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仇人見麵分外眼紅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 作者:小黑是條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咱們手裏不是有明朝的皇帝嗎,何不拿來一用?”
“這些南人最是迂腐,他們講求天地君親師。”
“咱們既然是打護送明朝皇帝歸國的旗號,自然可以用這個名字來擾亂明軍軍心。”
投降瓦剌的宦官喜寧,這個時候充當了狗腿子的角色。
自從投降也先過後,喜寧頗得也先看中,引為心腹智囊。
為了獻媚也先,喜寧對朱祁鎮多有欺辱。
先前攻破紫荊關,就是喜寧充當的帶路黨。
瓦剌大軍無論是南下還是東進,若不是喜寧帶路,隻怕不會這麽輕易就來到明朝京師城下。
“喜寧,你不愧是本太師的臥龍鳳雛!”
也先留喜寧在身邊,就是樹立一個榜樣,就是千金買馬骨。
“傳本太師軍令,各部就在城外安營紮寨。”
“還有,需得務必謹慎,不可讓明軍偷襲!”
然後,也先在瓦剌將領們的簇擁下,策馬下了山崗。
……
“陛下,不知道這次朝廷能否提擋得住瓦剌人攻擊?”
錦衣衛出身的袁彬,關切的問起了朱祁鎮。
在土木堡大敗之時,朱祁鎮身邊眾多侍從拋下他不管,自顧自的倉皇逃命而去。
唯有袁彬和哈銘,一直跟在朱祁鎮身邊寸步不離。
穿則同衣,吃則同食,睡則同床。
袁彬承擔起所有照顧朱祁鎮的任務,同時還要負責代替朱祁鎮和瓦剌交涉、周旋。
要不是袁彬的悉心照顧,估計朱祁鎮早就死在了大漠風沙之中。
“一切但憑天意,朕又如何知曉?”
人生的大起大落,早就讓朱祁鎮沒了昔日的浮誇。
隻不過對於大明江山,朱祁鎮已經提不起什麽興趣。
朱祁鎮現在隻想怎麽活下去,哪怕對敵人卑躬屈膝,哪怕背負貪生怕死的千古罵名。
“陛下待郕王不薄,他竟然不派人前來迎駕!”
袁彬無大才,他隻知道忠心侍主。
雖然知道朱祁鎮如今境遇窘迫,可袁彬還是忍不住為朱祁鎮打抱不平。
“袁校尉說的不錯,明人當真無禮至極!”
隨著蒙古包的門簾被掀了起來,喜寧大步流星的走了進來。
“喜寧,你來此作甚!”
看到喜寧後,袁彬瞬間警覺起來。
這是這個喜寧,賣主求榮,忘恩負義。
“喜寧以前也是明臣,自然是來為陛下排憂解難的。”
“我恨王直、於謙之輩,不顧舊主尚在,為了自己榮華富貴,轉眼就攀了新枝。”
“我恨郕王如今眼裏隻有高高在上的龍椅,忘了陛下對他這個弟弟的往日恩寵!”
喜寧,極盡挑撥之言。
喜寧雖然還尊稱朱祁鎮為“陛下”,其中嘲諷意味很濃。
對於喜寧來說,欺負朱祁鎮這個舊主,才能滿足他變態的複仇心。
朱祁鎮當皇帝的時候,喜寧卑躬屈膝的侍候。如今狠狠踐踏朱祁鎮的落魄,讓喜寧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感。
喜寧以“陛下”稱唿朱祁鎮,以“郕王”稱唿朱祁鈺,也是包藏禍心。
這是在說朱祁鈺是篡位者,也是為了給瓦剌南下,爭取一個護送天子歸國的名分大義。
“關你何事!”
袁彬雖然愚忠,可他還不像朱祁鎮那麽無恥。
而且嚴格說起來,袁彬忠誠於朱祁鈺,在那個時候也是一種美德。
對於袁彬來說,忠於朱祁鎮,就是忠於大明。
雖然袁彬不待見喜寧,可是朱祁鎮卻被喜寧的話給刺痛。
自己的臣子不來見駕,又被自己疼愛的弟弟奪了皇位,朱祁鎮的心裏並不好受,甚至積怨很深。
“陛下,太師說了,他是真心送陛下歸國。”
“當初太師也是因為明朝停了互市和朝貢,導致草原上缺乏生活必須的物資,所以才憤而起兵。”
“隻要陛下能夠恢複明蒙關係,隻要陛下能夠重賞瓦剌將士,太師願意送陛下迴京,從此兩國罷兵言和。”
“如此,豈不美哉?”
喜寧能說會道,簡直就是舌能生蓮。
“需要朕做什麽?”
朱祁鎮知道喜寧說的全無半點實話。
不過為了能夠結束階下囚的生活,為了能夠不再過朝不保夕的苦日子,朱祁鎮還是選擇了同瓦剌人合作。
“太師說了,陛下要是能夠寫下一道聖旨,他一定會派人送到郕王手中。”
喜寧見鋪墊得差不多了,他也不再囉裏囉嗦。
“袁彬,磨墨!”
朱祁鎮為自己能夠了苟活,什麽都不在乎了。
“陛下,不可啊!”
袁彬當然知道,也先和喜寧是在利用朱祁鎮,並且還會對大明不利。
“磨墨!”
朱祁鎮臉色一黑。
要不是如今還需要袁彬的侍候,說不得朱祁鎮就會狠狠痛斥一番。
……
德勝門外。
“前麵的明軍將士和官員聽著,我大明奉皇帝之命前來宣旨。”
“大明皇帝命爾等放下兵刃,速速打開城門。”
“凡是城中軍民,一律出城跪迎天子聖駕。”
喜寧在明朝做了多年太監,他深知漢家習性。
漢人自詡天朝上國、禮儀之邦。
喜寧就是認定明朝會秉持“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原則,所以他才會自告奮勇前往和明軍交涉。
“老夫今天,非要殺了這個狗賊!”
很不巧,駐守明軍大營轅門處的,正是從紫荊關死裏逃生韓青。
正是因為喜寧帶路,紫荊關才會快速陷落。
所以看到喜寧的時候,韓青一雙眼睛瞪得如同銅鈴一般,炙熱到幾乎可以將喜寧焚為灰燼。
而朱祁鈺讓韓青在轅門這裏防衛駐紮,就是為了利用韓青和瓦剌人不死不休的仇恨。
“賣國之賊,看箭!”
韓青從箭壺中抽出一支箭矢,搭弓就射。
“嗖!”
這一箭,攜帶著韓青滿腔怒火。
這一箭,可以洞穿金石。
“不可!”
隨著一聲大吼,於謙在石亨的陪同下,出現在了轅門之處。
然而於謙終究慢了一步。
在一聲哀嚎過後,喜寧墜馬倒地。
“韓將軍,你太魯莽了!”
於謙嗬斥韓青。
害怕韓青會再射出一箭,於謙更是伸手就要去搶過韓青手中角弓。
“那喜寧自稱有太上皇聖旨,要是咱們拒而不見,隻怕會惹來非議!”
“要是太上皇因此蒙難,你我隻會被天下人唾罵,將來又怎麽還能立足廟堂之上?”
於謙雖然知道天下為公,可是受儒家忠君思想的熏陶,於謙終究還是跳不出君君臣臣的圈子。
“不殺喜寧,慘死在紫荊關的兄弟不答應,我韓青更不答應!”
雖然韓青是於謙舉薦的,可是比起那些埋骨紫荊關的同袍,韓青寧願得罪於謙,也要殺了喜寧報仇。
“陛下以紫荊托付於我,我卻喪師辱國。”
“陛下不但不責罰我,反而派遣報恩軍救我於將死之時。”
“為了報答天恩,韓青拚著官職不保,也要誓殺國賊!”
韓青依舊緊握長弓,沒有絲毫放棄的跡象。
韓青已經是死過一次的人了,要不是複仇的信念支撐著他,他早就去和黃泉路上的英魂們作伴了。
“這些南人最是迂腐,他們講求天地君親師。”
“咱們既然是打護送明朝皇帝歸國的旗號,自然可以用這個名字來擾亂明軍軍心。”
投降瓦剌的宦官喜寧,這個時候充當了狗腿子的角色。
自從投降也先過後,喜寧頗得也先看中,引為心腹智囊。
為了獻媚也先,喜寧對朱祁鎮多有欺辱。
先前攻破紫荊關,就是喜寧充當的帶路黨。
瓦剌大軍無論是南下還是東進,若不是喜寧帶路,隻怕不會這麽輕易就來到明朝京師城下。
“喜寧,你不愧是本太師的臥龍鳳雛!”
也先留喜寧在身邊,就是樹立一個榜樣,就是千金買馬骨。
“傳本太師軍令,各部就在城外安營紮寨。”
“還有,需得務必謹慎,不可讓明軍偷襲!”
然後,也先在瓦剌將領們的簇擁下,策馬下了山崗。
……
“陛下,不知道這次朝廷能否提擋得住瓦剌人攻擊?”
錦衣衛出身的袁彬,關切的問起了朱祁鎮。
在土木堡大敗之時,朱祁鎮身邊眾多侍從拋下他不管,自顧自的倉皇逃命而去。
唯有袁彬和哈銘,一直跟在朱祁鎮身邊寸步不離。
穿則同衣,吃則同食,睡則同床。
袁彬承擔起所有照顧朱祁鎮的任務,同時還要負責代替朱祁鎮和瓦剌交涉、周旋。
要不是袁彬的悉心照顧,估計朱祁鎮早就死在了大漠風沙之中。
“一切但憑天意,朕又如何知曉?”
人生的大起大落,早就讓朱祁鎮沒了昔日的浮誇。
隻不過對於大明江山,朱祁鎮已經提不起什麽興趣。
朱祁鎮現在隻想怎麽活下去,哪怕對敵人卑躬屈膝,哪怕背負貪生怕死的千古罵名。
“陛下待郕王不薄,他竟然不派人前來迎駕!”
袁彬無大才,他隻知道忠心侍主。
雖然知道朱祁鎮如今境遇窘迫,可袁彬還是忍不住為朱祁鎮打抱不平。
“袁校尉說的不錯,明人當真無禮至極!”
隨著蒙古包的門簾被掀了起來,喜寧大步流星的走了進來。
“喜寧,你來此作甚!”
看到喜寧後,袁彬瞬間警覺起來。
這是這個喜寧,賣主求榮,忘恩負義。
“喜寧以前也是明臣,自然是來為陛下排憂解難的。”
“我恨王直、於謙之輩,不顧舊主尚在,為了自己榮華富貴,轉眼就攀了新枝。”
“我恨郕王如今眼裏隻有高高在上的龍椅,忘了陛下對他這個弟弟的往日恩寵!”
喜寧,極盡挑撥之言。
喜寧雖然還尊稱朱祁鎮為“陛下”,其中嘲諷意味很濃。
對於喜寧來說,欺負朱祁鎮這個舊主,才能滿足他變態的複仇心。
朱祁鎮當皇帝的時候,喜寧卑躬屈膝的侍候。如今狠狠踐踏朱祁鎮的落魄,讓喜寧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感。
喜寧以“陛下”稱唿朱祁鎮,以“郕王”稱唿朱祁鈺,也是包藏禍心。
這是在說朱祁鈺是篡位者,也是為了給瓦剌南下,爭取一個護送天子歸國的名分大義。
“關你何事!”
袁彬雖然愚忠,可他還不像朱祁鎮那麽無恥。
而且嚴格說起來,袁彬忠誠於朱祁鈺,在那個時候也是一種美德。
對於袁彬來說,忠於朱祁鎮,就是忠於大明。
雖然袁彬不待見喜寧,可是朱祁鎮卻被喜寧的話給刺痛。
自己的臣子不來見駕,又被自己疼愛的弟弟奪了皇位,朱祁鎮的心裏並不好受,甚至積怨很深。
“陛下,太師說了,他是真心送陛下歸國。”
“當初太師也是因為明朝停了互市和朝貢,導致草原上缺乏生活必須的物資,所以才憤而起兵。”
“隻要陛下能夠恢複明蒙關係,隻要陛下能夠重賞瓦剌將士,太師願意送陛下迴京,從此兩國罷兵言和。”
“如此,豈不美哉?”
喜寧能說會道,簡直就是舌能生蓮。
“需要朕做什麽?”
朱祁鎮知道喜寧說的全無半點實話。
不過為了能夠結束階下囚的生活,為了能夠不再過朝不保夕的苦日子,朱祁鎮還是選擇了同瓦剌人合作。
“太師說了,陛下要是能夠寫下一道聖旨,他一定會派人送到郕王手中。”
喜寧見鋪墊得差不多了,他也不再囉裏囉嗦。
“袁彬,磨墨!”
朱祁鎮為自己能夠了苟活,什麽都不在乎了。
“陛下,不可啊!”
袁彬當然知道,也先和喜寧是在利用朱祁鎮,並且還會對大明不利。
“磨墨!”
朱祁鎮臉色一黑。
要不是如今還需要袁彬的侍候,說不得朱祁鎮就會狠狠痛斥一番。
……
德勝門外。
“前麵的明軍將士和官員聽著,我大明奉皇帝之命前來宣旨。”
“大明皇帝命爾等放下兵刃,速速打開城門。”
“凡是城中軍民,一律出城跪迎天子聖駕。”
喜寧在明朝做了多年太監,他深知漢家習性。
漢人自詡天朝上國、禮儀之邦。
喜寧就是認定明朝會秉持“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原則,所以他才會自告奮勇前往和明軍交涉。
“老夫今天,非要殺了這個狗賊!”
很不巧,駐守明軍大營轅門處的,正是從紫荊關死裏逃生韓青。
正是因為喜寧帶路,紫荊關才會快速陷落。
所以看到喜寧的時候,韓青一雙眼睛瞪得如同銅鈴一般,炙熱到幾乎可以將喜寧焚為灰燼。
而朱祁鈺讓韓青在轅門這裏防衛駐紮,就是為了利用韓青和瓦剌人不死不休的仇恨。
“賣國之賊,看箭!”
韓青從箭壺中抽出一支箭矢,搭弓就射。
“嗖!”
這一箭,攜帶著韓青滿腔怒火。
這一箭,可以洞穿金石。
“不可!”
隨著一聲大吼,於謙在石亨的陪同下,出現在了轅門之處。
然而於謙終究慢了一步。
在一聲哀嚎過後,喜寧墜馬倒地。
“韓將軍,你太魯莽了!”
於謙嗬斥韓青。
害怕韓青會再射出一箭,於謙更是伸手就要去搶過韓青手中角弓。
“那喜寧自稱有太上皇聖旨,要是咱們拒而不見,隻怕會惹來非議!”
“要是太上皇因此蒙難,你我隻會被天下人唾罵,將來又怎麽還能立足廟堂之上?”
於謙雖然知道天下為公,可是受儒家忠君思想的熏陶,於謙終究還是跳不出君君臣臣的圈子。
“不殺喜寧,慘死在紫荊關的兄弟不答應,我韓青更不答應!”
雖然韓青是於謙舉薦的,可是比起那些埋骨紫荊關的同袍,韓青寧願得罪於謙,也要殺了喜寧報仇。
“陛下以紫荊托付於我,我卻喪師辱國。”
“陛下不但不責罰我,反而派遣報恩軍救我於將死之時。”
“為了報答天恩,韓青拚著官職不保,也要誓殺國賊!”
韓青依舊緊握長弓,沒有絲毫放棄的跡象。
韓青已經是死過一次的人了,要不是複仇的信念支撐著他,他早就去和黃泉路上的英魂們作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