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卿,孤觀這馮按也是精通錢糧之事,你看看戶部還有什麽職位,幫他高升一步如何?”


    朱祁鈺一樣人盡其才,不願意看到有遺珠之恨。


    “臣,謝殿下!”


    馮按立馬就對著朱祁鈺跪拜行禮,臉上滿是興高采烈。


    “你先下去吧。”


    陳循沒有立刻答應朱祁鈺,而是讓馮按先退出內閣。


    “殿下,臣有一事,甚是為難。”


    等到馮按走後,陳循這才又開口。


    “直言無諱。”


    朱祁鈺一直崇拜唐太宗。


    他也時刻以李世民為榜樣,提醒自己要虛心納諫、海納百川。


    “這個馮按確實是我戶部官員不假,可他非是科舉途徑出身,原本隻是一小吏。”


    陳循在開口說話的時候,明顯有些欲言又止。


    “孤可是聽聞科舉一途,猶如鯉魚躍龍門。”


    “天下讀書人何其多,然而能夠考取功名的,不過是百裏挑一。”


    “若是有能力的吏員,何不不拘一格降人才?”


    朱祁鈺這是要求不應該以出身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能,更不應該給官和吏之間,畫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我大明太祖定製,吏員三考升轉過後,是可以從吏到官的。”


    “不知道,孤是否記錯?”


    朱祁鈺這一次,是對著吏部尚書王直問的。


    “殿下之言,確是本朝舊製。”


    王直做了快二十年的吏部尚書,他怎麽可能不知道官吏製度?


    “吏員每三年一次考核,由所在部門堂官負責,並且會把考核評價呈報吏部考功清吏司,由吏部決定吏員的去留。”


    “如果吏部覺得吏員可堪大用,那麽該吏員就會調到上一級衙門,也就是升一級。”


    “當曆三考,滿九載後,吏員就獲得了為官的資格。”


    “如太祖時的胡禎和張度,都是小吏出身,但是一個做到了刑部尚書,一個後來成了吏部尚書。”


    對於明朝官場過往之事,王直了如指掌。


    “太祖高皇帝時,因為人才匱乏,所以對於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科甲正途、舉薦入仕、監生曆事、吏員出身、特長入仕、恩蔭入仕、投筆從戎……”


    王直說的這些,都是明朝可以做官的途徑。


    “殿下,東王先生,下官不是這個意思。”


    陳循之所以之前不說話,是為了顯示對朱祁鈺和王直的尊敬。


    等到王直說完後,陳循連忙接話。


    “下官的意思,這個馮按是王振餘黨,不罷免他都已經是天恩浩蕩,怎麽可能還升他的官!”


    陳循急了。


    “哦?”


    “說來聽聽!”


    朱祁鈺來了興趣。


    馮按不過戶部一小官,他怎麽可能被王振拉入團夥?


    要知道,能夠投靠王振的,都是位高權重之人。


    “馮按當初得到靖遠伯王驥的賞識,王驥還把他引用到帳下作為幕僚。”


    “王驥後來奏請朝廷,讓馮按得以被為授予刑部照磨一職,掌管核對文案,從八品。”


    “王驥受命出征時,多用他來為大軍負責後勤。”


    陳循這麽說,意思很簡單。


    馮按能夠做到從五品的戶部員外郎,就是靠著王驥的關係。


    “此番緊急抽調南方各軍北上,除了備倭軍和備操軍,還有兩支軍隊也會迴京布防。”


    “浙閩一帶的聚眾作亂,也已大致平定,寧陽侯陳懋可以迴師。”


    “還有就是在湖廣平定苗變的王驥所部。”


    “王驥此人曆來和王振走得很近,咱們剛剛才誅殺王振滿門,我是怕他心裏會有想法。”


    陳循說出了他的擔憂。


    王驥之所以能夠統帥大軍,並且建立赫赫戰功,都是因為他投靠王振。


    有了王振的支持,王驥才能大展拳腳、有所作為。


    “王驥,是我大明朝一員猛將,還是一員智將,還是帥才。”


    “王驥,永樂四年進士,剛毅有膽,曉暢戎略。永樂時期授兵科給事中,宣宗時累遷至兵部尚書。”


    “正統三年,王驥和蔣貴分道夾擊,轉戰兩千餘裏,擊破擾邊的阿台軍,迫使阿台汗、朵兒隻伯遠逃。”


    “正統六年至正統十三年,王驥總督南方軍務,三次征討麓川,因功封靖遠伯。”


    “我大明立國百年,王驥是第一個因軍功封爵之人。”


    “後來有禦史被彈劾王驥出征勞師費財,就是靠著權宦王振庇護,王驥才得以免罪。”


    “正統十四年,王驥又統帥湖廣軍隊,平定苗人叛亂。”


    “陛下愛其才,賜丹書鐵券。”


    又是吏部尚書王直,詳細介紹了王驥的過往。


    “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靖遠伯,歲祿一千二百石,世襲指揮同知,賞貂蟬冠玉帶。”


    王直更是把朱祁鎮對王驥的賞賜,一一說了出來。


    “東王先生果真博聞強記,我大明官員的履曆,在你心裏都有存檔。”


    於謙難得拍別人馬屁。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王直很看中於謙,凡是於謙所請,王直都是大力支持。


    自土木堡之變後,於謙統籌大局,王直負責安撫群臣。


    兩人相互配合,兩人親密無間。


    “臣為兵部侍郎,也熟悉王驥過往。”


    這一次,於謙向著朱祁鈺一拜。


    “王驥屬於大器晚成,二十八歲中進士,五十九歲奉命前往西北肅邊。”


    “如今王驥年過古稀,卻還在前線殺敵報國。”


    “如今苗變未徹底平定,朝廷還需要王驥坐鎮湖廣,免得苗人降而複叛。”


    相比於陳循對王驥的處處提放,於謙卻是不那麽排斥王驥。


    “有理!”


    朱祁鈺聽後,隻說了兩個字。


    朱祁鈺算是看出來了,於謙心裏隻有天下,而不是忠誠於某一個人。


    王驥和王振親近,又得朱祁鎮重用。


    換做朱祁鈺自己是王驥,他都會念著王振和朱祁鎮的好,而不會轉投朱祁鈺麾下。


    “於尚書,你倒是說得輕巧。”


    “我都察院,執掌檢查百官,最近可是收到不少彈劾王驥的上書。”


    “不少大臣以為,當嚴懲王驥,不可放過他這個王振同黨。”


    左都禦史王文開口了。


    王文一向不苟言笑,他嫉惡如仇,也被禦史清流所敬重。


    今天還是在朱祁鈺的親自任命下,王文得以進入內閣輔正。


    所以王文才會出頭,來報答朱祁鈺知遇之恩。


    要知道,在此之前,都是侍郎入閣參讚政務,還沒有過一部主官得入內閣的。


    二品大員成為內閣大學士,就是從王文開始的。


    “孤以為,不可臨陣換將,免得前線軍心潰散。”


    “王驥之所以交好王振,不過是各取所需而已。”


    “王振以宦官專權,他需要政治資本,王驥的軍功就是王振用來堵天下悠悠之口的利器。”


    “王驥想要建功立業,那麽他就必須要在朝廷裏麵找靠山,以維持自己主帥的位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是條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是條狗並收藏大明:登基第一劍,先斬太上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