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居庸關下,三隻老狐狸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 作者:小黑是條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12章 居庸關下,三隻老狐狸
火光衝天中,瓦剌人的隊伍亂了!
外邊的重裝騎兵散不開,裏麵的輕騎出不去。
眼看時機成熟,明軍火炮手們更是賣力,他們用更加密集的炮彈,招唿著外圍的瓦剌鐵騎。
“轟外圍幹什麽?”
“你們是覺得瓦剌人衝不出來,所以故意幫著他們打開一個口子?”
“給老子調整角度和距離,給老子狠狠轟裏麵!”
楊信見到明軍炮兵失誤,忍不住就是一頓罵。
這他娘的不是在轟瓦剌人,這他娘的是在幫瓦剌人!
明軍炮手在楊信的提醒和指揮下,紛紛調整炮口高度。
一顆又一顆炮彈帶著滿腔怒火,落到了被困在裏麵的瓦剌輕騎唿嘯而去。
不過短短一個時辰,瓦剌大軍就徹底崩潰。
經過一番自相踐踏過後,泥地上多出不下一千具屍體。
被轟炸後受傷沒死的瓦剌人,爆發出一陣陣慘痛的呻吟。
“各部速速向西撤退!”
也先知道現在瓦剌軍心已亂,要是再繼續待下去,隻怕會死傷更多。
在明軍炮火的遠程攻擊下,在也先的撤退的軍令下,瓦剌騎兵開始紛紛向西逃亡。
為了逃命,瓦剌人斬殺了不少被繩索捆綁的外圍戰馬,以此來打開口子,讓裏麵的輕騎可以湧出去。
而重傷未死之人,瓦剌大軍也是對其不加以理睬,任其自生自滅。
“殺!”
見到瓦剌軍心已亂,見到瓦剌軍陣不再井然有序,楊信和潘成各自高舉戰刀,引領著明軍將士乘勝追擊。
夜幕中,瓦剌騎兵和明軍,上演了一出你追我趕的戲碼。
……
“羅大人、成公公,你們看,末將收獲了什麽!”
此刻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楊信,應該改名叫做楊洋得意。
隻見楊信的手中還拽著一根麻繩,而麻繩的後麵還拖拽著一個瓦剌人。
“這是?”
成敬看到被拽之人衣著不凡,再加上楊信一臉興高采烈,就知道被拽之人必定大有來頭。
“在下那吉帖木兒,有禮了!”
還沒等到翻身下馬的楊信迴答,俘虜的那個瓦剌人自己就搶先開口。
為了活命,那吉帖木兒變得學著明人見麵的時候彎腰作揖。
禮義廉恥?
為了活命!
“那吉帖木兒?”
“伱在瓦剌什麽地位?”
成敬上前一步,重重的問到。
“小人乃是瓦剌太師也先麾下大將之一。”
見到成敬身穿蟒袍,那吉帖木兒知道成敬一定是明朝的大人物。
為了活命,那吉帖木兒對於成敬十分討好。
“來人,速速將此人押送南下,獻俘於陛下!”
成敬看向那吉帖木兒的眼神,仿佛他不是一個俘虜,而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珍寶。
那吉帖木兒,就是成敬作為恭賀朱祁鈺登基的賀禮。
哪怕朱祁鈺已經登基了快小半年,成敬也覺得此刻獻上賀禮並不遲。
“朱千戶,勞煩你親自走一趟。”
想了想,成敬還是找到了朱驥。
朱驥也是朱祁鈺在錦衣衛中扶持的新秀,讓朱驥押送那吉帖木兒南下京師,成敬才會更放心。
而且朱驥還曾經在通州駐防,以阻止權貴之家在大戰前逃亡南下。
成敬還有兩個考慮。
讓朱驥押送俘虜南下,就是給朱驥一個露臉的機會,就是增加錦衣衛的權威。
西廠淩遲了曹吉祥,又抄家楊善,還在案牘庫收集了群臣的卷宗。
西廠風頭太過,成敬覺得必須扶持一下錦衣衛。
為了朱祁鈺考慮,成敬覺得廠衛平衡,好過西廠一家獨大。
而讓朱驥押送俘虜南下,成敬還可以交好錦衣衛,這也有助於提升和鞏固成敬在內廷的地位。
無論於公還是於私,成敬都覺得這是一舉兩得。
“下官領命!”
朱驥拱手一禮。
成敬是朱祁鈺在郕王府的伴讀,也就是帝師。
成敬如今貴為禦馬監提督太監,朱驥一個小小千戶更是不好得罪成敬。
朱驥雖然是武將出身,可他也是一個飽腹詩文的心細之人。
成敬賣給朱驥一個好,朱驥也是能夠看得出來。
……
居庸關守軍在追擊瓦剌也先部的野戰中,三戰三捷,大勝而歸。
“楊將軍,我軍昨夜的戰果統計出來了嗎?”
看著堆積如山的軍械,以及無數蓬頭垢麵的明朝老百姓,成敬友善的走到了羅通身邊。
“應該出來了。”
羅通揮手招過來一個書吏,然後從他手裏接過賬簿。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成公公,我軍在此番出城追擊中,共有斬殺瓦剌賊人一千一百又三名。”
“另外還共計奪取戰馬一千五百匹,盔甲、弓箭也是有著數以千計。”
“除此以外,我軍更是還解救了被瓦剌所擄掠的百姓上萬人之多!”
羅通都沒有想到,這一次的戰果如此巨大。
“咱家當上奏陛下和朝廷,為羅大人、楊將軍、潘將軍,乃至居庸關的全軍將士請功!”
雖然成敬大喜過望,不過他還沒有被巨大的喜悅衝昏頭腦。
在說話的時候,成敬先提朱祁鈺,再提朝廷,這就是在告訴居庸關將士,要他們效忠朱祁鈺在先,然後才是效忠朝廷。
其實也不用成敬上表,朱祁鈺也會在戰後論功行賞。
成敬之所以這樣做,隻不過是為了自己能夠收獲軍心名望,也是為了激勵軍中士氣。
而且成敬這樣做,他自己也不用付出什麽,這就是典型的慷他人之慨。
作為進士出身的太監,成敬深知語言藝術。
“羅大人,此戰統計的結果,可是確認無誤?”
想到一件事後,原本一臉喜色的成敬,突然又變得嚴肅起來。
“成公公,下官會親自去核對!”
羅通此前曾在安南和山西,都有參讚過軍務。
他也是因為在山西的時候貪腐,而被當時的大將王驥彈劾後貶官。
成敬的問話,羅通心中明白。
成敬就是擔心虛報戰功,擔心羅通會再次錯誤。
羅通可不是什麽白蓮花,他也是一個人精,怎麽可能聽不出來成敬是話裏有話?
“當初啟用羅大人的時候,朝中的阻力可是不小。”
“吏部尚書王直,就堅決反對。”
“咱家還記得,王尚書說一次不忠。終身不用。”
“然而陛下對羅大人寄予厚望,所以才會力排眾議,堅持讓羅大人前來主持這居庸關的防務。”
“如今羅大人不負聖恩的守關有功,陛下也必然會重重賞。”
成敬停了下來,對著羅通就是拱手道賀。
“然而羅大人要是授人以柄,則陛下也會麵上無光。”
“咱家也是看重羅大人的才能,欽佩羅大人為國力戰,所以才會在這裏出言提醒,咱家其實也沒有什麽別的意思。”
隨著成敬最後這一句話說出口,他頓時就覺得自己是在畫蛇添足了。
特別提醒“沒有什麽意思”,那就是有著什麽意思,
民間有俗語,明人不用指點,響鼓不用重錘。
大家都是官場老油條了,有些話隻用意會,用不著說出口。
“下官明白!”
羅通恍若未聞,臉上一副波瀾不驚的模樣。
也不知道羅通是認可了成敬的說法,還是介懷成敬提及他不堪的過往?
……
也先率領著瓦剌大軍,可謂是一夜三驚。
直到奔出數十裏後,瓦剌大軍才在也先的強勢彈壓下重新結陣。
也先見到無法從居庸關破關而出,他隻好帶領主力直奔紫荊關而去。
也先此舉,也是出於穩妥的考慮。
當初瓦剌在攻破紫荊關後,就在那裏留有軍隊駐守,一留一條後路。
從明朝京師退兵後,伯顏帖木兒,也就是也先的弟弟,就是押送著朱祁鎮,走的紫荊關這一路。
朱祁鎮可是也先手上的一張王牌,也先可不會就這樣丟掉朱祁鎮。
也先這是要去紫荊關和他弟弟伯顏帖木兒匯合,然後再領著瓦剌大軍從紫荊關退往塞外老家。
正在居庸關外日夜猛攻的瓦剌大將阿剌知院,在聽到也先於居庸關下吃了敗仗後,他也放棄了最後一絲幻想。
阿剌知院在接到消息後的第一時間,就帶著本部人馬往北而去。
阿剌知院雖然是也先的手下,可他和也先是屬於合作關係多過臣服關係。
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阿剌知院知道退兵才最大化符合自己部落的利益。
……
如果說正統年間,誰是明軍頭號名將的話,一定非宣府老將楊洪莫屬。
楊洪,武將世家。
楊洪的祖父,跟隨常遇春起兵,明朝建立後,受封正六品的百戶。
楊洪的父親,繼承了他祖父的百戶軍職,死在了靖難之役中。
父死子承的楊洪,最初被明朝調任到開平衛戍防。
開平衛遠在蒙古境內,去往開平衛在當時看來是兇多吉少。
楊洪當時年僅二十二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
他毫不在乎的說到:“大丈夫,立功名寧在跬步之內!”
楊洪這不是說大話,他是有真才實幹的。
在北上開平衛後,楊洪一步一個腳印,先後積累了無數的軍功。
朱棣五次統兵出塞北伐,楊洪都是衝鋒陷陣,任職軍中先鋒。
朱棣曾經親自給楊洪斟酒,這對於軍人來說是莫大的榮譽。
到了朱祁鎮的正統年間,楊洪早就已經是威名遠揚的邊關名將。
當時朝野公推,楊洪為邊將智勇第一。
楊洪家族的後輩,很多都在他賬下效力,他們也被人稱為“楊家將”。
蒙古的古兀良哈部,更是稱唿楊洪為“楊王”,驚為天人、不敢犯境!
楊洪在土木堡事變的時候並沒有發兵救援,所以他後來和石亨一起被投入了大牢。
要不是於謙向朱祁鈺舉薦,隻怕這位沙場宿將就會老死獄中、含恨而亡。
此刻的楊洪,正帶著宣府軍馬南下京師。
“成公公、羅大人,居庸關一仗打得夠漂亮!”
在成敬等人設下的接風洗塵宴席上,楊洪不由得舉杯向著主人家敬酒。
一杯水酒下肚,楊洪又看了一眼自己的侄兒楊信。
“這次我侄兒能夠立功,多虧了成公公和羅大人對他提攜。”
“老夫第二杯酒,還是成公公和羅大人!”
說完後,楊洪又是舉杯先飲。
成敬和羅通不敢在楊洪麵前托大,幾人推杯換盞過後,主賓盡歡。
宴席過後,楊洪和成敬一起漫步在夜色之中。
“我知道,朝野對我多有非議。”
“他們說我統帥宣府之軍,卻沒有前去救援土木堡,還隱瞞了馬營、獨石被瓦剌攻陷的消息。”
“要不是我的長子楊俊,放棄了宣府外圍堡壘,阿剌知院也不會和也先一起,東西夾擊我朝大軍。”
楊洪捋了捋花白的頭發,顯得有些英雄遲暮。
楊洪和成敬,也不是第一次見麵,所以彼此之間並不陌生。
“楊公,但求無愧於心就好。”
“至於那些閑話,管它幹什麽。”
成敬心裏清楚,楊洪是朱祁鈺需要爭取的軍中一大助力。
而且成敬之前跟著兵部侍郎項文曜一起,去往土木堡祭奠明軍英魂的時候,成敬就和楊洪有過一次會麵。
成敬當時受朱祁鈺的命令,還對楊洪安撫了一番。
“陛下能夠寬恕楊家,楊洪感恩戴德!”
見到成敬如此說法,楊洪心中頓覺寬慰。
成敬作為朱祁鈺的帝師,他說的一些話,就是代表了朱祁鈺的意思。
“那成公公想不想知道,我當時為什麽會有隱瞞軍情不報嗎?”
楊洪這是想和成敬交心。
成敬貴為帝師,楊洪要是能夠和成敬交好,隻會有百利而無一害。
“楊公如果想對咱家講,那麽咱家就洗耳恭聽。”
“若是楊公不想說,咱家也不問。”
成敬一口一個“楊公”,就是表示朱祁鈺和自己對於楊洪的看重。
“成公公,果然快人快語,很對楊洪的脾氣!”
說完以後,楊洪朗聲大笑。
“我兒楊俊當初丟失宣府外圍堡壘以後,那時我還以為其實也不是什麽大事。我以為瓦剌隻不過是和以前一樣,打完草穀後就會離開。”
“當時我是想著,等到戰後再親率軍隊收複迴來就是了。”
“隻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太上皇身邊的三十萬大軍和一眾名將,居然如此不堪一擊,”
“在瓦剌人數萬騎兵的衝擊下,居然敗了!”
說起朱祁鎮治軍無能,楊洪十分的悲痛。
那些戰死的將領,很多都是楊洪的故交。
“若是早知道會這樣,我一定會親自率領宣府眾將,死守馬營、獨石等堡壘不退!”
楊洪神色肅穆。
“雖然陛下寬恕了楊家,可是每每想起此事,我都是覺得愧對天下!”
說到動情處,楊洪忍不住輕聲哭泣了起來。
自從土木堡一戰後,楊洪和宣府背負了太多的壓力和罵名。
要知道,那個時候楊洪鎮守宣府,手下可是握有四五萬大軍。
其中,騎兵就有一萬多。
至於火器,更是有重炮二十尊,火銃兩千,火槍四千。
直到今天楊信一雪前恥,楊洪才如釋重負。
楊洪輕泣,成敬也不好勸。
成敬隻是默默的在一旁等候。
“我也是為人父親,也有護犢之情。”
“成公公,你能夠體諒嗎?”
楊洪心情平複過後,對著成敬一拱手。
楊洪突然拋出的這個問題,把成敬給難到了。
說不介意楊洪在土木堡之變中毫無作為,那是假的!
可真要說怨恨楊洪的話,成敬又覺得自己狠不下心腸。
畢竟土木堡一敗的罪魁禍首,乃是那個統兵三十萬的“大明戰神”朱祁鎮。
而且楊洪在後來保衛宣府的一係列戰鬥中,表現得也是可圈可點。
楊洪先是嚴詞拒絕了朱祁鎮的叫門,而後又以孤軍守孤城。
“楊公的功過,朝廷已然有決議。”
“陛下之所以能夠起複你為宣府主將,就是覺得你非是罪大惡極。”
“如今瓦剌還滯留在我朝境內,楊公當帶著宣府兒郎們,為國殺賊才是!”
對於楊洪,朝廷裏麵其實也是有著兩種看法。
土木堡幸存者的李賢認為。
如果楊洪當時能夠發兵救援,明軍不一定會敗,皇帝也不會被瓦剌俘虜。
於謙和李賢看法不一樣。
於謙認為,楊洪雖然沒有救援土木堡,不過他全力保全了宣府。
楊洪保全了宣府,就是為京師和居庸關的備戰爭取了時間。
宣府不丟,也可以支援其他地方。
向西,宣府可以支援殘破的大同。
向南,可以支援居庸關和京師。
至於朱祁鈺,看得更開。
當時瓦剌圍困明軍於土木堡,楊洪就算帶兵前往救援,亦不過是中了瓦剌圍點打援之計。
以也先和阿剌知院的謀略,他們怎麽可能不計算宣府?
而且宣府大軍當時要是能夠打得過阿剌知院,楊俊也不用放棄獨石、馬營這些外圍堡壘。
麵對氣勢洶洶、早有準備的阿剌知院,宣府軍隊已然漏怯。
能夠保住宣府不丟,已經是楊洪的盡力而為。
外出救援土木堡?
不過是給瓦剌送人頭!
“實不相瞞,咱家也有一個兒子。”
“咱家之前本是廢漢王身邊的近臣,因牽連而被宮刑。”
“在此之前,咱家也曾經娶妻生子。”
為了幫助朱祁鈺爭取楊洪的效忠,成敬不介意提起自己的傷心事。
再者說,成敬有兒子這事,也不是什麽秘密,知道的人也不少。
“成公公,楊洪感激於你!”
楊洪當即把他的兒子楊俊、侄子楊能、楊信都給叫了過來。
“老夫子侄中,也有幾個還算可造之材。”
“若是成公公不嫌棄,今後他們就以子侄之禮侍奉成公公!”
楊洪這是感激成敬三番四次對宣府的維護,所以希望楊家後輩能夠可以多和成敬交往。
楊家子侄認成敬做了叔父,便是向朱祁鈺宣誓效忠。
“成敬榮幸之至!”
對於楊家,成敬其實也是早就有了結交的心思。
如今楊洪拋出了橄欖枝,成敬沒理由不接住。
而且這一次是在私下進行的,成敬也不用擔心有人會彈劾他不懷好意。
就算有人彈劾,成敬也不怕。
成敬不是為了他自己,他是為了朱祁鈺。
成敬看重楊家的忠烈,更看重他們濃厚的軍方背景。
“拜見叔父!”
楊俊、楊能、楊信,齊齊對著朱祁銳一拜。
楊家三兄弟都不傻,他們當然明白楊洪讓他們認成敬做叔父,就是幫著他們在朝廷裏麵找了一座大靠山。
至於傳出去會被世人恥笑,楊家三兄弟並不怕。
火光衝天中,瓦剌人的隊伍亂了!
外邊的重裝騎兵散不開,裏麵的輕騎出不去。
眼看時機成熟,明軍火炮手們更是賣力,他們用更加密集的炮彈,招唿著外圍的瓦剌鐵騎。
“轟外圍幹什麽?”
“你們是覺得瓦剌人衝不出來,所以故意幫著他們打開一個口子?”
“給老子調整角度和距離,給老子狠狠轟裏麵!”
楊信見到明軍炮兵失誤,忍不住就是一頓罵。
這他娘的不是在轟瓦剌人,這他娘的是在幫瓦剌人!
明軍炮手在楊信的提醒和指揮下,紛紛調整炮口高度。
一顆又一顆炮彈帶著滿腔怒火,落到了被困在裏麵的瓦剌輕騎唿嘯而去。
不過短短一個時辰,瓦剌大軍就徹底崩潰。
經過一番自相踐踏過後,泥地上多出不下一千具屍體。
被轟炸後受傷沒死的瓦剌人,爆發出一陣陣慘痛的呻吟。
“各部速速向西撤退!”
也先知道現在瓦剌軍心已亂,要是再繼續待下去,隻怕會死傷更多。
在明軍炮火的遠程攻擊下,在也先的撤退的軍令下,瓦剌騎兵開始紛紛向西逃亡。
為了逃命,瓦剌人斬殺了不少被繩索捆綁的外圍戰馬,以此來打開口子,讓裏麵的輕騎可以湧出去。
而重傷未死之人,瓦剌大軍也是對其不加以理睬,任其自生自滅。
“殺!”
見到瓦剌軍心已亂,見到瓦剌軍陣不再井然有序,楊信和潘成各自高舉戰刀,引領著明軍將士乘勝追擊。
夜幕中,瓦剌騎兵和明軍,上演了一出你追我趕的戲碼。
……
“羅大人、成公公,你們看,末將收獲了什麽!”
此刻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楊信,應該改名叫做楊洋得意。
隻見楊信的手中還拽著一根麻繩,而麻繩的後麵還拖拽著一個瓦剌人。
“這是?”
成敬看到被拽之人衣著不凡,再加上楊信一臉興高采烈,就知道被拽之人必定大有來頭。
“在下那吉帖木兒,有禮了!”
還沒等到翻身下馬的楊信迴答,俘虜的那個瓦剌人自己就搶先開口。
為了活命,那吉帖木兒變得學著明人見麵的時候彎腰作揖。
禮義廉恥?
為了活命!
“那吉帖木兒?”
“伱在瓦剌什麽地位?”
成敬上前一步,重重的問到。
“小人乃是瓦剌太師也先麾下大將之一。”
見到成敬身穿蟒袍,那吉帖木兒知道成敬一定是明朝的大人物。
為了活命,那吉帖木兒對於成敬十分討好。
“來人,速速將此人押送南下,獻俘於陛下!”
成敬看向那吉帖木兒的眼神,仿佛他不是一個俘虜,而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珍寶。
那吉帖木兒,就是成敬作為恭賀朱祁鈺登基的賀禮。
哪怕朱祁鈺已經登基了快小半年,成敬也覺得此刻獻上賀禮並不遲。
“朱千戶,勞煩你親自走一趟。”
想了想,成敬還是找到了朱驥。
朱驥也是朱祁鈺在錦衣衛中扶持的新秀,讓朱驥押送那吉帖木兒南下京師,成敬才會更放心。
而且朱驥還曾經在通州駐防,以阻止權貴之家在大戰前逃亡南下。
成敬還有兩個考慮。
讓朱驥押送俘虜南下,就是給朱驥一個露臉的機會,就是增加錦衣衛的權威。
西廠淩遲了曹吉祥,又抄家楊善,還在案牘庫收集了群臣的卷宗。
西廠風頭太過,成敬覺得必須扶持一下錦衣衛。
為了朱祁鈺考慮,成敬覺得廠衛平衡,好過西廠一家獨大。
而讓朱驥押送俘虜南下,成敬還可以交好錦衣衛,這也有助於提升和鞏固成敬在內廷的地位。
無論於公還是於私,成敬都覺得這是一舉兩得。
“下官領命!”
朱驥拱手一禮。
成敬是朱祁鈺在郕王府的伴讀,也就是帝師。
成敬如今貴為禦馬監提督太監,朱驥一個小小千戶更是不好得罪成敬。
朱驥雖然是武將出身,可他也是一個飽腹詩文的心細之人。
成敬賣給朱驥一個好,朱驥也是能夠看得出來。
……
居庸關守軍在追擊瓦剌也先部的野戰中,三戰三捷,大勝而歸。
“楊將軍,我軍昨夜的戰果統計出來了嗎?”
看著堆積如山的軍械,以及無數蓬頭垢麵的明朝老百姓,成敬友善的走到了羅通身邊。
“應該出來了。”
羅通揮手招過來一個書吏,然後從他手裏接過賬簿。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成公公,我軍在此番出城追擊中,共有斬殺瓦剌賊人一千一百又三名。”
“另外還共計奪取戰馬一千五百匹,盔甲、弓箭也是有著數以千計。”
“除此以外,我軍更是還解救了被瓦剌所擄掠的百姓上萬人之多!”
羅通都沒有想到,這一次的戰果如此巨大。
“咱家當上奏陛下和朝廷,為羅大人、楊將軍、潘將軍,乃至居庸關的全軍將士請功!”
雖然成敬大喜過望,不過他還沒有被巨大的喜悅衝昏頭腦。
在說話的時候,成敬先提朱祁鈺,再提朝廷,這就是在告訴居庸關將士,要他們效忠朱祁鈺在先,然後才是效忠朝廷。
其實也不用成敬上表,朱祁鈺也會在戰後論功行賞。
成敬之所以這樣做,隻不過是為了自己能夠收獲軍心名望,也是為了激勵軍中士氣。
而且成敬這樣做,他自己也不用付出什麽,這就是典型的慷他人之慨。
作為進士出身的太監,成敬深知語言藝術。
“羅大人,此戰統計的結果,可是確認無誤?”
想到一件事後,原本一臉喜色的成敬,突然又變得嚴肅起來。
“成公公,下官會親自去核對!”
羅通此前曾在安南和山西,都有參讚過軍務。
他也是因為在山西的時候貪腐,而被當時的大將王驥彈劾後貶官。
成敬的問話,羅通心中明白。
成敬就是擔心虛報戰功,擔心羅通會再次錯誤。
羅通可不是什麽白蓮花,他也是一個人精,怎麽可能聽不出來成敬是話裏有話?
“當初啟用羅大人的時候,朝中的阻力可是不小。”
“吏部尚書王直,就堅決反對。”
“咱家還記得,王尚書說一次不忠。終身不用。”
“然而陛下對羅大人寄予厚望,所以才會力排眾議,堅持讓羅大人前來主持這居庸關的防務。”
“如今羅大人不負聖恩的守關有功,陛下也必然會重重賞。”
成敬停了下來,對著羅通就是拱手道賀。
“然而羅大人要是授人以柄,則陛下也會麵上無光。”
“咱家也是看重羅大人的才能,欽佩羅大人為國力戰,所以才會在這裏出言提醒,咱家其實也沒有什麽別的意思。”
隨著成敬最後這一句話說出口,他頓時就覺得自己是在畫蛇添足了。
特別提醒“沒有什麽意思”,那就是有著什麽意思,
民間有俗語,明人不用指點,響鼓不用重錘。
大家都是官場老油條了,有些話隻用意會,用不著說出口。
“下官明白!”
羅通恍若未聞,臉上一副波瀾不驚的模樣。
也不知道羅通是認可了成敬的說法,還是介懷成敬提及他不堪的過往?
……
也先率領著瓦剌大軍,可謂是一夜三驚。
直到奔出數十裏後,瓦剌大軍才在也先的強勢彈壓下重新結陣。
也先見到無法從居庸關破關而出,他隻好帶領主力直奔紫荊關而去。
也先此舉,也是出於穩妥的考慮。
當初瓦剌在攻破紫荊關後,就在那裏留有軍隊駐守,一留一條後路。
從明朝京師退兵後,伯顏帖木兒,也就是也先的弟弟,就是押送著朱祁鎮,走的紫荊關這一路。
朱祁鎮可是也先手上的一張王牌,也先可不會就這樣丟掉朱祁鎮。
也先這是要去紫荊關和他弟弟伯顏帖木兒匯合,然後再領著瓦剌大軍從紫荊關退往塞外老家。
正在居庸關外日夜猛攻的瓦剌大將阿剌知院,在聽到也先於居庸關下吃了敗仗後,他也放棄了最後一絲幻想。
阿剌知院在接到消息後的第一時間,就帶著本部人馬往北而去。
阿剌知院雖然是也先的手下,可他和也先是屬於合作關係多過臣服關係。
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阿剌知院知道退兵才最大化符合自己部落的利益。
……
如果說正統年間,誰是明軍頭號名將的話,一定非宣府老將楊洪莫屬。
楊洪,武將世家。
楊洪的祖父,跟隨常遇春起兵,明朝建立後,受封正六品的百戶。
楊洪的父親,繼承了他祖父的百戶軍職,死在了靖難之役中。
父死子承的楊洪,最初被明朝調任到開平衛戍防。
開平衛遠在蒙古境內,去往開平衛在當時看來是兇多吉少。
楊洪當時年僅二十二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
他毫不在乎的說到:“大丈夫,立功名寧在跬步之內!”
楊洪這不是說大話,他是有真才實幹的。
在北上開平衛後,楊洪一步一個腳印,先後積累了無數的軍功。
朱棣五次統兵出塞北伐,楊洪都是衝鋒陷陣,任職軍中先鋒。
朱棣曾經親自給楊洪斟酒,這對於軍人來說是莫大的榮譽。
到了朱祁鎮的正統年間,楊洪早就已經是威名遠揚的邊關名將。
當時朝野公推,楊洪為邊將智勇第一。
楊洪家族的後輩,很多都在他賬下效力,他們也被人稱為“楊家將”。
蒙古的古兀良哈部,更是稱唿楊洪為“楊王”,驚為天人、不敢犯境!
楊洪在土木堡事變的時候並沒有發兵救援,所以他後來和石亨一起被投入了大牢。
要不是於謙向朱祁鈺舉薦,隻怕這位沙場宿將就會老死獄中、含恨而亡。
此刻的楊洪,正帶著宣府軍馬南下京師。
“成公公、羅大人,居庸關一仗打得夠漂亮!”
在成敬等人設下的接風洗塵宴席上,楊洪不由得舉杯向著主人家敬酒。
一杯水酒下肚,楊洪又看了一眼自己的侄兒楊信。
“這次我侄兒能夠立功,多虧了成公公和羅大人對他提攜。”
“老夫第二杯酒,還是成公公和羅大人!”
說完後,楊洪又是舉杯先飲。
成敬和羅通不敢在楊洪麵前托大,幾人推杯換盞過後,主賓盡歡。
宴席過後,楊洪和成敬一起漫步在夜色之中。
“我知道,朝野對我多有非議。”
“他們說我統帥宣府之軍,卻沒有前去救援土木堡,還隱瞞了馬營、獨石被瓦剌攻陷的消息。”
“要不是我的長子楊俊,放棄了宣府外圍堡壘,阿剌知院也不會和也先一起,東西夾擊我朝大軍。”
楊洪捋了捋花白的頭發,顯得有些英雄遲暮。
楊洪和成敬,也不是第一次見麵,所以彼此之間並不陌生。
“楊公,但求無愧於心就好。”
“至於那些閑話,管它幹什麽。”
成敬心裏清楚,楊洪是朱祁鈺需要爭取的軍中一大助力。
而且成敬之前跟著兵部侍郎項文曜一起,去往土木堡祭奠明軍英魂的時候,成敬就和楊洪有過一次會麵。
成敬當時受朱祁鈺的命令,還對楊洪安撫了一番。
“陛下能夠寬恕楊家,楊洪感恩戴德!”
見到成敬如此說法,楊洪心中頓覺寬慰。
成敬作為朱祁鈺的帝師,他說的一些話,就是代表了朱祁鈺的意思。
“那成公公想不想知道,我當時為什麽會有隱瞞軍情不報嗎?”
楊洪這是想和成敬交心。
成敬貴為帝師,楊洪要是能夠和成敬交好,隻會有百利而無一害。
“楊公如果想對咱家講,那麽咱家就洗耳恭聽。”
“若是楊公不想說,咱家也不問。”
成敬一口一個“楊公”,就是表示朱祁鈺和自己對於楊洪的看重。
“成公公,果然快人快語,很對楊洪的脾氣!”
說完以後,楊洪朗聲大笑。
“我兒楊俊當初丟失宣府外圍堡壘以後,那時我還以為其實也不是什麽大事。我以為瓦剌隻不過是和以前一樣,打完草穀後就會離開。”
“當時我是想著,等到戰後再親率軍隊收複迴來就是了。”
“隻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太上皇身邊的三十萬大軍和一眾名將,居然如此不堪一擊,”
“在瓦剌人數萬騎兵的衝擊下,居然敗了!”
說起朱祁鎮治軍無能,楊洪十分的悲痛。
那些戰死的將領,很多都是楊洪的故交。
“若是早知道會這樣,我一定會親自率領宣府眾將,死守馬營、獨石等堡壘不退!”
楊洪神色肅穆。
“雖然陛下寬恕了楊家,可是每每想起此事,我都是覺得愧對天下!”
說到動情處,楊洪忍不住輕聲哭泣了起來。
自從土木堡一戰後,楊洪和宣府背負了太多的壓力和罵名。
要知道,那個時候楊洪鎮守宣府,手下可是握有四五萬大軍。
其中,騎兵就有一萬多。
至於火器,更是有重炮二十尊,火銃兩千,火槍四千。
直到今天楊信一雪前恥,楊洪才如釋重負。
楊洪輕泣,成敬也不好勸。
成敬隻是默默的在一旁等候。
“我也是為人父親,也有護犢之情。”
“成公公,你能夠體諒嗎?”
楊洪心情平複過後,對著成敬一拱手。
楊洪突然拋出的這個問題,把成敬給難到了。
說不介意楊洪在土木堡之變中毫無作為,那是假的!
可真要說怨恨楊洪的話,成敬又覺得自己狠不下心腸。
畢竟土木堡一敗的罪魁禍首,乃是那個統兵三十萬的“大明戰神”朱祁鎮。
而且楊洪在後來保衛宣府的一係列戰鬥中,表現得也是可圈可點。
楊洪先是嚴詞拒絕了朱祁鎮的叫門,而後又以孤軍守孤城。
“楊公的功過,朝廷已然有決議。”
“陛下之所以能夠起複你為宣府主將,就是覺得你非是罪大惡極。”
“如今瓦剌還滯留在我朝境內,楊公當帶著宣府兒郎們,為國殺賊才是!”
對於楊洪,朝廷裏麵其實也是有著兩種看法。
土木堡幸存者的李賢認為。
如果楊洪當時能夠發兵救援,明軍不一定會敗,皇帝也不會被瓦剌俘虜。
於謙和李賢看法不一樣。
於謙認為,楊洪雖然沒有救援土木堡,不過他全力保全了宣府。
楊洪保全了宣府,就是為京師和居庸關的備戰爭取了時間。
宣府不丟,也可以支援其他地方。
向西,宣府可以支援殘破的大同。
向南,可以支援居庸關和京師。
至於朱祁鈺,看得更開。
當時瓦剌圍困明軍於土木堡,楊洪就算帶兵前往救援,亦不過是中了瓦剌圍點打援之計。
以也先和阿剌知院的謀略,他們怎麽可能不計算宣府?
而且宣府大軍當時要是能夠打得過阿剌知院,楊俊也不用放棄獨石、馬營這些外圍堡壘。
麵對氣勢洶洶、早有準備的阿剌知院,宣府軍隊已然漏怯。
能夠保住宣府不丟,已經是楊洪的盡力而為。
外出救援土木堡?
不過是給瓦剌送人頭!
“實不相瞞,咱家也有一個兒子。”
“咱家之前本是廢漢王身邊的近臣,因牽連而被宮刑。”
“在此之前,咱家也曾經娶妻生子。”
為了幫助朱祁鈺爭取楊洪的效忠,成敬不介意提起自己的傷心事。
再者說,成敬有兒子這事,也不是什麽秘密,知道的人也不少。
“成公公,楊洪感激於你!”
楊洪當即把他的兒子楊俊、侄子楊能、楊信都給叫了過來。
“老夫子侄中,也有幾個還算可造之材。”
“若是成公公不嫌棄,今後他們就以子侄之禮侍奉成公公!”
楊洪這是感激成敬三番四次對宣府的維護,所以希望楊家後輩能夠可以多和成敬交往。
楊家子侄認成敬做了叔父,便是向朱祁鈺宣誓效忠。
“成敬榮幸之至!”
對於楊家,成敬其實也是早就有了結交的心思。
如今楊洪拋出了橄欖枝,成敬沒理由不接住。
而且這一次是在私下進行的,成敬也不用擔心有人會彈劾他不懷好意。
就算有人彈劾,成敬也不怕。
成敬不是為了他自己,他是為了朱祁鈺。
成敬看重楊家的忠烈,更看重他們濃厚的軍方背景。
“拜見叔父!”
楊俊、楊能、楊信,齊齊對著朱祁銳一拜。
楊家三兄弟都不傻,他們當然明白楊洪讓他們認成敬做叔父,就是幫著他們在朝廷裏麵找了一座大靠山。
至於傳出去會被世人恥笑,楊家三兄弟並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