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行業龍頭
重生港島,成為娛樂大亨 作者:中原三寸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2章 行業龍頭
音樂獎項“分豬肉”,算是行業潛規則。
隻要豬肉分得有理有據,雖然會有些爭議,但不會影響大局。
反而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行業發展。
就像1989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陳普拉若是能夠,斬獲“最受歡迎女歌星”和“金曲金獎”二者之一,應該就不會在歌唱事業的巔峰期,選擇退出歌壇。
為了彌補陳普拉的遺憾,1992年的“最受歡迎女歌星”獎,趙方林做主,頒給了陳普拉。
原時空,這個獎項的得主是葉倩雯,讓她實現三連莊。
葉倩雯在1992年表現,確實出色,一首《瀟灑走一迴》,讓她譽滿兩岸三地。
不過,陳普拉的複出大碟《歸來吧》,是1992年,港島本土銷量最高的女歌手唱片。
發行這張唱片的時候,陳普拉雖然已經已經闊別歌壇兩年有餘,但是當年積累的歌迷基礎,依然爆出出驚人的能量。
所以,陳普拉獲得“最受歡迎女歌星”,也算是實至名歸。
金曲金獎,則由張天王的《每天愛你多一點》獲得。
張天王的首張國語專輯《吻別》,已經製作完成,即將全亞洲同步上市。
寶麗金唱片在內地沒有發行渠道,雖然和華星唱片,在港島是競爭關係,卻在內地發行上,達成合作意向。
合並之後,依然保留了獨立廠牌的百強唱片,負責《吻別》的內地發行事宜。
張天王的這張《吻別》,在寶島以136萬張的銷量,打破了寶島唱片銷量記錄;同時還打破了新加坡的銷量記錄。
1993年全年,《吻別》在全亞洲範圍內,總銷量超過了400萬張!
原時空,《吻別》在內地,同樣傳唱大江南北,但是銷售的95%,都是盜版。
這一次,百強唱片代理的《吻別》,以5塊的正版磁帶售價,在1993年的內地,狂銷2000萬盒。
單張唱片的銷售額,高達1億軟妹幣,創造了內地音樂市場的銷售奇跡!
如果單純計算銷量,是毋庸置疑的全球範圍內,1993年度銷量最高的唱片!
銷量甚至超越了的邁克爾·傑克遜的大熱專輯《dangerous》。
當然,邁克爾·傑克遜的《dangerous》,是1991年底發行的,到1993年,已經進入到銷售尾聲。
《dangerous》發行當年,隻用了5個星期,就在全球範圍內,豪取1400萬張銷量。
曆史銷量更是高達3200萬張,是全球唱片業銷量最高的唱片之一。
張天王也憑借這張《吻別》,正式打開亞洲市場,奠定“歌神”基礎!
這張《吻別》,也讓張天王,獲得“世界音樂大獎”的“全球銷量最高華人歌手”。
因為內地市場的封閉性,百強唱片也沒有對外披露《吻別》的內地銷量,所以外界對這張唱片在內地的傳唱度,沒有什麽直觀的感受。
不過,張天王即將在1993年9月份,拉開序幕的個人第一次世界巡迴演唱會,內地場次,在京城、滬海、蓉城、羊城,引發萬人追捧,一票難求。
張天王也因為這張專輯,成為1993年度,內地人氣最高的歌手。
“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改革第一年,並沒有在業界,引起太多關注。
它本來就已經是現如今的港島歌壇,影響力最大的音樂頒獎禮。
改革的影響,短時間內,無法顯現。
不過,這次改革,已經讓“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走上了與原時空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華星唱片成功上市,市值雖然不算太高,增長速度也不算快,但已經憑借“華語歌壇第一股”的名義,奠定了業內地位。
上市之後,華星唱片的年度日程,照常推進。
陳丹尼、哥哥張、梅安蒂、陳普拉、郭天王、王靜文,現在算是華星唱片內部的第一梯隊歌手,在1993年,都有新專輯計劃,郭天王要發行的還不止一張。
草蜢組合、beyond樂隊、鄭秀雯、徐誌安等人,算是第二梯隊,在1993年,也會推出新專輯。
整個1993年,幾乎每隔半個月,華星唱片就有一張新唱片上市,銷量有高有低,都會對華星唱片的股價,產生一定影響。
影響更大的是演唱會。
1993年,不隻是正當紅的郭天王、王靜文,陳丹尼、哥哥張、梅安蒂、陳普拉,也將重登紅館舞台,開啟亞洲巡迴演唱會。
以陳丹尼、哥哥張、梅安蒂、陳普拉的地位、人氣、影響力,紅館演唱會一開,場次至少都在10場以上。
最受關注的哥哥張複出歌壇演唱會,更是打算連開20場。
不是不想開更多場,實在的紅館沒有那麽多的檔期。
紅館作為一個綜合性場館,每年能提供演唱會檔期,隻有200天。
華星唱片的全年計劃中,要在紅館召開的演唱會場次,就達到了80場,占了三分之一強。
1993年的港島歌壇,可不止一家華星唱片。
寶麗金唱片的巨星數量,不比華星唱片差,單是第一梯隊巨星,就有譚校長、張天王、黎天王等人。
另外還有李克琴、關淑怡、周慧旻、湯寶如等實力同樣不俗的二線歌手。
華星唱片大搞演唱會,寶麗金唱片當然不會落於人後。
譚校長、張天王、黎天王的紅館演唱會場次,也都不少。
張天王的世界巡迴演唱會紅館場,連開25場!
黎天王的紅館演唱會,也連開20場。
譚校長同樣也在紅館,連開了15場演唱會。
寶麗金唱片,1993年的紅館演唱會場次,也達到了70多場。
港島歌壇,還有華納唱片,百代唱片等跨國唱片業巨頭的港島分部。
華納唱片擁有劉天王、林子響、葉倩雯等天王天後,當然也要在演唱會上,分一杯羹。
以劉天王的歌壇地位、人氣,紅館演唱會的場次,也不能低於20場。
單是港島歌手,就要把今年的紅館演唱會檔期瓜分殆盡了,寶島、內地歌手,想要登陸紅館,難度倍增。
華星唱片上市募集的3億多港幣資金,沒有給股東分紅,而是主要用於收購其他唱片公司。
在港島本土,把一些小型本土唱片公司,一掃而空,主要是為了豐富華星唱片的版權庫。
投入5000萬港幣資金,收購寶島滾石唱片的51%版權,成為滾石唱片的控股方。
滾石唱片和飛碟唱片,是80、90年代,寶島唱片業的兩大巨頭。
滾石唱片旗下,擁有羅大有、李宗升、陳生、齊豫、周華建、陳淑樺、張信哲、辛曉琪、林一蓮等大咖。
飛碟唱片,則捧紅了王傑、小虎隊、林誌穎、張雨生、鄭智化等歌壇巨星。
本來,華星唱片是想把滾石唱片、飛碟唱片一網打盡,一統華語音樂市場。
卻不想,被華納唱片搶先一步,先獲得了飛碟唱片的控股權。
不過,華星唱片沒有放棄對飛碟唱片的收購,出資2000萬港幣,成為飛碟唱片第二大股東。
華納唱片雖然背靠時代華納集團,但是在港島,卻被寶麗金唱片、華星唱片壓製,隻能排在業內第三。
收購飛碟唱片,是華納唱片全麵進入華語音樂市場的戰略性規劃。
現在被華星唱片橫插一腳,大感不爽。
不過,華納唱片的母公司,預見不到華語音樂市場的巨大潛力,對收購飛碟唱片重視度不夠,給亞洲分公司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大。
如果不是搶在華星唱片動手之前,先取得了飛碟唱片的控股權,飛碟唱片的歸屬,真不好說。
經過磋商,華星唱片與華納唱片、飛碟唱片達到協議,華星唱片以第二大股東的身份,獲得飛碟唱片發行唱片的內地版權。
華納唱片看不清內地音樂市場的發展前景,才被華星唱片摘下這顆最看重的果實。
完成對寶島歌壇的整合,華星唱片一舉成為整個華語歌壇,規模最大的唱片公司,超越了寶麗金唱片、華納唱片、百代唱片等跨國唱片業巨頭。
在華語音樂市場,占據了40%的份額。
4月中旬,華星唱片作為上市公司,公布了1993年第一季度財報。
雖然沒有把內地音樂市場的銷售,計算在財報內,但是1993年1-3月,華星唱片綜合營收,依然高達1.5億港幣。
唱片銷量額,達到了1.2億港幣,其中單是港島本土,唱片銷售就達到了7000萬港幣;寶島以及東南亞各地,也累計獲得5000萬港幣的銷售額。
演唱會方麵,營收3000萬港幣,主要體現在3月份,為陳丹尼、beyond樂隊舉辦的十幾次紅館演唱會。
唱片業和演唱會,現在都屬於暴利行業,利潤率都在50%以上。
1.5億營收,淨利潤至少也有7000萬港幣。
保守估計,華星唱片1993年,總營收能達到8億港幣,淨利潤高達4億港幣。
受此利好消息影響,華星唱片在第一季財報公布之後,股價連日大漲。
到5月1日,上市滿兩個月的時候,市值已經從上市首日收盤的14.7億港幣,大漲至30億港幣。
5月3日,邵氏電影【0756】,正式在港股主板掛牌上市。
六爺邵毅夫,以邵氏電影公司創始人,董事會永久名譽主席的身份,以85歲高齡,為邵氏電影上市敲鍾。
成為港島證券交易所,年齡最大的敲鍾人。
六爺通過邵氏電影公司,原本持有26%的tvb股權,經過一係列交易,如今持有的tvb股權,還有20%。
tvb的最新市值,達到了148億港幣,即將突破150億關口。
六爺的身家,也隨之來到30億港幣。
六爺作為在港島娛樂圈浸淫四十餘年的大亨,身家豐厚,名下資產,不止是tvb的股份。
從1985年開始,六爺停產邵氏電影公司,賣出邵氏院線,決意退休,把目光投向慈善,七八年的時間,已經在內地捐獻了超過10億港幣的巨資。
趙方林入主tvb過程中,也向六爺支付數億資金,收購他手中的tvb和邵氏電影公司的股權,後來又進一步控股邵氏電影公司。
六爺目前,手裏單是現金,就有數億港幣,單從現金上論,在港島整個富豪圈,都名列前茅。
趙方林的公開身家,雖然在六爺之上,但是主要體現在股市上,手裏的現金,卻沒有六爺多。
邵氏電影公司背靠六爺、趙方林兩大股東,按理說,不應該缺少發展資金,不需要上市募資。
趙方林之所以要在這個時候,推動邵氏電影公司上市,主要是想趁現在港股市場熱錢眾多,不要白不要。
用股民的錢,和用自己的錢,是截然不同的兩迴事。
邵氏電影公司上市過程中,剝離了tvb的股權,免得受到tvb股價的影響。
如果不進行剝離的話,tvb的股權,就將成為邵氏電影公司最優良的資產,足以支撐邵氏電影的市值,達到50億港幣以上。
但是,如此一來,就偏離趙方林推動邵氏電影公司上市的真實目的了。
剝離之後,邵氏電影公司名下的資產,還有多達1500部的電影版權,邵氏影城,邵氏院線三部分。
電影版權,每年單是授權使用費,就有上千萬港幣。
邵氏影城,作為港島最大的片場,每年光是租金,也能收大幾千萬港幣。
邵氏院線,作為港島三大院線之一,1992全年票房,足有4億港幣,扣除掉各種分成、稅費、營運費用,淨利潤也有1億港幣。
資產狀況如此良好,所以邵氏電影的開盤市值,就設定為30億港幣!
足足是華星唱片開盤市值的三倍!
邵氏電影掛牌之後,股民十分捧場,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市值大漲30%,達到了39億港幣。
邵氏電影的股權比較簡單,隻有趙方林和六爺兩個股東,上市之前,二人的持股比例,分別是60%和40%。
上市之後,二人的持股比例,被分別稀釋到42%和28%。
趙方林持有邵氏電影42%股權,按照上市首日收盤價,價值16.38億港幣。
六爺持有28%股權,市值10.92億港幣。
至此,趙方林名下,一共有tvb、華星唱片、邵氏電影三間上市公司,公開身家達到了96億港幣(tvb股權價值75.48億,華星唱片股權價值4.2億)!
按照tvb、華星唱片、邵氏電影各自股價的上漲勢頭,1993年內,趙方林的身家,絕對會突破100億港幣大關!
到年底,評選新一屆港島十大富豪的時候,趙方林必然會榜上有名!
音樂獎項“分豬肉”,算是行業潛規則。
隻要豬肉分得有理有據,雖然會有些爭議,但不會影響大局。
反而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行業發展。
就像1989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陳普拉若是能夠,斬獲“最受歡迎女歌星”和“金曲金獎”二者之一,應該就不會在歌唱事業的巔峰期,選擇退出歌壇。
為了彌補陳普拉的遺憾,1992年的“最受歡迎女歌星”獎,趙方林做主,頒給了陳普拉。
原時空,這個獎項的得主是葉倩雯,讓她實現三連莊。
葉倩雯在1992年表現,確實出色,一首《瀟灑走一迴》,讓她譽滿兩岸三地。
不過,陳普拉的複出大碟《歸來吧》,是1992年,港島本土銷量最高的女歌手唱片。
發行這張唱片的時候,陳普拉雖然已經已經闊別歌壇兩年有餘,但是當年積累的歌迷基礎,依然爆出出驚人的能量。
所以,陳普拉獲得“最受歡迎女歌星”,也算是實至名歸。
金曲金獎,則由張天王的《每天愛你多一點》獲得。
張天王的首張國語專輯《吻別》,已經製作完成,即將全亞洲同步上市。
寶麗金唱片在內地沒有發行渠道,雖然和華星唱片,在港島是競爭關係,卻在內地發行上,達成合作意向。
合並之後,依然保留了獨立廠牌的百強唱片,負責《吻別》的內地發行事宜。
張天王的這張《吻別》,在寶島以136萬張的銷量,打破了寶島唱片銷量記錄;同時還打破了新加坡的銷量記錄。
1993年全年,《吻別》在全亞洲範圍內,總銷量超過了400萬張!
原時空,《吻別》在內地,同樣傳唱大江南北,但是銷售的95%,都是盜版。
這一次,百強唱片代理的《吻別》,以5塊的正版磁帶售價,在1993年的內地,狂銷2000萬盒。
單張唱片的銷售額,高達1億軟妹幣,創造了內地音樂市場的銷售奇跡!
如果單純計算銷量,是毋庸置疑的全球範圍內,1993年度銷量最高的唱片!
銷量甚至超越了的邁克爾·傑克遜的大熱專輯《dangerous》。
當然,邁克爾·傑克遜的《dangerous》,是1991年底發行的,到1993年,已經進入到銷售尾聲。
《dangerous》發行當年,隻用了5個星期,就在全球範圍內,豪取1400萬張銷量。
曆史銷量更是高達3200萬張,是全球唱片業銷量最高的唱片之一。
張天王也憑借這張《吻別》,正式打開亞洲市場,奠定“歌神”基礎!
這張《吻別》,也讓張天王,獲得“世界音樂大獎”的“全球銷量最高華人歌手”。
因為內地市場的封閉性,百強唱片也沒有對外披露《吻別》的內地銷量,所以外界對這張唱片在內地的傳唱度,沒有什麽直觀的感受。
不過,張天王即將在1993年9月份,拉開序幕的個人第一次世界巡迴演唱會,內地場次,在京城、滬海、蓉城、羊城,引發萬人追捧,一票難求。
張天王也因為這張專輯,成為1993年度,內地人氣最高的歌手。
“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改革第一年,並沒有在業界,引起太多關注。
它本來就已經是現如今的港島歌壇,影響力最大的音樂頒獎禮。
改革的影響,短時間內,無法顯現。
不過,這次改革,已經讓“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走上了與原時空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華星唱片成功上市,市值雖然不算太高,增長速度也不算快,但已經憑借“華語歌壇第一股”的名義,奠定了業內地位。
上市之後,華星唱片的年度日程,照常推進。
陳丹尼、哥哥張、梅安蒂、陳普拉、郭天王、王靜文,現在算是華星唱片內部的第一梯隊歌手,在1993年,都有新專輯計劃,郭天王要發行的還不止一張。
草蜢組合、beyond樂隊、鄭秀雯、徐誌安等人,算是第二梯隊,在1993年,也會推出新專輯。
整個1993年,幾乎每隔半個月,華星唱片就有一張新唱片上市,銷量有高有低,都會對華星唱片的股價,產生一定影響。
影響更大的是演唱會。
1993年,不隻是正當紅的郭天王、王靜文,陳丹尼、哥哥張、梅安蒂、陳普拉,也將重登紅館舞台,開啟亞洲巡迴演唱會。
以陳丹尼、哥哥張、梅安蒂、陳普拉的地位、人氣、影響力,紅館演唱會一開,場次至少都在10場以上。
最受關注的哥哥張複出歌壇演唱會,更是打算連開20場。
不是不想開更多場,實在的紅館沒有那麽多的檔期。
紅館作為一個綜合性場館,每年能提供演唱會檔期,隻有200天。
華星唱片的全年計劃中,要在紅館召開的演唱會場次,就達到了80場,占了三分之一強。
1993年的港島歌壇,可不止一家華星唱片。
寶麗金唱片的巨星數量,不比華星唱片差,單是第一梯隊巨星,就有譚校長、張天王、黎天王等人。
另外還有李克琴、關淑怡、周慧旻、湯寶如等實力同樣不俗的二線歌手。
華星唱片大搞演唱會,寶麗金唱片當然不會落於人後。
譚校長、張天王、黎天王的紅館演唱會場次,也都不少。
張天王的世界巡迴演唱會紅館場,連開25場!
黎天王的紅館演唱會,也連開20場。
譚校長同樣也在紅館,連開了15場演唱會。
寶麗金唱片,1993年的紅館演唱會場次,也達到了70多場。
港島歌壇,還有華納唱片,百代唱片等跨國唱片業巨頭的港島分部。
華納唱片擁有劉天王、林子響、葉倩雯等天王天後,當然也要在演唱會上,分一杯羹。
以劉天王的歌壇地位、人氣,紅館演唱會的場次,也不能低於20場。
單是港島歌手,就要把今年的紅館演唱會檔期瓜分殆盡了,寶島、內地歌手,想要登陸紅館,難度倍增。
華星唱片上市募集的3億多港幣資金,沒有給股東分紅,而是主要用於收購其他唱片公司。
在港島本土,把一些小型本土唱片公司,一掃而空,主要是為了豐富華星唱片的版權庫。
投入5000萬港幣資金,收購寶島滾石唱片的51%版權,成為滾石唱片的控股方。
滾石唱片和飛碟唱片,是80、90年代,寶島唱片業的兩大巨頭。
滾石唱片旗下,擁有羅大有、李宗升、陳生、齊豫、周華建、陳淑樺、張信哲、辛曉琪、林一蓮等大咖。
飛碟唱片,則捧紅了王傑、小虎隊、林誌穎、張雨生、鄭智化等歌壇巨星。
本來,華星唱片是想把滾石唱片、飛碟唱片一網打盡,一統華語音樂市場。
卻不想,被華納唱片搶先一步,先獲得了飛碟唱片的控股權。
不過,華星唱片沒有放棄對飛碟唱片的收購,出資2000萬港幣,成為飛碟唱片第二大股東。
華納唱片雖然背靠時代華納集團,但是在港島,卻被寶麗金唱片、華星唱片壓製,隻能排在業內第三。
收購飛碟唱片,是華納唱片全麵進入華語音樂市場的戰略性規劃。
現在被華星唱片橫插一腳,大感不爽。
不過,華納唱片的母公司,預見不到華語音樂市場的巨大潛力,對收購飛碟唱片重視度不夠,給亞洲分公司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大。
如果不是搶在華星唱片動手之前,先取得了飛碟唱片的控股權,飛碟唱片的歸屬,真不好說。
經過磋商,華星唱片與華納唱片、飛碟唱片達到協議,華星唱片以第二大股東的身份,獲得飛碟唱片發行唱片的內地版權。
華納唱片看不清內地音樂市場的發展前景,才被華星唱片摘下這顆最看重的果實。
完成對寶島歌壇的整合,華星唱片一舉成為整個華語歌壇,規模最大的唱片公司,超越了寶麗金唱片、華納唱片、百代唱片等跨國唱片業巨頭。
在華語音樂市場,占據了40%的份額。
4月中旬,華星唱片作為上市公司,公布了1993年第一季度財報。
雖然沒有把內地音樂市場的銷售,計算在財報內,但是1993年1-3月,華星唱片綜合營收,依然高達1.5億港幣。
唱片銷量額,達到了1.2億港幣,其中單是港島本土,唱片銷售就達到了7000萬港幣;寶島以及東南亞各地,也累計獲得5000萬港幣的銷售額。
演唱會方麵,營收3000萬港幣,主要體現在3月份,為陳丹尼、beyond樂隊舉辦的十幾次紅館演唱會。
唱片業和演唱會,現在都屬於暴利行業,利潤率都在50%以上。
1.5億營收,淨利潤至少也有7000萬港幣。
保守估計,華星唱片1993年,總營收能達到8億港幣,淨利潤高達4億港幣。
受此利好消息影響,華星唱片在第一季財報公布之後,股價連日大漲。
到5月1日,上市滿兩個月的時候,市值已經從上市首日收盤的14.7億港幣,大漲至30億港幣。
5月3日,邵氏電影【0756】,正式在港股主板掛牌上市。
六爺邵毅夫,以邵氏電影公司創始人,董事會永久名譽主席的身份,以85歲高齡,為邵氏電影上市敲鍾。
成為港島證券交易所,年齡最大的敲鍾人。
六爺通過邵氏電影公司,原本持有26%的tvb股權,經過一係列交易,如今持有的tvb股權,還有20%。
tvb的最新市值,達到了148億港幣,即將突破150億關口。
六爺的身家,也隨之來到30億港幣。
六爺作為在港島娛樂圈浸淫四十餘年的大亨,身家豐厚,名下資產,不止是tvb的股份。
從1985年開始,六爺停產邵氏電影公司,賣出邵氏院線,決意退休,把目光投向慈善,七八年的時間,已經在內地捐獻了超過10億港幣的巨資。
趙方林入主tvb過程中,也向六爺支付數億資金,收購他手中的tvb和邵氏電影公司的股權,後來又進一步控股邵氏電影公司。
六爺目前,手裏單是現金,就有數億港幣,單從現金上論,在港島整個富豪圈,都名列前茅。
趙方林的公開身家,雖然在六爺之上,但是主要體現在股市上,手裏的現金,卻沒有六爺多。
邵氏電影公司背靠六爺、趙方林兩大股東,按理說,不應該缺少發展資金,不需要上市募資。
趙方林之所以要在這個時候,推動邵氏電影公司上市,主要是想趁現在港股市場熱錢眾多,不要白不要。
用股民的錢,和用自己的錢,是截然不同的兩迴事。
邵氏電影公司上市過程中,剝離了tvb的股權,免得受到tvb股價的影響。
如果不進行剝離的話,tvb的股權,就將成為邵氏電影公司最優良的資產,足以支撐邵氏電影的市值,達到50億港幣以上。
但是,如此一來,就偏離趙方林推動邵氏電影公司上市的真實目的了。
剝離之後,邵氏電影公司名下的資產,還有多達1500部的電影版權,邵氏影城,邵氏院線三部分。
電影版權,每年單是授權使用費,就有上千萬港幣。
邵氏影城,作為港島最大的片場,每年光是租金,也能收大幾千萬港幣。
邵氏院線,作為港島三大院線之一,1992全年票房,足有4億港幣,扣除掉各種分成、稅費、營運費用,淨利潤也有1億港幣。
資產狀況如此良好,所以邵氏電影的開盤市值,就設定為30億港幣!
足足是華星唱片開盤市值的三倍!
邵氏電影掛牌之後,股民十分捧場,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市值大漲30%,達到了39億港幣。
邵氏電影的股權比較簡單,隻有趙方林和六爺兩個股東,上市之前,二人的持股比例,分別是60%和40%。
上市之後,二人的持股比例,被分別稀釋到42%和28%。
趙方林持有邵氏電影42%股權,按照上市首日收盤價,價值16.38億港幣。
六爺持有28%股權,市值10.92億港幣。
至此,趙方林名下,一共有tvb、華星唱片、邵氏電影三間上市公司,公開身家達到了96億港幣(tvb股權價值75.48億,華星唱片股權價值4.2億)!
按照tvb、華星唱片、邵氏電影各自股價的上漲勢頭,1993年內,趙方林的身家,絕對會突破100億港幣大關!
到年底,評選新一屆港島十大富豪的時候,趙方林必然會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