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官場無君子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 作者:小黑是條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97章 官場無君子
“李卿,國之幹臣!”
“在國家危亡之際,是卿於淮揚之間招募勤王之師北上抗敵,又有安定地方之功。”
“景泰新朝,李卿亦多有上書言事,痛陳太上皇過往之積弊,勸諫朕以國事為重。”
朱祁鈺先是對著李實讚譽一番。
別的不說,光是李實能夠不畏強權的對世家大族下手,這一點就讓朱祁鈺對他頗有好感。
而且李實願意出頭,說明他在意仕途,這樣也就可以為朱祁鈺所用。
身為天子的朱祁鈺,不怕大臣貪圖功名利祿,反而是擔心那種聖人做派的大臣。
貪圖功名利祿,那麽朱祁鈺就可以用高官厚祿來引誘。
一副天下為公,又不追名逐利,這樣的大臣反而會讓朱祁鈺無從下手,也不能收為親信嫡係。
這就好比“鐵齒銅牙紀曉嵐”裏麵的台詞,和珅雖然貪汙腐敗,可他能夠為乾隆所用。
反而是永遠“大義凜然”,永遠“一身正氣”的紀曉嵐,乾隆隻會把他捧成文壇領袖,而不會托付以國家大事。
而且曆史上的李實,在朱祁鎮奪門複辟後被罷官,這也說明李實不是朱祁鎮那一派別的官員。
正是如此種種,朱祁鈺才會給李實升官,才會讓李實出使瓦剌。
要是諸如王直、胡瀠、於謙之流要去瓦剌,估計朱祁鈺想都不想的就直接拒絕否定。
“陛下謬讚,臣愧不敢當!”
李實連忙對著朱祁鈺彎腰躬身,以示他謙卑之心。
“國家養士,正備緩急之用,況主辱臣死義也,豈可避難?
見到朱祁鈺誇獎自己,李實隻感覺自己心頭一熱。
李實的禮科給事中,算不上什麽位高權重。
朱祁鈺能夠說出李實的舊事,這表達了對李實的看中和期許。
而且像李實這種多次上書,就是渴望得到新皇帝朱祁鈺的重用,希望可以通過造福蒼生來博一個位極人臣、青史留名。
“宜少慎默,恐賈禍。”
李實屢上奏章言事的時候,就有人曾經提醒過他。
“吾所任言官也,食祿而曠職,恥莫大焉,何敢身謀也。”
李實不以為然,仍舊堅持直指時政之弊病。
“臣得陛下讚譽,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臣為我大明,願不遠萬裏之遙,亦要深入胡穴!”
“雖有往來之間有千難萬險,臣亦不辭也!”
李實這是在表達自己一心為國的決心,也是在表達對朱祁鈺的感恩。
李實心裏很清楚,在這個群臣都畏縮不前的時候,就是自己露臉的機會。
要是把事情辦漂亮了,那麽加官進爵就不遠矣。
如此建功立業的良機,群臣不取,李實不由得嘲笑群臣目光短淺。
“李卿,當真忠勇可嘉!”
朱祁鈺很滿意李實的態度。
然而一旁的老臣王直和胡瀠,卻是暗暗搖了搖頭。
這個李實,還是太心急,還是道行太淺,還是城府不深!
作為宦海沉浮多年,王直和胡瀠已經人老成精。
朱祁鈺特意提到李實曾經多次上書言事,並且在奏章裏麵提到了朱祁鎮當皇帝時候的弊政。
之所以朱祁鈺刻意強調這事,就是為了述說朱祁鎮之罪,就是為了說朱祁鎮不配當皇帝。
朱祁鈺這裏已經給李實這次出使瓦,剌埋下了一顆地雷。
李實還興高采烈的以為自己一定能夠馬到成功,這就是缺心眼!
想到這裏,王直和胡瀠都搖了搖頭。
李實,太年輕!
朱祁鈺,太老成!
先是看了看禦座上的朱祁鈺,然後對視一眼過後,王直和胡瀠都是微微搖頭,也是不由得相顧無言。
這個皇帝,哪裏是剛剛弱冠之年?
這個皇帝,分明就是玩弄權謀的行家裏手!
這樣善於玩心機的皇帝,是大明之福?還是大明之禍?
“李卿,朕要為你提升品級!”
朱祁鈺在掃視群臣動向的時候,看到了王直和胡瀠的舉動,也察覺了這兩個老人精的心思。
不過朱祁鈺不以為然。
王直和胡瀠,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
這樣的老臣、重臣,不是朱祁鈺提拔起來,也就不會成為朱祁鈺的心腹死黨。
然而他們年事已高,這就是朱祁鈺剝奪他們權柄的最好理由。
一旦局勢穩定不可逆過後,朱祁鈺就可以用一個“體恤老臣”的理由,派人分他們的職權,然後逐漸讓他們淡出政務,乃是淡出朝堂。
“臣,拜謝陛下!”
聽到自己升官,李實不由得隨即叩拜在地。
李實覺得自己的這一次冒頭,算是賭對了。
給事中,雖然有指點江山之責,也有封駁政令之重。
然而給事中隻不過是七八品的官,隻能算權重位輕,算不得位高權重。
“朕新登基,才寡德薄。”
“今日,朕就同諸位愛卿一起,咱們來一次廷議、廷推。”
“朕欲擢升李卿為禮部右侍郎,命其出使瓦剌。”
“諸位愛卿,可有異議乎?”
朱祁鈺這是在詢問大臣們的意見,也是在執行和貫徹明朝的廷議、廷推製度。
明製,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
以共相計議,衡量至當。
然後報請皇帝,取旨定奪,其有關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謂之廷議。
其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則謂之廷推。
朱祁鈺如今是大明天子,他必須帶頭遵守某些已經成型的政治製度。
要不然,上行下效之後,規矩便不再是規矩,國政也會隨之亂套。
治國之道,首在內部平穩,然後才是建萬世之功。
攘外必先安內,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朱祁鈺一直認為,廷議和廷推,可以確保國家大事的正常實施,也可以加強皇帝權威。
因為能夠參與到廷議和廷推之中的,都是六部九卿的重臣,都是一時之瑜亮。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盡可能的集眾人之所長,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權臣一家獨大的局麵出現。
要是皇帝怠政無能,在重臣們經過商議後,也能確保國家大事的及時順利處理。
明朝後來很多皇帝不上朝,還能維持江山三百年,就是因為明朝實施廷議、廷推的政策。
廷議的時候,重臣各抒己見,意見多少會有衝突。
這個時候,皇帝就起到最後裁決的作用,就能夠凸顯皇權對於江山社稷的重要性。
廷推大臣的時候,一般都會提名好幾個官員。
這個時候,皇帝就具有最終決定權,可以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如此,挺名的官員為了勝出,就會示好帝王,就會選擇依附皇權。
要不然,就算官員再怎麽努力,也隻能望著高位歎息。
所以,廷議、廷推其實就是將權力分割下放,最後反過來加強皇權。
明清皇權乃是華夏曆史上最集權的朝代,這可不是隨便亂說的。
“陛下,臣當進言!”
禮部尚書胡瀠出班稟奏。
朱祁鈺既然打算提升李實為禮部右侍郎,那麽作為禮部尚書的胡瀠,就必須要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不然,胡瀠就是在敗壞廷議、廷推製度,就是自絕於官場之上。
其實胡瀠這麵,也是樂於看到朱祁鈺遵守政治製度的。
一個遵守既定規則的皇帝,才不會朝令夕改,才不會隨心所欲的亂來。
這樣,才能確保政策的連貫性實施,才能與群臣共治天下。
朱祁鈺嚴格執行廷議、廷推製度,這樣群臣才能各抒己見,才能深度參與國事之中。
“臣附議陛下之言!”
“和藩屬國之間的往來翻譯,本就是禮部之責。”
“臣以為陛下以禮部右侍郎加官李實,再合適不過。”
胡瀠可不止是為了出來讚同朱祁鈺的人事任命,他還是為了出來凸顯禮部的重要性。
如今眼看明蒙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即將結束,那麽和瓦剌的交流還是要繼續實行。
胡瀠這是在告訴朱祁鈺,隻有重用禮部官員,才不至於讓明蒙之間的誤會愈演愈烈,才不會讓兩國之間再起刀兵。
“侍郎一職,一向分為左右並立,且是以左為尊。”
“臣老邁,禮部事務多由左侍郎承擔。”
“陛下派禮部右侍郎出使瓦剌,既可以顯示我大明迎迴太上皇之決心,又給了李實臨機決斷的權柄。”
“而且以禮部右侍郎出使,則左侍郎就可以留在京師,也不至於讓禮部事務不能及時處理。”
胡瀠這是對著群臣詳細解釋了,朱祁鈺的決策之妙。
朱祁鈺都迎合群臣所求,派人去接朱祁鎮了,胡瀠怎麽都要幫朱祁鈺正名聲一迴。
在胡瀠看來,這就是一次君臣間的相互妥協,這就是一場政治交易。
就算原來的曆史上,迎迴朱祁鎮也是一場政治交易。
隻不過那時的朱祁鈺政治覺悟不夠,沒能看穿而已。
朱祁鎮被瓦剌放迴後,朱祁鈺隻是派了商輅前往居庸關迎接,商輅隻帶了一轎二馬等在居庸關外,將朱祁鎮引入大內。
直到進入安定門之後,才換上了正式的車駕,一路之上無人注意。
如此禮薄,雖然群臣多有諷刺勸諫,可重臣們在勸諫無果後亦沒有再三再四。
而且朱祁鎮在和朱祁鈺碰頭後,就立馬被“請”入南宮,開始長達七年的囚徒生涯。
麵對朱祁鈺如此淡薄親情和固執己見,重臣們也隻是在勸諫幾句後,便沒有再苦苦相逼。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重臣們隻是要求朱祁鎮活著迴來,好全了他們君臣一場的恩義,好讓重臣們留下一個心懷舊主的美名。
至於朱祁鎮後來是生是死,至於朱祁鎮和朱祁鈺是否兄友弟恭,重臣們才不在乎。
幾十年艱苦奮鬥,好不容易才成為人上人,重臣隻在乎自己的名聲,隻在乎自己的權勢。
要是朱祁鈺真的一不做二不休的殺了朱祁鎮,群臣也最多隻會道德譴責。
群臣不會有一個人會幫朱祁鎮報仇,也不會有一個人憤而辭官歸隱。
一個有良好的節操的聖人,是不可能出現在官場上,更不可能出現在權力中心。
官場無君子。
“胡卿,還要保重身體!”
“朕剛君臨天下,以後咱們君臣相宜還會很長!”
朱祁鈺一副尊敬胡瀠的模樣。
然而旁人不知道的是,胡瀠說自己老邁,恰好在不久以後給了朱祁鈺一個口實,讓朱祁鈺得以安排人和胡瀠並列為禮部尚書。
胡瀠不是說自己已經老邁,而且不能理事了嗎?
為了禮部的正常運轉,為了體恤於朝老臣,朱祁鈺幫著安排一人分擔胡瀠肩上的擔子,這不就是理所應當嗎?
“胡卿,陳卿。”
“如今已然入冬,太上皇身邊定然缺衣少食。”
“禮部和戶部一起商議,務必要給太上皇送去日常所需!”
朱祁鈺又把陳循給拉了進來,讓陳循也參與這趟渾水。
隻有參與其中的人越多,那麽各種相左的意見才會更多。
如此一來,則一時半會接不迴來朱祁鎮。
如此一來,朱祁鈺就有更多的時間布局。
“石亨、於謙,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也不能閑著。”
“為了讓太上皇盡早迴國,我大明軍隊必須要給瓦剌賊子以顏色。”
“隻有把瓦剌打疼了,打怕了,他們才會有所忌憚,才不會輕慢了朕的皇兄,你們的太上皇!”
朱祁鈺這話,對,也不對。
不狠狠教訓瓦剌,那麽朱祁鎮就會被欺負羞辱。
要是一直和瓦剌交戰,那麽兩國之間就不會有和平,也就沒辦法和談,自然朱祁鎮也就要繼續在瓦剌留學。
“陛下,臣以為和瓦剌的戰時,應當適可而止!”
果不其然,有人出來反駁朱祁鈺了。
站出來稟奏的官員,年紀約為六十左右。
正是胡瀠所倚重的左右手,也是禮部左侍郎楊善。
雖然已經花甲之年,可楊善依舊偉風儀,音吐洪亮,工進止。
在明朝的官僚中,楊善可以說是個另類。
明朝文臣,一向重出身。
能夠身居高位,基本都是通過科舉的進士出身。
楊善,連舉人都不是。
苦熬三十多年,楊善才升到了三品的鴻臚寺卿,然後才轉任禮部左侍郎。
仕途上的多艱坎坷,使得楊善曆經磨礪,為人圓滑,學會了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領。
無論政治局勢如何複雜,都能做到左右逢源。
不管是三楊執政,還是王振掌權,楊善都一直穩如泰山。
“楊卿,可有進言?”
麵對這個朱祁鎮的鐵杆心腹,朱祁鈺心裏恨不得殺他全家。
隻不過現在的朱祁鈺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他善於隱藏自己的情緒。
而且朱祁鈺這樣問楊善,就是屬於明知故問。
楊善要不是反對繼續同瓦剌作戰,他也不會跳出來。
以楊善的圓滑,他不可能隻是為了在朱祁鈺麵前露臉,刷特意站出來刷存在感。
“李卿,國之幹臣!”
“在國家危亡之際,是卿於淮揚之間招募勤王之師北上抗敵,又有安定地方之功。”
“景泰新朝,李卿亦多有上書言事,痛陳太上皇過往之積弊,勸諫朕以國事為重。”
朱祁鈺先是對著李實讚譽一番。
別的不說,光是李實能夠不畏強權的對世家大族下手,這一點就讓朱祁鈺對他頗有好感。
而且李實願意出頭,說明他在意仕途,這樣也就可以為朱祁鈺所用。
身為天子的朱祁鈺,不怕大臣貪圖功名利祿,反而是擔心那種聖人做派的大臣。
貪圖功名利祿,那麽朱祁鈺就可以用高官厚祿來引誘。
一副天下為公,又不追名逐利,這樣的大臣反而會讓朱祁鈺無從下手,也不能收為親信嫡係。
這就好比“鐵齒銅牙紀曉嵐”裏麵的台詞,和珅雖然貪汙腐敗,可他能夠為乾隆所用。
反而是永遠“大義凜然”,永遠“一身正氣”的紀曉嵐,乾隆隻會把他捧成文壇領袖,而不會托付以國家大事。
而且曆史上的李實,在朱祁鎮奪門複辟後被罷官,這也說明李實不是朱祁鎮那一派別的官員。
正是如此種種,朱祁鈺才會給李實升官,才會讓李實出使瓦剌。
要是諸如王直、胡瀠、於謙之流要去瓦剌,估計朱祁鈺想都不想的就直接拒絕否定。
“陛下謬讚,臣愧不敢當!”
李實連忙對著朱祁鈺彎腰躬身,以示他謙卑之心。
“國家養士,正備緩急之用,況主辱臣死義也,豈可避難?
見到朱祁鈺誇獎自己,李實隻感覺自己心頭一熱。
李實的禮科給事中,算不上什麽位高權重。
朱祁鈺能夠說出李實的舊事,這表達了對李實的看中和期許。
而且像李實這種多次上書,就是渴望得到新皇帝朱祁鈺的重用,希望可以通過造福蒼生來博一個位極人臣、青史留名。
“宜少慎默,恐賈禍。”
李實屢上奏章言事的時候,就有人曾經提醒過他。
“吾所任言官也,食祿而曠職,恥莫大焉,何敢身謀也。”
李實不以為然,仍舊堅持直指時政之弊病。
“臣得陛下讚譽,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臣為我大明,願不遠萬裏之遙,亦要深入胡穴!”
“雖有往來之間有千難萬險,臣亦不辭也!”
李實這是在表達自己一心為國的決心,也是在表達對朱祁鈺的感恩。
李實心裏很清楚,在這個群臣都畏縮不前的時候,就是自己露臉的機會。
要是把事情辦漂亮了,那麽加官進爵就不遠矣。
如此建功立業的良機,群臣不取,李實不由得嘲笑群臣目光短淺。
“李卿,當真忠勇可嘉!”
朱祁鈺很滿意李實的態度。
然而一旁的老臣王直和胡瀠,卻是暗暗搖了搖頭。
這個李實,還是太心急,還是道行太淺,還是城府不深!
作為宦海沉浮多年,王直和胡瀠已經人老成精。
朱祁鈺特意提到李實曾經多次上書言事,並且在奏章裏麵提到了朱祁鎮當皇帝時候的弊政。
之所以朱祁鈺刻意強調這事,就是為了述說朱祁鎮之罪,就是為了說朱祁鎮不配當皇帝。
朱祁鈺這裏已經給李實這次出使瓦,剌埋下了一顆地雷。
李實還興高采烈的以為自己一定能夠馬到成功,這就是缺心眼!
想到這裏,王直和胡瀠都搖了搖頭。
李實,太年輕!
朱祁鈺,太老成!
先是看了看禦座上的朱祁鈺,然後對視一眼過後,王直和胡瀠都是微微搖頭,也是不由得相顧無言。
這個皇帝,哪裏是剛剛弱冠之年?
這個皇帝,分明就是玩弄權謀的行家裏手!
這樣善於玩心機的皇帝,是大明之福?還是大明之禍?
“李卿,朕要為你提升品級!”
朱祁鈺在掃視群臣動向的時候,看到了王直和胡瀠的舉動,也察覺了這兩個老人精的心思。
不過朱祁鈺不以為然。
王直和胡瀠,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
這樣的老臣、重臣,不是朱祁鈺提拔起來,也就不會成為朱祁鈺的心腹死黨。
然而他們年事已高,這就是朱祁鈺剝奪他們權柄的最好理由。
一旦局勢穩定不可逆過後,朱祁鈺就可以用一個“體恤老臣”的理由,派人分他們的職權,然後逐漸讓他們淡出政務,乃是淡出朝堂。
“臣,拜謝陛下!”
聽到自己升官,李實不由得隨即叩拜在地。
李實覺得自己的這一次冒頭,算是賭對了。
給事中,雖然有指點江山之責,也有封駁政令之重。
然而給事中隻不過是七八品的官,隻能算權重位輕,算不得位高權重。
“朕新登基,才寡德薄。”
“今日,朕就同諸位愛卿一起,咱們來一次廷議、廷推。”
“朕欲擢升李卿為禮部右侍郎,命其出使瓦剌。”
“諸位愛卿,可有異議乎?”
朱祁鈺這是在詢問大臣們的意見,也是在執行和貫徹明朝的廷議、廷推製度。
明製,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
以共相計議,衡量至當。
然後報請皇帝,取旨定奪,其有關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謂之廷議。
其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則謂之廷推。
朱祁鈺如今是大明天子,他必須帶頭遵守某些已經成型的政治製度。
要不然,上行下效之後,規矩便不再是規矩,國政也會隨之亂套。
治國之道,首在內部平穩,然後才是建萬世之功。
攘外必先安內,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朱祁鈺一直認為,廷議和廷推,可以確保國家大事的正常實施,也可以加強皇帝權威。
因為能夠參與到廷議和廷推之中的,都是六部九卿的重臣,都是一時之瑜亮。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盡可能的集眾人之所長,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權臣一家獨大的局麵出現。
要是皇帝怠政無能,在重臣們經過商議後,也能確保國家大事的及時順利處理。
明朝後來很多皇帝不上朝,還能維持江山三百年,就是因為明朝實施廷議、廷推的政策。
廷議的時候,重臣各抒己見,意見多少會有衝突。
這個時候,皇帝就起到最後裁決的作用,就能夠凸顯皇權對於江山社稷的重要性。
廷推大臣的時候,一般都會提名好幾個官員。
這個時候,皇帝就具有最終決定權,可以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如此,挺名的官員為了勝出,就會示好帝王,就會選擇依附皇權。
要不然,就算官員再怎麽努力,也隻能望著高位歎息。
所以,廷議、廷推其實就是將權力分割下放,最後反過來加強皇權。
明清皇權乃是華夏曆史上最集權的朝代,這可不是隨便亂說的。
“陛下,臣當進言!”
禮部尚書胡瀠出班稟奏。
朱祁鈺既然打算提升李實為禮部右侍郎,那麽作為禮部尚書的胡瀠,就必須要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不然,胡瀠就是在敗壞廷議、廷推製度,就是自絕於官場之上。
其實胡瀠這麵,也是樂於看到朱祁鈺遵守政治製度的。
一個遵守既定規則的皇帝,才不會朝令夕改,才不會隨心所欲的亂來。
這樣,才能確保政策的連貫性實施,才能與群臣共治天下。
朱祁鈺嚴格執行廷議、廷推製度,這樣群臣才能各抒己見,才能深度參與國事之中。
“臣附議陛下之言!”
“和藩屬國之間的往來翻譯,本就是禮部之責。”
“臣以為陛下以禮部右侍郎加官李實,再合適不過。”
胡瀠可不止是為了出來讚同朱祁鈺的人事任命,他還是為了出來凸顯禮部的重要性。
如今眼看明蒙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即將結束,那麽和瓦剌的交流還是要繼續實行。
胡瀠這是在告訴朱祁鈺,隻有重用禮部官員,才不至於讓明蒙之間的誤會愈演愈烈,才不會讓兩國之間再起刀兵。
“侍郎一職,一向分為左右並立,且是以左為尊。”
“臣老邁,禮部事務多由左侍郎承擔。”
“陛下派禮部右侍郎出使瓦剌,既可以顯示我大明迎迴太上皇之決心,又給了李實臨機決斷的權柄。”
“而且以禮部右侍郎出使,則左侍郎就可以留在京師,也不至於讓禮部事務不能及時處理。”
胡瀠這是對著群臣詳細解釋了,朱祁鈺的決策之妙。
朱祁鈺都迎合群臣所求,派人去接朱祁鎮了,胡瀠怎麽都要幫朱祁鈺正名聲一迴。
在胡瀠看來,這就是一次君臣間的相互妥協,這就是一場政治交易。
就算原來的曆史上,迎迴朱祁鎮也是一場政治交易。
隻不過那時的朱祁鈺政治覺悟不夠,沒能看穿而已。
朱祁鎮被瓦剌放迴後,朱祁鈺隻是派了商輅前往居庸關迎接,商輅隻帶了一轎二馬等在居庸關外,將朱祁鎮引入大內。
直到進入安定門之後,才換上了正式的車駕,一路之上無人注意。
如此禮薄,雖然群臣多有諷刺勸諫,可重臣們在勸諫無果後亦沒有再三再四。
而且朱祁鎮在和朱祁鈺碰頭後,就立馬被“請”入南宮,開始長達七年的囚徒生涯。
麵對朱祁鈺如此淡薄親情和固執己見,重臣們也隻是在勸諫幾句後,便沒有再苦苦相逼。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重臣們隻是要求朱祁鎮活著迴來,好全了他們君臣一場的恩義,好讓重臣們留下一個心懷舊主的美名。
至於朱祁鎮後來是生是死,至於朱祁鎮和朱祁鈺是否兄友弟恭,重臣們才不在乎。
幾十年艱苦奮鬥,好不容易才成為人上人,重臣隻在乎自己的名聲,隻在乎自己的權勢。
要是朱祁鈺真的一不做二不休的殺了朱祁鎮,群臣也最多隻會道德譴責。
群臣不會有一個人會幫朱祁鎮報仇,也不會有一個人憤而辭官歸隱。
一個有良好的節操的聖人,是不可能出現在官場上,更不可能出現在權力中心。
官場無君子。
“胡卿,還要保重身體!”
“朕剛君臨天下,以後咱們君臣相宜還會很長!”
朱祁鈺一副尊敬胡瀠的模樣。
然而旁人不知道的是,胡瀠說自己老邁,恰好在不久以後給了朱祁鈺一個口實,讓朱祁鈺得以安排人和胡瀠並列為禮部尚書。
胡瀠不是說自己已經老邁,而且不能理事了嗎?
為了禮部的正常運轉,為了體恤於朝老臣,朱祁鈺幫著安排一人分擔胡瀠肩上的擔子,這不就是理所應當嗎?
“胡卿,陳卿。”
“如今已然入冬,太上皇身邊定然缺衣少食。”
“禮部和戶部一起商議,務必要給太上皇送去日常所需!”
朱祁鈺又把陳循給拉了進來,讓陳循也參與這趟渾水。
隻有參與其中的人越多,那麽各種相左的意見才會更多。
如此一來,則一時半會接不迴來朱祁鎮。
如此一來,朱祁鈺就有更多的時間布局。
“石亨、於謙,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也不能閑著。”
“為了讓太上皇盡早迴國,我大明軍隊必須要給瓦剌賊子以顏色。”
“隻有把瓦剌打疼了,打怕了,他們才會有所忌憚,才不會輕慢了朕的皇兄,你們的太上皇!”
朱祁鈺這話,對,也不對。
不狠狠教訓瓦剌,那麽朱祁鎮就會被欺負羞辱。
要是一直和瓦剌交戰,那麽兩國之間就不會有和平,也就沒辦法和談,自然朱祁鎮也就要繼續在瓦剌留學。
“陛下,臣以為和瓦剌的戰時,應當適可而止!”
果不其然,有人出來反駁朱祁鈺了。
站出來稟奏的官員,年紀約為六十左右。
正是胡瀠所倚重的左右手,也是禮部左侍郎楊善。
雖然已經花甲之年,可楊善依舊偉風儀,音吐洪亮,工進止。
在明朝的官僚中,楊善可以說是個另類。
明朝文臣,一向重出身。
能夠身居高位,基本都是通過科舉的進士出身。
楊善,連舉人都不是。
苦熬三十多年,楊善才升到了三品的鴻臚寺卿,然後才轉任禮部左侍郎。
仕途上的多艱坎坷,使得楊善曆經磨礪,為人圓滑,學會了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領。
無論政治局勢如何複雜,都能做到左右逢源。
不管是三楊執政,還是王振掌權,楊善都一直穩如泰山。
“楊卿,可有進言?”
麵對這個朱祁鎮的鐵杆心腹,朱祁鈺心裏恨不得殺他全家。
隻不過現在的朱祁鈺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他善於隱藏自己的情緒。
而且朱祁鈺這樣問楊善,就是屬於明知故問。
楊善要不是反對繼續同瓦剌作戰,他也不會跳出來。
以楊善的圓滑,他不可能隻是為了在朱祁鈺麵前露臉,刷特意站出來刷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