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華星上市


    華星唱片的上市,是港島娛樂產業,1993年上半年,共同關心的一樁大事!


    港島娛樂產業,從80年代興起,如今已經蓬勃發展十幾年。


    港島歌壇,在全亞洲範圍內,形成了廣泛影響力。


    一年推出的唱片數量,保守估計,在300張以上。


    其中能夠達到白金銷量(5萬張)的,每年不下30張。


    港島本土的唱片總銷量,據國際唱片協會統計,1992年全年,達到了800萬張。


    要知道,這個時候,港島的總人口,還不足600萬。


    港島的唱片售價,可不便宜。


    普通的cd碟片,售價是100港幣。


    像劉天王、張天王、黎天王這樣正當紅的歌手,唱片的售價要標到120港幣,甚至更高。


    以售價100港幣計算,1992年港島唱片市場規模,也達到了8億港幣。


    1992年,港島的gdp,才8135億港幣(1043億美刀),唱片市場規模,在gdp中占比才0.1%。


    1992年,港島全年電影票房,是12億港幣。


    1992年,港島演唱會票房,大約是6億港幣。


    唱片、電影、演唱會,加起來的市場規模,是26億港幣左右,在gdp占比才0.3%多。


    實在無不足道。


    難怪在此之前,港島政府方麵,沒有人想過,把港島建設成亞視娛樂中心。


    因為在此之前,娛樂產業在港島gdp中的占比,微乎其微。


    當然,若是在電視行業,也加入進來,占比要好看一些。


    tvb在1992財年,總營收是8億港幣,淨利潤達到了超過了2億港幣。


    亞視在1992財年,因為率先開發亞洲市場,總營收超過tvb,達到了10億港幣,因為營運成本比tvb高,淨利潤隻有1億港幣。


    娛樂產業,除了唱片、電影、演唱會、電視,還包括遊樂園,甚至能和旅遊掛上鉤。


    趙方林推動邵氏電影公司上市,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募集資金,擴建邵氏影城,遠期目標,是把邵氏影城,打造成為像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那樣的大型遊樂場。


    通過邵氏影城,涉足旅遊產業。


    港島四季氣候適宜,是非常好的旅遊目的地,如果能把娛樂產業,與旅遊產業,達成深度合作,前景必定十分光明!


    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


    把港島建設成為亞洲娛樂中心這個目標,是港島娛樂圈,已經達成共識。


    接下來就是穩步推進。


    別的先不說,先把娛樂產業的市場總值,提升起來,在港島gdp中的占比,提高引起政府重視的程度。


    令把港島建設成為亞洲娛樂中心這個目標,成為港島經濟發展的方向之一。


    趙方林有信心,在“韓流”興起之前,幫港島娛樂產業,建構起足夠厚實的基礎、足夠堅實的圍牆!


    華星唱片作為一家港島本土唱片公司,早年是以tvb的附庸子公司的形式,在港島唱片業立足。


    曾經也輝煌過,不僅捧出過梅安蒂這樣的歌壇天後,還擁有過羅紋、珍妮、哥哥張等天王天後。


    在80年代,是唯一能與寶麗金唱片那樣的國際大型唱片公司抗衡的本土公司。


    背靠新秀歌唱大賽這個造星工廠,華星唱片應該不缺歌手,但是接連錯失劉天王、黎天王等歌手之後,進入到90年代,公司隻剩下梅安蒂一個頂梁柱。


    在趙方林入主tvb之後,通過注資,重新獲得華星唱片的控製權,與陳丹尼的百強唱片合並,令華星唱片重獲新生。


    現在的華星唱片,坐擁梅安蒂、陳丹尼、哥哥張、陳普拉等80年代港島歌壇天王天後,底蘊不輸任何一家唱片公司。


    同時還擁有郭天王、草蜢組合、beyond樂隊、王靜文、徐誌安、鄭秀雯等人的合約。


    梁超偉的唱片約,和林一蓮的港島唱片約,現在也都在華星唱片手中。


    單論歌手儲備,華星唱片現在仍然是港島本土唱片公司的老大,僅次於寶麗金唱片公司。


    寶麗金唱片、華納唱片、百代唱片等大型跨國唱片巨頭,母公司都已經上市,港島分支沒有在港股上市的計劃。


    華星唱片上市,將成為港島唱片業,第一個在港股上市的公司。


    電視、電影、音樂,是娛樂產業的三駕馬車。


    電視行業,港島有tvb、亞視兩個上市公司,市值都在百億港幣以上。


    電影行業,暫時還沒有在港股上市的公司,不過邵氏電影公司、嘉禾電影公司,都已經向港島證券交易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音樂行業,華星唱片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現在,所有港島本土唱片公司,都在等著華星唱片上市的消息。


    一旦華星唱片在港股成功上市,其他港島本土唱片公司,都會聞風而動。


    因為暫時剝離了百強唱片的內地業務,所以華星唱片上市之前的估值,並不算高,隻有10億港幣。


    趙方林、陳丹尼也沒有好高騖遠,給華星唱片設定的開盤價,隻比估值略高。


    放出3成流通股,股權經過稀釋,陳丹尼在合並後的華星唱片,占股還剩下24.8%,依然是第一大股東。


    tvb占股比例,剩下16.8%。


    哥哥張的占股比例,被稀釋到5.6%。


    趙方林以個人名義占股,也隻剩下5.6%。


    陳丹尼和王靜文的經紀人,同時也是百強唱片的總經理陳家穎,持股比例被稀釋到3.85%。


    梅安蒂的股權,隻剩下1.61%。


    陳丹尼、哥哥張、梅安蒂的明星效應,在華星唱片募資過程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股民認購華星唱片股票,非常積極。


    1993年3月1日,又是一個星期一。


    這一次,登台為華星唱片上市敲鍾的,換成了陳丹尼。


    陳丹尼其實不想這樣拋頭露麵,是被硬推上去的。


    哥哥張、梅安蒂,還有趙方林,也都被他拉了上去。


    他們四個在台上,讓華星唱片的上市,充滿了話題性。


    華星唱片正式掛牌後的股價,也沒有打陳丹尼等人的臉,上漲幅度雖然沒有一個月前,芳菲服飾上市首日那樣快,但也順利保住了開盤價。


    第一個交易日收盤,華星唱片【0749】市值,相比開盤價,大漲30%,達到了14.6億港幣。


    市值雖然與超百億的tvb、亞視相比,與已經突破30億大關的芳菲服飾相比,也大有不如。


    但是,作為第一支登陸港股主板的港島本土唱片公司,華星唱片的股價表現,已經足以令港島娛樂業感到振奮了。


    在此之前,港島娛樂產業的相關公司,基本沒有想著在港股上市。


    邵氏電影公司和嘉禾電影公司,作為港島影壇的老牌公司,在70、80年代,聯手稱霸港島電影圈。


    若是換到其他行業,擁有這樣的地位,必定要去港股市場上試試水。


    但是,六爺邵毅夫,在停產邵氏電影公司之前,沒有把邵氏電影推上市的想法。


    鄒文淮倒是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諮詢過相關人員,都不看好嘉禾電影公司的前景。


    原時空,嘉禾電影公司倒是在1994年,在港股上市,但是股價表現卻不理想。


    現在,趙方林率先提出,把港島建設成為亞洲娛樂中心,並公開披露,要推動邵氏電影公司、華星唱片在港股主板上市。


    華星唱片的上市申請,率先獲得批準,自然成為所有同仁共同關注的標杆。


    14.6億的市值,雖然不算高。


    但是,也創造了幾個億萬富豪。


    陳丹尼作為華星唱片的大股東,以24.8%的持股比例,身家增至3.6億港幣。


    陳丹尼作為出道十多年的老牌天王,身家不菲,但是在華星唱片上市之前,總身價隻有6000萬港幣左右。


    與普通人相比,是相當不錯了。


    但是遠不能和賭王那樣的資產過百億的豪門相比。


    這也是他當初不被賭王看好的主要原因,家世和賭王門不當戶不對。


    現在,陳丹尼的身家,隨著華星唱片成功上市,一夜爆漲,雖然和賭王仍然有巨大的差距,但是也算勉強摸到資本的門檻了。


    tvb持有的16.8%股份,價值2.45億。


    受此利好消息影響,tvb的市值,也出現小幅度增長,今日收盤,市值突破140億港幣關口。


    哥哥張在華星唱片,持股比例較低,隻有5.6%,價值8000多萬港幣。


    哥哥張同樣出道十多年,因為演唱會開得比陳丹尼多,唱片賣得比陳丹尼好,還成功開辟了電影領域,所以身家在此之前,要比陳丹尼高一些,超過了1億港幣。


    他當初被陳丹尼、趙方林硬拉著,投資百強唱片,礙於麵子,投進來1000萬港幣。


    然後就做起甩手掌櫃,沒有管過百強唱片的具體事務。


    現在,短短兩年的時間,1000萬的投資,增值到8000萬港幣,讓哥哥張身家翻倍。


    從單純的投資角度講,再成功不過了!


    陳家穎也以3.85%的持股,身家飆升至5600萬港幣。


    陳家穎早年,是跟著周書亦入行,先做的是策劃演唱會的工作,因為負責陳丹尼的紅館演唱會,從而與陳丹尼結識,其後合作多年,憑借陳丹尼在港島娛樂圈的天王地位,在經紀人領域,也算小有名氣。


    但是,因為隻是跑單幫,手中最初隻有陳丹尼一個藝人,後來才又多了一個王靜文,所以陳家穎賺得並不多,在港島,隻能算是金領階層。


    陳丹尼成立百強唱片,不懂管理,把陳家穎拉過來做總經理,給了她10%的管理股。


    現在,靠著這個股份,陳家穎也算是從中產階級,躍升到富裕階層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港島,成為娛樂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原三寸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原三寸丁並收藏重生港島,成為娛樂大亨最新章節