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 作者:小黑是條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46章 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
“朕深知,隻有文武兼備,我大明才能中興。”
朱祁鈺站了起來。
“朕決意,於今年武舉之外,再加開文舉恩科。”
“去年土木堡一戰,以及去年京師攻防一戰,文人殉國者眾多,朝堂之上也為之一空。”
“此等情況之下,朕求賢若渴!”
對於文臣,朱祁鈺也不是一味打壓。
唐朝藩鎮之禍,五代十國之亂,讓朱祁鈺看到了武將權重的惡果。
所以朱祁鈺一直都是謀求朝堂之上的文武並舉,不會讓其中一家坐大。
“胡卿,你掌管著禮部,禮部又掌管科舉學政。”
“胡卿以為,朕行恩科,可行否?”
朱祁鈺表麵是在詢問胡瀠的意見,實際他已經下定決心。
科舉最後一道關卡,便是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
中進士之人,自稱天子門生。
朱祁鈺在登基後的第一年就進行恩科,就是遠了選拔民間可用之才,就是為了通過“天子門生”這四個字來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
朱祁鈺算是看清楚了,他在文臣之中的支持者還是太少。
隻有大興科舉,隻有加強培養景泰進士,才能抑製如今的這些老臣,才能加重朱祁鈺的執政根基。
“陛下所謀,利國利民。”
胡瀠隻能同意。
土木堡之變,不止是武將殉國者眾多,就連文臣也死傷不少。
現在的明朝,十分缺乏官員。
更何況文人進入仕途,多數隻能靠著科舉這一途徑。
胡瀠要是出麵反對,便是斷了天下文人的晉升途徑,便會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麵對朱祁鈺的這一番陽謀,胡瀠隻能屈從。
“王文,王一寧,朕命你二人為這一次恩科的正副主考官。”
扶持自己的親信,朱祁鈺一直不留餘力。
王文是都察院左都禦史,他就是負責監察百官的。
這次由王文來充當主考官坐鎮監考,就是便是朱祁鈺要求這一次恩科的公平和公正。
王一寧則是禮部侍郎,而禮部又兼管科舉和學政。
這一次由王一寧來充當副主考,可謂是名正言順。
“臣領旨!”
王文和王一寧雙雙上前,他們兩人都是忍不住心中竊喜。
一屆科舉的主考官,可是要被中舉之人拜為座師的。
王文和王一寧心裏清楚,朱祁鈺這是給他們一次機會,讓他們收獲門生,讓他們得以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臣替天下讀書人,謝陛下厚恩!”
王一寧更是對著朱祁鈺深深一拜。
明朝科舉,三年一次。
上一次的科舉,是在正統十三年的戊辰科。
本來下一次的科舉,應該是在明年,而不是今年。
朱祁鈺這次特別開了恩科,就是多給了天下讀書人一次機會,讓他們能夠有可能入朝為官。
因為如此,王一寧才會代替讀書人感恩朱祁鈺。
至於朱祁鈺說是因為土木堡戰死了很多文臣,也是一個很合理的理由。
既然位置空了出來,那就選拔有才能的文人去補充。
“這是朕登基之後的第一次科舉,朕絕不容忍有人徇私舞弊!”
朱祁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盧忠,這一次的科舉外圍,就由錦衣衛派人保護士子們的安全。”
朱祁鈺明麵上說是保護,其實就是為了防止有人科舉舞弊。
錦衣衛本是天子爪牙,朱祁鈺讓錦衣衛派人護衛讀書人,可謂是給足了他們麵子,可謂是皇恩浩蕩。
而且朱祁鈺也知道文人對於錦衣衛的仇視,借著這一次錦衣衛和讀書人親近的機會,就是為了給錦衣衛正名。
要是將來這一屆士子中有人身居高位,說不定還能維護一下錦衣衛,
“臣遵旨!”
盧忠立馬上前。
盧忠覺得朱祁鈺不是無緣無故交代,而是在釋放一種政治信號。
錦衣衛剛剛才出了一個忤逆朱祁鈺的千戶,朱祁鈺這個時候交給錦衣衛如此重要的差事,說明他還沒有放棄錦衣衛,還會繼續重用盧忠。
“我大明一朝,對於讀書人一向尊崇。”
“隻要是品學兼優之輩,朕當不至於有遺珠有恨。”
朱祁鈺表示了自己對於人才和科舉的重視。
科舉,不僅僅是為國選材,更是一次讓人得以翻身改命的機會。
朱祁鈺知道,很多寒門子弟想要改變命運,就隻能通過科舉這一途徑。
要是科舉不公平,就是斷了底層的上升通道,就是階級固化。
這樣的情況,朱祁鈺不能允許。
因為階級固化之後,底層為了發泄心中不滿,就會用武力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吳廣起義之時喊的這句口號,可是已經深深融入了華夏的基因之中。
“好了,既然談妥了語武兩科之事,那麽接下來各個衙門就要盡心盡力去完成此事!”
開武舉和恩科,讓朱祁鈺能夠收獲一批忠誠於自己的文臣武將。
開武舉和加恩科,朱祁鈺是為了先給天下人甜頭。
朱祁鈺在做這個決定之前,就讓東廠提前進行了一次摸底。
群臣之中,尤其是文官集團,可是不少人的子侄都到了參加科舉的時候。
比如禦馬監提督太監成敬的兒子成凱,比如內閣首輔陳循的兒子陳英,比如王文的兒子王倫。
這些重臣為了自己子侄的前途,必然不會反對。
而胡瀠的兒子胡長寧,則是在錦衣衛任職。
朱祁鈺讓錦衣衛承擔護衛士子的重任,胡瀠也不好反對。
王直的兒子王禾資,任南京園子博士,本就是學政官員。
行恩科之事,就是讓王禾資的學生們有機會步入仕途,王直當然不可能毀他兒子的前程。
朱祁鈺這是準備充分,他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接下來,咱們說一說錦衣衛千戶龔遂榮投書案子案。”
就在群臣彈冠相慶的時候,朱祁鈺突然黑了臉。
朱祁鈺這是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
武舉和恩科,是朱祁鈺為了籠絡人心的舉措。
而高穀撿到龔遂榮投書的事情,朱祁鈺還沒有打算就這樣不了了之。
“你們之中,想來不少人都聽說了,高穀已經被朕禁足在家,所以這一次廷議才沒了他的身影。”
朱祁鈺猛然站了起來。
“陛下,高穀隻是一時糊塗,還望陛下寬恕。”
王直除此之外,也不好再說什麽。
“一時糊塗?”
“東王先生,伱信嗎?”
朱祁鈺不怒反笑。
“朕自從登基以來,內外國事都是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
“於天下臣民,朕上不愧天下不愧地。”
“然而總有宵小之徒,以迎迴太上皇之事,屢次詆毀於朕。”
“就在京師攻防一戰過後,朕就派侍郎李實等人出使瓦剌,以圖謀接太上皇迴來。”
“李實等人至今未歸,不過是山高路遠,不過是漠北和我大明京師相隔萬裏之遙。”
“朕從頭到尾都沒有阻止太上皇迴來,朕從始至終都是在力求迎太上皇迴來!”
朱祁鈺提高了嗓門。
“先是翰林侍讀劉定之,接著又是廣西禦史李著,如今又是高穀和龔遂榮。”
“這些人沽名釣譽,口口聲聲為了天理大道,動輒搬出聖人之言。”
“朕想問一句,他們這樣就不擔心惹怒朕之後,朕不會迴太上皇嗎?”
“古人尚且知道知道疏不間親,他們這就是希望朕和太上皇禍起蕭牆,以為瓦剌漁翁得利!”
朱祁鈺直接就給這些上書之人定了一個賣國賊的罪名,雖然這個罪名群臣並不認可。
“兵科給事中葉盛,自請前往宣府,你們可是知道為什麽?”
朱祁鈺突然又轉移了方向。
朱祁鈺這樣忽東忽西,群臣怎麽可能知道為什麽?
“葉盛之前也是清談,為此還差一點讓為國捐軀的孫祥蒙受不白之冤。”
“前往紫荊關監督修造之後,葉盛對於自己往昔清談深惡痛絕,他認為唯有實幹才能興邦。”
“所以,葉盛才會上書,自請去到邊關守國門。”
朱祁鈺當初之所以不殺葉盛,就是為了今天。
“朕深知,隻有文武兼備,我大明才能中興。”
朱祁鈺站了起來。
“朕決意,於今年武舉之外,再加開文舉恩科。”
“去年土木堡一戰,以及去年京師攻防一戰,文人殉國者眾多,朝堂之上也為之一空。”
“此等情況之下,朕求賢若渴!”
對於文臣,朱祁鈺也不是一味打壓。
唐朝藩鎮之禍,五代十國之亂,讓朱祁鈺看到了武將權重的惡果。
所以朱祁鈺一直都是謀求朝堂之上的文武並舉,不會讓其中一家坐大。
“胡卿,你掌管著禮部,禮部又掌管科舉學政。”
“胡卿以為,朕行恩科,可行否?”
朱祁鈺表麵是在詢問胡瀠的意見,實際他已經下定決心。
科舉最後一道關卡,便是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
中進士之人,自稱天子門生。
朱祁鈺在登基後的第一年就進行恩科,就是遠了選拔民間可用之才,就是為了通過“天子門生”這四個字來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
朱祁鈺算是看清楚了,他在文臣之中的支持者還是太少。
隻有大興科舉,隻有加強培養景泰進士,才能抑製如今的這些老臣,才能加重朱祁鈺的執政根基。
“陛下所謀,利國利民。”
胡瀠隻能同意。
土木堡之變,不止是武將殉國者眾多,就連文臣也死傷不少。
現在的明朝,十分缺乏官員。
更何況文人進入仕途,多數隻能靠著科舉這一途徑。
胡瀠要是出麵反對,便是斷了天下文人的晉升途徑,便會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麵對朱祁鈺的這一番陽謀,胡瀠隻能屈從。
“王文,王一寧,朕命你二人為這一次恩科的正副主考官。”
扶持自己的親信,朱祁鈺一直不留餘力。
王文是都察院左都禦史,他就是負責監察百官的。
這次由王文來充當主考官坐鎮監考,就是便是朱祁鈺要求這一次恩科的公平和公正。
王一寧則是禮部侍郎,而禮部又兼管科舉和學政。
這一次由王一寧來充當副主考,可謂是名正言順。
“臣領旨!”
王文和王一寧雙雙上前,他們兩人都是忍不住心中竊喜。
一屆科舉的主考官,可是要被中舉之人拜為座師的。
王文和王一寧心裏清楚,朱祁鈺這是給他們一次機會,讓他們收獲門生,讓他們得以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臣替天下讀書人,謝陛下厚恩!”
王一寧更是對著朱祁鈺深深一拜。
明朝科舉,三年一次。
上一次的科舉,是在正統十三年的戊辰科。
本來下一次的科舉,應該是在明年,而不是今年。
朱祁鈺這次特別開了恩科,就是多給了天下讀書人一次機會,讓他們能夠有可能入朝為官。
因為如此,王一寧才會代替讀書人感恩朱祁鈺。
至於朱祁鈺說是因為土木堡戰死了很多文臣,也是一個很合理的理由。
既然位置空了出來,那就選拔有才能的文人去補充。
“這是朕登基之後的第一次科舉,朕絕不容忍有人徇私舞弊!”
朱祁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盧忠,這一次的科舉外圍,就由錦衣衛派人保護士子們的安全。”
朱祁鈺明麵上說是保護,其實就是為了防止有人科舉舞弊。
錦衣衛本是天子爪牙,朱祁鈺讓錦衣衛派人護衛讀書人,可謂是給足了他們麵子,可謂是皇恩浩蕩。
而且朱祁鈺也知道文人對於錦衣衛的仇視,借著這一次錦衣衛和讀書人親近的機會,就是為了給錦衣衛正名。
要是將來這一屆士子中有人身居高位,說不定還能維護一下錦衣衛,
“臣遵旨!”
盧忠立馬上前。
盧忠覺得朱祁鈺不是無緣無故交代,而是在釋放一種政治信號。
錦衣衛剛剛才出了一個忤逆朱祁鈺的千戶,朱祁鈺這個時候交給錦衣衛如此重要的差事,說明他還沒有放棄錦衣衛,還會繼續重用盧忠。
“我大明一朝,對於讀書人一向尊崇。”
“隻要是品學兼優之輩,朕當不至於有遺珠有恨。”
朱祁鈺表示了自己對於人才和科舉的重視。
科舉,不僅僅是為國選材,更是一次讓人得以翻身改命的機會。
朱祁鈺知道,很多寒門子弟想要改變命運,就隻能通過科舉這一途徑。
要是科舉不公平,就是斷了底層的上升通道,就是階級固化。
這樣的情況,朱祁鈺不能允許。
因為階級固化之後,底層為了發泄心中不滿,就會用武力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吳廣起義之時喊的這句口號,可是已經深深融入了華夏的基因之中。
“好了,既然談妥了語武兩科之事,那麽接下來各個衙門就要盡心盡力去完成此事!”
開武舉和恩科,讓朱祁鈺能夠收獲一批忠誠於自己的文臣武將。
開武舉和加恩科,朱祁鈺是為了先給天下人甜頭。
朱祁鈺在做這個決定之前,就讓東廠提前進行了一次摸底。
群臣之中,尤其是文官集團,可是不少人的子侄都到了參加科舉的時候。
比如禦馬監提督太監成敬的兒子成凱,比如內閣首輔陳循的兒子陳英,比如王文的兒子王倫。
這些重臣為了自己子侄的前途,必然不會反對。
而胡瀠的兒子胡長寧,則是在錦衣衛任職。
朱祁鈺讓錦衣衛承擔護衛士子的重任,胡瀠也不好反對。
王直的兒子王禾資,任南京園子博士,本就是學政官員。
行恩科之事,就是讓王禾資的學生們有機會步入仕途,王直當然不可能毀他兒子的前程。
朱祁鈺這是準備充分,他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接下來,咱們說一說錦衣衛千戶龔遂榮投書案子案。”
就在群臣彈冠相慶的時候,朱祁鈺突然黑了臉。
朱祁鈺這是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
武舉和恩科,是朱祁鈺為了籠絡人心的舉措。
而高穀撿到龔遂榮投書的事情,朱祁鈺還沒有打算就這樣不了了之。
“你們之中,想來不少人都聽說了,高穀已經被朕禁足在家,所以這一次廷議才沒了他的身影。”
朱祁鈺猛然站了起來。
“陛下,高穀隻是一時糊塗,還望陛下寬恕。”
王直除此之外,也不好再說什麽。
“一時糊塗?”
“東王先生,伱信嗎?”
朱祁鈺不怒反笑。
“朕自從登基以來,內外國事都是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
“於天下臣民,朕上不愧天下不愧地。”
“然而總有宵小之徒,以迎迴太上皇之事,屢次詆毀於朕。”
“就在京師攻防一戰過後,朕就派侍郎李實等人出使瓦剌,以圖謀接太上皇迴來。”
“李實等人至今未歸,不過是山高路遠,不過是漠北和我大明京師相隔萬裏之遙。”
“朕從頭到尾都沒有阻止太上皇迴來,朕從始至終都是在力求迎太上皇迴來!”
朱祁鈺提高了嗓門。
“先是翰林侍讀劉定之,接著又是廣西禦史李著,如今又是高穀和龔遂榮。”
“這些人沽名釣譽,口口聲聲為了天理大道,動輒搬出聖人之言。”
“朕想問一句,他們這樣就不擔心惹怒朕之後,朕不會迴太上皇嗎?”
“古人尚且知道知道疏不間親,他們這就是希望朕和太上皇禍起蕭牆,以為瓦剌漁翁得利!”
朱祁鈺直接就給這些上書之人定了一個賣國賊的罪名,雖然這個罪名群臣並不認可。
“兵科給事中葉盛,自請前往宣府,你們可是知道為什麽?”
朱祁鈺突然又轉移了方向。
朱祁鈺這樣忽東忽西,群臣怎麽可能知道為什麽?
“葉盛之前也是清談,為此還差一點讓為國捐軀的孫祥蒙受不白之冤。”
“前往紫荊關監督修造之後,葉盛對於自己往昔清談深惡痛絕,他認為唯有實幹才能興邦。”
“所以,葉盛才會上書,自請去到邊關守國門。”
朱祁鈺當初之所以不殺葉盛,就是為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