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秀肌肉,以勢壓人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 作者:小黑是條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45章 秀肌肉,以勢壓人
“朱卿你一會出了宮之後,先去一趟高穀的府邸,將龔遂榮自首的事情轉告高穀。”
朱祁鈺扶起了朱驥,並且對其特意交代了一番。
“臣遵旨!”
朱驥領命後退了下去。
“召六部九卿等重臣入宮,朕有事和他們商議。”
朱祁鈺突然對著一旁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誠下令。
……
高穀書房內,朱驥將龔遂榮被捕一事,對著高穀原原本本的說了出來。
“好,好,龔千戶敢作敢當,當真是一條好漢子,不枉老夫對他青睞有加!”
高穀先是麵色大變,隨即哈哈大笑。
“實不相瞞,陛下駁迴我致仕的奏章了。”
高穀心情不錯,也就對著朱驥說出了自己主動請求致仕一事。
“既是如此,老夫更要上疏直言勸諫。”
“難道堂堂儒臣,還不如一個武夫知道禮數麽?”
對於龔遂榮的主動自首,高穀知道他這是願意一力承擔,不會牽連他人。
“高閣老,你們這樣,當真不怕陛下龍顏大怒嗎?”
朱驥不由得心中惱怒。
隻不過高穀現在還沒有被罷官免職,所以朱驥仍然對其忌憚。
“尚德,你代表的是皇權,我自認為代表的是天下人心所向。”
“咱們道不同不相為謀。”
高穀說完過後,就做出了一個送客的姿勢。
朱驥無奈,隻得拱手告辭。
出了高府之後,朱驥就便見一隊衣甲鮮明的軍士在街道上橫衝直撞。
街邊店鋪都被搜查,行走的路人也被要求驗明正身。
原本井然有序的京師,此刻已經亂作一片。
“自從陛下登基以後,京師何時有過這等亂象?”
“莫非陛下是真想興大獄不成?”
朱驥喃喃自語。
“千戶大人,隻怕京師接下來不太平了。”
“這一隊騎兵,乃是宣府鐵騎,是楊洪之子楊俊所統帥的。”
“說起楊家,那可是出了一個國公,三個伯爵。”
“陛下如此厚待楊家,楊家可是甘願為陛下赴死。”
朱驥的下屬馮林接過了話頭。
說到景泰第一勳貴的楊家,馮林無比的羨慕。
“陛下對於京營軍紀要求甚嚴,還從來沒有過讓京營軍士成群結隊入城之事。”
“這一次宣府鐵騎入城,必然是得了陛下的聖旨,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如此大張旗鼓。”
馮林說的沒錯。
朱祁鈺一向認為不能用後世的軍隊來對比古代的軍隊。
古代的軍隊裏麵,充斥著不少的兵痞。
他們也沒有接受過愛國教育,他們經常被將官奴役,他們的糧餉也被克扣,他們還沒有社會地位。
不欺壓老百姓,都已經是這些兵痞的良知發現。
要是到了王朝末期,官軍對於百姓的禍害不在匪寇之下。
要知道殺良冒功這種滅絕人性的事情,明末軍隊可是沒有少幹。
所以執掌軍隊後第一件事,朱祁鈺就是實糧實餉。
至於第二件事,就是對於軍紀嚴加執行。
“卑職還聽說了,就在今日,陛下接連發出了兩道聖旨。”
“第一道聖旨,是發給原大同總兵,定襄侯,後軍都督府左都督的郭登,讓其率領五千能征善戰之士迴京師拱衛。”
“第二道聖旨,就是發往江南,讓東昌侯韓青統帥一萬新建南軍北上。”
馮林和一個兵部官員相熟,他就是從這個兵部官員嘴裏得知此事的。
“調兵入京?”
朱驥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氣。
郭登和韓青兩人,都是朱祁鈺的心腹愛將。
“對於高府,伱們無比嚴加看守。”
“就算一隻飛鳥,都不可以進出!”
朱驥算是看明白了,朱祁鈺這是要采取雷霆手段了。
……
“這是兵科給事中葉盛的奏章,你們都看一看吧。”
朱祁鈺示意王誠把奏章傳閱群臣。
“葉盛說,勸懲之道,在明賞罰。”
“敢戰如孫鏜,死事如謝澤當賞。”
“其他守禦不嚴,赴難不力者,皆當罰。”
奏章隻有一本,群臣傳閱起來需要時間。
為了讓那些還沒有看到奏章的大臣有所了解,朱祁鈺講述起了奏章裏麵的內容。
“今日之事,邊關為急。”
“往者獨石關、馬營關不棄,太上皇車駕何以陷土木?”
“紫荊關、白羊關不破,寇何以薄都城?”
“今紫荊關、倒馬關諸關,寇退幾及一月,尚未設守禦。”
“宣府為大同應援,居庸關切近京師,守之尤不可非人。”
“楊洪等既留京師,則要求繼任者朱謙當精忠報國,然後可以副重寄而集大功。”
朱祁鈺又說出了葉盛在奏章裏麵的所寫。
“葉盛之言,朕深以為然。”
“邊關不守,何以守京師?”
“京師不守,何以守天下?”
朱祁鈺說得鄭重其事。
“所以此番讓爾等重臣進宮,就是為了再談兵事。”
“鑒於我大明武將在土木堡一戰中傷亡慘重,如今軍中嚴重缺乏將帥之才。”
“朕決定於年末舉行一次武舉,以文武兼備之才,充實軍中將校。”
朱祁鈺並沒有提起投書一案。
“陛下,臣以為武舉之事,其實於事無補。”
吏部尚書王直,首先站了出來。
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讀書人都坐在窗前,勤學四書五經。
在經過了多年的寒窗苦讀之後,經過童生,鄉試,殿試層層篩選,最終才能考取功名,才能一舉成為天下名人。
幾十年以來的苦悶,也隨之一掃而空。
對此,王直沒有忘記。
朱祁鈺開武舉,這不就是在培養文臣的競爭對手嗎?
身為文臣之首的王直,自然是不願意看到的。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況且武舉一途,實際並不能選拔出多少可用之才。”
“曆代名將,莫不是經過戰場廝殺,然後才能脫穎而出。”
王直說出了自己的反對理由。
“東王先生,你錯了!”
朱祁鈺搖了搖頭。
“文舉起源於隋朝,武科則是起源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前後也不過相差幾十年而已。”
朱祁鈺先說出了科舉製度的曆史。
“武舉,對於身體素質和武藝都十分嚴格,也為天下選拔了一大批可用的將領。”
對於武舉,朱祁鈺並不認為是浪費國家的人力物力。
“結束安史之亂,拯救唐朝與水火之中的大將郭子儀,就是唐朝的武科舉出身。”
“郭子儀,兩度收複長安,還能在夜晚獨自騎馬深入迴紇人的大營。”
“武舉出身的郭子儀,身強力壯,弓馬嫻熟。”
“朕讀唐史,裏麵有描述,說郭子儀即使坐在馬上,也能左右開弓。”
“下馬之後,郭子儀亦敢揮著手中的長刀追殺敵人。”
王直不是說武舉沒用嗎,那麽朱祁鈺就舉一個例子,用來打王直的臉。
“宋朝終結五代十國之亂世後,又麵對北方異族政權呢軍事騷擾和威脅。”
“很多軍事武將官都戰死於邊疆,迫於敵方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宋仁宗時期又恢複了武舉考試。”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可以選出能打仗的將士來到邊疆守衛國家。”
“表示文治最盛的宋朝亦有武舉,我大明不可不察。”
朱祁鈺這是用唐宋的例子來證明武舉的必要性。
而且宋仁宗在文人之中的風評很好,朱祁鈺舉例宋仁宗就是為了堵住文人士大夫的嘴。
“於卿,你是什麽建議?”
朱祁鈺不再理會王直,而是問起了於謙。
“臣以為,我大明當行武舉之事。”
於謙附議了朱祁鈺的想法。
“土木堡一戰,我大明數十萬軍隊全軍覆沒。”
“尤其是最引以為傲的京軍三大營,五軍,三千和神機營,更是消耗殆盡。”
“在經曆過此次事變之後,我大明在和蒙古的軍事對戰當中,已經喪失了洪武、永樂兩朝的優勢。”
“而蒙古方麵也通過這一次的事變,探清了我大明軍隊戰力的虛實。”
“在此次事變之後,我大明就和蒙古就一直在邊境對峙。”
於謙心裏很清楚,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土木堡前後,無論是在政治和軍事,都會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於卿之言,深合兵法之道。”
“我大明京營主力覆滅,慘痛在於大量中下層將官戰死。”
“雖然士卒可以重新招募,可是沒了之前那些有著豐富經驗的中下層將官,則大軍戰力必然下降不少。”
朱祁鈺點了點頭。
朱祁鈺一直都覺得,一支軍隊是否能戰善戰,重點不在將領,而是在於中下層將官。
如果中下層將官都是百戰老兵,那麽這支軍隊的戰力必然不俗。
“陛下如此通曉軍事,實在是我大明之幸!”
於謙十分認可朱祁鈺的觀點。
“對此,臣請陛下以三點。”
“第一,加強邊備。”
“臣請陛下,重新修建長城,並在長城的基礎上設置了九邊堡壘和修築衛所。”
“第二,調邊軍校尉入京營,以此帶動新兵戰力。同時將京營將士分期調往邊關,以此鍛煉戰力。”
“第三,從全國範圍內選拔將官,並加以培養。”
於謙最近一直關注軍事。
現在明朝和蒙古人之間,如今是誰也奈何不了誰。
蒙古人無力再度集結大軍南下,明朝因為軍隊損失慘重而無法出塞北伐。
“修邊城,朕以為除了作為防備之外,還可以聚兵聚糧,日後出塞可以起到支援前線之用。”
“以守為攻,亦可轉守為攻。”
這是朱祁鈺針對於謙第一條建議的肯定。
邊塞堡壘,除了可以用來抵禦蒙古人,還可以用來作為今後出塞的前沿軍營。
“朕觀古今中外,常有京軍墮落,邊軍戰鬥力強悍之事。”
“京軍日久承平,而邊軍卻是每日刀頭舔血。”
“唐之安史之亂,便是李隆基重外虛內導致的惡果,朕以為我大明不可不防。”
“古人亦有過將京軍輪番駐紮邊塞以保持戰力之舉,然而大軍往來耗費錢糧無數,故而執行困難。”
“然而我大明京師靠近邊塞,便是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便不至於因為京軍調防導致勞民傷財。”
朱祁鈺這是認可了於謙的第二點建議。
“我大明選拔將官,要麽世襲軍戶子弟,要麽自於文臣。”
“朕覺得隻有再開武舉,方能拓寬武人選拔途徑。”
朱祁鈺又把問題扯了迴來。
朱祁鈺沒有忘記,後來戰功赫赫的戚繼光和沈有榮,就連後來背叛明朝的吳三桂也是武舉出身。
而朱祁鈺這個時候開武舉,除了是因為大明需要武將之外,還是想通過武舉來增加武將集團勢力,以此達到文武平衡的局麵。
一些文官為了個人名譽,一再上書要求迎迴太上皇朱祁鎮車駕,如此行為是朱祁鈺所不能容忍的。
既然文官集團天天用大道理來說事,那麽朱祁鈺就削弱文官集團對於朝政的掌控力度。
“對於武舉,首重武藝,其次便是謀略。”
“而在武舉考試中中舉的人,朝廷除了按月發放俸祿之外,還會被將其送到邊地軍營當中擔任將校。”
朱祁鈺這是改變了明朝的武舉製度。
曆史上朱祁鎮複辟之後的天順三年,明朝有重開武舉。
隻不過那時的武舉考試內容,是以謀略為主,其次才是武藝。
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的內閣首輔楊廷和,曾經就有提到過武舉考試的內容過於簡單,也考不出這些武將的真才實學。
因為對於專業素養的要求很低,對於經試策論也不重視,這樣的考試當然很難選出那些真正具備軍事素材的武將。
明朝武舉考試內容空乏是一方麵的原因,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因為待遇很低,使得武舉考試沒有什麽人願意參考。
在那個時期,即使明白文舉考試非常艱辛,天下人也依舊會選擇文舉考試這條路,而不是投筆從戎。
明朝後期就算一些考生因為在文舉中不能拿到名次,被迫選擇參加武舉考試,隻不過這隻是為了獲得功名的一種捷徑。
這些人在進入軍隊之後,不僅在軍事素質上不行,在文化上也不行,這就給軍隊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今後凡是武舉重舉之人,皆需要入白虎堂,以培養其文韜武略。”
朱祁鈺這是為了培養武將和天子之間的親近感,也是為了培養大明皇帝的政治勢力。
“為了防止瓦剌再度南下,為了提提升京軍戰力,朕已經調大同邊軍,以及南方平定民亂之軍,一起入京拱衛。”
如果說朱祁鈺之前是以理服人,那麽他現在就是以勢壓人。
朱祁鈺這就是要用軍隊,來壓製這些迂腐文臣,朱祁鈺這就是在秀肌肉。
“臣附議!”
內閣首輔,戶部尚書陳循,站了出來。
和王直這些老臣不同,陳循雖然也是文臣,可陳循的權勢來自於朱祁鈺對他的親近。
“臣附議!”
內閣大學士,都察院左都禦史王文,也是站了出來。
王文和陳循的情況一樣。
“臣附議!”
這一次新晉禮部侍郎王一寧。
王一寧之前可是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王誠的授意下,尚書請求冊封朱祁鈺生母吳賢妃為皇太後。
王一寧,也是朱祁鈺的黨羽。
“臣附議!”
工部侍郎江淵,也站了出來。
江淵可是提前收到了風聲,朱祁鈺很有可能升其為工部尚書。
為了自己的仕途能夠更進一步,江淵當然要討好朱祁鈺。
“臣附議!”
軍方第一人的楊洪,也不甘人後。
楊家受朱祁鈺恩遇之重,讓楊洪必須支持朱祁鈺。
楊洪久在邊關,他也知道眼下明軍的底細。
“臣等附議!”
以吏部尚書王直和禮部尚書胡瀠為代表的守舊文臣派係,也隻能無奈接受這個事實。
為國選才本就是大事,更何況如今明蒙之間是不是爆發小規模戰事。
朱祁鈺占據了大勢,守舊文臣自然也就無力反駁。
而且朱祁鈺調兵入城和入京,已經顯示了他的態度強硬。
為了早點平息紛亂,守舊文臣們也隻能被迫接受。
“朱卿你一會出了宮之後,先去一趟高穀的府邸,將龔遂榮自首的事情轉告高穀。”
朱祁鈺扶起了朱驥,並且對其特意交代了一番。
“臣遵旨!”
朱驥領命後退了下去。
“召六部九卿等重臣入宮,朕有事和他們商議。”
朱祁鈺突然對著一旁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誠下令。
……
高穀書房內,朱驥將龔遂榮被捕一事,對著高穀原原本本的說了出來。
“好,好,龔千戶敢作敢當,當真是一條好漢子,不枉老夫對他青睞有加!”
高穀先是麵色大變,隨即哈哈大笑。
“實不相瞞,陛下駁迴我致仕的奏章了。”
高穀心情不錯,也就對著朱驥說出了自己主動請求致仕一事。
“既是如此,老夫更要上疏直言勸諫。”
“難道堂堂儒臣,還不如一個武夫知道禮數麽?”
對於龔遂榮的主動自首,高穀知道他這是願意一力承擔,不會牽連他人。
“高閣老,你們這樣,當真不怕陛下龍顏大怒嗎?”
朱驥不由得心中惱怒。
隻不過高穀現在還沒有被罷官免職,所以朱驥仍然對其忌憚。
“尚德,你代表的是皇權,我自認為代表的是天下人心所向。”
“咱們道不同不相為謀。”
高穀說完過後,就做出了一個送客的姿勢。
朱驥無奈,隻得拱手告辭。
出了高府之後,朱驥就便見一隊衣甲鮮明的軍士在街道上橫衝直撞。
街邊店鋪都被搜查,行走的路人也被要求驗明正身。
原本井然有序的京師,此刻已經亂作一片。
“自從陛下登基以後,京師何時有過這等亂象?”
“莫非陛下是真想興大獄不成?”
朱驥喃喃自語。
“千戶大人,隻怕京師接下來不太平了。”
“這一隊騎兵,乃是宣府鐵騎,是楊洪之子楊俊所統帥的。”
“說起楊家,那可是出了一個國公,三個伯爵。”
“陛下如此厚待楊家,楊家可是甘願為陛下赴死。”
朱驥的下屬馮林接過了話頭。
說到景泰第一勳貴的楊家,馮林無比的羨慕。
“陛下對於京營軍紀要求甚嚴,還從來沒有過讓京營軍士成群結隊入城之事。”
“這一次宣府鐵騎入城,必然是得了陛下的聖旨,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如此大張旗鼓。”
馮林說的沒錯。
朱祁鈺一向認為不能用後世的軍隊來對比古代的軍隊。
古代的軍隊裏麵,充斥著不少的兵痞。
他們也沒有接受過愛國教育,他們經常被將官奴役,他們的糧餉也被克扣,他們還沒有社會地位。
不欺壓老百姓,都已經是這些兵痞的良知發現。
要是到了王朝末期,官軍對於百姓的禍害不在匪寇之下。
要知道殺良冒功這種滅絕人性的事情,明末軍隊可是沒有少幹。
所以執掌軍隊後第一件事,朱祁鈺就是實糧實餉。
至於第二件事,就是對於軍紀嚴加執行。
“卑職還聽說了,就在今日,陛下接連發出了兩道聖旨。”
“第一道聖旨,是發給原大同總兵,定襄侯,後軍都督府左都督的郭登,讓其率領五千能征善戰之士迴京師拱衛。”
“第二道聖旨,就是發往江南,讓東昌侯韓青統帥一萬新建南軍北上。”
馮林和一個兵部官員相熟,他就是從這個兵部官員嘴裏得知此事的。
“調兵入京?”
朱驥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氣。
郭登和韓青兩人,都是朱祁鈺的心腹愛將。
“對於高府,伱們無比嚴加看守。”
“就算一隻飛鳥,都不可以進出!”
朱驥算是看明白了,朱祁鈺這是要采取雷霆手段了。
……
“這是兵科給事中葉盛的奏章,你們都看一看吧。”
朱祁鈺示意王誠把奏章傳閱群臣。
“葉盛說,勸懲之道,在明賞罰。”
“敢戰如孫鏜,死事如謝澤當賞。”
“其他守禦不嚴,赴難不力者,皆當罰。”
奏章隻有一本,群臣傳閱起來需要時間。
為了讓那些還沒有看到奏章的大臣有所了解,朱祁鈺講述起了奏章裏麵的內容。
“今日之事,邊關為急。”
“往者獨石關、馬營關不棄,太上皇車駕何以陷土木?”
“紫荊關、白羊關不破,寇何以薄都城?”
“今紫荊關、倒馬關諸關,寇退幾及一月,尚未設守禦。”
“宣府為大同應援,居庸關切近京師,守之尤不可非人。”
“楊洪等既留京師,則要求繼任者朱謙當精忠報國,然後可以副重寄而集大功。”
朱祁鈺又說出了葉盛在奏章裏麵的所寫。
“葉盛之言,朕深以為然。”
“邊關不守,何以守京師?”
“京師不守,何以守天下?”
朱祁鈺說得鄭重其事。
“所以此番讓爾等重臣進宮,就是為了再談兵事。”
“鑒於我大明武將在土木堡一戰中傷亡慘重,如今軍中嚴重缺乏將帥之才。”
“朕決定於年末舉行一次武舉,以文武兼備之才,充實軍中將校。”
朱祁鈺並沒有提起投書一案。
“陛下,臣以為武舉之事,其實於事無補。”
吏部尚書王直,首先站了出來。
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讀書人都坐在窗前,勤學四書五經。
在經過了多年的寒窗苦讀之後,經過童生,鄉試,殿試層層篩選,最終才能考取功名,才能一舉成為天下名人。
幾十年以來的苦悶,也隨之一掃而空。
對此,王直沒有忘記。
朱祁鈺開武舉,這不就是在培養文臣的競爭對手嗎?
身為文臣之首的王直,自然是不願意看到的。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況且武舉一途,實際並不能選拔出多少可用之才。”
“曆代名將,莫不是經過戰場廝殺,然後才能脫穎而出。”
王直說出了自己的反對理由。
“東王先生,你錯了!”
朱祁鈺搖了搖頭。
“文舉起源於隋朝,武科則是起源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前後也不過相差幾十年而已。”
朱祁鈺先說出了科舉製度的曆史。
“武舉,對於身體素質和武藝都十分嚴格,也為天下選拔了一大批可用的將領。”
對於武舉,朱祁鈺並不認為是浪費國家的人力物力。
“結束安史之亂,拯救唐朝與水火之中的大將郭子儀,就是唐朝的武科舉出身。”
“郭子儀,兩度收複長安,還能在夜晚獨自騎馬深入迴紇人的大營。”
“武舉出身的郭子儀,身強力壯,弓馬嫻熟。”
“朕讀唐史,裏麵有描述,說郭子儀即使坐在馬上,也能左右開弓。”
“下馬之後,郭子儀亦敢揮著手中的長刀追殺敵人。”
王直不是說武舉沒用嗎,那麽朱祁鈺就舉一個例子,用來打王直的臉。
“宋朝終結五代十國之亂世後,又麵對北方異族政權呢軍事騷擾和威脅。”
“很多軍事武將官都戰死於邊疆,迫於敵方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宋仁宗時期又恢複了武舉考試。”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可以選出能打仗的將士來到邊疆守衛國家。”
“表示文治最盛的宋朝亦有武舉,我大明不可不察。”
朱祁鈺這是用唐宋的例子來證明武舉的必要性。
而且宋仁宗在文人之中的風評很好,朱祁鈺舉例宋仁宗就是為了堵住文人士大夫的嘴。
“於卿,你是什麽建議?”
朱祁鈺不再理會王直,而是問起了於謙。
“臣以為,我大明當行武舉之事。”
於謙附議了朱祁鈺的想法。
“土木堡一戰,我大明數十萬軍隊全軍覆沒。”
“尤其是最引以為傲的京軍三大營,五軍,三千和神機營,更是消耗殆盡。”
“在經曆過此次事變之後,我大明在和蒙古的軍事對戰當中,已經喪失了洪武、永樂兩朝的優勢。”
“而蒙古方麵也通過這一次的事變,探清了我大明軍隊戰力的虛實。”
“在此次事變之後,我大明就和蒙古就一直在邊境對峙。”
於謙心裏很清楚,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土木堡前後,無論是在政治和軍事,都會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於卿之言,深合兵法之道。”
“我大明京營主力覆滅,慘痛在於大量中下層將官戰死。”
“雖然士卒可以重新招募,可是沒了之前那些有著豐富經驗的中下層將官,則大軍戰力必然下降不少。”
朱祁鈺點了點頭。
朱祁鈺一直都覺得,一支軍隊是否能戰善戰,重點不在將領,而是在於中下層將官。
如果中下層將官都是百戰老兵,那麽這支軍隊的戰力必然不俗。
“陛下如此通曉軍事,實在是我大明之幸!”
於謙十分認可朱祁鈺的觀點。
“對此,臣請陛下以三點。”
“第一,加強邊備。”
“臣請陛下,重新修建長城,並在長城的基礎上設置了九邊堡壘和修築衛所。”
“第二,調邊軍校尉入京營,以此帶動新兵戰力。同時將京營將士分期調往邊關,以此鍛煉戰力。”
“第三,從全國範圍內選拔將官,並加以培養。”
於謙最近一直關注軍事。
現在明朝和蒙古人之間,如今是誰也奈何不了誰。
蒙古人無力再度集結大軍南下,明朝因為軍隊損失慘重而無法出塞北伐。
“修邊城,朕以為除了作為防備之外,還可以聚兵聚糧,日後出塞可以起到支援前線之用。”
“以守為攻,亦可轉守為攻。”
這是朱祁鈺針對於謙第一條建議的肯定。
邊塞堡壘,除了可以用來抵禦蒙古人,還可以用來作為今後出塞的前沿軍營。
“朕觀古今中外,常有京軍墮落,邊軍戰鬥力強悍之事。”
“京軍日久承平,而邊軍卻是每日刀頭舔血。”
“唐之安史之亂,便是李隆基重外虛內導致的惡果,朕以為我大明不可不防。”
“古人亦有過將京軍輪番駐紮邊塞以保持戰力之舉,然而大軍往來耗費錢糧無數,故而執行困難。”
“然而我大明京師靠近邊塞,便是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便不至於因為京軍調防導致勞民傷財。”
朱祁鈺這是認可了於謙的第二點建議。
“我大明選拔將官,要麽世襲軍戶子弟,要麽自於文臣。”
“朕覺得隻有再開武舉,方能拓寬武人選拔途徑。”
朱祁鈺又把問題扯了迴來。
朱祁鈺沒有忘記,後來戰功赫赫的戚繼光和沈有榮,就連後來背叛明朝的吳三桂也是武舉出身。
而朱祁鈺這個時候開武舉,除了是因為大明需要武將之外,還是想通過武舉來增加武將集團勢力,以此達到文武平衡的局麵。
一些文官為了個人名譽,一再上書要求迎迴太上皇朱祁鎮車駕,如此行為是朱祁鈺所不能容忍的。
既然文官集團天天用大道理來說事,那麽朱祁鈺就削弱文官集團對於朝政的掌控力度。
“對於武舉,首重武藝,其次便是謀略。”
“而在武舉考試中中舉的人,朝廷除了按月發放俸祿之外,還會被將其送到邊地軍營當中擔任將校。”
朱祁鈺這是改變了明朝的武舉製度。
曆史上朱祁鎮複辟之後的天順三年,明朝有重開武舉。
隻不過那時的武舉考試內容,是以謀略為主,其次才是武藝。
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的內閣首輔楊廷和,曾經就有提到過武舉考試的內容過於簡單,也考不出這些武將的真才實學。
因為對於專業素養的要求很低,對於經試策論也不重視,這樣的考試當然很難選出那些真正具備軍事素材的武將。
明朝武舉考試內容空乏是一方麵的原因,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因為待遇很低,使得武舉考試沒有什麽人願意參考。
在那個時期,即使明白文舉考試非常艱辛,天下人也依舊會選擇文舉考試這條路,而不是投筆從戎。
明朝後期就算一些考生因為在文舉中不能拿到名次,被迫選擇參加武舉考試,隻不過這隻是為了獲得功名的一種捷徑。
這些人在進入軍隊之後,不僅在軍事素質上不行,在文化上也不行,這就給軍隊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今後凡是武舉重舉之人,皆需要入白虎堂,以培養其文韜武略。”
朱祁鈺這是為了培養武將和天子之間的親近感,也是為了培養大明皇帝的政治勢力。
“為了防止瓦剌再度南下,為了提提升京軍戰力,朕已經調大同邊軍,以及南方平定民亂之軍,一起入京拱衛。”
如果說朱祁鈺之前是以理服人,那麽他現在就是以勢壓人。
朱祁鈺這就是要用軍隊,來壓製這些迂腐文臣,朱祁鈺這就是在秀肌肉。
“臣附議!”
內閣首輔,戶部尚書陳循,站了出來。
和王直這些老臣不同,陳循雖然也是文臣,可陳循的權勢來自於朱祁鈺對他的親近。
“臣附議!”
內閣大學士,都察院左都禦史王文,也是站了出來。
王文和陳循的情況一樣。
“臣附議!”
這一次新晉禮部侍郎王一寧。
王一寧之前可是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王誠的授意下,尚書請求冊封朱祁鈺生母吳賢妃為皇太後。
王一寧,也是朱祁鈺的黨羽。
“臣附議!”
工部侍郎江淵,也站了出來。
江淵可是提前收到了風聲,朱祁鈺很有可能升其為工部尚書。
為了自己的仕途能夠更進一步,江淵當然要討好朱祁鈺。
“臣附議!”
軍方第一人的楊洪,也不甘人後。
楊家受朱祁鈺恩遇之重,讓楊洪必須支持朱祁鈺。
楊洪久在邊關,他也知道眼下明軍的底細。
“臣等附議!”
以吏部尚書王直和禮部尚書胡瀠為代表的守舊文臣派係,也隻能無奈接受這個事實。
為國選才本就是大事,更何況如今明蒙之間是不是爆發小規模戰事。
朱祁鈺占據了大勢,守舊文臣自然也就無力反駁。
而且朱祁鈺調兵入城和入京,已經顯示了他的態度強硬。
為了早點平息紛亂,守舊文臣們也隻能被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