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文臣和武將的勾結


    王誠是和他的老師王一寧一起,翻遍了好幾本典籍史書,這才找到了這幾個之前的先例。


    當然,還有一個例子,王誠是刻意沒有說。


    就是在五代時期,後唐莊宗在位之時,曾經有過奉嫡母為皇太妃,將其生母尊奉為皇太後。


    王誠認為這種讓生母淩駕於嫡母之上的行為,是一種本末倒置。


    要是說出這個例子,隻怕群臣一定會借機大做文章。


    在密謀的時候,王一寧也同意王誠的說法。


    王一寧還說:“此乃冠履倒置,蓋胡虜不學使然,真貽笑千古!”


    “諸位愛卿,可是還有什麽話要說?”


    朱祁鈺見到火候差不多了,他決定親自下場了。


    見到皇帝如此,群臣都是知道,他這是鐵了心扶他生母上位。


    群臣知道自己無論再說什麽,朱祁鈺都有反駁的說辭,也一定會讓他生母得享尊崇。


    誰要是這個時候再出來阻止皇帝的孝心,隻怕便會被朱祁鈺記恨。


    到那個時候,不但勸說無果,反而有可能把自己的仕途給搭了進去。


    群臣,盡皆默然。


    他們不讚同,他們也不反對。


    除了少數幾個衛道士還在那裏固執的仰著脖子以外,群臣中的其他人其實並不排斥立吳賢妃為太後。


    朱祁鎮和孫太後已經是過去式,這一點隨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就已經既成事實。


    因為朱祁鈺的力挽狂瀾,已經證明他執政的合法性。


    為了一個太後的名分大義得罪朱祁鈺,無論怎麽看都是得不償失,都是一次賠本買賣。


    更何況,群臣大多認為今天的朝會乃是一次政治交易。


    朱祁鈺答應重開經筵,群臣同意立吳賢妃為太後,這是一次君臣之間默契度的考驗。


    這是朱祁鈺對於群臣們的一次妥協,群臣自然也不好拒絕朱祁鈺的一次盡孝心。


    見到群臣之中無人出來反對,朱祁鈺趁熱打鐵、神情興奮的就讓王誠當眾宣讀了聖旨。


    朱祁鈺在聖旨裏麵,尊孫嫡母太後為上聖太後,尊生母吳賢妃為皇太後。


    群臣見到朱祁鈺連聖旨都提前準備好了,更是無一人再敢出聲。


    ……


    “萬歲,今日內閣首輔陳循有本子發到六科給事中,說是請萬歲調居庸關守將羅通迴京。”


    “陳閣老說當初阿剌知院統兵數萬猛攻居庸關,求圖再現當初土木堡合圍之勢。”


    “若非羅通力戰,則居庸關城破之後,瓦剌人便會得逞。”


    禦書房中,王誠對著朱祁鈺稟告。


    在經過策劃和實施尊吳賢妃為皇太後一事,王誠這個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越發牢固。


    一個忠心,一個能做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朱祁鈺怎麽可能棄之不用?


    要知道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可是號稱“內相”,必須是皇帝的自己人,還必須要有政治手腕。


    “此事,早在朕的意料之中。”


    聽了王誠的話,朱祁鈺臉上是並感到不意外的神色。


    “去年瓦剌入寇之時,羅通和韓青一在紫荊關一在居庸關。”


    “韓青把守的紫荊關被也先大軍攻破,而羅通鎮守的居庸關,卻是在也先和阿剌知院的內外夾擊之下仍能屹立不倒。”


    “對於韓青,朕尚且加以重用。”


    “自然會有人覺得羅通的功勞比韓青高出一大截,也就是說羅通好應該受到的重用不在韓青之下。”


    “而且居庸關和宣府互為屏障,朕已經把前宣府總兵楊洪調了迴來,羅通自然就會有陳循幫著他說話。”


    “想來,陳循一定是這樣說的。”


    “朝廷調羅通迴京,不但可以協助主持京營新軍操練,還可以幫著朝廷參讚軍事。”


    “陳循還會對著羅通讚譽一番,說他是難得的軍事大才,有定國大用。”


    朱祁鈺說完,就用一種詢問的眼神投向了王誠。


    “萬歲未卜先知,奴婢驚若天人!”


    王誠之所以如此拍馬屁,是因為朱祁鈺對陳循奏本預測得絲毫不差。


    “狗嘴裏吐不出象牙,簡直就是一派胡言!”


    “朕可不是什麽天人,真是天子!”


    朱祁鈺對著王誠就是笑罵。


    朱祁鈺的意思,他作為上天之子,可比那些神仙要尊貴得多。


    區區神仙,隻不過是被人們供奉。


    而身為上天之子,朱祁鈺這個皇帝可是統帥萬民,乃是代天執政。


    “奴婢知錯,請萬歲責罰!”


    王誠知道朱祁鈺沒有要收拾自己的意思,他這也不過是配合朱祁鈺演一處打鬧的戲碼。


    “好啦,還是說正事。”


    朱祁鈺終止了玩笑。


    “陳循突然請調羅通迴京,除了有著國防上的衛戍京師之心之外,朕還以為陳循這次隻怕有著不小的私心!”


    朱祁鈺說完,就讓王誠把陳循奏章的副本給呈了上來。


    “奴婢愚鈍,不知萬歲為何會有此一說呢?”


    王誠作為朱祁鈺的心腹爪牙,一直都受到朱祁鈺的栽培,王誠更把自己當成了一個不懂就問的好學生。


    “經過去年的大戰,羅通已經是可以和楊洪、石亨、郭登等人齊名的老將。”


    朱祁鈺一邊翻看陳循的奏章,一邊給王誠講解。


    “就連作為石亨副手的範廣等人,在朝野內外的名聲也是比不過羅通。”


    “羅通的孤軍守孤城,給人一種孤膽英雄的感覺。”


    說到羅通,朱祁鈺印象是一個幹癟的小老頭。


    “奴婢明白。”


    “這就好像雖然漢高祖劉邦奠定了漢家基業,可人們更多是把烏江自刎的項羽視作千古英雄。”


    王誠表現出一副茅塞頓開的模樣。


    雖然同樣都是作為朱祁鈺親信,可王誠他們這些太監和外臣們不同。


    太監們除了要忠心,還要能做事,還要學會討好獻媚。


    “陳循上奏請調羅通迴京,這就是在示好羅通,也就是對羅通有恩。”


    “他們兩人今後就可以在朝堂之上相互借力,就可以引為朋黨。”


    “更何況這個羅通還是陳循的江西同鄉,他們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之情。”


    朱祁鈺對於自己的親信,向來是秉持著共同進步的原則。


    “莫非,陳閣老這是想用羅通迴京來分權!”


    王誠聽了朱祁鈺的話後,突然就冒出這麽一個想法。


    不過王誠一下子就覺得,自己這一次很可能言多必失,


    分權?


    分誰的權?”


    於謙?


    楊洪?


    還是石亨?


    “不錯,朕也估計陳循有這個心思。”


    “而且朕和陳循一樣,都有重用羅通,以此來製衡於謙、楊洪和石亨。”


    對於軍權,朱祁鈺看的很重。


    讓少數理人統領京營,朱祁鈺會寢食難安。


    “內臣以外,居庸關乃是防禦瓦剌的重鎮。若是把羅通調迴京師,又由誰來接替他的位置?”


    提督禦馬監的成敬,這個時候說話了。


    說起來,當初成敬是和羅通一起防守居庸關,成敬和羅通是是同袍,他們有過一起殺敵報國的。


    而且成敬提督禦馬監,就是內廷中負責參與軍事的。


    “陳循沒有想好接替羅通的人選,就上奏請調羅通迴京,內臣以為多少有些因私廢公。”


    對於陳循,成敬一直不怎麽待見。


    “這些江西佬,果然都是一些脾氣古怪蹊蹺的家夥。”


    “這朝中的江西幫,也是沒有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要是換作是內臣,怎麽對國家有益就怎麽去做,又何必搞出這麽多的勾心鬥角出來?”


    成敬之前是朱祁鈺的伴讀。


    雖然名義上是陪伴朱祁鈺讀書,可成敬作為進士出身的太監,實際卻是負責教導朱祁鈺的學業。


    作為帝師,成敬少了很多顧慮。


    其實這並不是成敬對江西人士有什麽誤解,而是明朝時期很多其他省份都對江西人都有地域黑。


    江西人在明朝,可是執掌各界牛耳的存在。


    在經濟上,江西有景德鎮出產的瓷器,江西商幫也是善於經營。


    江西人在明朝各地修建了一千座江西會館、萬壽宮,就是實力的證明。


    而經濟強大後,就會謀求政治上的建樹。


    江西文風之盛,冠絕明朝。


    在科舉上,江西士子曾經多次高中狀元,而且還多次包攬過科舉中的前幾名。


    四方出仕之眾,莫盛江西。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這些都是明代官場上的真實寫照。


    江西人太過優秀,被很多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所嫉妒。


    江西人在朝中為官的人數最多,鄉黨勢力最大,可謂是權傾一時。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們得罪的人也多,也就激起了很多的反對者。


    江西人在明朝,一直都是地域黑的受害者。


    “大伴,謹言慎行。”


    “你要是敢當著江西人這麽說,怕不是他們就要把你給生吞活剝了!”


    朱祁鈺半是玩笑,半是認真。


    “往遠了說,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文天祥、晏殊父子等等,這些可都是江西人士。”


    “往近了說,我大明的內閣首輔,江西人也已經有了楊士奇、陳循兩位。”


    “如今的翰林學士中,也有好幾位是江西人。”


    “就連如今的吏部天官王直,那也是江西人。”


    “王直、陳循、羅通,他們加起來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可以與之抗衡的!”


    朱祁鈺這一次說得很認真。


    明朝官場上的江西鄉黨,是一股連朱祁鈺都不敢輕視的龐大勢力。


    “如今這江西人在朝中做官的,可以說是幾乎占了半個朝廷。”


    “剛才大伴的這一句話,可是把那些江西老表們,都給罵進去了!”


    朱祁鈺這是在警告成敬,小心禍從口出。


    “內臣可不是在說別人,內臣隻是說那個陳循。”


    成敬聞言,連忙辯解。


    “陳循此人,絕非善類!”


    “京師攻防一戰,這才過去了多久?”


    “他這就迫不及待把老鄉羅通給弄迴來,還不是為了給自己撐腰的?”


    成敬還是不認可調羅通迴京。


    原因很簡單,成敬認為羅通在邊關的作用,比他人在京師要大的多。


    成敬可是參與過居庸關一戰的,對那一戰成敬可是無法忘懷。


    “本來如今中樞兵馬的大權,全在於謙、楊洪和石石亨的手中。”


    “他們三人都是國之幹臣,挽狂瀾又精明能幹,他們得掌大權本就是理當得的。”


    “陳循雖然也是力主抗敵,也曾在糧草統籌上麵盡心盡力。”


    “隻不過他這麽快就動起了小心思,想要進來分一杯羹,這吃相未免也太難看了!”


    成敬此時的想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大臣。


    當然,成敬也認為朱祁鈺的帝位已經坐穩了,京營眾將不可能生出叛逆之心來。


    所以對於於謙三人,成敬也就少了一絲防備之心。


    “奴婢可是聽說了,好幾個兵科給事中,也都是心中感到憤憤不平。”


    “這些言官們,已經開始在醞釀,準備聯名上疏天子,反駁陳循的奏請!”


    作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王誠的消息很靈通。


    王誠和好幾個重臣交好,這也是朱祁鈺默認的,諸如內閣大學生王文,諸如禮部侍郎王一寧。


    “啟稟陛下,吏部尚書王直求見。”


    就在朱祁鈺和內臣大佬們商議的時候,司禮監秉筆太監的舒良走了進來。


    舒良也是朱祁鈺當藩王時候的郕王府舊人,也是朱祁鈺的親信。


    如果說成敬在內廷排第一,那麽王誠就是第二,舒良就是第三。


    “宣!”


    對於這個吏部尚書王直,朱祁鈺必須表現的尊崇。


    王直當初可是領頭勸進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又以百官之首的身份安撫群臣,還支持朱祁鈺和於謙主持京師保衛戰。


    五朝老臣,吏部天官,從龍之功。


    無論那一樣,朱祁鈺都不能對王直有怠慢之心。


    ……


    “陛下,臣是為了調羅通迴京這事而來。”


    行過參拜之禮,王直開門見山。


    到了王直這樣的地位和資曆,他沒必要吞吞吐吐。


    “東王先生,但說無妨。”


    王直在士林被尊稱為東王,朱祁鈺這樣叫他是為了顯示自己對這些老臣的尊重。


    而王直能夠這麽快知道陳循奏本裏麵的內容,朱祁鈺也是見怪不怪。


    王直執掌吏部幾十年,門生故吏遍天下。


    “來人,給東王先生看坐。”


    王直老了,朱祁鈺這是怕他體力不支,也是為了顯示對王直的體恤。


    “臣不同意調羅通迴京!”


    坐下後的王直,直接說出了來意。


    “瓦剌雖然退出塞外,然而其窺視我大明之心未死。”


    “瓦剌想入寇關而入,所經過的雄關可能性不過兩處而已。”


    “一處就是宣府和京師之間的居庸關,另外一處就是太行山的紫荊關。”


    “此兩處雄關若是不守衛,則瓦剌進出如入無人之地!”


    王直雖然是文臣,然而其對於軍事也不是一竅不通。


    “想要固守此兩處關隘,則鎮守的將領必須對於當地的山川河洛了熟於胸。”


    “羅通去到居庸關已經半年,朝廷不宜在此時將其替換迴京。”


    王直的意思,羅通已經熟悉了居庸關的各處地形,換個人去又要熟悉一段時間。


    這樣子,對於居庸關防務不利。


    “太上皇車駕蒙塵,大明萬民痛惜萬分。”


    “為今之計,當以充實關隘為上,然後再同瓦剌接觸和談。”


    “此時,我大明軍務不可懈怠。”


    王直說明軍事的重要性,就是為了從旁說明居庸關守將的重要性,就是為了不想調羅通迴京師。


    “京畿附近的關隘,如紫荊關、居庸關、白羊關等地,均為京師之腹心,所用守將必為果敢剛毅之人。”


    “鑒於各處關隘的本地守軍,因為熟悉當地地形,還需重用才是。”


    “隻是我軍承平日久,還需對邊關守軍嚴加操練。”


    既然羅通如今是居庸關的統帥,那麽王直就站在軍事立場來說問題。


    “羅通此人雖然也是一個文武全才,奈何他人品敗壞。”


    “一個品行不端的人,怎麽可以讓他身居京師廟堂之上?”


    王直前麵說的都不用要,他的最後這個理由才是反對羅通迴京的關鍵。


    “臣得陛下信任,執掌吏部,負責文臣的考核與晉升。”


    “若是羅通這樣貪腐之人身居高位,那麽便是說明朝廷不重視吏治。”


    “如此一來,則官員就會多行不法之事,老百姓亦會受暴政之苦。”


    “還望陛下明鑒!”


    王直起身,對著朱祁鈺一拜。


    仿佛隻要朱祁鈺調了羅通迴京,那麽就迴被羅通禍害朝政一樣。


    當然,王直這也是屬於在其位謀其政。


    王直既然負責天下文官的考核升遷,他當然希望官員清廉之輩,而不是貪腐之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是條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是條狗並收藏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