者關係就是第一重君臣關係,而府主便是第二層君主,府主和他所征用的下屬之間的關係,就是第二重君臣關係。
這也是為何後世在評價蔡邕哭董卓之事時,往往將這一舉動認為是出於“義”,以褒揚的評價為主流了。
種平覺得如果是蔡邕,也許能夠接受自己一些“過於新奇”的想法才是。
因此他成為太史令後,拜訪蔡邕的第一天,便表露出想要跟隨對方學習經學的想法。
“蔡中郎經學大家,想來伯衡對經典也拔新領異,有獨到見解。”曹操手肘支撐在桌案之上,饒有興趣。
曹操自然聽出種平對蔡邕多有推崇,算起來他與蔡邕都與喬玄交好。
根據曹丕在《蔡伯喈女賦》的序中提到:“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也可以看出二人為忘年摯交。
故而曹操不僅不因此對種平產生偏見,反而更為欣賞起對方,詢問起種平課業,也是真將自己帶入了長輩身份。
種平一時有些窘迫。
怎麽迴事,穿越了還要考閱讀理解?
他的確是注解了幾章《東觀漢記》,自認為私貨夾得神不知鬼不覺,並沒有什麽太過超前或者大逆不道的思想在其中。
然而麵前的畢竟是曹操,種平總擔心自己一開口,被對方察覺出了想法,等著他的就是黑著臉的一句“叉出去”。
種平麵上一片平靜,微微顰眉做思考狀,心中卻是大唿“哀哉”。
他屬實是沒有任何準備,此時也隻能硬著頭皮“胡言亂語”:
“平嚐聞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寬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斷矣’。”
“由是而注曰:聖人見微知著。”
“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
“《周易·係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區區拙見,難登大雅之堂,叔父見笑。”
種平充分調動起自己的腦細胞,以在高考答卷般的緊張感,刺激腎上素極速分泌。
終於勉勉強強整理出了個還算是有幾分模樣的迴答。
曹操聽到“有亂之萌,無亂之形……”句時,不由得雙手相擊,大笑道:“哈哈哈,文若,文若,此真為點睛之句啊!”
說罷,拉過種平的衣袖,上上下下又仔細打量一番,越看心中越喜歡,連連感歎:“汝何故非吾家子?!”
荀彧亦是稍稍出神,口中喃喃重複著種平所語,愈是咀嚼便越是覺出這話的精妙來。
難免也迴想起昔日荀攸與他通信,言種平“見解獨到,常有令人之語,真麒麟子”之語。
這般佳兒,若我有女……
曹操和荀彧不約而同看向內心惴惴不安的種平:
此真吾婿也!
(感謝斐桖,恭常仁見的打賞(?o?o?))
感謝
書友
花沁莫價
是個人吧吧
餘音爻毛驢
春秋一夢
一世一花
投的月票(?????)
蔡邕身上那所謂的“汙點”,對於種平而言,實在算不得什麽。
若是說蔡邕是非不分,一味“聖母心”發作,同情董卓死的淒慘,從而選擇一哭……
那即便是落得個流放三千裏的罪責也算不得重。
這是從根子上壞了,同那些為戰犯洗白的公知沒有任何區別。
你會因為想要拿到保送名額,去舔這樣一個公知嗎?
種平的迴答當然是否。
他又不是沒有選擇,長安之中研習經學的,從荀攸王允一直排到馬日磾。
有一個算一個,隻要種平開口,大多都會樂於收下他為弟子。
然而種平還是選擇救下蔡邕,並跟從對方學習。
這當然不可能僅僅是種平學過《胡笳十八拍》之故。
畢竟若真要這般論起來,東漢的文學作品他也背過不少,難道還真的要左一手右一手把作者全救下來?
種平下定主意要為蔡邕說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馬日磾求情時提到了蔡邕的密言七事:
其中“廣開言路,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內知己政,外見民情’;考察治民的長史,‘以惠利為績,日月為勞’,以政績的優劣,定賞罰升黜”。
這兩條一出來,種平就大概知曉蔡邕性格如何了。
“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知書。”
漢代舉孝廉開始的確起到了選拔人才,引導社會風向和價值觀的積極作用。
然而“舉孝廉”的話語權最終還是掌控在士族手中,從本質上講,其階級性決定了這一製度定然是弊大於利。
到後麵,舉孝廉一方麵催生出了許多畸形行為,“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
像什麽父親死後在墓道裏守孝二十多年之類的……
為了博出名而不擇手段,各種牛鬼蛇神都冒出來了。
一方麵權貴士族開始內定孝廉名額。
《後漢書》記載:“州郡牧守承順風旨,辟召選舉,釋賢取愚”,“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貴仕,請謁繁興”。
等到延光四年,“令郡國守相視事未滿歲者,一切得舉孝廉吏。”
放開年齡限製後,舉孝廉製度更是成了官吏大收門生,構建私人集團的一大途徑。
可以說門閥世家的崛起和這一製度的糜爛實在是密不可分。
而蔡邕選擇檢舉名不副實的“孝廉”,同時上奏希望朝廷可以以政績為衡量標準,進行官吏的選拔任用。
就證明他並沒有在吃了士族身份的紅利後迷失自我,他可以算得上是個改良派。
加之以東漢的二元君主製衡量蔡邕所為,皇帝為第一層君主,是天下人的君主,二者關係就是第一重君臣關係,而府主便是第二層君主,府主和他所征用的下屬之間的關係,就是第二重君臣關係。
這也是為何後世在評價蔡邕哭董卓之事時,往往將這一舉動認為是出於“義”,以褒揚的評價為主流了。
種平覺得如果是蔡邕,也許能夠接受自己一些“過於新奇”的想法才是。
因此他成為太史令後,拜訪蔡邕的第一天,便表露出想要跟隨對方學習經學的想法。
“蔡中郎經學大家,想來伯衡對經典也拔新領異,有獨到見解。”曹操手肘支撐在桌案之上,饒有興趣。
曹操自然聽出種平對蔡邕多有推崇,算起來他與蔡邕都與喬玄交好。
根據曹丕在《蔡伯喈女賦》的序中提到:“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也可以看出二人為忘年摯交。
故而曹操不僅不因此對種平產生偏見,反而更為欣賞起對方,詢問起種平課業,也是真將自己帶入了長輩身份。
種平一時有些窘迫。
怎麽迴事,穿越了還要考閱讀理解?
他的確是注解了幾章《東觀漢記》,自認為私貨夾得神不知鬼不覺,並沒有什麽太過超前或者大逆不道的思想在其中。
然而麵前的畢竟是曹操,種平總擔心自己一開口,被對方察覺出了想法,等著他的就是黑著臉的一句“叉出去”。
種平麵上一片平靜,微微顰眉做思考狀,心中卻是大唿“哀哉”。
他屬實是沒有任何準備,此時也隻能硬著頭皮“胡言亂語”:
“平嚐聞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寬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斷矣’。”
“由是而注曰:聖人見微知著。”
“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
“《周易·係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區區拙見,難登大雅之堂,叔父見笑。”
種平充分調動起自己的腦細胞,以在高考答卷般的緊張感,刺激腎上素極速分泌。
終於勉勉強強整理出了個還算是有幾分模樣的迴答。
曹操聽到“有亂之萌,無亂之形……”句時,不由得雙手相擊,大笑道:“哈哈哈,文若,文若,此真為點睛之句啊!”
說罷,拉過種平的衣袖,上上下下又仔細打量一番,越看心中越喜歡,連連感歎:“汝何故非吾家子?!”
荀彧亦是稍稍出神,口中喃喃重複著種平所語,愈是咀嚼便越是覺出這話的精妙來。
難免也迴想起昔日荀攸與他通信,言種平“見解獨到,常有令人之語,真麒麟子”之語。
這般佳兒,若我有女……
曹操和荀彧不約而同看向內心惴惴不安的種平:
此真吾婿也!
(感謝斐桖,恭常仁見的打賞(?o?o?))
感謝
書友
花沁莫價
是個人吧吧
餘音爻毛驢
春秋一夢
一世一花
投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