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太子師,福兮禍兮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 作者:小黑是條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2章 太子師,福兮禍兮?
“在下可是聽說,司禮監掌印太監王誠,最近十分的活躍。”
“他不但和王一寧走得很近,還同隔壁那位往來頻繁。”
高穀說的隔壁那位,指的還是王文。
“之前朝中有三楊,怕不是他們想再來一個三王?”
高穀這是說王誠和王文、王一寧,因為他們三個都姓王。
“這話可不能亂說!”
對於王文,陳循一直看不上眼。
陳循和王文都是內閣大學士,也都是朱祁鈺扶持的文人重臣。
因為王文的存在,讓陳循感受到了威脅。
當然,文人相輕的臭毛病,還讓陳循不止是看不起王文,還讓陳循看不起現在和他說話的高穀。
“此事事關重大,必須謹慎處理。”
“若是處理不當,便會引發輿論轟動,便會惹起群情紛紛。”
陳循之所以如此猶豫不決,主要還是王一寧和都察院的奏章太過突然。
身為內閣首輔的陳循,居然沒有事先得知一點消息,這讓陳循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處置。
而且陳循還隱隱有一絲不滿。
身為朱祁鈺扶持文臣中權柄最重之人,陳循現在是可以和王直、胡瀠、於謙扳手腕的。
覺得自己沒能參與兩宮並立這樣的機密之事,讓陳循有一種被排除在朱祁鈺親信核心之外的感覺。
“在下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處置,所以才想著找陳公商議。”
高穀點了點頭,他認可陳循謹慎的態度。
就在陳循和高穀談話的時候,突然一個人影在窗外出現。
都察院左都禦史,內閣大學士王文,就這樣出現在了陳循房間的門口。
“兩位閣老,我剛才聽一個內侍說了一件事。”
“因為覺得奇怪,所以特來找兩位閣老聊一聊。”
王文為人心熱麵冷,而且王文也熱衷於追求權勢,所以群臣同王文之間沒有什麽交情。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雖然奪門之變後王文同樣被朱祁鎮殺害,可是天下人隻為於謙喊冤,卻無一人為王文打抱不平。
朱祁鈺就是看到王文這樣孤立於群臣,所以才大力扶持王文。
同樣都是權臣,像王文這樣的孤臣更容易駕馭。
就算朱祁鈺日後想要對王文動手,也不會引發什麽動蕩。
“千之,內侍們說了什麽!”
陳循嘴上雖然親近的喊著王文的字,但是他手上卻是快速的兩份奏章給收到了抽屜裏麵去。
陳循心裏還在想著,這個給王文傳話的內侍,說不得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王誠。
“那個內侍說,太後突然把彭時和商輅給召了過去。”
陳循的動作雖然很快,可王文還是看見了。
同為朱祁鈺扶持的文臣,王文知道陳循這是對自己有防範之心。
如此情況,王文不由得心中升起一股淒涼之意。
王文渴望融入群臣,但是群臣一直都在孤立王文。
至於彭時和商輅兩人,都是朱祁鎮當皇帝時的正統年間狀元。
土木堡之變後,經過成敬向朱祁鈺舉薦,彭時和商輅得以一起進入內閣,為天子提供諮詢。
“誰來傳話的?”
陳循心中好奇。
今天接連三件事,事事不離慈寧宮,事事不離孫太後。
“還能有誰,當然是慈寧宮總管太監李永昌派來的人。”
王文說話的語氣,變得十分冷淡。
既然陳循不拿王文當自己人,王文也不打算再用熱臉去貼冷屁股。
……
商輅此刻正跟著一個名叫郭安的內侍,行走在皇宮大內之中。
一抬頭,商輅見到迎麵正有一隊內侍宦官走過來。
打頭之人穿著一身的大紅蟒袍,顯然是皇宮裏麵有頭有臉的大太監。
商輅之前在皇宮裏麵走動得並不多,對於太監他也就認識幾個人而已。
隨著王振身死,金英和興安又被貶到中都鳳陽,也就王誠和舒良這兩個司禮監大太監,以及最近風頭正盛的東廠善增,禦馬監成敬和郝義。
除此之外,商輅就基本不認識了。
“商閣老,走過來的正是慈寧宮總管太監李公公。”
領路的內侍郭安看穿了商輅的迷茫,連忙幫著他做起了介紹。
雖然沒有見過李永昌,不過商輅對他卻是久仰大名。
之前孫太後打算召襄王入京繼承大統的時候,就是讓這個李永昌前去尚寶監索要襄王金符。
“小的拜見義父!”
李永昌走近之後,郭安連忙上前請安。
“混賬東西,這宮裏哪來的義父和義子!”
李永昌手中拂塵一甩,對著郭安就是一通教訓。
“小的拜見李公公!”
郭安連忙改口。
“不知這位,可是新晉入閣的商先生?”
李永昌並不理會郭安,而是徑直走向了商輅。
在詢問商輅的時候,李永昌雖然滿臉笑意,不過他沒有對著商輅行禮。
原因隻是因為商輅入閣才短短兩三個月,而李永昌又自持他是慈寧宮總管太監的身份。
“李公公,折煞我也!”
“你口中的“先生”二字,商輅實在是愧不敢當。”
商輅先是一番謙讓。
“在下正是商輅,不知李公公有何事找我?”
然後商輅才承認身份。
在和李永昌談話的時候,隻見商輅嘴巴裂開,露出了一個笑容。
商輅這才剛剛入閣,他不敢生出大意之心。
商輅深知,這個宮裏大太監們都是他惹不起的人。
作用皇家近臣,太監們要是給他們主子說上幾句閑話,那麽就會讓外臣們不勝其煩。
“老奴奉了上聖皇太後的懿旨,前來請商閣老過去慈寧宮見太後聖駕。”
“太後她老人家有些話,想和商閣老您說上一說。”
提到孫太後,李永昌收起了笑容,變得一臉嚴肅的。
“卻是不知太後這一次是隻傳了商輅一人前往,還是也有他人一起去慈寧宮拜見?”
商輅在問話的時候,心裏暗暗吃了一驚。
因為剛才引導商輅在皇城行走的內侍郭安,曾經對商輅說過,孫太後有心讓商輅和彭時給太子朱見深做老師。
迴頭望了一眼還在躬身彎腰的郭安,商輅不由得投去一個感激的眼神。
而且商輅對於郭安這個小太監,也不敢再掉以輕心。
郭安能夠知道這麽重要的內幕,顯然不是普通角色。
再一想,商輅也就明白其中的關鍵。
剛才郭安喊李永昌叫義父,那麽自然郭安就是李永昌在宮裏收的義子。
有了李永昌這個慈寧宮總管太監做靠山,那麽郭安能夠知道一些宮廷秘密也就不足為奇了。
“太後還召見了一位彭先生,也是新入閣的。”
李永昌這個時候又恢複了笑容
“李公公,請前麵帶路。”
商輅向著李永昌一拜後,又向著李永昌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商閣老,這邊請!”
李永昌說完,就當先邁出了步子。
行走在皇宮大內,商輅也是心中不安。
要是彭時不知道其中利害關係,一不小心成了太子朱見深的老師,隻怕彭時的仕途也就毀了。
在李永昌的帶領下,商輅他們在和彭時匯合後,一路來到皇城西側的武英殿,然後又向著偏殿走了過去。
遠遠的,商輅就看見靠西的小殿裏麵,重重的珠簾低垂,室內更是香薰嫋嫋,沁人心脾。
偏殿的正中陳設得有一應的紫檀,上麵並無繁複的裝飾,卻是渾然天成,難以掩飾的貴氣撲麵而來。
“外臣商輅,見過太後娘娘,千歲千千歲!”
“臣彭時,見過太後娘娘,千歲千千歲!”
商輅和彭時進到偏殿後,連忙對著珠簾後麵的孫太後行跪拜之禮。
“平身,起來說話吧!”
孫太後的聲音,隔著珠簾輕輕傳了出來。
聞言的商輅,隻覺得孫太後的聲音雖然清潤婉轉,裏麵卻是有著掩不住一股憔悴失落。
不過他可不敢胡思亂想,隻是小心翼翼的站起身來。
等到禮成,孫太後這才悠悠的往下說。
“商先生是正統十年的狀元,彭先生是正統十三年的狀元。”
“本宮這是何等的榮幸,能夠在有生之年中,和兩位狀元公同處一室。”
孫太後說話的時候,全程隔著珠簾,一示尊卑有序和男女有別。
商輅有了郭安之前的提醒,他全然沒有高興,隻是覺得孫太後果然是話裏有話。
彭時不知道其中的原委,他隻是覺出孫太後這話,裏麵隱藏著不吉之意,心中不由生出疑惑。
商輅沒有接話。
“微臣才疏學淺,這都是太上皇對微臣的提拔之恩。”
“皇恩浩蕩,微臣當沒齒難忘。”
彭時卻是連忙恭謹的迴對。
“罷了!”
孫太後口中苦笑一聲,擺了擺手。
“如今的大明皇帝,早已經不再是你們口中的那個皇帝了。”
“本宮此番讓你們過來,隻不過是想找伱們前來看看。”
“也不知道我那個不肖兒子,他最後兩次選中的狀元公們,究竟是何等風流倜儻的人物?”
孫太後說商輅和彭時是風流倜儻。這話倒是一點沒錯。
科舉取士,除了看文章,還看長相。
明朝講究官儀,也就是當官的人必須要儀表堂堂。
因為官員代表著朝廷的臉麵,總不能找一群醜八怪來端坐在公堂之上吧?
張居正,頎身秀眉目,須長至腹。
於謙,謙生而頎晳,美容止。
楊廷和,為人美風姿。
夏言,眉目疎朗,大音聲,不操楚語,性警敏,豪邁有俊才,縱橫辨博。
嚴嵩,長身疎瘦如削,疎眉目。
徐階,公生而白晳,秀眉目,美須髯,端坐竟日無跛倚,湛然冰玉。及接之而藹然春溫,色笑襲人,有所談論霏霏皆芬屑。
如此種種描述,可見明朝長得好看的上交給國家,古今同理。
“升簾!”
孫太後說完以後,一旁的宮娥女官連忙拉起簾子,她好直接的看到外邊的商輅和彭時。
等到兩側的女官掀起紗帳,商輅和彭時都是連忙把頭壓得更低,以示不敢直視孫太後,以表示臣子的謙卑。
孫太後臉上微微一笑,她說:“兩位狀元公,何必如此拘束?”
“將來你們都是要做太子師傅的人,如此我們也就是一家人了。”
“你們且抬起頭來,讓本宮好好看看狀元公的風華正茂。”
商輅和彭時,隻得緩緩的抬起頭,但是他們還是眼光低垂,不敢和孫太後有目光上的接觸。
孫太後看到,是商輅的挺拔清俊,是彭時溫潤謙恭。
看著兩人都是一表人才,孫太後不由開心的笑了。
“我兒的眼光倒是不錯!”
“兩位狀元公這般的人物,當真是我大明人傑之中的翹楚之輩。”
“本宮看來,兩位狀元公無論是相貌還是才學,當配得起我兒的眼光,也定然能夠輔導太子的學業。”
孫太後突然話鋒一轉,她又說了一句。
“也不知將來新皇帝欽點的狀元們,可有你們二人的一半兒出眾?”
孫太後這話,明顯就是一捧一踩。
表麵上孫太後是在稱讚商輅和彭時,其實是在趁機抬高她兒子朱祁鎮,並且還貶低新皇帝朱祁鈺。
彭時心想,孫太後這樣的話,卻是叫人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商輅到底比彭時年長幾歲,他始終還是要城府深沉得多。
“臣等科舉登科,都是全靠大明善待天下讀書人!”
“天下讀書人何其多,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微臣不過隻是運氣好一些,才能勉強得了個第一。”
商輅低頭態度很謙卑,他絕口不提是受了朱祁鎮的恩惠,而是口口聲聲講的朝廷。
“大明人傑地靈,有才之士多如過江之鯽。”
“微臣不敢狂妄自大,免得貽笑大方,為天下人所恥笑。”
“而且我大明曆代先皇都是禮遇天下讀書士子,想必今上開科之後我大明定會人才噴湧而出!”
商輅這話可謂是迴答得滴水不漏。
“商先生,太過自謙了。”
孫太後豈能不知道商輅的小心思?
她知道商輅這是不敢說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的事情。
“有些話,本宮本來不該說的。”
“隻不過你們都是東宮太子師,所以本宮也就對你們無需隱瞞。”
“本宮知道,外邊有傳言說本宮不喜歡新君。”
過了一會,孫太後又才開口。
而這幾句話一出口,商輅和彭時都是把頭垂得更低。
天子家事,皇家隱秘,這種事情最好還是少參與。
“在下可是聽說,司禮監掌印太監王誠,最近十分的活躍。”
“他不但和王一寧走得很近,還同隔壁那位往來頻繁。”
高穀說的隔壁那位,指的還是王文。
“之前朝中有三楊,怕不是他們想再來一個三王?”
高穀這是說王誠和王文、王一寧,因為他們三個都姓王。
“這話可不能亂說!”
對於王文,陳循一直看不上眼。
陳循和王文都是內閣大學士,也都是朱祁鈺扶持的文人重臣。
因為王文的存在,讓陳循感受到了威脅。
當然,文人相輕的臭毛病,還讓陳循不止是看不起王文,還讓陳循看不起現在和他說話的高穀。
“此事事關重大,必須謹慎處理。”
“若是處理不當,便會引發輿論轟動,便會惹起群情紛紛。”
陳循之所以如此猶豫不決,主要還是王一寧和都察院的奏章太過突然。
身為內閣首輔的陳循,居然沒有事先得知一點消息,這讓陳循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處置。
而且陳循還隱隱有一絲不滿。
身為朱祁鈺扶持文臣中權柄最重之人,陳循現在是可以和王直、胡瀠、於謙扳手腕的。
覺得自己沒能參與兩宮並立這樣的機密之事,讓陳循有一種被排除在朱祁鈺親信核心之外的感覺。
“在下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處置,所以才想著找陳公商議。”
高穀點了點頭,他認可陳循謹慎的態度。
就在陳循和高穀談話的時候,突然一個人影在窗外出現。
都察院左都禦史,內閣大學士王文,就這樣出現在了陳循房間的門口。
“兩位閣老,我剛才聽一個內侍說了一件事。”
“因為覺得奇怪,所以特來找兩位閣老聊一聊。”
王文為人心熱麵冷,而且王文也熱衷於追求權勢,所以群臣同王文之間沒有什麽交情。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雖然奪門之變後王文同樣被朱祁鎮殺害,可是天下人隻為於謙喊冤,卻無一人為王文打抱不平。
朱祁鈺就是看到王文這樣孤立於群臣,所以才大力扶持王文。
同樣都是權臣,像王文這樣的孤臣更容易駕馭。
就算朱祁鈺日後想要對王文動手,也不會引發什麽動蕩。
“千之,內侍們說了什麽!”
陳循嘴上雖然親近的喊著王文的字,但是他手上卻是快速的兩份奏章給收到了抽屜裏麵去。
陳循心裏還在想著,這個給王文傳話的內侍,說不得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王誠。
“那個內侍說,太後突然把彭時和商輅給召了過去。”
陳循的動作雖然很快,可王文還是看見了。
同為朱祁鈺扶持的文臣,王文知道陳循這是對自己有防範之心。
如此情況,王文不由得心中升起一股淒涼之意。
王文渴望融入群臣,但是群臣一直都在孤立王文。
至於彭時和商輅兩人,都是朱祁鎮當皇帝時的正統年間狀元。
土木堡之變後,經過成敬向朱祁鈺舉薦,彭時和商輅得以一起進入內閣,為天子提供諮詢。
“誰來傳話的?”
陳循心中好奇。
今天接連三件事,事事不離慈寧宮,事事不離孫太後。
“還能有誰,當然是慈寧宮總管太監李永昌派來的人。”
王文說話的語氣,變得十分冷淡。
既然陳循不拿王文當自己人,王文也不打算再用熱臉去貼冷屁股。
……
商輅此刻正跟著一個名叫郭安的內侍,行走在皇宮大內之中。
一抬頭,商輅見到迎麵正有一隊內侍宦官走過來。
打頭之人穿著一身的大紅蟒袍,顯然是皇宮裏麵有頭有臉的大太監。
商輅之前在皇宮裏麵走動得並不多,對於太監他也就認識幾個人而已。
隨著王振身死,金英和興安又被貶到中都鳳陽,也就王誠和舒良這兩個司禮監大太監,以及最近風頭正盛的東廠善增,禦馬監成敬和郝義。
除此之外,商輅就基本不認識了。
“商閣老,走過來的正是慈寧宮總管太監李公公。”
領路的內侍郭安看穿了商輅的迷茫,連忙幫著他做起了介紹。
雖然沒有見過李永昌,不過商輅對他卻是久仰大名。
之前孫太後打算召襄王入京繼承大統的時候,就是讓這個李永昌前去尚寶監索要襄王金符。
“小的拜見義父!”
李永昌走近之後,郭安連忙上前請安。
“混賬東西,這宮裏哪來的義父和義子!”
李永昌手中拂塵一甩,對著郭安就是一通教訓。
“小的拜見李公公!”
郭安連忙改口。
“不知這位,可是新晉入閣的商先生?”
李永昌並不理會郭安,而是徑直走向了商輅。
在詢問商輅的時候,李永昌雖然滿臉笑意,不過他沒有對著商輅行禮。
原因隻是因為商輅入閣才短短兩三個月,而李永昌又自持他是慈寧宮總管太監的身份。
“李公公,折煞我也!”
“你口中的“先生”二字,商輅實在是愧不敢當。”
商輅先是一番謙讓。
“在下正是商輅,不知李公公有何事找我?”
然後商輅才承認身份。
在和李永昌談話的時候,隻見商輅嘴巴裂開,露出了一個笑容。
商輅這才剛剛入閣,他不敢生出大意之心。
商輅深知,這個宮裏大太監們都是他惹不起的人。
作用皇家近臣,太監們要是給他們主子說上幾句閑話,那麽就會讓外臣們不勝其煩。
“老奴奉了上聖皇太後的懿旨,前來請商閣老過去慈寧宮見太後聖駕。”
“太後她老人家有些話,想和商閣老您說上一說。”
提到孫太後,李永昌收起了笑容,變得一臉嚴肅的。
“卻是不知太後這一次是隻傳了商輅一人前往,還是也有他人一起去慈寧宮拜見?”
商輅在問話的時候,心裏暗暗吃了一驚。
因為剛才引導商輅在皇城行走的內侍郭安,曾經對商輅說過,孫太後有心讓商輅和彭時給太子朱見深做老師。
迴頭望了一眼還在躬身彎腰的郭安,商輅不由得投去一個感激的眼神。
而且商輅對於郭安這個小太監,也不敢再掉以輕心。
郭安能夠知道這麽重要的內幕,顯然不是普通角色。
再一想,商輅也就明白其中的關鍵。
剛才郭安喊李永昌叫義父,那麽自然郭安就是李永昌在宮裏收的義子。
有了李永昌這個慈寧宮總管太監做靠山,那麽郭安能夠知道一些宮廷秘密也就不足為奇了。
“太後還召見了一位彭先生,也是新入閣的。”
李永昌這個時候又恢複了笑容
“李公公,請前麵帶路。”
商輅向著李永昌一拜後,又向著李永昌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商閣老,這邊請!”
李永昌說完,就當先邁出了步子。
行走在皇宮大內,商輅也是心中不安。
要是彭時不知道其中利害關係,一不小心成了太子朱見深的老師,隻怕彭時的仕途也就毀了。
在李永昌的帶領下,商輅他們在和彭時匯合後,一路來到皇城西側的武英殿,然後又向著偏殿走了過去。
遠遠的,商輅就看見靠西的小殿裏麵,重重的珠簾低垂,室內更是香薰嫋嫋,沁人心脾。
偏殿的正中陳設得有一應的紫檀,上麵並無繁複的裝飾,卻是渾然天成,難以掩飾的貴氣撲麵而來。
“外臣商輅,見過太後娘娘,千歲千千歲!”
“臣彭時,見過太後娘娘,千歲千千歲!”
商輅和彭時進到偏殿後,連忙對著珠簾後麵的孫太後行跪拜之禮。
“平身,起來說話吧!”
孫太後的聲音,隔著珠簾輕輕傳了出來。
聞言的商輅,隻覺得孫太後的聲音雖然清潤婉轉,裏麵卻是有著掩不住一股憔悴失落。
不過他可不敢胡思亂想,隻是小心翼翼的站起身來。
等到禮成,孫太後這才悠悠的往下說。
“商先生是正統十年的狀元,彭先生是正統十三年的狀元。”
“本宮這是何等的榮幸,能夠在有生之年中,和兩位狀元公同處一室。”
孫太後說話的時候,全程隔著珠簾,一示尊卑有序和男女有別。
商輅有了郭安之前的提醒,他全然沒有高興,隻是覺得孫太後果然是話裏有話。
彭時不知道其中的原委,他隻是覺出孫太後這話,裏麵隱藏著不吉之意,心中不由生出疑惑。
商輅沒有接話。
“微臣才疏學淺,這都是太上皇對微臣的提拔之恩。”
“皇恩浩蕩,微臣當沒齒難忘。”
彭時卻是連忙恭謹的迴對。
“罷了!”
孫太後口中苦笑一聲,擺了擺手。
“如今的大明皇帝,早已經不再是你們口中的那個皇帝了。”
“本宮此番讓你們過來,隻不過是想找伱們前來看看。”
“也不知道我那個不肖兒子,他最後兩次選中的狀元公們,究竟是何等風流倜儻的人物?”
孫太後說商輅和彭時是風流倜儻。這話倒是一點沒錯。
科舉取士,除了看文章,還看長相。
明朝講究官儀,也就是當官的人必須要儀表堂堂。
因為官員代表著朝廷的臉麵,總不能找一群醜八怪來端坐在公堂之上吧?
張居正,頎身秀眉目,須長至腹。
於謙,謙生而頎晳,美容止。
楊廷和,為人美風姿。
夏言,眉目疎朗,大音聲,不操楚語,性警敏,豪邁有俊才,縱橫辨博。
嚴嵩,長身疎瘦如削,疎眉目。
徐階,公生而白晳,秀眉目,美須髯,端坐竟日無跛倚,湛然冰玉。及接之而藹然春溫,色笑襲人,有所談論霏霏皆芬屑。
如此種種描述,可見明朝長得好看的上交給國家,古今同理。
“升簾!”
孫太後說完以後,一旁的宮娥女官連忙拉起簾子,她好直接的看到外邊的商輅和彭時。
等到兩側的女官掀起紗帳,商輅和彭時都是連忙把頭壓得更低,以示不敢直視孫太後,以表示臣子的謙卑。
孫太後臉上微微一笑,她說:“兩位狀元公,何必如此拘束?”
“將來你們都是要做太子師傅的人,如此我們也就是一家人了。”
“你們且抬起頭來,讓本宮好好看看狀元公的風華正茂。”
商輅和彭時,隻得緩緩的抬起頭,但是他們還是眼光低垂,不敢和孫太後有目光上的接觸。
孫太後看到,是商輅的挺拔清俊,是彭時溫潤謙恭。
看著兩人都是一表人才,孫太後不由開心的笑了。
“我兒的眼光倒是不錯!”
“兩位狀元公這般的人物,當真是我大明人傑之中的翹楚之輩。”
“本宮看來,兩位狀元公無論是相貌還是才學,當配得起我兒的眼光,也定然能夠輔導太子的學業。”
孫太後突然話鋒一轉,她又說了一句。
“也不知將來新皇帝欽點的狀元們,可有你們二人的一半兒出眾?”
孫太後這話,明顯就是一捧一踩。
表麵上孫太後是在稱讚商輅和彭時,其實是在趁機抬高她兒子朱祁鎮,並且還貶低新皇帝朱祁鈺。
彭時心想,孫太後這樣的話,卻是叫人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商輅到底比彭時年長幾歲,他始終還是要城府深沉得多。
“臣等科舉登科,都是全靠大明善待天下讀書人!”
“天下讀書人何其多,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微臣不過隻是運氣好一些,才能勉強得了個第一。”
商輅低頭態度很謙卑,他絕口不提是受了朱祁鎮的恩惠,而是口口聲聲講的朝廷。
“大明人傑地靈,有才之士多如過江之鯽。”
“微臣不敢狂妄自大,免得貽笑大方,為天下人所恥笑。”
“而且我大明曆代先皇都是禮遇天下讀書士子,想必今上開科之後我大明定會人才噴湧而出!”
商輅這話可謂是迴答得滴水不漏。
“商先生,太過自謙了。”
孫太後豈能不知道商輅的小心思?
她知道商輅這是不敢說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的事情。
“有些話,本宮本來不該說的。”
“隻不過你們都是東宮太子師,所以本宮也就對你們無需隱瞞。”
“本宮知道,外邊有傳言說本宮不喜歡新君。”
過了一會,孫太後又才開口。
而這幾句話一出口,商輅和彭時都是把頭垂得更低。
天子家事,皇家隱秘,這種事情最好還是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